哈羅公學

哈羅公學

英國曆史悠久的公學
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位于倫敦西北角,是英國曆史悠久的著名公學之一。它由哈羅當地的一個農民約翰·裡昂于1572年創建,最初的目的是為當地的男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與演變,今天的哈羅公學是英國最負盛名的私立學校之一,入讀的多為本地區以外的富家子弟。哈羅公學也因此在1870年另外創辦了約翰·裡昂學校,專門招收當地學生。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是哈羅公學發展的主要時期。哈羅公學在此期間建造了11間宿舍,規模也迅速擴大。這時的哈羅公學已經成為與伊頓、溫切斯特、威斯敏斯特等齊名的學校,當時英國幾乎有四分之一的首相來自哈羅。
    中文名:哈羅公學 外文名:Harrow School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師: 創建時間:1572年 類别:私立學校 招生年齡:13歲-18歲 所屬地區:英國倫敦

簡要介紹

哈羅公學招收年齡在13至18歲之間的男生,此外哈羅公學在曼谷還有一所哈羅國際學校,并在坦桑尼亞支持一所當地的學校。哈羅公學在2005年在中國北京開設一所2年制高中,提供英國的A-Level課程。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是哈羅公學(也是其他英國衆多公學)發展的主要時期,英國的海外殖民在此時達到頂峰,大英帝國需要更多受良好教育的紳士們來管理這個龐大的國家。

哈羅公學在此期間建造了11間宿舍,規模也迅速擴大。這時的哈羅公學已經成為與伊頓、溫切斯特、威斯敏斯特等齊名的學校,當時英國幾乎有四分之一的首相來自哈羅。此時期的哈羅以紀律嚴格着稱,在所有的英國公學中首創了學長制、鞭刑等體制。

與許多曆史悠久的學校一樣,哈羅公學也擁有自己的特殊傳統。哈羅最著名的代表是學生的硬草帽,直到今天哈羅學生在上課時還必須戴這樣的帽子。另一個特殊的傳統是校歌,這在其他類似的公學中也很少見。這些歌曲大多編寫于1870年代,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四十年來》(Forty Years On)。

歌詞内容大多宣揚維多利亞時期的道德觀念,但今天它們的主要功能是體現學校的傳統與價值,增強凝聚力,很少人會關心這些歌詞原本的含義。

哈羅公學的體育活動也很有特點,他們最獨特的運動是哈羅足球(Harrow Football),這是一項介于足球和橄榄球之間的運動。另外大多數曆史學家認為,壁球最早也起源于哈羅公學。

哈羅公學著名的校友包括了詩人拜倫、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伊斯蘭學者馬默杜克·皮克索爾、攝影術的發明者福克斯·塔爾博特、印度領導人尼赫魯和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思等。此外包括了約旦國王侯塞因、前伊拉克國王費薩爾二世等中東王室成員也畢業于哈羅公學。

曆史沿革

創建

1572年,一位農民約翰·萊恩(John Lyon)立意教育貧苦學生,得到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發王室特許,建立學校,成立了哈羅公學。新校院在1615年完成,并開始逐漸發展。萊恩于1592年去世。

崛起

哈羅的崛起開始于18世紀早期。由于當時另一所著名的伊頓公學被懷疑和托利黨人(即貴族派,現英國保守黨的前身)聯系過多,得勢的輝格黨(改革派,現英國自由黨的前身)權貴們轉為支持哈羅。許多貴族争先恐後捐資贊助,哈羅學費因此水漲船高。

一個外來富家學生需要支付10英鎊一年的學費,這在當時和一個大學學者的年收入相若了。一名1775年入學的男生甚至為他7年半的學習總共支付了202英鎊,這在當時是驚人的巨款。也正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哈羅的教育理念開始變化,成了一所面向富人和權貴子弟的學校。

發展期

在經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期後,學校理事會開始向國際社會開放,并設立了新的學校,在北京、曼谷等地建立哈羅國際學校。

2008年哈羅公學入駐北京格拉斯小鎮别墅區。北京格拉斯小鎮坐落于機場高速東側,西臨溫榆河(北京的母親河,一年四季常流水的不凍河,為北京最适宜人居住的綠色生态走廊)。多條交通路線可到達該學校:機場高速楊林出口沿溫榆河七公裡格拉斯林蔭大道可到達、京通高速北關環島沿通順路到富壁路可到達、機場第二高速半壁店出口沿富壁路可到達。

現哈羅公學位于格拉斯小鎮中心,預計2009年坐落于格拉斯小鎮南側占地100餘畝的新校開始建設。新校區規劃在校學生從幼兒園到中學可達2000名學生。成為北京規模、師資一流的國際學校。

文化傳統

哈羅最著名的傳統是學生的硬草帽,哈羅學生在上課時必須戴這樣的帽子。一般他們身穿雪白的襯衣,外着深藍色的西裝外套,有時候會是黑禮服配英式高禮帽及手杖。哈羅公學的教師與寄宿制是保障哈羅公學運轉的關鍵,而寄宿制的發展也是該校逐漸向貴族學校轉變的過程。

傑出校友

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間兩度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被公認為世界上掌握單詞詞彙量最多的人(十二萬多)。

丘吉爾出生于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上約翰·丘吉爾因在“光榮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且又在對西班牙和法國的戰争中做為軍隊總司令取得勝利而于1702年被安妮女王封為馬爾巴羅公爵(DukeofMalborough),馬爾巴羅家族在19世紀英國20個王室以外的公爵家族中名列第十。

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勳爵(dRandolphChurchill)是馬爾巴羅公爵七世的第三個兒子,是保守黨“櫻草會”(保守黨中的一個派系,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創辦人,曾擔任過内閣中僅次于首相的财政大臣。丘吉爾的母親珍妮·傑羅姆是美國百萬富翁、《紐約時報》股東之一的倫納德·傑羅姆的女兒。

1889年11月14日,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誕生在阿拉哈巴德的婆羅門貴族家庭。1905年就讀于英國哈羅公學,兩年後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三年後獲自然科學榮譽學位。後又進入倫敦内殿法學會,1912年獲律師資格。同年回國,在阿拉哈已德高等法院任律師,并投入争取印度獨立的政治運動。

1916年5月國大黨年會上他第一次遇到甘地,甘地堅持反英鬥争的行動使他很感動。1918年起任國大黨全國委員會委員。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發生後,參加國大黨組織的調查委員會。1920年參加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次年被捕入獄。印度獨立前先後8次被捕,在獄中度過9年。

1923、1927年先後兩次任國大黨總書記各兩年。1926-1927年尼赫魯遊曆了歐洲和蘇聯,受到馬克思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1928年與鮑斯共同建立全印獨立同盟。

1929年尼赫魯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國大黨拉合爾會議提出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鬥争目标。此後成為全國知識分子和青年的領袖,并多次當選為國大黨主席。

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運動迅速發展,獨立要求愈加強烈,1946年9月英國初步移交政權,成立印度臨時政府,英印總督兼任總理,尼赫魯任副總理。1947年3月蒙巴頓方案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為自治領獨立、尼赫魯任總理。

從1951年到1964年尼赫魯執掌印度大權。任内,自1951年起在經濟上實行“五年計劃”,實施土地改革;50年代中期,提出“民主社會主義”口号,欲在印度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建立國營企業,農業方面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合作化。

外交上尼赫魯實行不結盟政策,拒絕參加各國際軍事集團。1954年6月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尼赫魯參與發起并參加了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萬隆亞非會議。在尼赫魯、鐵托和納賽爾的發起下,1961年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次舉行。

薄瓜瓜從小學到初一在北京景山學校讀書,一直連任中隊長。初中時報考了英國哈羅公學,在預考中獲得名額後,經全英公立學校統考,被該校錄取,成為曆史上第一位中國學生。後因成績突出授其獎學金,并将他的學習筆記印發為範本。17歲時國外出版了他的英文着作《還有不同》,該書主題是反對盲目追趕時尚。

2005年底薄瓜瓜參加英國統一高考,報了競争最激烈的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哲學、政治三項綜合專業的創史學院,經全國統考和該校複考及再淘汰面視等程序,薄瓜瓜名列前茅,成為該學院本專業的首位中國學生,并獲得全額獎學金。2006年10月正式入學後,在牛津最高聯合總會換屆選舉時,當選為常務理事,也是首位進入該會領導機構的中國人。

全球亞洲協會今年将他評選為38名傑出華人學生之一,在北京市教委等單位舉辦的專題活動中,薄瓜瓜作為“景山學校傑出校友”,被大會推選為主題發言人。

2008年薄瓜瓜又當選為牛津歐洲事務委員會執行主席,在每年一度的大型活動上推出中國主題,成功策劃舉辦了“絲綢之路”文化盛會。汶川地震後,他立即成立“牛津大學四川地震捐款委員會”,組織捐款超過一萬五千英鎊。

2009年,5月9日,來自牛津大學的薄瓜瓜獲得英國十大傑出華人青年。

約旦國王(1935~1999)。生于1935年11月14日。1953年即位。在他統治下,國民經濟緩慢增長。他一直依靠西方國家的财政援助。由于該國人民對他的王朝不滿,他拼命擴充軍隊,使王室的勢力壓倒議會的權威。兵員的征召和軍官的晉級,都以效忠國王為主要标準。埃及總統納賽爾經常攻擊他的保守社會政策和與西方強國結盟的政策。國内反對他的浪潮日益增長。

由于政局不穩,他未能參加巴格達條約,又不得不解除阿拉伯軍團總司令英人格拉布将軍的職務。由于受到進一步的壓力,他批準在1956年10月舉行自由選舉,并且讓反對他的納布勒西組成聯合政丨府。1957年,在納布勒西廢除約英财政條約并與埃及、叙利亞和沙特阿拉伯簽訂一項公約之後,他解散納布勒西内閣,并宣布實行軍事管制。

在美國幫助下,他不斷擴充軍隊,并使其現代化。1967年6月以色列在阿以戰争中戰勝阿拉伯國家,侯賽因為恢複被以色列占領的土地進行了長期努力。1994年5月4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關于實施加沙-傑裡科自治原則宣言的執行協議在開羅正式簽署以後,約旦和以色列關系随之緩和。1994年11月27日約旦和以色列宣布建交,正式結束了長達46年的戰争和敵對狀态。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Gordon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倫敦,父母皆出自沒落貴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對此很敏感。十歲時,拜倫家族的世襲爵位及産業(紐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為拜倫第六世勳爵。

哈羅公學畢業後,1805-1808年在劍橋大學學文學及曆史,他是個不刻苦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曆史着作,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遊泳、拳擊等各種活動。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言的次數不多,但這些發言都鮮明地表示了拜倫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

劍橋大學畢業。曾任上議院議員。學生時代即深受啟蒙思想影響。1809-1811年遊曆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鬥争鼓舞,創作《恰爾德·哈羅德遊記》(ChildHarold'sPilgrimage,1809-1818)。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DonJuan,1818-1823)等。

在他的詩歌裡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孤傲、狂熱、浪漫,卻充滿了反抗精神。他們内心充滿了孤獨與苦悶,卻又蔑視群小。

恰爾德·哈羅德是拜倫詩歌中第一個“拜倫式英雄”。拜倫詩中最具有代表性、戰鬥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他的長詩《唐璜》,詩中描繪了西班牙貴族子弟唐璜的遊曆、戀愛及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中黑暗、醜惡、虛僞的一面,奏響了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鬥争的戰歌。

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并成為領導人之一。

從1809-1811,拜倫出國作東方的旅行,是為了要“看看人類,而不是隻方書本上讀到他們”,還為了掃除“一個島民懷着狹隘的偏見守在家門的有害後果”。在旅途中,他開始寫作《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和其他詩篇,并在心中醞釀未來的東方故事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問世,轟動了文壇,使拜倫一躍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

然而這并沒有使他和英國的貴族資産階級妥協。他自早年就知道這個社會及其統治階級的頑固、虛僞、邪惡及偏見,他的詩一直是對這一切的抗議。

1811-1816年,拜倫一直在生活在不斷的感情旋渦中。在他到處受歡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一個年青的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為人津津樂道。拜倫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爾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結了婚。這是拜倫一生中所鑄的最大的錯誤。拜倫夫人是一個見解褊狹的、深為其階級的僞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和觀點。

婚後一年,便帶着初生一個多月的女兒回到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統治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複,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它為敵的詩人。這時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寫出象《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詩,表示向他的壓迫者反抗到底的決心。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Cumberbatch)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Cumberbatch),英國著名演員,1976年7月19日出生于英國倫敦,畢業于哈羅公學和曼徹斯特大學。

2001年左右開始演藝生涯,期間參演過多部舞台劇,并擔任了多部作品的配音。2010年,康伯巴奇在BBC迷你劇《神探夏洛克》(《新福爾摩斯》)中完美出演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一角,獲得巨大成功,人氣飙升,并獲得當年多項大獎,劇中服裝造型風靡英國。

随後,康伯巴奇受邀參演多部電影,如《戰馬》,《鍋匠》等,并出席金球獎及奧斯卡頒獎典禮,并接受《GQ》,《名利場》等多家雜志專訪,是前途無限的新星。

他的著名作品《神探夏洛克》使他風靡英國。該劇在我國也受到了大量影迷的關注。

《神探夏洛克》,英國迷你電視劇,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其中飾演主角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Holmes),這是一個虛構的偵探人物。

是由19世紀末的英國偵探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所塑造的一個才華橫溢的偵探形象,但該劇将原作的時間背景從19世紀搬到了21世紀,講述了在繁華熱鬧的倫敦大都市中,時尚的大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和他的得力助手約翰·華生(JohnWatson)經受的一系列危險的、不同尋常的曆險。

入學要求

哈羅公學每年學費為一萬六千五百英鎊,包括一日三餐、住宿、實驗室圖書館和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在内。

2010年,哈羅公學的的學費和食宿費用為29,670英鎊(約36000歐元或47000美元)。

有意就讀的海外學生最好在入學兩年前提出申請。希望讀大學預科的海外學生英文成績必須達到學校要求的标準,因為他們在閱讀、聽和寫的能力方面能夠運用自如,才不至于跟不上進度。

哈羅公學很少提供獎學金,獎學金主要分為舍伍德獎學金、彼得貝克威斯獎學金、13歲獎學金及預科獎學金。獎學金(每年30%)可以減少5-10%的費用,助學金可以減少高達95%的費用。

主要課程

在第一年,通常是英語,法語,數學,生物學,化學,物理,曆史,地理,拉丁文,宗教學,藝術,音樂,設計技術和信息技術等課程。

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主要是證書考試工作。可選擇課程有:古代曆史、藝術、生物學、商業研究、化學、批判性思維、設計技術、戲劇研究、經濟學、英國文學、法語、高等數學、地理、德語、政府與政治、希臘語、曆史、藝術史、意大利語、拉丁語、數學、音樂、音樂技術、攝影、體育、物理、宗教研究、西班牙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