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第

周士第

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将領
周士第,1900年生,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人。1924年畢業于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副隊長、隊長,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營長、團參謀長、代團長,第73團團長。參加過北伐戰争和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25師師長。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軍大學軍事教員,軍委幹部團上幹隊科長、隊長,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參謀長,紅2方面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争時期,任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兼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7分校校長,晉綏軍區副司令員兼晉綏軍政幹部學校副校長,華北軍區第1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晉北野戰軍、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太原前線指揮部副司令員。建國後,曆任第1、2、3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3、4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5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産黨第7、8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1979年6月30日于北京病逝,享年79歲。[1]
    本名:周士第 别名:周力行、周平、周士悌、周士弟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海南省瓊海市中原鎮新昌村 主要作品:《周士第回憶錄》 主要成就:參加支援廣東農民運動、支援省港大罷工、平定軍閥叛亂、指揮了汀灑橋、賀勝橋、攻克武昌等戰鬥參加和指揮了晉北、晉中、太原、扶眉、秦嶺、解放西南等戰役參加組建防空軍 中文名:周士第 政黨:中國共産黨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第一期 職業:黃埔軍校第一期

人物生平

個人履曆

1900年9月9日生,廣東省樂會(今海南省瓊海)縣新昌村人。又名周力行、周平、周士悌、周士弟。

1907年讀私塾,1911年考入樂會縣烏皮小學,後轉入縣立高等小學讀書。

1914年考入府城瓊崖中學。

1915年因家庭經濟困難辍學當學徒1年。

1920年瓊崖中學畢業。

1921年任小學教員。

1923年6月參加中共外圍組織“新瓊崖評論社”,出版《新瓊崖評論》。

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11月任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見習官。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5年2月任鐵甲車隊副隊長,6月任隊長。同年4月兼任廣州革命政府航空局“飛機掩護隊”隊長。參加支援廣東農民運動和省港大罷工、平定商團及軍閥叛亂的鬥争。同年底以鐵甲車隊為基礎組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12月任該團第1營營長。

1926年5月任獨立團參謀長,10月任代理團長。在北伐戰争中參與指揮汀泗橋、賀勝橋、武昌等戰鬥,屢立戰功。1926年底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團長。

1927年8月率部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二十五師師長。起義後率部南征廣東。三河壩戰鬥失利後,1928年至1933年輾轉活動于香港、廣州、上海、南京、西安等地,繼續從事反蔣抗日革命活動。

1934年2月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紅軍大學軍事教員。10月參加長征,任“上幹隊”(紅軍大學改名)指揮科科長。1935年7月任上幹隊隊長。同年11月至1936年5月任紅十五軍團參謀長,協助指揮直羅鎮戰鬥。

1936年1月兼任紅軍東征河口渡河司令員。同年8月至1937年1月任保安紅軍大學第二科科長(也稱第二大隊隊長)。1936年12月至1937年8月任紅二方面軍參謀長兼第二軍團參謀長。全國抗日戰争時期,1937年8月至1940年11月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參謀長。

1939年2月兼任冀中區總指揮部參謀長、冀中軍政委員會委員。8月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

1940年10月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同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暨晉西北軍區參謀長、軍區交通司令員。

1941年7月至1943年9月兼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校長、抗大七分校陸軍中學校長(至1943年5月)。

1942年5月至1948年夏任中共晉綏分局委員。1942年10月至1943年10月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暨晉綏軍區參謀長,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任副司令員。1942年9月起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軍政委員會委員。

1944年2月任晉綏分局對敵鬥争委員會副書記、财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協助組織開展抗日遊擊戰争,轉戰于山西、河北、綏遠廣大地區。

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任晉綏代表團副主任、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同年8月至1948年3月任晉綏軍區副司令員,1947年11月至1948年7月任晉綏軍區黨委書記。

1946年6月至11月兼任晉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同年8月至1948年3月任晉綏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副校長、黨委書記,1948年3月至9月任陝甘甯晉綏聯防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副校長、黨委書記。1947年9月至1948年夏兼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城工部副部長。

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中共第一兵團前線委員會副書記(1948年7月起)。

1949年2月至4月任華北軍區第十八兵團副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第十八兵團前線委員會副書記。3月任太原前線指揮部副司令員、中共太原前線總前委第二副書記。4月任中共太原前線總前委常委、太原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同年5月至1950年2月任第一野戰軍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黨委書記。1949年8月至9月任西北局委員、第一野戰軍黨委常務委員。參加和指揮晉北、晉中、太原、扶眉、秦嶺、解放西南等戰役。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第一野戰軍黨委常務委員、西北軍區黨委常委。同年11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1949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兼成都市市長。

1950年1月至4月任中共川西區委委員、統戰部部長。同年2月至4月任川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南軍區副司令員(至1950年10月)。同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0年6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出席盟國對日管制委員會中國代表團團長。8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聯合國第五屆大會代表。同年10月至1955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司令員。

1951年1月任中共防空部隊臨時委員會書記,1955年3月任黨委書記。

1953年2月至3月任軍委防空軍司令員。同年4月至1958年12月任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1956年4月至1958年12月任黨委委員,1955年5月至1957年5月兼軍外訓練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章、一級解放勳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第四、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中共八大代表。

1962年9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第八屆監察委員會委員。

1978年2月任解放軍總參謀部顧問。

1979年6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着有《周士第回憶錄》

軍旅生涯

在省港罷工中,周士第率領的“鐵甲車隊”是民衆的堅強後盾,陳炯明部包圍了駐沙魚湧的工人糾察隊,周士第帶着“鐵甲車隊”40多人迅速趕到現場,與敵人展開了激戰,給敵人以重大殺傷。戰鬥之後,廣州的工人和農民在周恩來、毛澤東的号召下掀起一個向“以周士第為首的鐵甲車隊學習”的小小熱潮,周士第和他的“鐵甲車隊”一舉成名。

黃埔畢業

周士第1900年出生在廣東省海南島樂會縣(今瓊海縣),父親是清朝貢生,叔父是個生意人。周士第從小飽讀詩文,并于1914年考進當時海南的最高學府——瓊崖中學。正是在這所中學讀書期間,周士第接受了革命的思想,立下報國之志。1923年,周士第告别家鄉,乘船北上,來到省城廣州。

1924年4月,國共合作創立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周士第投筆從戎,經過嚴格考試,成為了赫赫黃埔一期生。

1924年9月,周恩來征得孫中山同意,組建了“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鐵甲車隊的隊員多數是從廣州、海南島、東江及南洋華僑中抽調來的進步工人和青年學生,少數來自大元帥府的衛士隊。全隊共136人,分為3個排。這支武裝名義上是大元帥府屬下的武裝隊伍,實際上是中共直接掌握的最早的革命武裝。周士第擔任1排排長。12月,周士第經徐成章、廖幹五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24年12月,周士第被提升為鐵甲車隊副隊長。

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爆發後,徐成章調任省港罷工委員會委員長兼糾察隊總教練,周士第升為鐵甲車隊隊長,成為中共從事革命武裝鬥争的最早的軍事指揮員。

1925年初,叛變革命的軍閥陳炯明乘孫中山在北京病危之機,大舉進攻廣州,廣東革命政府的形勢頓時緊張。為了讨伐陳炯明,廣州國民政府決定東征讨陳。中共廣東區委決定“鐵甲車隊”第3排參加東征,作為先鋒部隊,第1、2排從廣甯迅速趕回廣州,保衛廣東革命政府。主力東征,“鐵甲車隊”就成為了後方革命政府的守護神。在省港罷工中,周士第率領的“鐵甲車隊”是民衆的堅強後盾,10月30日,陳炯明殘部包圍了駐沙魚湧的罷工工人糾察隊。周士第得到急報後,立即帶着“鐵甲車隊”40多人迅速趕到現場,與敵人展開了激戰。在這次戰鬥中,周士第身先士卒,有勇有謀,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取得了擊斃敵參謀長、營長各1人,排長5人,士兵200餘人的戰果。戰鬥之後,廣州的工人和農民在周恩來、毛澤東的号召下曾經掀起過一個向“以周士第為首的鐵甲車隊學習”的小小熱潮。周士第和他的“鐵甲車隊”一舉成名。

北伐先鋒

國民革命的發展和鐵甲車隊的鬥争實踐,讓陳延年和周恩來更進一步認識到了中國共産黨掌握一支革命軍隊的重要性。在周恩來的籌劃下,中共廣東區委決定以鐵甲車隊為基礎,組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

1925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在廣東肇慶宣布創立。全團官兵人數2000餘人,下轄3個營。葉挺受黨組織委派擔任獨立團團長。故此,人們稱獨立團為葉挺獨立團。周士第最初為第1營營長。5個月後即升為獨立團參謀長。在葉挺和周士第的直接領導下,在團部建立黨支部,各營設立黨小組。黨支部是獨立團的領導核心,重大問題由支部決定。

1926年5月,國民政府決定出師北伐。考慮到出師首戰影響全軍士氣,經與中共廣東區委協商決定,以作戰能力較強的葉挺獨立團為北伐先遣隊。5月,獨立團受命開赴湖南為北伐先鋒。周士第率領第1營走在先鋒的最前面,人稱“北伐先鋒的先鋒”。

湖南之戰,首戰告捷,獨立團由此聲名大震。尤其是9月的武昌之戰,周士第指揮的“奮勇隊”事迹尤為可歌可泣。

9月3日的拂曉,根據分工,當時獨立團擔負的是從通湘門至賓陽門的攻城任務。動員會上,周士第帶頭留下家書、衣物、餘錢,表示了為國捐軀的決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他的感召之下,奮勇隊員個個争先,人人都寫下家書,以實際行動展示了革命軍隊不成功便成仁的英勇氣概。10月10日,北伐軍向武昌城發起第三次總攻擊。周士第指揮獨立團憑着拼死一戰的精神,用架設雲梯的辦法硬是在通湘門取得了突破,他們首先攻占蛇山,迫使武昌守敵停止抵抗,3萬守軍繳械投降。在武昌攻城戰鬥中,獨立團共犧牲官兵191人,一時間“古有擡棺出城,今有留書攻城”的壯舉傳遍武昌。

在這次戰鬥中,周士第被任命為獨立團代理團長。

遊子歸家

革命的路不會筆直平坦,人生的路也會時有曲折。

1928年1月,周士第幾經周折到了香港,向李立三彙報了南昌起義部隊的情況。

由于長途跋涉,奔波操勞,周士第身染瘧疾,必須馬上住院治療,但當時黨組織的經費十分緊缺。從馬來西亞抵港的陳超鵬,得知老友周士第染病,立即前去看他,極力勸說周士第同他一起到馬來西亞去治病,因此脫離了組織。

但周士第内心仍向往着革命,當他得知鄧演達在組織反蔣的第三黨時,立即啟程歸國。1929年冬,他在上海加入了“黃埔革命同學會”,為與蔣介石組織的“黃埔同學會”相對抗。1933年,在第三黨成員的推動下,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锴等在10月公開舉起了反蔣抗日大旗,建立福建人民政府。當周士第得知福建人民政府領導人有與紅軍接觸的意圖後,立即自告奮勇當“紅娘”。

紅軍先後派了兩名談判代表去福建,一個是潘漢年,一個是張雲逸。此時周士第已是身在曹營心向漢了。在與潘漢年、張雲逸的接觸中,他除了向他們介紹十九路軍的有關情況外,還彙報了自己的工作,并向組織表達了遊子思歸的心願。當周士第将一份寫着自己離“家”6年經曆的書面材料呈給周恩來時,周恩來也掏出了一封信遞給了周士第。信的大意是:要他推動蔡廷锴到蘇區來,若蔡不來,士第也要來。看到這封尚未發出,署名賀龍和聶榮臻的信,周士第的眼睛濕潤了。原來“家”裡人一直挂念着他。

1934年,紅軍長征。周士第在長征中擔任由紅軍大學改編的幹部團上級幹部隊(簡稱“上幹隊”)指揮科科長,出色地完成了這支部隊的軍事指揮任務。黨滿意了,組織滿意了。1935年10月,經羅貴波介紹,周士第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

南昌起義

1926年冬,獨立團改名為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周士第為團長。不久,葉挺又從七十三團中抽調骨幹,組建了另一個師——二十四師,葉挺為師長。

1927年7月,國共分裂,為了挽救革命,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決定集合共産黨所掌握的武裝發動南昌起義。周士第所在的第四軍第二十四師統歸第二方面軍總司令張發奎指揮。在當時,周士第是國民革命軍中的一個風雲人物,張發奎等國民黨中的高層人物都十分看重他。

根據原定計劃,周士第以演習的名義,很快把七十三團拉出了馬回嶺。部隊隻帶了武器彈藥,而背包、行李和夥食擔子一點沒帶。但七十五團才走一半,張發奎就乘火車趕來了,他本來是到回馬嶺親自來做周士第工作的。沒想到,他來遲了一步,七十三團不但已經拉走了,七十五團也行動起來,他顧不得自己總指揮的身份,站在車門口,扯着嗓門大聲喊叫起來:“喂,你們幹什麼,我是總指揮,快去告訴你們團長,停止一切行動。”沒有人理會他。“叭!叭!”一陣槍響,這是派來傳達起義計劃的聶榮臻命令部隊發的信号。張發奎吓得奪路逃命。

第二天,聶榮臻、周士第率領的部隊順利地趕到了南昌。黨決定将馬回嶺起義部隊進行整編,仍以第二十五師的編制歸屬第十一軍建制,以周士第為師長,李碩勳為黨代表,下轄三個團。8月5日,起義軍按原計劃撤離南昌。周士第的第二十五師在第九軍軍長朱德的率領下揮戈南下。

不幸,起義軍主力在潮汕失敗,于是周士第和朱德乃率領部隊經福建向江西轉移,到達江西信奉縣天心村時,經組織決定,周士第和李碩勳分頭去香港、上海找黨,以使這支打散了的部隊能同黨中央盡快取得關系,明确今後的任務和行動方向。就這樣,周士第離開了部隊。

個人履曆

1900年9月9日生,廣東省樂會(今海南省瓊海)縣新昌村人。又名周力行、周平、周士悌、周士弟。

1907年讀私塾,1911年考入樂會縣烏皮小學,後轉入縣立高等小學讀書。

1914年考入府城瓊崖中學。

1915年因家庭經濟困難辍學當學徒1年。

1920年瓊崖中學畢業。

1921年任小學教員。

1923年6月參加中共外圍組織“新瓊崖評論社”,出版《新瓊崖評論》。

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11月任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見習官。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5年2月任鐵甲車隊副隊長,6月任隊長。同年4月兼任廣州革命政府航空局“飛機掩護隊”隊長。參加支援廣東農民運動和省港大罷工、平定商團及軍閥叛亂的鬥争。同年底以鐵甲車隊為基礎組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12月任該團第1營營長。

1926年5月任獨立團參謀長,10月任代理團長。在北伐戰争中參與指揮汀泗橋、賀勝橋、武昌等戰鬥,屢立戰功。1926年底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團長。

1927年8月率部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二十五師師長。起義後率部南征廣東。三河壩戰鬥失利後,1928年至1933年輾轉活動于香港、廣州、上海、南京、西安等地,繼續從事反蔣抗日革命活動。

1934年2月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紅軍大學軍事教員。10月參加長征,任“上幹隊”(紅軍大學改名)指揮科科長。1935年7月任上幹隊隊長。同年11月至1936年5月任紅十五軍團參謀長,協助指揮直羅鎮戰鬥。

1936年1月兼任紅軍東征河口渡河司令員。同年8月至1937年1月任保安紅軍大學第二科科長(也稱第二大隊隊長)。1936年12月至1937年8月任紅二方面軍參謀長兼第二軍團參謀長。全國抗日戰争時期,1937年8月至1940年11月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參謀長。

1939年2月兼任冀中區總指揮部參謀長、冀中軍政委員會委員。8月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

1940年10月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同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暨晉西北軍區參謀長、軍區交通司令員。

1941年7月至1943年9月兼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校長、抗大七分校陸軍中學校長(至1943年5月)。

1942年5月至1948年夏任中共晉綏分局委員。1942年10月至1943年10月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暨晉綏軍區參謀長,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任副司令員。1942年9月起任八路軍第一二零師軍政委員會委員。

1944年2月任晉綏分局對敵鬥争委員會副書記、财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協助組織開展抗日遊擊戰争,轉戰于山西、河北、綏遠廣大地區。

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任晉綏代表團副主任、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同年8月至1948年3月任晉綏軍區副司令員,1947年11月至1948年7月任晉綏軍區黨委書記。

1946年6月至11月兼任晉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同年8月至1948年3月任晉綏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副校長、黨委書記,1948年3月至9月任陝甘甯晉綏聯防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副校長、黨委書記。1947年9月至1948年夏兼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城工部副部長。

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中共第一兵團前線委員會副書記(1948年7月起)。

1949年2月至4月任華北軍區第十八兵團副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第十八兵團前線委員會副書記。3月任太原前線指揮部副司令員、中共太原前線總前委第二副書記。4月任中共太原前線總前委常委、太原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同年5月至1950年2月任第一野戰軍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黨委書記。1949年8月至9月任西北局委員、第一野戰軍黨委常務委員。參加和指揮晉北、晉中、太原、扶眉、秦嶺、解放西南等戰役。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第一野戰軍黨委常務委員、西北軍區黨委常委。同年11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1949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兼成都市市長。

1950年1月至4月任中共川西區委委員、統戰部部長。同年2月至4月任川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南軍區副司令員(至1950年10月)。同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0年6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出席盟國對日管制委員會中國代表團團長。8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聯合國第五屆大會代表。同年10月至1955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司令員。

1951年1月任中共防空部隊臨時委員會書記,1955年3月任黨委書記。

1953年2月至3月任軍委防空軍司令員。同年4月至1958年12月任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1956年4月至1958年12月任黨委委員,1955年5月至1957年5月兼軍外訓練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章、一級解放勳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第四、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中共八大代表。

1962年9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第八屆監察委員會委員。

1978年2月任解放軍總參謀部顧問。

1979年6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着有《周士第回憶錄》

主要影響

深圳救圍

1925年6月,周士第率領鐵甲車隊在深圳抗擊十倍于己的陳炯明部,被三面包圍。周士第身上七處負傷,仍帶隊邊打邊走,終于沖出重圍。回師廣州後,民衆自發組織盛大慰勞活動。毛澤東當時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時,高度評價“鐵甲車隊”的英勇鬥争精神。

北伐先鋒

1926年5月,周士第率領北伐先遣隊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葉挺獨立團)第一營當先鋒,打頭陣,飛兵平江,突襲汀泗橋,攻占賀勝橋,激戰武昌城。1926年10月10日,周士第指揮獨立團憑着拼死一戰的精神,用架設雲梯的辦法硬是在通湘門取得了突破,他們首先攻占蛇山,迫使武昌守軍停止抵抗,3萬守軍繳械投降,獨立團僅犧牲官兵191人。

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前,周士第任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25師第73團,駐紮在江西九江。南昌起義時,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參加起義的部隊有七十三團全部、七十五團三個營,七十四團重機槍連。1927年8月1日,周士第率七十三團行至德安車站以北時,第四軍軍長張發奎、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漢魂等人帶衛隊營乘火車追來,遭到七十三團的猛烈射擊。張發奎、李漢魂等跳車逃跑,衛隊營全部被周士第七十三團繳了槍,一部分士兵和一些下級軍官參加了起義軍。

華北抗戰

1937年10月中旬,八路軍第一二O師第七一六團在雁門關兩次伏擊日軍,殲其500餘人。在戰鬥中,周士第曾率一個騎兵連,襲擊甯武縣城,殲日軍一部。10月18日至21日,周士第協助賀龍、關向應指揮所部張宗遜旅和陳伯鈞旅,在敵後采取襲擊、伏擊等靈活的遊擊戰術,對日軍大同至忻口的後方補給線上廣武、雁門關及陽明堡等地,連續進行了20餘次戰鬥,共殲滅日軍1200餘人,擊毀汽車數十輛,使進攻忻口的日軍糧、彈、油供應瀕于斷絕,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

1938年2月起,周士第協助賀龍、關向應指揮第一二O師為配合友軍部隊反攻太原,擔任切斷同蒲路北段任務。在忻口、東社地區激戰10多天,攻克平社、麻會、關城鎮等7處據點,殲日軍800餘人。随後,于3月7日至4月1日,粉碎了日軍對晉西北的5路圍攻,殲其1500餘人,收複岢岚、五寨、保德、河曲、甯武等7座縣城。

解放太原

解放太原戰役,周士第在徐向前病重期間承擔太原前線全面軍事指揮。1949年4月20日,周士第指揮前線部隊發起總攻,22日掃清太原外圍,24日攻克太原,全殲太原國民黨守軍8.9萬餘人,生擒國民黨第八集團軍司令孫楚、國民黨第十三集團軍司令兼太原守備司令王靖國、晉綏署中将第10總隊總隊長今村、少将炮兵顧問岩田等。

防空功業

1950年10月19日,周士第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司令員。周士第将各大城市擔負防空任務的部隊組建起來,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在朝鮮戰争期間,志願軍防空部隊與美空軍共作戰10038次,擊落美機413架,擊傷1559架。朝鮮戰争結束後,周士第的工作重心立即轉入了國内防空建設。至1953年7月,防空部隊擁有2個高射炮師,3個高射炮團,8個獨立高射炮營,4個探照燈團,1個雷達團,8個雷達營,17個對空監視團,建立了高級防空學校、高射炮學校、防空學校、雷達學校、技術學校等5所學校,培訓總人數10餘萬人。

主要作品

《故鄉》《故園》《海南島》《一個兵》

文章

《把敵人擠出去》(《星火燎原》叢書)《晉中平原上的一個殲滅戰》(《人民日報》1961年09月01日)《紀念孫中山先生九十誕辰》(《人民日報》1956年11月06日)《論平原遊擊戰争的幾個問題》《論陳莊戰鬥》《東征回憶》《在黨的領導下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裝——鐵甲車隊》《北伐先鋒》《起義中的二十五師》《吃冰淇淋》

回憶錄

《周士第回憶錄》(1979年4月出版)

人際關系

父親:周學實,清朝貢生,在民國初年被選為縣參議員。

夫人:張劍。

長子:周堅,曾任北京華遠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書記等職。

次子:周強。

女兒:周博雅。

曆史評價

新華社:周士第是中國人民軍隊久經考驗的優秀的軍事指揮員,無産階級堅強的革命戰士。周士第黨性強,作風正派,襟懷坦白,光明磊落。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艱苦樸素,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幾十年來,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為黨為人民工作。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人民日報:周士第為民族獨立與解放,為人民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建立了卓著功勳。

瓊海市黨史辦退休主任許德長說,周士第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将領,參加了曆次中國革命戰争,為民族獨立與解放,為人民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建立了卓著功勳。毛澤東曾稱贊他有無産階級共産主義的堅定性。

所獲榮譽

1955年,周士第被授予了上将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轶事典故

鐵軍名将

周士第,海南省瓊海縣人。黃埔軍校一期學員,曾任葉挺獨立團營長,代理團長。解放戰争時期任18兵團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在周士第的軍旅生涯中,一系列耀眼的任職,足以令人驕傲。可以這樣說,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将行列中,像周士第這般老資曆的并不多。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第3野戰軍的百萬雄師,在長達500餘公裡的戰線上強渡長江,直搗國民黨政權首府南京。4月23日,紅旗插上了國民黨的總統府。國民黨殘兵敗将倉皇逃竄。解放大軍繼續向華東和華南地區乘勝進軍。

在西北戰場上,第1野戰軍也向國民黨軍隊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1949年5月,古城西安宣告解放。

為了擴大西北戰場的攻勢,中共中央軍委決定:調華北野戰軍的第18兵團、19兵團歸入第1野戰軍建制,投入了西北大決戰的序列。

兩個兵團共6個軍,兵強馬壯,浩浩蕩蕩地由晉入陝,大大增強了1野的實力,使1野的總兵力達到40萬人,從而徹底地改變了西北戰場上敵強我弱的狀況。

第18兵團的司令員是周士第,一位老資曆的解放軍戰将。

周士第又名周士梯,海南省瓊海縣人。他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黃埔軍校畢業後,先後任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見習官、副隊長、隊長。大革命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葉挺獨立團營長,葉挺獨立團參謀長、代理團長。國民革命軍第25師第對團團長,第25師師長。

周士第後來擔任了紅2方面軍參謀長。抗日戰争時期先後任八路軍120師參謀長,晉綏軍區副司令員。解放戰争時期先後任晉北野戰軍司令員,華北軍區1兵團副司令員,第18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司令員,總參外軍訓練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周士第率18兵團入陝作戰時,當時盤踞西北地區的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在我西北野戰軍的沉重打擊下,僅剩下20餘萬人,戰鬥力已經大大削弱。但盤踞在青海、甯夏地區的馬步芳和馬鴻逵仍有18萬人馬,尚未受到我軍殲滅性的打擊。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之間長期以來争權奪利,勾心鬥角。國民黨為了保住大西北作為殘喘之地,極力拉攏“二馬”,委以高官,千方百計地誘使“二馬”出兵陝西,同胡宗南聯合起來,共同作最後的垂死掙紮。

“二馬”中,猶以馬步芳最為猖狂,他野心惡性膨脹,竟以“西北支柱”自命,企圖以進軍陝西保其青海老巢,夥同馬鴻逵組織3個兵團,由他的兒子馬繼援率領,分3路大舉東進,與胡宗南部相配合,企圖一舉攻占鹹陽,進而奪取西安。

在古城西安的1野總部裡,彭德懷對周士第和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等人說:“你們來了很好,要準備打幾個大仗,硬仗!敵人在垂死掙紮,又反動又頑固,我們不發動幾個大的戰役,不給他們以毀滅性的打擊,他們不會認輸的!”

聽到這裡,周士第和楊得志、李志民幾人低聲交談了幾句,又将目光集中在彭德懷那張嚴峻的臉上,靜心聽他講下去。

彭德懷一隻大手按住桌角,稍微側着身子,繼續說道:“華北兩個兵團來到西北以後,第一野戰軍的兵力增加到12個軍35個師,與胡、馬敵軍的總兵力相比,數量大體相等。然而,我軍可以集中使用,敵軍卻分散在西北各地,集中于我軍對面的敵軍主力,隻有胡宗南7萬餘人,青、甯二馬8萬人,合計15萬餘人。因此,西北戰場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

一野的第1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第2兵團司令員許光達和政委王世泰,都連連點頭,表示贊同彭德懷的分析和結論。

彭德懷咳嗽一聲,繼續分析戰場形勢。

“但是,要想把胡、馬主力一舉消滅于一役是困難的。所以必須把它們分割開來,區别先後,集中力量,各個殲滅。青、甯二馬和胡宗南之間,長期以來就有很深的矛盾,如今雖然為了保命而不得不暫時聯合起來,但又互存戒心,貌合神高,在聯合作戰中都暗圖保存自己,犧牲對方,互相利用。他們一面聯合作戰,一面各懷鬼胎,各打各的主意,這就為我軍利用敵人的矛盾,各個殲滅敵人,提供了有利條件。”

痛打“二馬”

周士第率18兵團入陝作戰時,當時盤踞西北地區的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在西北野戰軍的沉重打擊下,僅剩下20餘萬人,戰鬥力已經大大削弱。但盤踞在青海、甯夏地區的馬步芳和馬鴻逵仍有18萬人馬,尚未受到西北野戰軍殲滅性的打擊。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之間長期以來争權奪利,勾心鬥角。國民

黨為了保住大西北作為殘喘之地,極力拉攏“二馬”,委以高官,千方百計地誘使“二馬”出兵陝西,同胡宗南聯合起來,共同作最後的垂死掙紮。“二馬”中,猶以馬步芳最為猖狂,他野心惡性膨脹,竟以“西北支柱”自命,企圖以進軍陝西保其青海老巢,夥同馬鴻逵組織3個兵團,由他的兒子馬繼援率領,分3路大舉東進,與胡宗南部相配合,企圖一舉攻占鹹陽,進而奪取西安。

在古城西安的1野總部裡,彭德懷對周士第和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等人說:“你們來了很好,要準備打幾個大仗,硬仗!敵人在垂死掙紮,又反動又頑固,我們不發動幾個大的戰役,不給他們以毀滅性的打擊,他們不會認輸的!”

周士第望着台上的彭老總,禁不住心潮澎湃。他長期在賀龍手下指揮作戰,和彭德懷接觸不多,如今加入到一野作戰行列,在彭大将軍的手下效力了,他既興奮,又感到責任重大。

1949年7月11日,一野主力開始向胡宗南部隊進攻。隐蔽集結于預定位置的許光達第2兵團由胡軍與馬軍之間的空隙,以秘密隐蔽急行軍迂回到敵側後。

周士第率18兵團,沿隴海鐵路和鹹陽至鳳翔公路,由東而西攻擊敵人。而王震第1兵團,沿隴海鐵路和鹹陽至鳳翔公路,由東而西直插敵縱深。

胡宗南總以為周士第的18兵團和楊得志的19兵團入陝後,至少需休整1個月才能作戰,又自以為5個軍集團配備,解放軍不敢将其一口吞掉,還夢想乘解放軍向馬軍進攻時,全力向解放軍側擊,取得胡、馬聯合作戰的勝利。胡宗南的美夢,被雷霆般的排炮震醒了。第一野戰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發起全線猛烈攻擊。胡宗南的集團防禦,僅一天時間即被強大的人民解放軍分割包圍,陷入絕境。

經過兩晝夜激戰,第一野戰軍共殲敵4個軍,4.3萬餘人,解放縣城8座,這是西北戰場在解放戰争中空前的大勝利。

防空軍司令

1949年冬,蔣介石退居台灣但不甘心失敗,利用空中優勢對上海、杭州、福州、南京、徐州、廣州等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廠、鐵路、橋梁、碼頭等重要目标進行轟炸。

城市防空,國土防空,成了中南海首腦們坐立不安的問題。随着朝鮮戰争的爆發,這個形勢越來越緊急。中央軍委成員一緻的意見是迅速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司令部。至于防空部隊司令員的人選,毛澤東選中了時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的周士第。

1950年10月19日,周士第被正式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司令員,同他搭檔的政治委員是鐘赤兵。12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司令部正式成立。周士第将各大城市擔負防空任務的部隊組建起來,成立了新的區别于陸軍的新兵種——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

在朝鮮戰争期間,由于指揮有序,保障得力,志願軍防空部隊與美空軍共作戰10038次,擊落美機413架,擊傷1559架。朝鮮戰争結束後,周士第的工作重心立即轉入了國内防空建設。至1953年7月,防空部隊擁有2個高射炮師,3個高射炮團,8個獨立高射炮營,4個探照燈團,1個雷達團,8個雷達營,17個對空監視團,建立了高級防空學校、高射炮學校、防空學校、雷達學校、技術學校等5所學校,每年培訓5600名初中級指揮幹部和技術幹部,總人數10餘萬人。

後世紀念

周士第将軍紀念館于1995年8月1日建成開放展覽。位于瓊海市嘉積鎮不偏嶺,占地3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650平方米,由雕像、展廳、紀念亭三個部分組成。紀念館前庭正中豎立着用花崗岩雕刻的高3.2米的周士第将軍的全身雕像;紀念館正面鑲着江澤民同志題寫的“周士第将軍紀念館”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為紀念館立碑文。紀念亭位于主體建築的左側。展廳按“學生時代、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争時期、解放戰争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時間順序,共展出600多件照片、文物、文獻資料,反映了周士第在各個時期的曆史功績。

上一篇:平等院鳳凰

下一篇:汪可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