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

周光召

中國科學院院士
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主要從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論等方面研究。1929年5月生于湖南長沙。[1]1951年周光召從清華大學畢業後轉入北京大學研究院學習 ;1954年從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61年至1964年擔任核工業部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副主任,核武器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九局總工程師,第二機械工業部九院研究所所長;198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8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87年至1997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1996年至2006年擔任第五、六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1996年國際編号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為“周光召星” 。周光召主要從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1958年周光召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
    中文名:周光召 出生地:湖南長沙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職業: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人物經曆

1946年至1951年,在清華大學先修班、物理系物理專業學習。

1951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轉入北京大學研究院學習。

195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54年,從北京大學理論物理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講師。

1957年至1960年,擔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中級研究員。

1961年至1964年,擔任核工業部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副主任,核武器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九局總工程師,第二機械工業部九院研究所所長。

197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198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87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1992年4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

1993年8月,當選為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副主席。

1996年5月,當選為第五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1996年6月,在第八次院士大會上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擔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2001年6月,當選為第六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2006年5月,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職務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20世紀50年代,周光召提出“相對性粒子螺旋态”理論,在國際上第一次引入相對論螺旋散射振幅的概念和相應的數學描述。20世紀60年代初轉到核武器的理論研究,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制成功和中國戰略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定型以及此後核武器的預研與其他一系列科學試驗都做出了重要工作,并因此于1982年和彭桓武、鄧稼先等8人共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60年,中蘇交惡,蘇聯撤走了最後一批專家。1961年時年32歲的周光召剛從蘇聯回國,立馬被調到了二機部,他仔細檢查了原子彈方程式計算的九次計算結果,認為計算并沒有問題,便開始着手推翻蘇聯數據的可靠性。

經過連續多日的仔細研究,最後他用“最大功”原理反證了蘇聯數據有誤,該原理證明了爆炸後不可能達到這樣大的壓力。這樣,周光召以一己之力結束了這一年的争論,掃清了原子彈研制過程中的一個障礙,這也是他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突破做出的重要貢獻,1962年底,周光召協助鄧稼先完成并提交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

1964年10月15日,中國原子彈試爆前夜,一份急電從基地羅布泊發到北京,電文稱突然發現一種材料中的雜質超過了原來的設計要求。于是,周光召所在的理論小組連夜組織運算,徹夜不眠,直至第二天上午,他将一份計算報告呈送到周恩來總理面前:“經計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失敗率小于萬分之一。”當日下午3時,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周光召參與并領導了爆炸物理、輻射流體力學、高溫高壓物理、二維流體力學、中子物理等研究工作。1976年以後,他組織領導了對相互作用統一,CP破壞、非線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論、超對稱性破缺、量子場論的大範圍拓撲性質及其與反常的聯系等理論研究工作。嚴格證明了CP破壞的一個重要定理,并簡明地推導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為國際公認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學術論著

截至2009年8月,周光召撰有《極化核子反應的相對理論》《赝軸矢流部分守恒》《靜質量為零的極化核子的反應》等論文80多篇。

人才培養

科研機制改革

周光召領導中國科學院實行改革,以解決科技與經濟、科技與教育相脫節的問題,便原有封閉、不流動的科研體制轉變為開放、流動、聯合、競争的新體制,堅持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辦院方針,促進科研與生産的結合;實行“一院兩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力;倡導科學院與高校的結合,創造科研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和競争機制;以及探索科學技術本身的規律、科技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等。

科學普及工作

周光召赴全國的近百個城市,作科普報告近200場。每到一地,他結合地方的工農業生産、科技發展、資源環境治理與保護、人才培養等問題,強調要與時俱進,抓住機遇以求發展。他認為,惟有科技知識普及、科學精神深入人心,社會才算真正進入科學時代,科技才能真正推動國家的現代化。

建設科技人才隊伍

周光召指出,沒有宏大的、高素質的、掌握先進知識和技術的勞動者隊伍,科技成果就不可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中國科協要注重提高廣大勞動者素質,在普及科學知識和技術的同時,努力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态度和科學方法,培育廣大勞動者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周光召認為,首先要建設特有的民族文化,在全社會形成樂觀、向上、奮發圖強的價值取向,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氣;此外,培養人才不隻是看重個人的素質,還要求形成集體與團隊,充分發揮人才群體的創新能力,形成代表中華民族參與國際競争的強大力量。

榮譽表彰

1985年7月,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87年4月,紐約市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90年10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4年8月,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

1994年11月,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個人生活

周光召的父親周鳳九曾任湖南省公路局局長,他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對自然界和科學産生興趣。

人物評價

周光召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為中國物理學研究、國防科技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科學院評)

周光召是世界公認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科普中國評)

周光召是一位頂尖的物理學家,他的視野寬闊、影響力深遠,并且能夠快速洞悉新思想。從我(楊振甯)的個人角度看,周光召是一個完美的儒家思想踐行者,而不像美國、西歐和俄羅斯的許多物理學家那樣咄咄逼人。(楊振甯為《我們認識的光召同志:周光召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論集》寫的序言)

作為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周光召院士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國防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卓著。周光召院士倡導和身體力行的“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科學精神與“學術平等、提攜後進”的大家風範,已成為中國科學界的寶貴精神财富,他的科學成就、愛國情懷、光輝人格将彪炳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史冊。(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讨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賀信中評)

人物影響

湖南周光召科學技術基金會

1995年10月29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湖南周光召科學技術基金會在長沙成立。

周光召星

1996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觀測發現的、國際編号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為“周光召星”。

《我們認識的光召同志:周光召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論集》

201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我們認識的光召同志:周光召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論集》,該書從不同角度記述了周光召先生在理論物理、核武器及科技管理領域所做的傑出貢獻,特别是在上述T作中所充分體現出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讨會

2019年5月15日,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讨會在中國科學院召開。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園區報告廳的階梯禮堂座無虛席,幾乎全是白發蒼蒼的科學家,他們大多是曾和周光召院士相識、共事的科學家。

周光召班

2019年9月,湖南省科技廳、湖南光召科學技術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和湖南師範大學共同主辦了“厚德載物,求真創新”光召論壇啟動儀式。為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育,湖南師範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科教融合,協同創新,共啟本科生教育的物理基礎研究“周光召班”,探索本科階段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周光召班”實施學業導師制,以1:1比例為配置導師

上一篇:萬元熙

下一篇:碩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