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

味精

一種調味劑
味精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1]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裡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湯和調味汁。味精是指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的谷氨酸鈉結晶。中國自1965年以來已全部采用糖質或澱粉原料生産谷氨酸,然後經等電點結晶沉澱、離子交換或鋅鹽法精制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經脫色、脫鐵、蒸發、結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鈉結晶。谷氨酸鈉在人體内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髒有一定保健作用。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嬰兒不宜食用。
    中文名:味精 外文名:sodium glutamate 别名:味粉、味素、谷氨酸鈉等 成分:谷氨酸鈉 作用:增加食品鮮味 外觀:白色結晶粉末、顆粒狀大小 水溶性:易溶于水

簡介

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鈉鹽,也是谷氨酸鈉的商品名和俗名,又名味粉、味之素、谷氨酸鈉、麸氨酸鈉,一種鮮味劑。化學式為C5H8O4NNa,摩爾質量169.111g/mol,熔點為232℃。通常為白色結晶或粉末,無臭,對光穩定。能刺激味蕾、增加食品特别是肉類和蔬菜的鮮味,常添加于湯料和肉制品中。對人體的直接營養價值較小,但其提供的谷氨酸可與血氨結合起到解毒作用,在臨床上用于對肝昏迷病人的治療。谷氨酸有兩個酸性基團,谷氨酸的單鈉鹽才有鮮味。一般用量條件下不存在毒性問題,小白鼠經口半數緻死量為16200 mg/kg。

味精的鮮度極高,溶解于3000倍的水中仍能辨出,但其鮮味隻有與食鹽并存時才能顯出。所以在無食鹽的菜肴裡(如甜菜)不宜放味精。使用味精時還應注意溫度、用量等。最宜溶解的溫度是70℃~90℃。若長時間在溫度過高的條件下,味精會變成焦谷氨酸鈉,不但失去鮮味,且有輕微毒素産生。另外,谷氨酸一鈉是一種兩性分子,在堿性溶液中會轉變成毫無鮮味的堿性化合物——谷氨酸二鈉,并具有不良氣味。當溶液呈酸性時,則不易溶解,并對酸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當菜品處于偏酸性或偏堿性時,不宜使用味精(如糖醋味型的菜肴)。在原料鮮味極好(如幹貝、火腿等)或用高級清湯制成的菜肴中(如清湯燕菜)不宜或應少放味精。

谷氨酸最早由德國的雷特豪于1846年在小麥的面筋中首次分離獲得;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從海帶中分離出谷氨酸,并發現谷氨酸的鈉鹽具有鮮味;1909年日本開始生産以谷氨酸一鈉為主要成分的 “味之素”,并出售。

中國于1921年由吳蘊初開始生産味精。1988年國家已宣布取消其食用限制。中國味精生産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并成為世界味精生産大國,2010年中國味精産量達256萬噸,2002~2010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1.1%。随着中國味精産量的不斷增加,行業生産技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味精生産企業約130家,年産量僅22.3萬噸。曆經2007~2008年的整合,味精企業約30%~40%的産能退出市場。2009年,國家進一步出台政策限制産能10萬噸以下的味精企業發展,味精生産企業的總數減少到目前的35家左右。

由于曾經有過食用味精不安全的報道,至今仍有不少人對食用味精的安全性存有質疑。實際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對食用味精是否安全進行過深入研究,找到了許多食用味精有益于人體健康的證據,隻是由于宣傳不夠,至今仍有許多人對味精缺乏正确的認識。

味精的生産工藝

生産方法

中國最初的味精工業化生産是以面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産味精,這個方法耗能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堿設備,在1965年以前都是用這種方法生産的。随着社會的發展,已退出了曆史的舞台。随着科學的進步及微生物技術在食品行業的應用,使味精生産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來,中國味精行業大都采用發酵法生産,水解蛋白質法及用石油裂解丙烯合成法較少采用。

原料

谷氨酸發展主要原料有澱粉、糖蜜、醋酸、乙醇等。國内廠家現多以澱粉為原料生産谷氨酸,少數廠家以糖蜜為原料生産谷氨酸,然後轉化生産成味精。用脲素、錢鹽等為氮源,加入輔料,培養谷氨酸生産菌,發酵30-40小時。

提取方法

谷氨酸提取的方法有等電點法、離子交換法、金屬鹽法、鹽酸水解-等電點法、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法等。提取後經精制而得到符合國際标準的谷氨酸鈉。成品為無色或白色柱狀結晶性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對光、熱較穩定。具有很強的肉類鮮味,稀釋3000倍仍能嘗到其鮮味。與食鹽并用可增強其鮮味作用,以1克食鹽加入0.1-0.15克谷氨酸鈉呈味效果最佳;與肌苷酸和鳥苷酸配合使用,可使鮮味提高4-6倍。強力味精即為與上述物質混合配制而成。适用于家庭、飲食業及食品加工業,一般用量為0.1-0.5%。

呈鮮效果影響因素

盡管味精有益無害,但使用味精仍然要講究科學。隻有了解味精的性質以及味精與其使用環境之間的關系後加以科學、合理地使用,才能使其發揮最佳調鮮效果。

食鹽的影響

谷氨酸鈉對人舌頭的味受體的感覺阈值較低,在常溫條件下是0.03%。谷氨酸鈉雖為普通味精的主要成分,并不是單純的呈鮮味,而是酸、甜、鹹、苦、鮮五味俱全,鮮味所占的比例較大(所成5種不同味道的比例分别為鮮味71.41%、鹹味13.50%、酸味3.4%、甜味9.8%、苦味1.7%)。同時谷氨酸鈉的鮮味隻有在食鹽存在的情況下才能呈現出來,并且對酸味、苦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即有一定程度的味道緩沖作用。如果在沒有食鹽的菜肴中加入純味精,不但毫無鮮味,反而會使人感到一種令人不快的腥味。

所以,谷氨酸鈉和食鹽呈味強度的平衡在烹調中将會産生相當大的影響。二者的添加量之間必然存在一種定量關系,并非味精的添加多多益善。據測定,濃度為0.8%~1%的食鹽溶液是人們感到最适的鹹味。而在最适鹹味的前提下,味精的添加量是有一定标準的。正确的添加味精的方法應是根據原料的多少、食鹽的用量和其他調味料的用量,才能确定味精在整個菜肴中的用量。如在烹調菜肴時加入過量的味精,反而有損于菜肴應有的鮮美味。

酸堿度的影響

谷氨酸鈉的鮮味與菜肴的酸堿度之間也有一定的關系。因為谷氨酸鈉是一種兩性分子,當溶液的pH值為3.2時,即谷氨酸鈉的等電點時,谷氨酸鈉将全部以兩性離子的形式存在。這時其與極性水分子之間的作用不如處于陽離子或陰離子狀态時那麼強烈,因此,在等電點處谷氨酸的離解度最小,呈現出的鮮味也最低。當溶液的pH值為6~7時,谷氨酸鈉幾乎全部電離,這時的鮮味呈味程度最高。但當溶液的pH值>7時,溶液處于堿性條件下,谷氨酸鈉會轉變為谷氨酸二鈉,其屬于堿性化合物,是一種毫無鮮味的物質。

由此可見,在酸度較高的環境中使用味精時,由于谷氨酸的形成導緻酸味增強,鮮味減弱。若在堿性環境中使用,味精能生成無鮮味的谷氨酸二鈉而使其失效。因此,味精應在中性或弱酸性環境中使用,其增鮮效果最好。而在制作酸堿性食品時,如制作糖、醋汁或番茄汁的菜肴不宜加入味精。谷胺酸鈉中的鈉活性甚高,容易與堿發生化學反應,産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谷胺酸二鈉,失去調味作用,所以堿性較強的海帶、鱿魚等菜肴不宜加味精。

加熱溫度的影響

人們普遍認為味精不能在高溫條件下進行烹、炒、煎、炸,也不宜在開水中滾煮。這是由于在谷氨酸鈉分子中含有1分子的結合水,當味精被加熱為120℃以上或100℃左右長時間加熱時,都會失去結晶水而變成無水谷氨酸鈉,同時有一部分無水谷氨酸鈉會發生分子内脫水,生成焦谷氨酸鈉,其生成不僅使味精失去鮮味,并且還會對人體産生危害。最近刊出的有關味精方面的文章、書籍中還時有這樣的介紹。然而這是一種不科學的說法,有必要對此加以澄清。

中國曾就味精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這個問題進行過專門的科學試驗。以0.2%的味精及2%的食鹽水溶液,在115℃加熱3h,生成無鮮味的焦谷氨酸鈉僅為0.014%,含量微乎其微。對于焦性谷氨酸鈉是否有毒性,研究證明是無毒的。日本築波大學1986年曾做過将富含谷氨酸的魚粉加溫至300℃,然後飼養大白鼠的試驗,沒有發現任何癌變現象。而一般的家庭的烹饪溫度為100℃~120℃,油炸溫度為170℃~ 200℃,烘烤在250℃以内。食物中的谷氨酸以及添加的味精是穩定的,不會分解出緻癌物質。所以,味精的熱穩定性很好,在正常的烹調中可完全同鹽、糖等其他調味品一樣在高溫下使用。

濃度的影響

試驗表明,味精的濃度與鮮味之間有個峰值,濃度不足,鮮味不強;濃度過量,味感不佳。由此可見,味精不是加得越多鮮味就越強。雖然味精本身對人體無害,但過量食用會妨礙體内氨基酸的平衡,甚至會出現過敏現象。因此,味精的使用量應視各人對味精的适應性和食品種類而定,不是越多越好,更不宜湯味不美味精湊。

安全性及選用

安全性

味精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曾一度蒙受“不白之冤”。由于人們對味精的營養特性缺乏全面、科學的了解,認為味精沒有營養,甚至對人體有害。一些人進餐後感到頭痛、胸悶、惡心、嘔吐、心悸、腹痛等不适就歸咎于味精,稱之為“味精症狀”。此外,味精在長時間高溫情況下會轉變為焦谷氨酸鈉,不顯鮮味的同時還具有輕微的毒性,加之對“味精毒害健康”這類話題的反複炒作,味精曾一度被懷疑是不可安全食用的增鮮調味品。1973年FAO/WHO食品添加劑專家聯合組織一度規定,味精的ADI值0mg~120mg,即攝入量每天每千克人體體重不得超過120mg。

但國際上許多權威機構都做過味精的各種毒理試驗,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味精在正常使用範圍内對人體有任何危害的依據,即證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的。1973年,聯合國食品法規委員會(CAC)把谷氨酸鈉歸入推薦的食品添加劑的A(I)類(安全型類)。随後在1987年荷蘭海牙舉行的第19屆聯合國糧農及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法規委員會會議正式宣布,取消對味精食用加以限量的有關規定,并一緻認為味精是食品風味的增強劑,使用是安全的。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在搜集了9000種以上的文獻和試驗數據後,又追加以新的動物試驗,得出了“在現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條件下,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沒有任何障礙”的結論。1999年,中國完成了味精的長期毒理試驗,這是中國首次獨立完成對國内味精的試驗,試驗得出與國際上一緻的結論,即使用味精是安全的。

合理使用

基于味精呈鮮效果的影響因素,在使用味精時應注意的問題:

(1)味精的最适使用濃度為0.2%~0.5%,最适溶解溫度為70℃~ 90℃,為此應在烹調中,菜或湯即将成熟或臨出鍋時再加入味精。這樣既不破壞味精的鮮美特性,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湯汁中,産生鮮味。

(2)拌涼菜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将味精溶解再拌入。如果直接放入味精則會因溫度低而不易溶解,這樣味精的鮮味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3)在本身含谷氨酸鈉較多的食品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像禽畜肉、蛋、海鮮等就屬于這類食品)。因此在炒雞蛋、用雞或海鮮炖制的菜以及用高湯烹制的菜中可不加味精,否則,不僅是一種浪費,而且會影響菜肴的天然鮮味、本味。

(4)谷氨酸鈉在人體代謝的時候會與血液中的鋅結合,從而導緻體内缺鋅,因此對于哺乳期的婦女、嬰幼兒來說應該盡量少吃或不吃味精。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高血壓患者若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腎炎、水腫等疾病的病人亦如此。

合理選購

味精是家庭生活常用的調味品,科學合理地選用優質味精,不但能讓人們享受到美食,而且可以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而使用假冒僞劣味精,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正常飲食,而且可能會危及到人體健康和安全,為此在選購味精時應注意識别真假、優劣。優質味精其顆粒形狀一緻,顔色潔白有光澤,顆粒間呈散粒狀态,用水稀釋至1∶100的比例後,口嘗仍感到有鮮味;而劣質味精顆粒形狀不統一,大小不一緻,顔色發烏發黃,甚至顆粒成團結塊,用水稀釋至1∶100的比例後,隻能嘗到苦味、鹹味或有甜味但無鮮味。

味精的質量不僅與顆粒的潔白明亮程度有關,還取決于谷氨酸鈉的含量。市場上銷售的味精,在包裝上都标明谷氨酸鈉的含量,一般可分為99%、95%、90%、80% 4種規格,除99%以外,其他3種分别加5%、10%、20%食鹽。谷氨酸鈉含量高,色澤潔白的,其質量就好。

從增進人體健康的角度出發,選購時可從産品名稱、配料表和谷氨酸鈉含量來判定産品是純味精(無鹽味精)、含鹽味精還是特鮮(強力)味精。盡量使用含谷氨酸鈉99%的純味精。

綜上所述,味精是一種營養美味、安全可靠的增鮮調味品,烹制菜肴時,應該充分了解味精的呈味機理,掌握各種因素對味精呈鮮效果的影響及菜肴原料的鮮味特性。科學使用味精,不但能最大限度發揮味精的呈鮮作用烹制出鮮香味美、風味獨特的佳肴,更能充分發揮谷氨酸鈉的營養保健作用以确保食用者的健康和安全。

營養保健功效

科學證明,味精進入人體後可以完全被消化吸收,并參與到正常的新陳代謝中,不會發生沉積。味精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可生成谷氨酸,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之一,人體體重的17%是蛋白質,而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中谷氨酸占20%。因此食用味精不僅能起到調味增進食欲的作用,還能補充人體一定的營養素。谷氨酸在體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由于其有補腦和保肝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某些神經性疾患(如癫痫病、神經衰弱)和肝病(如肝昏迷、肝功能受損),谷氨酸的藥理作用:(1)味精進入胃腸後很快就會分解出谷氨酸,在人身代謝過程中與酮酸發生氨基轉移作用合成其他氨基酸,對人體有益無害。(2)參與腦内蛋白質和糖代謝,促進腦細胞氧化過程。腦組織能氧化谷氨酸,而不能氧化其他氨基酸,當葡萄糖供應不足時,谷氨酸可作為腦組織的能源。(3)能與體内血氨結合成無毒的谷氨酰氨,使血氨下降,從而減輕肝昏迷症狀。中國的味精均采用玉米、大米等糧食作物發酵釀制,純度能達到99.9%,為純天然發酵提取的綠色食品。

營養價值

味精在體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谷氨酸非人體必需氨基酸,但它參與許多代謝過程,因而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在人體内,谷氨酸能與血氨結合生成谷氨酰胺,解除組織代謝過程中所産生的氨毒害作用,可作為治療肝病的輔助藥物;谷氨酸還參與腦蛋白代謝和糖代謝,對改進和維持腦功能有益。

醫學價值

治療肝昏迷、肝功能損傷及各種原因的昏迷;對精神病、神經衰弱、癫痫病、小兒大腦發育不全等症有輔助治療作用。據研究顯示:每日服用一定量的谷氨酸鈉,可增強記憶、安定情緒、振奮精神、改善智力;适用于食欲不振、胃酸不足、營養不良等症。

與雞精的區别

與雞精的對比

味精是具有鮮味的物質,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商品名為味精,又稱味素。味精一般是用大米、玉米、小麥、甘薯等糧食作物進行微生物發酵後再提取、精制,得到符合國家标準的谷氨酸鈉。

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品,其主要的成分就是味精(含量40%)和鹽。此外,雞精中還添加了助鮮劑核苷酸、雞肉提取物、澱粉、膨化劑、香精、色素等。少量核苷酸可以讓味精增鮮二三十倍,但是生産的時候又加入了大量鹽、澱粉等,因此雞精的鮮味相對味精而言并沒有提升多少,在實際使用的時候用量差不多。

雞精鮮味的基礎還是味精(谷氨酸鈉)。味精和雞精雖有區别,但是雞精的主要原料仍然是味精,也就是說雞精隻是味精的一種再加工産品。消費者認為雞精是味精的換代産品、雞精是第幾代味精都是不科學的。二者的基礎成分一緻,隻是雞精出現較晚,發展較快而已。雞精的廣告宣傳比起傳統的味精要強勢得多,正是這種輿論導向讓消費者有了片面的認識。雞精中核苷酸的加入量沒有完善的國家标準,而且也要看其和其它成分的複配效果。

消費者認為的雞精比味精鮮多少倍,更有營養價值的說法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味精和雞精的生産工藝不一樣,味精是生物工程技術的結晶,其工藝科技含量較高;而雞精生産則是相對簡單的複合、造粒、膨化工藝。可能正是由于雞精的成分相對較多,加上一些廣告等的導向,讓消費者認為雞精吃多一點沒有關系,反而更有營養。這樣的認識很顯然是不對的,這兩種調味品的用量總體而言都是很少的,因此比較它們的營養價值似乎意義不大。

安全性比較

調查發現,消費者當中有很大一部分認為雞精是用雞肉做成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味精沒有營養,吃多了還會緻癌。這主要是受調味品市場宣傳的誘導,從而使得消費者形成了盲從的消費潮流,真正對味精和雞精知之甚少。味精的生産已經有80多年的曆史。産量達到萬噸以上的味精生産企業有20餘家。由上述可知,味精是谷氨酸鈉的晶體,純度很高。

味精的生産有嚴格的國家标準和行業标準。味精的生産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一直都是按照标準在進行規範化生産。我們也知道要想形成晶體,純度沒有達到一定要求是不可能形成的,這也就基本不存在味精的摻僞、摻假等問題。

味精一般是具有一定科技實力的大企業規模化生産,如蓮花味精的年生産能力就達30萬噸;而雞精由于工藝簡單、技術設施簡陋,雖也有上規模的廠家,但家庭作坊式的小生産較多,且直到現在尚無規範的國家和行業标準,很難保證質量。

雞精的生産還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态,其生産工藝、設備、産品成分和質量标準都有待于更進一步完善。雞精的成分與味精相比複雜得多,對于每一種添加成分的要求不夠完善,還沒有健全的标準。

所以從安全角度上來考慮,并不像大部分消費者認為的那樣,即雞精營養安全,味精有緻癌性,這種認識是沒有任何依據的,是錯誤的。總體而言,味精的生産比較成熟,質量相對穩定,是比較安全的;而雞精的生産廠家劇增,加上選料、工藝配方、設備等各方面的差異,導緻了不同品牌的雞精衛生狀況相差很大。

現狀及制約因素

中國味精原料産地多遷至中西部偏遠地區,南方和沿海地帶原料生産基本沒有,據調查得知影響味精原料加工地轉移的原因主要是原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産成本以及環境污染等因素。味精原料産地的遠遷,使得味精原料運輸成本增加,在遷移的過程中也有部分廠家由于各種因素不願意搬遷而被迫關閉,味精原料生産廠家的減少也導緻原材料的供不應求和價格上漲。此外市場、環境污染、經濟形勢變化、雞精的崛起等外部因素以及企業内部産能、結構、技術落後等内部因素也制約着味精工業的發展。

成本上升

99%的味精主要成分是L-谷氨酸鈉水化合物,以碳水化合物(澱粉、大米、糖蜜等糖質)為原料,味精生産流程分為澱粉的制備、澱粉水解糖的制備、谷氨酸發酵、谷氨酸的提取、谷氨酸制味精等流程。

中國大部分味精生産企業都是以玉米作為主要生産原料,而玉米的産地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和東北部地區,由于原料分布的地域性特征,造成了味精生産企業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同時味精生産過程中原料的分解、提煉、發酵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以煤炭為燃料的能源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此外由于生産味精原料會排放大量工業污染氣和廢水,東部地區人口密集,不适合傳統工業布局,因此多方面因素考慮,味精産地隻能選擇在糧食、能源相對比較集中,人口稀少的中西部偏遠地區。

味精原料地的搬遷,迫使味精原料生産和味精成品加工的分離,大部分企業選擇購進谷氨酸精制之後直接生産味精的方式進行生産。随着大米、玉米等糧食價格和煤炭能源價格的上漲,再加上長途交通運輸成本的支出,味精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此外勞動力成本上升,味精生産線成本也提高,從而導緻味精利潤空間的減少。

雞精搶占市場份額

近幾年,雞精的迅速發展對味精市場造成很大程度的沖擊,雞精的崛起也說明了消費者觀念的改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更加注重飲食的營養和風味的多樣化。而雞精的推出就是抓住消費者這一特點,打着“比味精更鮮美的,是味精的更新換代産品,是一種複合型、營養的調味品”類似的口号吸引了消費者眼球,從而不斷與味精争奪市場。

抛開味精和雞精哪一個更好,成分和用法有何不同這些概念比較外,仔細想想雞精之所以能夠短時間内占領調味品市場,主要在于品牌宣傳的成功,而味精輸在固守江山。一些老牌味精依仗人們傳統的消費觀念和長期形成的穩固大市場,在終端市場開拓和促銷方面力度不夠,在産品包裝和宣傳上也是沒有創新。相比之下,雞精不僅在味精的基礎上技術創新,更加注重品牌宣傳和市場渠道的拓展,它以獨特的産品和市場概念帶來市場的革新。

社會輿論影響市場

近幾年,導緻味精消費市場逐年萎縮和消費者觀念的改變以及關于味精吃多有害的言論的傳播有很大關系。現在網絡、微信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品牌的負面影響傳播對企業的沖擊是相當大的。經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有一部分家庭主要以年輕人為主的消費群體拒絕使用味精,這對味精未來持續發展極其不利。

衆所周知,味精是用玉米等谷物釀造出,而并非謠言中的化學提煉。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的食欲,有助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而之所以會有産生味精吃多有害的各種言論,這與味精的産品宣傳不夠到位有很大關系,才使得消費者對味精的認識模棱兩可,從而給謠言制造者造成有機可乘。當不利于味精的言論剛開始傳播時,味精行業内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應對和引導,導緻消費者觀念的逐步加深。

缺乏創新

味精生産有近百年的曆史,然而生産工藝幾乎沒有改變,隻是原料替代、菌種選擇等方面的細微變化。味精工業相對來說是核心技術不高、門檻較低的傳統工業,容易被複制和模仿。因此大部分味精廠家在生産裝備、工藝流程、産品質量和功能用法方面都大同小異,質量的差别也僅體現在谷氨酸鈉含量的高低上,從而也就導緻了市場上産品同質化的競争。市場上質量相差不大、功能用法相同、包裝類似的各種廠家的味精産品造成消費者選擇的盲目性。長期以來,一層不變的味精對消費者而言缺少了新鮮感。

持續發展解決途徑

如今面臨嚴峻的銷售形勢,味精行業必須加快改革,以“食品安全”為核心,朝“技術創新、産品升級、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方向發展。而味精行業競争要由價格戰轉向産品創新,包括産品功能、使用方法等。味精銷售要更加注重産品的宣傳效果和終端市場的開發。

延伸相關産業

味精本身就有很大的價值空間,除了用量上和增鮮外還有很多價值沒有被開發出來。聯合國糧食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成年人每日可攝入7克味精,而中國成年人每日平均攝入隻有3.8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味精銷售市場,顯然還有很多味精市場沒有開發出來。

另外還有出口味精,像2006年、2007年都有一百來噸,2008年也有四十幾噸,但由于商檢成本大程序繁瑣,以及企業出于食品安全考慮等各種因素,2008年下半年起基本停止出口外銷業務。據了解,目前味精出口需求還在,下一步可以考慮如何把這項業務重新做好做大。此外味精目前的用途隻限于增鮮,可以通過技術研發在味精用途、使用方法上下工夫,不僅利于延伸味精産品價值,提高附加值,也有利于扭轉不利于味精發展的社會輿論。

推進産業升級

加快傳統工業向低碳、綠色、環保、高效型現代企業轉變已經成為工業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味精作為傳統工業,尤其在目前發展形勢嚴峻的環境下,通過行業結構調整和長遠發展戰略的實施,加快産業結構調整,促進工藝、設備、技術革新,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實現節能減排、綠色高效環保。

創新營銷模式

調味品的營銷最初主要依賴經銷商和二級批發進行層層分銷,直到連鎖超市、賣場等終端的大量出現,才開始注重終端銷售,但是銷售渠道運作變得更加複雜,與他食品行業相比過于粗放。

味精行業并未很大程度上打開大衆消費市場。大部分味精企業一直沿用這樣的營銷運作方式,因此很快被市場淘汰。如今雞精和味精在調味品市場上各占半壁江山,雖然味精負面言論對味精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但是味精工業憑借幾十年的樹立的行業品牌形象和深入人心的調味理念,通過改進工藝、轉變方向、延伸産業、創新營銷,在功能用途、包裝品質、用法用料方面進行立意和宣傳說明,不僅能扭轉負面言論傳播的局面還能迎來新一輪的銷售熱潮。

廢水資源化利用

廢水概況

味精行業廢水主要有3種,分别是降溫廢水、稀污水和濃污水。

降溫廢水經過簡單處理和降溫之後作為回用水;稀污水經過生化處理之後達标排放;濃污水也就是離子交換尾液,生産1t100%味精,會産生10~12t濃污水。濃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包括菌體蛋白(20%~35%)、殘糖(1%左右)、氨基酸(1%~1.5%的谷氨酸以及1%左右的其他氨基酸)、有機酸以及0.05%~0.1%的核苷酸類降解産物等,還有K+,Na+,NH4+,Ca2+,Cl-,SO42-,PO43-等無機鹽離子。

調查發現,各生産企業的先後投資建設治污工程後,能夠達到國家排放标準要求,但大部分采用的是末端治理技術,投資大、治理費用高,嚴重束縛了味精行業的自身健康發展。特别是近年來,味精企業改用硫酸調等電點法,緻使生産廢水中增加了高濃度的SO42-,這又給比較成熟的厭氧處理工藝帶來新的困難。因此,味精廢水的治理必須走廢水資源化以及綜合利用的道路。

按照味精資源化利用方式,對資源化利用途徑進行分類,直接提取有價值資源、發酵資源化利用、生産有機無機肥、生物工業資源化利用、配置真菌液體培養基等。

直接提取有價值資源

(1)提取谷氨酸

中國味精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谷氨酸的提取率不斷升高,據調查統計,山東味精行業谷氨酸提取率約為95%~98%,一般屬于清潔生産的二級水平或三級水平。谷氨酸的提取率還有望提高。采用化學絮凝、沉澱方法去除味精發酵醪液菌休,進一步采用濃縮-連續等電點法提取谷氨酸。進一步提取谷氨酸工藝更适合用于谷氨酸提取率低的味精企業,但是其經濟可行性評價需要根據企業生産水平來評估。

(2)提取菌體蛋白

味精廢水中菌體蛋白含量約為12.97±0.2g/L,含有多種氨基酸,營養價值豐富。可以采用高速離心技術、加熱沉澱技術、絮凝沉澱技術或氣浮技術、超濾技術等,提取菌體蛋白,提取率高達99%,其質量分數約為50%~75%,可代替進口魚粉,作為高效價蛋白飼料添加劑。

從味精高濃度有機廢水中直接提取菌體蛋白技術,現階段已經應用在多家味精企業,山東三九味精有限公司和山東信樂味精有限公司在處理味精高濃度有機廢水工藝中,采用了先提取菌體蛋白,在經過濃縮提取液,進一步制備複合肥。

(3)提取RNA

味精廢水中菌體含量為1%~2%,分離菌體後可以進一步提取RNA,用于工農業生産、醫療衛生以及科學研究等領域。

發酵資源化利用

(1)産油微生物發酵生産油脂

采用斯達氏油脂酵母菌發酵處理高濃度味精廢水可以降低處理廢水的成本,減輕其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還可獲取微生物油脂,研究發現碳源為葡萄糖80g/L,初始pH值為5.0,接種量為10%,培養96h時,油脂産量為1.14g/L,油脂含量達24.73%,蛋白質和化學需氧量(COD)的降解率分别達78.60%和74.96%。粘紅酵母在味精廢水中發酵生産油脂,粘紅酵母也是産油微生物的一種,它可利用味精廢水中較為豐富的C源、N源,生産有用的生物柴油原料。

(2)厭氧發酵生産沼氣

對味精廢水厭氧發酵産沼氣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将味精廢水接種活性污泥後進行批培養,并在發酵液中添加乳酸菌鹽,提高了菌群的甲烷合成,促進揮發性乙酸鈉底物代謝流向甲烷,該研究成果對于利用味精廢水生産沼氣的生産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3)出芽短梗黴發酵生産普魯蘭多糖

普魯蘭多糖是一種由出芽短梗黴發酵所産生的類似葡聚糖、黃原膠的胞外水溶性粘質多糖,其成膜性、阻氣性、可塑性、粘性均較強,并且具有易溶于水、無毒無害、無色無味等優良特性,已廣泛應用于醫藥、食品、輕工、化工和石油等領域,但其生産成本較高,很多科研學者采用不同發酵材料進行研究,尤其是以有機物廢水為發酵基質來培養出芽短梗黴。

生産有機和無機肥料

早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開始利用味精有機廢水生産有機無機肥。味精廢水濃縮液冷卻至室溫後有大量的硫酸铵晶體析出,硫酸铵可作為無機肥料,剩餘的濃縮液提取谷氨酸後可以進一步制成有機肥。制造的肥料對玉米的生長有促進作用,也不會對土壤造成不利影響。提出利用味精高濃度廢水中豐富的氮源和生物活性物質與玉米稭稈水解混合生産複合型生物絮凝劑,同時利用高硫酸根含量和當地盛産的風化煤、褐煤混合生産高效腐植酸微生物有機複合肥。

利用味精廢水生産有機複合肥技術屬于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該技術目前已在國内多家大型味精生産企業通入運營。

生物工業資源化利用

(1)微生物飼料添加劑

味精廢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繁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有研究針對綜合利用味精廢水生産微生物飼料添加劑,已開發出了飼用微生态制劑、複合酶益生素、發酵稭稈飼料、稭稈發酵劑和反刍動物微生物飼料添加劑等飼料添加劑系列産品,有較為客觀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

(2)益生菌劑

以味精廢水為原料,通過接種酵母菌、乳酸菌、芽孢杆菌複合發酵液,然後在一定條件下制備成3種益生菌劑,分别将其應用于動物和植物生長,結果發現這幾種益生菌劑可作為動、植物防病促長劑。

真菌液體培養基

味精廢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可利用的營養物質。利用不同濃度的實際味精發酵廢水對金針菇菌絲體進行液體發酵培養,培養結果顯示,當培養基中味精廢水的濃度在40%~60%時,金針菇菌絲可以正常地生長,通過測定發酵前後培養基的COD值發現,金針菇對味精廢水有着很好的處理效果,在培養基中廢水濃度為60%時,金針菇對味精廢水中COD的去除率可達82.6%。該實驗結果證明了用味精廢水作為金針菇液體培養基的可行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