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

吳敬梓

中國清代文學家
吳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軒,号粒民,安徽全椒人   ,祖籍浙江溫州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清代文學家。吳敬梓出身缙紳世家,幼年聰穎,善于記誦。早年生活豪縱,初入學為生員,後屢困科場,家業衰落,經曆世态炎涼之苦。乾隆元年(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經學,窮困以終。  吳敬梓精熟《昭明文選》,工詩詞散文,詩賦援筆立成。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  [1]
  • 主标題:儒林外史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吳敬梓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2020年4月
  • 副标題3:《儒林外史》是202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
  • 主标題:吳敬梓集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吳敬梓
  • 副标題2:
  • 副标題3:《吳敬梓集》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 出生地:安徽.全椒
  • 主要成就: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著有許多部文學作品。
  • 中文名:吳敬梓
  • 代表作品:《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詩文集》

人物生平

少年才子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吳敬梓出生在安徽全椒一個“科第仕宦多顯者”的官僚家庭(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号粒民印”),祖籍浙江溫州。    

吳敬梓是吳雯延之子,後出嗣給長房吳霖起為嗣子。因出嗣能繼承更多遺産,獲得更多利益,吳敬梓招緻族人的怨恨和攻讦,童年時期就被卷進家族糾紛的漩渦中。吳霖起對他的教育十分嚴格,吳敬梓不得不終日鑽研四書五經、八股制藝。吳敬梓對八股制藝非常厭倦,卻自幼喜愛能陶冶感情的詩、詞、曲,甚至向人學拍曲。然而,科舉世家出身的吳霖起一直教育自己的兒子:惟有通過科考謀取功名才能求得出路。幼小的吳敬梓在嗣父不斷地灌輸下,也産生了以科舉功名為出路的思想。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吳敬梓十三歲時,母親病故。家族中的各種矛盾再次向他襲來,吳敬梓從此變得郁郁寡歡,經常獨自一人躲在書房中,整日閱讀他所喜愛的詩詞、小說和戲曲等各種書籍。不管是經史子集、還是“小說淫詞”,隻要能夠到手,他都加以浏覽。廣泛的閱讀開拓了他的眼界,增加了他的知識,也讓他積累了很多資料,這對于他後來的創作有着巨大的影響。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吳霖起被選任為江蘇贛榆縣縣學教谕,攜吳敬梓前往贛榆任所。贛榆地處海濱,吳敬梓經常登山臨水,四處遊玩。在贛榆,吳霖起對吳敬梓進行了系統的科舉教育,在長期灌輸和反複強調下,吳敬梓打下了寫作八股制藝的比較紮實的基礎,得到周圍人的推許。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前後,吳敬梓回故鄉全椒和陶欽李的次女結婚。在婚後留居全椒的一段時期内,沒有了嗣父的管教,吳敬梓又開始廣泛浏覽起小說、戲曲等作品,他追求自由的個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不久,吳敬梓隻身前往南京探望生病的生父吳雯延,并在期間趕往滁州去參加歲考,考完後送生父回全椒。不久生父去世,同時傳來吳敬梓考中秀才的消息。吳雯延去世後,親屬之間為争奪遺産而發生的一些糾葛,吳敬梓對此十分反感,離開故鄉回到贛榆吳霖起處。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吳敬梓十九歲時,陶氏生下了長子吳烺。吳霖起在教谕任上要求自己極為嚴格,不随世俗浮沉,方正不阿,為惡濁的封建官場所不容,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罷除縣學教谕,從江蘇贛榆回到安徽全椒老家。      

敗家之子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吳敬梓陪送父親從贛榆返回故裡,吳霖起最終一病不起。從此吳敬梓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族人們倚仗人多勢衆,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在一場争奪遺産的内戰中,吳敬梓終以失敗告終,留給他的資财寥寥無幾。分家之後,吳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淩,飲恨而死。他對人生、社會的看法也由此發生了變化。  

吳敬梓的父親吳霖起留下了二萬多兩銀錢的巨額遺産,可是吳敬梓“素不習治生,性富豪上”,“傾酒歌呼,窮日夜”,“生性豁達,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間有“奪産之變”,“兄弟參商,宗族诟谇”,視之為敗家子,“鄉裡傳為子弟戒”。  

雍正十一年(1733年),與續弦葉氏遷來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闆橋西,家境已困。從此,吳敬梓在南京定居下來。此時他三十三歲,不名一文,到了“白門三日雨,竈冷囊無錢”的地步,但仍拒不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為盟主”。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幹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他的“癡憨”“颠憨”“隐括”終一生而不變。    

潛心創作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撫趙國麟、江甯巡導唐時琳和學台鄭江力薦吳敬梓前去參加博學鴻詞科廷試,他因消渴加劇拒絕,堂兄吳檠、友人程廷祚則落選而歸。此年前後,吳敬梓開始創作《儒林外史》。    

吳敬梓晚年生活困頓,要靠賣文和朋友接濟度日,“囊無一錢守,腹作千雷鳴”,以至以書易米。每年一到冬天,氣溫苦寒,與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繞行,歌吟嘯呼,稱之為“暖足”。  

吳敬梓在真州曾投靠革職回鄉的官紳楊凱,由于生活困窘,他有《雨》詩曰“明晨銜泥問楊子,妻兒待米何時還”,表示希望楊凱資助其生活。  

乾隆十五年(1750年),吳敬梓用了十多年時間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大體完成,但尚未完成脫稿。  

醉酒辭世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吳敬梓到江蘇揚州訪友痛飲,微醉之中,反複朗誦唐人張祜的《縱遊淮南》一詩。在座友人聽到吳敬梓朗讀此詩都有些詫異。沒過幾天,即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吳烺的同年、詩人王又曾從北京南下,舟停揚州,上岸拜會了他欽遲已久的吳敬梓。當天黃昏,吳敬梓又去舟中回拜,兩人暢談,極為相得。歸來之後,酒酣耳熱,痰湧氣促,救治不及,頃刻辭世。當時守在床邊的隻有幼子吳鏊。  

住在附近的友人金兆燕和王又曾聞訊趕來,協助料理喪事。但檢其行囊,“可憐猶剩典衣錢”(程晉芳《哭吳敏軒》)。治喪費用無從籌措,王又曾就出面向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請求幫助,盧見曾慨然承擔一切喪葬費用,并由金兆燕将他的棺木從水路運到南京,安葬在南京清涼山腳下(一說葬在鳳台門)。    

主要影響

小說創作

思想内容

吳敬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緣于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創作。《儒林外史》内容博大深厚,閃爍着民主進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筆觸無情鞭撻了封建科舉制度腐朽的本質和其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系列深受科舉毒害的迂腐的讀書人、虛僞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雖然假托明代,卻是封建社會一幅真實的生活畫卷。  

吳敬梓一生經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萌芽,社會呈現了某種程度的繁榮,但這也不過是即将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絲希望,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将傾的事實。雍正、乾隆年間,清朝統治者在逐漸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就采用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堕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愚昧無知、卑鄙無恥的市儈。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裡。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醜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部帶有開創意義的傑作。在它之前中國文學中就已經有了《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等白話章回體長篇小說。而《儒林外史》的開創性意義在于:以現實主義作為底色,以諷刺作為自己的美學追求。它與稍後出現的《紅樓夢》一起,構成中國古代小說的又一高峰,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國諷刺小說的基石,對後來的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清代出現了以《儒林外史》為發端的一大批譴責小說,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會的潮流,這股潮流一直影響到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文學。      

《儒林外史》在當時小說界也是别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吳敬梓在小說中,強勁地呼喚人們在民族文化的汲取中覓取活力不斷的源頭,即通過知識分子群體的、批判等自我意識,來掌握和發場民傳統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把沉澱于中國知識界的文化一一心理結構中沒有任何生命力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形态ー一八股制藝和舉業至上主義ー一特别是那些在下意識層還起作用的價值觀念加以揚棄,從而笑着和過去告别。《儒休外史》已經從功利的、政治文化的外顯層次,發展到宏觀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層次。從小說觀念的更新的角度看,吳敬梓注意到了社會的演進和轉變而牽動的知識分子的心理、倫理、風習等多種生活層次的文化沖突,并以此透出知識分子的心靈軌迹,傳導出時代變革的動律。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對形形色色知識分子的悲喜劇,實質上是做了一次哲學巡禮。《儒休外史》在寫實的嚴謹與寫意的空靈交織成的優美文字裡,隐匿着種深厚的意蘊。作者熔人生的豐富經驗、對社會的自覺責任感與對未來美好的期望于一爐,鍛煉而成的整體觀念,以及由此産生的審美态度,既逼真地刻劃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又始終與他們保持着根本的審美距離。細緻的觀察與冷靜的描述以及含蓄的語氣都體現着傳統美學中靜觀的審美态度。  

藝術特色

《儒林外史》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其諷刺性。對所嘲諷的對象,作者通常不直接貶斥,而是以簡潔的描述狀貌傳神,繪聲繪影,使之栩然于讀者之前。這部作品不僅以諷刺作為主要的藝術手段,而且在結構上與通常的長篇小說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來結構故事的方式不同,以連綴的故事、相互銜接的人物,既獨立又前後呼應地結成藝術整體。其結構藝術不同于其前産生的《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也不同于幾乎同時創作的《歧路燈》《紅樓夢》。這部小說塑造了許多性格不同的人物,描寫了許多情節各異的故事,但卻同一地反映了科舉制度下的士子生活,表現了同一主題。在《儒林外史》中,周進撞号闆、範進中舉人、馬二遊西湖、匡二自稱“先儒”、牛浦郎冒充牛布衣等令人發噱的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似乎“各自成篇”,其實它們都是整部小說“不能缺少”的有機組合部分,有着“共同性”。正因為有了這些情節和人物,才使得整部《儒林外史》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所表露的社會理想,令人信服、驚服和歎服。        

吳敬梓生長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官僚豪紳、膏粱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見慣了的。他在這些“上層人士”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紳的武斷鄉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舉業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加上他個人生活由富而貧,那批“上層人士”的翻雲覆雨的嘴臉,就很容易察覺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對這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徹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鑄九鼎,神妙無循形”(旅雲《缽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動的藝術形象的塑造,合理的誇張和辛辣的諷刺,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吳敬梓把《詩經》時代以來的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注入到小說藝術中,并以極大的勇氣用諷刺鞭撻的手法來加以表現。他所開創的文學傳統在清末文壇被廣為推崇,對重要文學流派譴責小說産生明顯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大師魯迅對吳敬梓非常推崇。魯迅小說中貫穿着現實主義精神、閃爍着批判的鋒芒,他對國民性深切剖析,無疑是從吳敬梓的思想和藝術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吳敬梓對近現代小說産生深遠影響。《官場現形記》就完全仿照了《儒林外史》外部情節結構形态,沒有布局,沒有獨立的情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說連級起來,裡面的故事可以獨立成篇。這類小說在某種程度上與《儒林外史》中描寫衆多士人、儒士有一定的影響。以《官場現形記》為代表的晚清譴責小說為了實現故事更深層次的統一,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在主題上共同揭露官場,二是在一定的形式上采用了一種譴責的基調。從這個層次來說,這類小說與《儒林外史》一樣,文章表面看起來松散,然而有一條更深層次的主線在緊密的聯系着這各個故事組。第二類是主人公采用到處遊曆再加上輪流叙述故事的方式,把各個不同種類的故事串聯起來,從而獲得了一種表面上的整體感,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其次,受晚清黑暗社會現實的影響,以官場為代表的晚清譴責小說極為火爆。這種類型的小說在一定程度上與《儒林外史》描寫人生百态有一定的吻合性。民國初年小說的書面化傾向日趨加強,晚清小說從注重情節的傳統中解脫,出現了一大批弱化故事情節的小說,表現在作品中,即沒有貫穿全文的中心人物。“連環短篇”結構形式勃然興起。再次,近代以來,随着文學報刊的發展,報刊成為傳播的主要媒介,這一重大轉變,使作家不得不對小說技巧做出調整:自我完整的同時忽略了整體性。于是長篇小說很容易變成短篇小說。吳敬梓有意識地探索一種新的結構模式,并通過它來晶示小說的結構意識。從這一點來講,與現代小說作家的創作觀念非常接近。  

詩歌創作

吳敬梓的詩歌從思想内容上說,主要有四方面:一、嗟窮歎愁,反映窘迫多病的生存狀态;二、酬唱贈答,讴歌真誠深摯的親友交誼;三、吟詠景物,贊美南京、揚州等地的勝景佳物;四、剖析内心,揭示叛逆思想産生、發展的心路曆程。從藝術成就上說,主要有三方面:一、善用典故;二、衆體兼備,各有特色;三、表達方式多樣化。  

吳敬梓友人嚴長明所輯《八表停雲錄》中有吳敬梓《後新樂府》六首,這些詩歌與《儒林外史》的主題、情節及人物原型之間有密切關系。這些詩作以“後新樂府”為标題,内容指向“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表明吳敬梓寫的這些樂府詩乃是繼承了唐代元稹、白居易開創的“新樂府”關注現實的精神,即如白居易所主張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将詩歌的功能從個人的抒情言志提升到承擔社會責任的高度。《後新樂府》小序交代,因為耳目之間有不合于禮義者,故而有此作。所謂“有美有刺”,也是源自先秦的“美刺”文學傳統。美者,贊美、肯定也;刺者,批評、糾察也。所謂“元和詩人”,正是指唐代元和年間的白居易、元稹等倡導“新樂府運動”的詩人。所謂“軒輶”,本指古代使臣所乘的車子,後指訪查民情的使臣。吳敬梓在小序中說明,自己寫的這組《後新樂府》,就是對一些不合禮義的現象提出批評,繼承的是古代的“美刺”傳統,雖然比不上元、白的“新樂府”,可以提供給訪查民意社情的官員了解情況,但仍然可以讓“聞之者足以戒”。  

吳敬梓還有《金陵景物圖詩》二十三首。這組詩作從類型上當歸于題畫詩,所題景物分别為冶城、杏花村、燕子矶、謝公墩、鳳凰台、莫愁湖、憑虛閣、青溪、雨花台、琉璃塔、靈谷寺、桃葉渡、天印山、觀音山、幕府山、烏衣巷、東山、雞籠山、太平堤、長橋、三宿岩、龍江關、鐘山,凡二十三處。在寫法上,吳敬梓不限于吟詠圖畫中的景物,而是對畫中所繪景點的曆史、所涉及的人物、當下的景物都以小序的形式加以說明,然後題詠。如《杏花村》,先交代了金陵杏花村所在的地點——鳳凰台下,其名之由來乃在“昔亦曾種杏百株”,并以散文筆法描繪景色:“居民叢集,煙火萬家,機杼之聲相聞,染練之砧不斷。錦繡成坊,足勝杏林春色。”再用詩筆描寫。“紅雪籠花塢,青煙撲酒簾”,一“紅”一“青”,視覺鮮活;“茅屋四五家,新蒭懸步檐”,一派農家生活氣息和生機;“清曠屏氛雜,稔知非闾閻”,這裡的“清曠”屏去了城市的嘈雜紛亂;“但見春骀蕩,不見雨鬑簽”,雖然沒有雨,但在這裡能夠感受到春風的骀蕩。盡管吳敬梓是給《金陵景物圖》題詩,但這樣的詩筆無疑出自他遊覽杏花村的體驗,表達的是他對“如此江山”的喜愛之情。  

文賦創作

吳敬梓在古文辭賦等方面也有不少著述,現存的都是四十歲以前的作品,被收錄在《文木山房集》中,有賦四篇:《移家賦》《拟獻朝會賦》《正聲感人賦》《繼明照四方賦》。後來又發現了他的幾篇佚文,其中有骈體文三篇:《石腥詩集序》《玉巢詩草序》《修潔堂集略序》;古文兩篇:《玉劍緣傳奇序》《尚書私學序》。  

吳敬梓不僅詩作“如出水芙蕖,媚秀欲滴”,詞作“婉而多風”,賦作也是“力追漢唐”。吳敬梓有四篇賦傳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移家賦》。《移家賦》從内容來看,是了解到吳敬梓的家世生平、思想感情變化的一篇極為重要的資料;從藝術表現來看,也是篇可臻上品的佳作。這篇賦以叙事體的長篇結構,叙述了吳敬梓的家世和他前半生的經曆。藝術上最鮮明的特色是大量用典,在繁密的典故中叙事、抒情,委婉曲折表達自己複雜思想感情。許多典故不但貼切精當、富于變化,還能與比喻、情景融為一體。《移家賦》對仗工穩、鋪采摘文、詞采精美、聲調和諧、格律嚴整間有疏放的筆緻,音調哀婉透岀蒼涼的氣息,大量使用偏僻之字,形成了“迩年詩律倍绮密,僻書奇字來稽參”的文章風格。  

吳敬梓流傳下來的骈文有《石腥詩集序》《玉巢詩草序》《修潔堂集略序》三篇序文。沈宗淳對他的骈體文非常贊賞,說他是“夙擅文雄,尤工骈體”。這三篇序文,藝術成就頗高,都是絕好的骈文,對仗工穩,用典貼切,句調整齊節铿锵,如“兄為靈運,感新句于西堂;弟是少遊,寄閑情于下澤”;又如“水國斜陽,影亂鴨頭之舫;闆橋明月,香霏鵲尾之爐”;再如“羁愁旅鬓,何妨重補四愁;孤影窮途,直欲高吟五嗜”等等,的确是屬對精工,運古如新。吳敬梓的古文語句有骈有散,骈散結合,語氣自然流暢,節奏感強烈,有較強的說服力和表現力。  

曆史評價

王又曾:國初以來重科第,鼎盛最數全椒吳。(《書吳征君敏軒先生文木山房詩集後有序》)  

程晉芳:餘生平交友,莫貧于敏軒。抵淮訪餘,檢其橐,筆硯都無。餘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有筆墨,不煩是也。”其流風餘韻,足以掩映一時。窒其躬,傳其學,天之于敏軒,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測之也。(《文木先生傳》)  

魯迅: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  

胡适: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吳敬梓。(《吳敬梓傳》)  

人際關系

關系

姓名

備注

遠祖

吳聰

浙江溫州人,因參與靖難之役,在明代永樂年間被封為骁騎尉,受邑江蘇六合

高祖

吳沛

字海若,為人耿介正直,甯貧居度日,不攀附權貴;博學多才,能文善詩,工書法

曾祖

吳國對

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一甲三名進士 

祖父

吳旦

伯祖

吳晟

叔祖

吳昺

生父

吳雯延

生母

金氏

嗣父

吳霖起

康熙丙寅(1686年)年的拔貢,于康熙甲午(1714年)年任贛榆縣教谕

堂兄

吳檠

乾隆十年(1745年)進士,官刑部主事

妻子

陶氏

陶欽李次女

妻子

葉氏

續弦

長子

吳烺

字荀叔,如試舉人,官中書舍人,甯武府同知;能文,通古算,精音韻,有《杉亭集》

次子

吳藜叔

号珠朗,在吳敬梓四十八前亡故

三子

吳蘅叔

一字文熊,号渭川,癸西舉人,官司普甯知縣,工詩

幼子

吳鏊

主要作品

吳敬梓作品,除了長篇小說《儒林外史》外,還有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文木山房集》今存乾隆刻本,共收錄137首詩、47首詞、4篇賦。李漢秋、項東升的《吳敬梓集系年校注》,還補充了包括《金陵景物圖》在内的集外詩文11篇,并收入吳敬梓的《文木山房詩說》。    

體裁

題名

備注

長篇小說

《儒林外史》

詩詞古文

《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玉劍緣傳奇序》、《尚書私學序》

文木山房集今存四卷 

學術著作

《文木山房詩說》七卷

今存四十三則

骈文辭賦

《移家賦》《拟獻朝會賦》《正聲感人賦》《繼明照四方賦》《石腥詩集序》《玉巢詩草序》《修潔堂集略序》

出版圖書

後世紀念

吳敬梓紀念館

吳敬梓紀念館位于滁州全椒縣城北郊走馬崗,隔着襄河與吳敬梓故居“探花地”舊址相望。該館于1986年建成對外開放,建築仿明清風格,雕梁畫棟,曲檻回廊。館内珍藏衆多吳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畫,是全國吳學研究重要基地。  

吳敬梓故居

南京吳敬梓故居

南京吳敬梓故居坐落于青溪和秦淮河交彙處,于1997年複建而成。該故居與桃葉古渡相連,占地八百平方米,呈長方形,極具江南園林藝術特色。南半部分為古桃葉渡,其後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北半部分是吳敬梓故居建築群,洗硯池後為文木亭,文木亭以北為碑廊,展現吳敬梓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斷的名家繪畫。碑廊前,豎有一尊用花崗石雕刻的吳敬梓立像。  

全椒吳敬梓故居

全椒吳敬梓故居位于全椒縣襄河鎮河灣社區,于2011年開始複建,2015年2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該故居占地面積7190平方米,建築面積2850平方米,分主體建築、花園景觀、輔助用房三大區域。  

上一篇:鷹爸

下一篇:路易斯·範加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