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

呂敏

中國科學院院士
呂敏,1931年4月出生于江蘇丹陽,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武器裝備論證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敏于1952年從浙江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赴前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87年因為身體原因調回北京,在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1988年擔任抗輻射加固技術專業組組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呂敏長期從事軍備控制的科學技術等研究。
  • 中文名:呂敏
  • 出生地:江蘇丹陽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 職業: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性别:男

人物經曆

1931年4月,呂敏出生于江蘇省丹陽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年幼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争,他随家庭逃難遷往雲南和四川,在大後方渡過了不安定的童年生活。

1943年,進入金陵大學附屬中學上學。

1947年,從南京金陵中學畢業,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

1952年,從浙江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宇宙線基本粒子的實驗研究。

1957年,考上王淦昌老師的研究生,因王淦昌到前蘇聯聯合所工作,改由張文裕先生指導,後來張文裕和呂敏本人相繼去了前蘇聯聯合所工作,研究生的事不了了之。

1959年,受組織派遣,赴前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

1962年,從前蘇聯回國後被調到國防科委,參加中國核武器試驗工作,在新疆國防科委核試驗基地工作,先後擔任過研究室副主任、科技處副處長、研究所副所長、基地科技委主任等職務。

1987年,調回北京,在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抗輻射加固技術和軍備控制的科學技術等研究工作。

1988年,擔任抗輻射加固技術專業組組長。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20世紀50年代,呂敏在王淦昌、張文裕、蕭健先生指導下,利用宇宙線研究奇異粒子和高能核作用,先後兩次到雲南東北山區海拔3200米的“落雪”高山實驗室工作,持續約兩年,利用多闆雲霧室,收集高能核作用和奇異粒子的事例。獲得了幾萬對雲霧室照片,帶回北京進行判讀、分析。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科學》《物理學報》等刊物上。這項研究工作是當年中國國内唯一有條件進行的基本粒子實驗工作,後來與其他同志的工作一起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59年,呂敏到前蘇聯聯合所後,先在高能實驗室、中能實驗室進行基本粒子的實驗工作,以後轉到中子實驗室從事脈沖反應堆的實驗研究,測量脈沖反應堆脈沖功率統計起伏現象并研究了它們與功率的關系。

1961年,中蘇關系破裂,前蘇聯政府突然撤走全部在華專家,中止援助中國發展原子彈的協議。聽到使館傳達以後,在前蘇聯聯合所工作的呂敏和其他幾位同志一起向國内領導表示願意放棄基礎科學研究,回國參加中國自力更生發展核武器的事業。他們的要求獲得領導批準,從此他的研究方向就轉到了國防科學技術,開始從事軍用核技術的研究。

1962年,呂敏回國後調到國防科委,參加核試驗基地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并開始第一次核試驗的準備。在第一次核試驗中,他具體負責測量核鍊式反應動力學參數,呂敏提出測量的物理方案,帶領了一批比他更年輕、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同志們,在沒有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的條件下,籌備反應動力學測量所需要的測量和标定的設備。在許多單位大力幫助下,終于按時完成了準備工作,現場測試成功,為理論設計部門提供了第一枚原子彈的實測數據。此後,不斷改進儀器設備的性能,在幾十次核試驗中,提供了大量的鍊式反應動力學重要的實測數據。随着中國核武器水平的提高,核裝置爆炸涉及的物理過程增加,其中聚變核反應起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在每次核試驗中取得更多的實測數據,用以檢查理論設計和計算的可靠性。同時中國的核試驗已轉到地下進行,核試驗面臨新的挑戰,在這樣的條件下,呂敏先後提出多項實時物理診斷測量項目及測量的基本物理方案,并指導年輕同志們加以實現。這些項目包括用飛行時間方法測量中子能譜從而獲得聚變反應溫度;通過針孔照相獲得聚變反應區的形狀和尺寸;利用電子對反應産生的正電子測量聚變反應的高能7射線;利用光纖陣列測量空間不同位置的溫度參數等等。為了使每次豎井方式的地下核試驗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測數據,呂敏提出采用多測量項目鋼架組合的核試驗方案,并促進其實現,使豎井核試驗中能夠順利地同時進行多項目物理測量,為每次核武器試驗都獲得豐富的數據創造了條件。

1986年,呂敏患重病到北京醫治,病愈後留北京工作,在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主要負責武器和衛星的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除組織領導工作外,在電子元器件單粒子效應、電子線路瞬态—輻照效應、元器件X射線劑量效應、X射線力學效應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研究課題和研究途徑的建議。在北京工作期間,呂敏還參加了軍備控制的科學與技術研究,在核軍備控制的理論、形勢分析、趨勢預測等方面寫出了一些論文,并在中國國内和國際會議上報告交流。在軍備控制的核查技術問題上進行過不少研究,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核查、衛星核查技術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看法和建議。

榮譽表彰

1991年中國科學院授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會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9年11月16日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專項大數據科技傳播獎特殊貢獻獎、國防科委先進科技工作者标兵稱号。

個人生活

家世背景

呂敏的父親是知名語言學家呂叔湘,但他沒有繼承父親的文科專業,卻選擇了物理學科,為之工作了一生。

社會任職

1990年,呂敏當選為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

人物評價

呂敏長期在新疆核試驗基地工作,多次參加中國核試驗,在核試驗的物理診斷領域中長期從事系統的、開創性的工作,為提高中國核試驗物理診斷水平,建立較完善的診斷體系作出了貢獻。(中國科學院評)

呂敏所做的這些工作都取得了成功,使中國核試驗水平大大提高,能夠與美俄的核試驗相比,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做出了貢獻。(何梁何利基金評)

上一篇:原雨

下一篇:雙鞭·呼延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