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名家

嚴謹邏輯思想的開創者
名家,諸子百家之一,又稱“訟者”“辯者”“察士”“刑名家”。中國對嚴謹邏輯思想之開創者,和西方邏輯思想之先鋒亞裡士多德同期。其與“墨家”、“數術家”等并列為先秦諸子百家中專門研究自然科學的學派。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六家之一,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一。  [1]古代名家“辯者”以嚴謹邏輯思想而聞名。名家在中國開創了邏輯思想探究,包括對思想中最基本的元素 “實”與“名”和各命題關系的诠釋,著名的命題包括“曆物諸題”、“辯者諸事”等,著名人物有鄧析、公孫龍、宋钘、尹文、惠施、魯勝、呂才、葉适、傅山、程智等人。
  • 中文名:名家
  • 外文名:
  • 别名:訟者、辯者、察士、刑名家
  • 代表人物:鄧析、公孫龍、宋钘、尹文、惠施
  • 時期:先秦
  • 特點:擅長論
  • 主要學派:合同異派和離堅白派
  • 主要著作:《公孫龍子》、《鄧析子》

産生淵源

關于名家的起源,《漢書‧藝文志》引用劉歆《七略》的說法,認為出于禮官,因為古代依照名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禮儀要遵循,因此禮官會特别擅長于辨别名位之事,成為後代名家的來源。随着成文禮法公布之後,社會上出現了訟者一類人,他們根據法律條文進行辯護,由于這些學者專門從事名詞概念的探讨,因此稱他們為“辯者”。随着辯者根據辯護要素進行統察發掘問題,由于這些學者需要對獲取的諸多條件進行概率統計及最優化決選的辯察,因此稱他們為“察士”。随着察士根據最優論點進行公訟,由于這些學者需要在實際應用中運用理性邏輯的不造成歧義的非文字遊戲的語言寫出邏輯明确的法律條文及條約,訟者必須加以大量的曆物辯題、現實/模拟案例鍛煉,因此又稱他們為刑(形)名家。  

漢代學者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則他們稱為“名家”。春秋後期鄭國的鄧析,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春秋末期以來的名辯思潮,發展到戰國中期,由于激烈的社會變革,使舊有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内容,而新出現的概念還需要社會的公認。

這種名實不符的現象,在當時的社會上十分普遍,急需解決。适應這種社會需要,後來逐漸出現了一批以人的認識本身為研究對象的思想家,他們緻力于論辯中邏輯問題的研究,形成了名家學派。

思想内容

名辯之學雖然是因先秦諸子百家争鳴,為論辯之必要而興起的。然而名家對于名學的研究,與諸子相較就有了變化。名家學者首先将“語言”與“事實”分離開來,讓語言變成純粹運思的符号。接着,又任意挪移這些符号,有意識的違反語言約定俗成的内涵與外延,使得變異的語言本身就變成哲理思辯的内容。也就是說,在名家學者的思想裡,語言不再隻是思辯用的工具,而是思辯的主要對象。

在語言與事實分離之後,惠施借由瓦解語言與事實之間的确定關系,從而消解語言認知和經驗知識帶給人們的固執,并理解相對的視角。當萬事萬物皆不存在絕對的分别時,就能到達天地一體的境界。

而公孫龍則更偏向純粹的語言分析,将用于描述事實、感覺、性質的語言一一分離。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分析成感覺要素之後,就可以得知真實世界都是拼湊各種感知而成的。因此,隻有語言的呈現才能讓事物真實的存在,而現象世界中的萬物卻都是虛幻的。  

學派發展

在先秦時期,并無“名家”的稱呼,先秦諸子的著作當中多半稱其為辯者。如《莊子‧天地篇》“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寓。’”、〈天下篇〉:“惠施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

到了漢代始見名家之稱。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說:“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漢書‧藝文志》采劉歆《七略》說法,則雲:“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對于此一命名,後世有些學者持反對之見。著名的如胡适認為:“家家皆有名學(邏輯學),所以沒有什麼名家,不過墨家的後進如公孫龍之流,在這一方面,研究的比較高深一些罷了。

名家派别

合同異派

合同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

這一派注意到事物的普遍聯系和不斷發展,認為事物的差别隻是相對于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言,主張一切現實差異都隻有相對的意義,提出人們在認識中應該否定差異的界限,直至承認一切對立都為無條件的同一,“畢異”的本是“畢同”的。他們用來論證自己觀點的主要命題有10個,《莊子·天下》篇中記載了這些命題。其中第一個命題說,萬物都由一種叫做“小一”的東西構成,因而彼此在本質上并無差異;由萬物組成的宇宙,又是一個唯 一的“大一”,此外别無他物。第五個命題說,一般常識認為,事物之間有“大同”與“小同”的差别,但從本質上說,可以認為萬物是“畢異”的,也可以認為萬物是“畢同”的。第十個命題說,歸根結底,“畢異”的本是“畢同”的,因而應該不分物我,“泛愛萬物”,天地雖然上下懸隔,其實猶如一人之身,也不必要分彼此。

離堅白派

離堅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公孫龍。

這一派注意到事物和名稱的差異、獨立和穩定,強調不同名實的不同質的規定性和發展的中斷性。他們認為,萬物都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同的,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種屬性也是互不相關的,因而否定了事物和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這一派的著名論題為“白馬非馬”和“堅白石二”。他們認為“馬”是“命形”的,“白”是“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說“白馬非馬”。他們又說,眼看不見石之堅,而隻能看見石之白,因此“無堅”;手摸不着石之白,而隻能觸及石之堅,因而“無白”,由此斷言“堅”和“白”是互相分離、各自獨立存在的。

堅白同異派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楊朱。

合同異派和離堅白派在認識上所犯的各持一端的片面性錯誤,經其墨子、楊朱的努力而有所糾正。《莊子·骈拇》雲:“骈于辯者,累瓦結繩,竄句棰辭(棰辭二字據王叔岷說補),遊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韓非子·六反》:“楊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雖察而不可以為官職之令。”由此可知,楊朱學派當積極參與了戰國時期關于堅白同異的論辯。可惜的是,楊朱學派在這方面的見解和貢獻已無法考知了。《荀子·王霸》:“楊朱哭衢塗曰:‘此夫過舉跬步(半步)而覺跌(差)千裡者夫’”楊朱哭于歧路的深刻原因和深刻含義在于楊朱對于理論出發點上的細微差别的重大意義和嚴重後果有異常的理論敏感性。

公孫龍等人強調感覺的分離,認為石的堅和白是互相分離的,稱之為離堅白。而後期墨家卻認為石的堅性和白性是"相盈"的(互相包含的)。

學派總結

上述兩派各自的側重點不同,并且各持一端。合同異派誇大事物的普遍聯系和變動不居的特性,認為一切都是同一;離堅白派則誇大事物的相對獨立和相對靜止的特性,認為一切都是差異。合同異派合異為同;離堅白派離同為異。前者犯了相對主義的錯誤,後者則犯了絕對主義的錯誤。所以墨家、楊朱提出了“堅白相盈”的命題,荀況,強調“制名以指實”的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古代邏輯學和認識論的發展。秦統一六國以後,各辯思潮随之消匿。

名家論題

曆物十題

(1)“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2)“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3)“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6)“南方無窮而有窮。”

(7)“今 日适越而昔來。”

(8)“連環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10)“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辯者二十一事

1、卵有毛

2、雞三足

3、郢有天下 (郢,楚國都城)

4、犬可以為羊

5、馬有卵

6、丁子有尾(丁子,楚國人對青蛙的稱呼)

7、火不熱

8、山出口 (名家認為,山出口應為火山噴發的出口,而不是進出山巒的通道)

9、輪不碾地

10、目不見

11、指不至,至不絕(接觸了事物不能窮盡事物,命名了事物同樣也不能窮盡事物)

12、龜長于蛇

13、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

14、鑿不圍枘

15、飛鳥之影未嘗動也

16、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

17、狗非犬

18、黃馬骊牛三 (骊牛,黑色的牛,黃馬骊牛三總共三個物體)

19、白狗黑

20、孤駒未嘗有母

21、一尺之椎,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其他辯事

《荀子·正名》中載。

《列子·仲尼》中載的七事

後镞中前括

矢來注眸子而眶不睫

矢隧地而塵不揚

藏三牙

臧三耳

冰不寒

非六王

罪五伯(霸)

毀五帝

堅白之察

無厚之辯

白馬之辯

名實之辯

兩可之辯

是非之辯

本迹之辯

有無之辯

(有序)無序之辯

同異之辯《淮南子》

名辯的終極目的之辯。

代表人物

鄧析

鄧析(前545年 —前501年),中國春秋時代末年鄭國人,與政治家子産同時,名家思想之創先者,著有《鄧析子》二篇,已散佚,今傳者一般認為是後世僞托之作。中國秦漢以來政治專權,重人文,輕自然,名辯之學窮極事理,卻招緻諸多批評,荀子曾将鄧析與惠施并列進行批評,認為他們同是“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之徒。  

惠施

惠施,(約前370年-前310年)戰國時期宋國人,與莊子同時,著有《惠子》一篇,已散佚。《莊子》之中保有大量惠施的言談與學說,著名的有〈天下篇〉的“曆物十事”,〈秋水篇〉的“濠梁之辯”等等。莊子亦為好友以他者的視角專門評著有《惠子》一篇被郭象删除。

尹文

尹文(前360年-前280年),中國戰國時期人,著有《尹文子》。《尹文子》序稱其在齊宣王時,于稷下與宋钘、彭蒙、田骈皆為公孫龍的學生;但是《漢書‧藝文志》卻說“先公孫龍”。《呂氏春秋》則有其遊說齊湣王的記載。

尹文的思想出于名家,但是也雜揉了申不害、韓非子的學說,自名家而至法家。這種現象反映戰國初期,由宗法封建過渡到法治專制的政治社會的思想。但由于尹文思想本身的複雜性,有些近代學者不再沿襲班固的分類,而對其學派歸屬有了不同意見:有的認為是墨家,或有直接列入雜家的。

《尹文子》一書的真僞也曆經許多讨論,20世紀初期有些學者據認為今本的《尹文子》全系僞托之作,但在1970到80年代間,已有學者認為書中材料在研究尹文思想時,大抵是可信的;90年代以後,僞書之說更受到全面的批駁。

宋钘

宋钘,~前300年,又作宋牼、宋榮子,中國戰國時代人,約與孟轲、尹文、彭蒙、慎到同時,曾遊于稷下。著有《宋子》十八篇。

宋钘的學說流派歸類,自古以來衆說紛纭。《漢書‧藝文志》歸入小說家;荀子将墨翟、宋钘并稱。不過,今人多依《莊子‧天下篇》将宋钘與尹文并稱之言,将兩人的思想并稱為“宋尹學派”。

公孫龍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著有《公孫龍子》14篇,目 前隻殘留6篇,共一卷。最著名的即〈白馬論〉與〈堅白論〉,其中提出了“白馬非馬”和“堅白石”等論點。

東方朔

東方朔自稱辯略,消堅釋石,當世無雙。  

魯勝

魯勝,字叔時,西晉代郡,生卒年不詳。少有才操,曾任佐著作郎,晉惠帝元康初年,升遷為建康令。不久因時局不穩,“嘗歲日望氣,知将來事故”,而歸隐家中。中書令張華派兒子去請魯勝做官,朝廷聘魯勝為博士官,都被拒絕。魯勝是第一位替墨家作注的學者,并定名為《墨辯》,今僅存《墨辯注》序文。

呂才

呂才,唐初哲學家,博州清平人。少好學,自學成才,又精于天文、地理、醫藥、制圖、軍事、曆史,長于聲樂,制作管樂器“隻八”。中書令溫彥博推薦呂才給唐太宗。入弘文館。曆官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他奉命删定《陰陽書》,頒布天下。他确認“極微”和“氣”是世界的根源,并從“乾坤”、“剛柔”等對立關系中尋找事物變化的原因。他反對宗教迷信,對“祿命生成說”、“五德說”和“風水說”進行了批判。貞觀六年(632年),譜曲《功成慶善舞》(更名為《九功舞》)、《七德舞》(更名為《秦王破陣樂》)、《上元舞》,曾傳到日本、印度等國。呂才又知兵事,著有《教飛騎戰陣圖》。作品多散佚,《全唐文》輯錄有《進大義婚書表》、《進白雪歌奏》、《議僧道不應拜俗狀》、《因明注解之破譯圖序》。

陳亮、葉适

陳亮、葉适,宋代唯物主義學家,他們重視名辯的實際作用,反對理學的空觀、空談和詭辯。他們無情地抨擊朱陸理學的空談惡習,另一方面對理學的“不問道理”的詭辯深惡痛絕。他們在樸素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基礎上,提出了富有辯證内容的邏輯思維方法:“舉一以見二,指二以見一”的矛盾分析方法;“盡考”的全面觀察方法。陳亮《辯士傳》已失,但從尚存的《辯士傳序》一文看出,《辯士傳》可能是一部對名辯之士評說和關于邏輯辯術應用的專著。葉适提出了諸如“類族辨物”的求同别異認識方法。

傅山

傅山,明末的偉大啟蒙學者,勇敢地向着禁锢森嚴的儒學“道統”宣戰,公然自命為“異端”,針鋒相對地批駁了所謂“子不如經”的正統偏見,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經、子同等”甚至“有子而後有經”的主張,對于六經和諸子作了無可軒轾的研究或評注,被譽為近代研治子學的開創者。他認真地評注了《公孫龍子》四篇和《墨子·大取篇》這樣兩部在古代邏輯史上占居重要地位、發生過重大影響的論著,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至 今仍頗有學術價值。

程智

程智,明末安徽人。不惟喜研易理,對先秦名學尤其公孫龍思想極為推崇,研究亦深。《守白論》, 就是一部以"公孫龍子為宗"的論著。從全祖望收錄的"十六目"及其"宗旨"推測,這是一部純理性思辨的學術專著,其哲理不僅涵蓋整個先秦名學,還滲透着易學、老莊哲學的精華。

其他人物

桓團,生平不詳,《莊子》中将其與公孫龍并列為“辯者之徒”。

綦毋子,生平不詳,曾在平原君門下為公孫龍之徒,曾與鄒衍辯論“白馬非馬”之論。

毛公,戰國時人,與公孫龍同為平原君門下食客,著有《毛公》九篇。

黃疵,秦博士。著有《黃公》四篇,今已不傳。

成公生,與黃疵同時,遊談而不仕。    

名家衰落

先秦名學到了秦始皇滅亡六國就難以發展,其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項:

第一項:秦朝使中國統一以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秦始皇禁止私學,隻能以吏為師;到了漢代,又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央政府的強勢領導下,名辯之學難以發展,名家也随之衰落。

第二項:名辯之學與秦漢以來的中國主流文化精神不一緻。中國古代文化重人文,輕自然,名辯之學窮極事理,卻招緻諸多批評;而儒家成為顯學之後,士大夫皆關注于社會倫理,強調經世緻用,名辯之學被視為以争勝為目的的無用之學。此外,名辯之學所采取的分析方法,接近純粹的語言分析,然而主流的儒、道之學皆對此方法有所批評,甚至根本否定。在主流文人的排擠之下,名家之學無立足之地。

第三項:就名家内在的發展而言,名辯之學本身相當艱澀難懂,也影響了其發展。首先是一字多義的情況嚴重,緻使後學衆說紛纭,難以诂訓;其次,由于名家時常以違反常識的語言叙述命題,常人難以接受而失去研究興趣。在後學難以為繼的情況之下,難免走向絕路。

諸子論名

先秦諸子與名家或叠有争辯、或有所批評,錄于其作中。

儒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說當中也吸取了名家與墨家的認知心和邏輯方法,但是他卻用這些方法,對名家與墨家都展開批評。荀子評名家:“不法先王,不是禮儀,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

有些研究指出,荀子認為學術必須為政治、道德服務,而對于名家熱烈研究“堅白”、“同異”、“有厚無厚”等自然科學問題,荀子認為這是以人的認知能力,是不可能求盡的。所以他批評名家是“愚者、妄人”,認為君子不應該去追求這類知識,而要由“格物緻知”轉向“治國平天下”的内聖外王之道。

也有學者指出,由于荀子學說中的“名實”與公孫龍的“名實”有别:

“實”方面:荀子指的是時空中的個體物與其統類;公孫龍指的是物體的性質。

“名”方面:荀子是用以命謂一個個體或統類;公孫龍則用以命謂一個體物的各項性質。

名實對應方面:荀子認為名應該與對應物的個體或統類相應;公孫龍則認為應該與個體物的各項性質相應。

在“名實”觀點不同之下,荀子便以自己的名實觀批評公孫龍的“以實正名”是“以名亂實”。

另外,也有人認為荀子在批評名家時是站在政治的立場,以統治者而非哲學家的觀點讨論名家問題。荀子認為制名是統治者的重要任務,而名家的詭論會威脅到這個系統,統治者對其學說不必研究,應該予以壓制。對于名家哲學,荀子不但反對,甚至主張以政治勢力和刑法禁止。

墨家

《墨子》一書中,有〈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六篇,通常合稱為《墨經》,是後期墨家通過邏輯的方式,反駁名家辯論的著作。

對于惠施的“合同異”之說,墨者認為這其中的“同”字必須分别為“重、體、合、類”四種,而“類同”為真的命題,不能據以推論出“體同”的命題也為真。惠施的謬誤,是出自于文字的歧義。

而對公孫龍的“堅白石”之說,墨者以現實世界的堅白石為據,認為堅、白同時存在于石中,不會互相排斥,反對公孫龍的論點。  

學派文獻

先秦純理論

《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産并時。

《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

《成公生》五篇。與黃公等同時。

《惠子》一篇。名施,與莊子并時。

《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

《毛公》九篇。趙人,與公孫龍等并遊平原君趙勝家。

《離謂》、《正名》、《審應》、《審分》、《聽言》、《應言》、《淫辭》 《不屈》、《愛類》、《去尤》、《去宥》

漢魏純應用

《申鑒》《中論》《政論》《士操》《形聲論》《人物志》《土緯新書》《姚氏新書》《九州人士論》《通古人論》《刑名二篇》《無君論》《才性論》《去伐論》《聲無哀樂論》《本無論》《周易略例》《老子指略》《道德論》        

中印融合

東晉南北時

《順中論》《回诤論》《如實論》《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文心雕龍》《支公十番》《四本論》《王家八并》《宋氏四非》《赭道正玄章》《劉先生通論》

以上為古因明學。   範谧《辨名苑》十卷盧辯《稱謂》五卷徐陵《名數》十卷

隋唐宋時期

《因明入正理論》《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因明入正理論續疏》《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因明注解立破義圖》《集量論》《道教诠理答難》《洞玄靈寶九真人五複三歸行道觀門經最》《玄珠錄》《辯士傳》  

以上為新因明學。趙武孟《河西人物志》十卷杜周士《廣人物志》三卷宋璲《吳興人物志》十卷《蔡氏辨名記》五卷陸羽《南北人物志》十卷僧遠年《兼名苑》二十卷龍昌期《天保正名論》八卷

西書七千部

《因明入正理論解題辭》馮夢祯

《守白論》程智

《公孫龍注》傅山

《墨子注》傅山

1607年 利瑪窦、徐光啟 《幾何原本》 譯歐幾裡德原著前6卷

1631年 傅泛濟、李之藻 《名理探》 譯亞裡士多德《邏輯學》前10卷  

1641年 南懷仁 《窮理學》 譯亞裡士多德《邏輯學》後20卷

清末時代

嚴複《穆勒名學》《名學淺說》

王國維《辯學》

金嶽霖《論道》

近代時代

通用版《開明新編國文讀本[甲種]》、《開明新編高級國文讀本》、《關于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邏輯語法知識滲透問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邏輯知識——概念(上下篇)》、《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關于語文知識教學的幾點說明》、《詞和詞組》、《詞義》、《形容、限制和補充》 、《肯定和否定、全部和部分》、《陳述和陳述的對象》、《複句》、《準确地使用概念(邏輯常識一)》、《嚴密的判斷(邏輯常識二)》、《推理——歸納和演繹 (邏輯常識三)》、《論斷的根據(邏輯常識四)》、《談學邏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間的關系》、《簡單判斷》、《複合判斷》、《演繹推理》、《歸納推理》、《論證的方法》、《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江蘇用版第一冊: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二、《正确把握詞語所表達的概念》三、《概念間的屬種關系》四、《概念間的反對關系》五、《概念間的同一關系》六、《概念間的交叉關系》七、《概念間的矛盾關系》八、《概念間的概括》九、《概念間的限制》十、《判斷應注意語言的推敲》十一、《下判斷應注意量的限定》十二、《下判斷應注意時間、條件等方面的限定》第三冊:十三、《從一般到個别的推理》十四、《從個别到一般的推理》十五、《從個别到個别的推理》第四冊:十六、《同一律(上)》十七、《同一律(下)》十八、《矛盾律》十九、《排中律》、《思想政治·選修4·科學思維常識》

語言邏輯

名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最重視語言邏輯的學派之一。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工具,是人群間表達生活需求及傳承生活智慧的形式載體。語法過于複雜的語言反而效率低,且不容易學,而華文的語法其實就是語序。曆史上文化階層的曆史職責的完成,有的時候,需要創造新的可能性比遵守規則更重要。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墨家在諸子百家論戰中不拘泥于短句、成語等固有表達形式,而是吸取諸國方言理性邏輯經驗拓寬名墨家的表達。名墨家的曆史貢獻是給華語創造了更多準确、複雜、有内涵、有邏輯、同時不失生動、靈活、韻律的表達。使華語邏輯複雜的限定關系得以清晰展開、讓句子的邏輯能夠完整。因為名家語言蘊含的理論深度高、詞彙豐富,所以古人們在使用名家語言進行語言應用表達時的本身就是對自我思維的邏輯鍛煉。但也因為名家語言對使用者的理性邏輯思維要求較高、儒家非毀及名家自身職業因素而轉向詭辯。使“自鄧析至秦時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頗難知,後學莫複傳習,于今(指西晉魯勝所處時代)五百餘歲,遂亡絕。”但凡事勿極端。保持華文語言簡潔高效的同時還能準确表達事物邏輯,無疑是兩全其美的折中方案。加上華語靈活的核心--構詞法,效率高的同時又不失精确性。而語言邏輯表述上深層次的東西「的」「地」「得」「底」的使用區分,其實從唐宋代開始就已經出現"得"字的現代用法。     事實上與引進和制漢語同時代的嚴複,其制造的華制新漢語在水平與嚴謹上遠勝和制漢語。      

政治主張

戰國秦漢時期盛行的名學話題,幾乎都有兩條線索,兩套體系,既是知識論的,又是政治學的。一類是先秦語言學邏輯學意義上的“名”,一類是先秦政治思想史意義上的“名”。在政治上,鄧子提出“無厚”,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體内容并沒有留傳下來,應該是意味着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這種"去尊"的平等觀在中國思想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惠子和公孫龍還提出了"偃兵",“兼愛”,“惠民”,“非約”,反對"虞卿為平原君請益地”,反對用暴力統一天下。    

曆史地位

名家之地位在秦朝以後退出政治舞台,名家的後世傳人的影響均不及儒、墨、道、釋、易、兵、法家等諸家影響面廣,名家在不同程度的被融入到諸家文化的精髓中。名家在戰國中期卻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學派,标志着中國古代人思想學與邏輯學大融合也是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學派影響

名家重視邏輯思辨,是智慧的基礎,可惜不為東周各大學派所容,尤其不為隻重狹義心性的儒者接受。但有助中國數學(數術家)的發展、對西方邏輯和印度因明學也有實際的重疊範圍,這對天文曆法與建築是有實際幫助的。

有說名家和禮官有關,那麼《禮經》當中與名家相關的記載便是其中的數學問題。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形成數學的九個分支-九數:鄭玄引《周禮注》:“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軍輸、方程、盈不足、旁要。”

方田:田地測算。

粟米:糧食換算比率

差分:賦稅的分配。

少廣:田畝面積和長闊。

商功:工程土方估計。

均輸:運輸費用的分配。

方程:方程式。

盈不足:計算盈虧。  

旁要:勾股問題。     

名家評價

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苟鈎鈲鋠析亂而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