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

餘秋雨所著書籍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準。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将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标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
  • 中文名:君子之道
  • 外文名:
  • 拼音:
  • 近義詞:
  • 反義詞:
  • 解釋: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準
  • 記載:論語
  • 作者:餘秋雨

簡介

中華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複興中華文化,也就是尋找和優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而“君子”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本書以“君子之道”為入口來講述中華文化,剖析君子,闡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輪廓。隻要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就不會淪喪

作者簡介

餘秋雨nn浙江餘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中國文脈》《山河之書》《霜冷長河》等。他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台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nn近十年來,他憑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志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其他相關

《聖經》說世上最追不回來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說出的話和失去的機會。說出去的話有時候就像複水難收,所以一個真君子,總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後再去說。

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這在今天成為一個成語,叫“言過其行”。一個人說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恥。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實幹,那麼,一個真君子應當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從事什麼樣的職業?

在孔子看來,君子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比職業主義更高一層的理想主義。君子從來不是固定在某個職業中,他說:“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麼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規矩地擺在那兒做一份職業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

人很奇怪,我們是思維決定行動,也就是态度決定一切。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每天做的事情大體相同,但對這些事情的解釋各有不同。

我曾經看過十五世紀一個宗教改革家寫的一本書,在這本書中他講了自己青年時代的一個小故事,而這個故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說有一天他路過一個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磚。

他去問第一個人說,你在幹什麼呢?

那個人特别沒好氣地告訴他,你看不見啊,我這不是服苦役——搬磚嗎?

他又把這個問題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的态度比第一個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裡的磚碼齊,看了看說,我在砌堵牆啊。

後來他又去問第三個人。那個人臉上一直有一種祥和的光彩,他把手裡的磚放下,擡頭擦了一把汗,很驕傲地跟這個人說,你是在問我嗎?我在蓋一座教堂啊。

大家看一看,這三個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給出來的解讀卻是三個層次:

第一種人的态度我稱為悲觀主義的态度。他可以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注的是當下的辛苦,當然這也是确實存在的

第二種人的态度我稱為職業主義的态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牆,這堵牆是一個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對得起今天的崗位,要對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個職務和職稱,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職業化的底線。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器”的境界,作為一個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是他沒有更高的追求。

而第三種人的态度我稱為理想主義的态度。也就是說,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他都知道這是在通往一座聖殿和教堂。他知道,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價值的,他的付出一定會得到最終的成全。此時,他所做的事情絕不僅僅作為一個器皿,而是關系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夢想,關系到我們最終能不能建築起一座教堂。而同時,因為有了這個教堂夢想的籠罩,也成就了這樣一個超出平凡的個體。

由此可見,“君子”這個《論語》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是每一個人可以從當下做的;而那個夢想,那個目标,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它其實就存在于當下,也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内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

上一篇:紅袖

下一篇:洋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