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

清朝第十位皇帝
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儲秀宮,為清文宗鹹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剿滅了西、東撚的作亂。并且先後平定陝西、甘肅的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史稱“同治中興”。[1]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于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廟号穆宗。谥号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本名: 别名:同治皇帝 字: 号: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儲秀宮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姓名:愛新覺羅·載淳 民族:滿族 廟号:穆宗 谥号:毅皇帝 年号:同治 出生年月:1856年3月23日 去世年月:1875年1月12日 前任:清文宗鹹豐帝 後任:清德宗光緒帝 父親:愛新覺羅·奕詝 母親: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

個人檔案

年号:同治

姓名:愛新覺羅·載淳

出生: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

屬相:龍

排行:鹹豐帝第一子

初婚:16歲

原配:阿魯特氏

配偶:皇後1人,皇貴妃4人等

子女:無

即位時間:鹹豐十一年十月初九日(1861年11月11日)

即位年齡:6歲

在位年數:13年

卒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

享年:19歲

死亡地:紫禁城養心殿

谥号: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陵寝:惠陵

簡介

同治即位時,隻有6歲,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這一年的十月,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後不滿八位大臣專權,和恭親王奕䜣合謀發動辛酉政變,趁皇室從熱河回北京之機,将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遣戍,實行兩太後“垂簾聽政”,自己掌握實權,改年号為“同治”,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

人物生平

辛酉政變

同治繼承皇位後,在位的13年間,主要發生了四件大事:第一件是即位當年發生的辛酉政變;第二件是清軍攻占慈禧南京,太平天國失敗;第三件是同治新政;第四件是重修圓明園。

鹹豐皇帝的第三錯,是臨終前錯定了顧命大臣。它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引發了“辛酉政變”。當時,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顧命大臣勢力,其二是帝胤勢力,其三是帝後勢力。三股政治勢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勢力能夠同帝後勢力相結合,它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

朝廷大臣實際上分為兩部分:一半在承德,另一半在北京。即:前者是以肅順為首的“承德集團”,後者是以奕為首的“北京集團”。在北京的大臣,又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傾向于顧命大臣,大部分則傾向于帝胤和帝後勢力。從而出現錯綜複雜的局面。“承德集團”随駕,主要人物有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

新政政策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曆史機遇:在國内處于“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蕩之間,在國際處于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沖期。同治之前的道光、鹹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設立總理衙門

全稱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一般稱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于鹹豐十年(1861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批準成立。它的實際職能是總攬新政的中央政府機構,是面對世界局勢、完全創新的機構。它不僅掌管清廷與各國間的外交事務,而且包括對外貿易、海關稅務、邊疆防務、海軍建設、新式工礦業,以及建新式學校、興修鐵路、礦務等,實際上它相當于清廷的内閣兼外交部。

這是二千年來第一個專門處理外事的中央機構。總理衙門由親王一人總領,實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從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侍郎等中指派充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主旨是辦理同西方關系事務,創辦近代化事業,它的出現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标志。随之,設立駐外使領館。

出洋考察

西方國家兩次破門而入,清朝才被迫開門而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清朝向西洋考察,開始于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館的學生及自己的兒子廣英(為照顧其父同行),離京從上海乘輪船出洋,經過一個月零八天的航程,到達法國馬賽。他在歐洲遊曆110多天,訪問了法、英、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挪威、比利時等國,于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斌椿寫出《乘槎筆記》,第一次記錄下親眼所見諸如火車、輪船、電報、電梯、機器印刷、蒸汽機、攝影、起重機、抽水機、顯微鏡、幻燈機、紡織廠、兵工廠等。還第一次參觀并記述了歐洲博覽會、芭蕾舞、大英博物館、國家議院、近代報社、高等學院,以及法國的凡爾賽宮、凱旋門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與文明。

培養洋務人才

開辦外國語學校、實業學堂、近代軍事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同治朝新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從京師八旗子弟中選出10名學生,教員則由英國教士包爾騰擔任。同文館除了聘請洋人教授外語,還請徐樹琳教授儒家經典。

同治朝開設的新式學校,還有江南制造局附設的機械學堂、福州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等。福州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時附設。這所學校是近代較早開設的一所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的新式學校,同時又有軍事學校的性質,以培養海軍和造船人才為目的之一。

派留學生出國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史稱“幼童出洋”。同治年間留學之風興起,與容闳分不開。容闳(1828-1912年),廣東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澳門馬禮遜教會學堂讀書,家長想讓他學成後做買辦。後該校教員、美國人布朗回美國時,容闳随他去了美國,成為近代早期留學生之一。容闳提出并把他們分别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紛紛把中國幼童領到自己家中,每個家庭對幼童都關懷備至,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吃住條件,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但是,清政府派往美國監督留學的官員陳蘭彬等,以留學生學運動、學跳舞,不穿長袍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留學生禮而行握手禮,甚至于有的學生剪了辮子等,認為“他們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于國家,亦且有害于社會”,向清廷建議将留美學生撤回。他們在美國雖未完成計劃的學業,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幹,為中國近代建設做出了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從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為領事、代辦者12人,外交次長、公使2人,成為總長者1人,内閣總理1人;加入海軍者20人,其中成為海軍将領者14人;從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為大學校長者2人;從事實業者30人,其中成為工礦負責者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等。

洋務求強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繼辦起了近代軍工廠,多聘請洋員充當技術指導。這就是所謂的“洋務運動”,它包括舉辦新式軍用工業,編練新式軍隊,加強國防建設等,其宗旨是“求強”與“求富”。奕強調學習“西學”,制造“西器”。他認為,“采西學”、“制洋器”早在清初康熙大帝時就進行過了,如今再搞是發揚光大祖制和傳統。

同治三年,清政府才開辦大型兵工廠,計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西安機器局等20餘個。而規模大、有典型性的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漢陽等幾個兵工廠。

江南制造總局。是曾國藩與李鴻章共同創辦的一個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委托海關道員丁日昌買下設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記鐵工廠,把上海、蘇州兩個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軍事工業制造局。同治六年,曾國藩主張在該廠制造輪船,又在上海海關撥出兩成關稅,為造船經費之用。此後,工廠逐年擴充,計有洋槍廠、洋炮廠、炮彈廠、火藥廠、輪船廠、煉鋼廠、子彈廠、水雷廠,并設有學校和翻譯館,其規模較為宏大。同治七年,造船廠造出了第一艘輪船,取名“惠吉”,至中法戰争前共制出15艘軍艦,最大者為2800噸,小者隻有數百噸。

重修圓明園之争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同治帝親政,時年18歲。他親政時,诏“恪遵慈訓”,就是要遵守聖母的懿旨。他親政後也辦了些事,如在西苑紫光閣會見日本國大使副島種臣、俄國大使倭良嘎裡、美國大使镂斐迪、英國大使威妥瑪、法國大使熱福理、荷蘭國大使費果荪,并接受他們呈遞國書。同治親政隻有一年多的時間,他親自主持經辦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圓明園。

慈禧退簾後,想到宮外遊冶愉悅,回憶起當年的圓明園生活,她懿旨重修圓明園。這是重大的工程,至少要花幾千萬兩白銀。九月,同治帝發布上谕:興修圓明園以為兩宮太後居住和皇帝聽政之所,讓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官員量力捐修。恭親王不好完全拒絕,報效銀2萬兩,指令戶部先撥銀2萬兩。

撥款之後,朝廷震動。接着百官疏奏,反對重修圓明園。禦史沈淮疏請緩修圓明園工程。同治覽奏大怒,立即召見沈淮,嚴詞申責。接着禦史遊百川再上疏谏阻,同治又下谕将遊百川革職。經過一段準備,十三年(1874年)正月,圓明園重修工程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原慈禧住處)等處先後開工。四月,同治視察圓明園,慈禧親自看取圖樣,應修殿宇不下3000餘間。

七月初六日,發生廣東商人李光昭自稱“圓明園李監督”,借購修園木料詐騙白銀30萬兩的事件,引起朝臣反對。同治帝仍不同治帝繪《祝萬年圖》理睬,繼續其工程。七月十八日,恭親王、大學士文祥等十人(三位親王郡王、三位禦前大臣、三位軍機大臣、一位師傅)聯銜疏奏,請停止圓明園工程。同治帝與十重臣幾番面對面地辯論,他明知錯誤,仍不悔改。當大家一再反對時,同治帝準備發上谕,以十大臣“朋比為奸,謀為不軌”的罪名,宣布将十大臣革職。兩宮太後見事情鬧大,隻好出面調解。

其結果是:革十大臣職的上谕沒有發布,重修圓明園改為修葺三海。在恭親王等谏阻下,二十九日,停止圓明園工程。重修圓明園工程是慈禧的懿旨,恭親王等的谏阻,觸怒了慈禧。三十日,同治帝上谕:“著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此次補蓋、添建、粘修、揭瓦後基本成型的殿閣亭榭等100座500間。八月初一日,同治發出上谕:“朕奉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後、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後懿旨:皇帝昨經降旨,将恭親王革去親王世爵罔替,降為郡王,……著加恩賞還親王世爵罔替”雲雲。谕修葺西苑三海工程。

大事年表

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載淳在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出生。

鹹豐十一年七月,鹹豐帝去世,年僅六歲的載淳登基,依照鹹豐帝遺诏,由肅順等八位大臣輔政。九月兩宮太後與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等與慈禧奪權。

同治三年六月,清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四月,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為撚軍所殺。

同治六年十二月,東撚軍被平定。

同治七年七月,西撚軍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七月,兩江總督馬新贻被刺殺。

同治十一年九月,冊立皇後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後)。

同治十二年正月,親政,同年陝甘回亂及雲南回亂大緻平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十九歲。

惠陵陵寝

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陵寝,位于景陵東南三公裡處的雙山峪,載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死後,于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選擇雙山峪為萬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确定陵名為惠陵。自光緒元年八月初三日動工,至光緒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曆時三年零一個月,共耗銀4359110.89兩。承修大臣醇親王奕、左都禦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築規制依照定陵,除未建聖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門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陵寝外圍環以砂山。除東西值班房為布瓦蓋頂外,其他建築屋頂均覆以黃琉璃瓦。

該陵雖是清晚期營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為楠梃木,木質堅硬,俗有“銅梁鐵柱”之稱,因而大木構架至今保存完好。

後妃

孝哲毅皇後,阿魯特氏,崇绮女,賽尚阿孫女,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冊為皇後。同治帝死後封為嘉順皇後,不久崩。

淑慎皇貴妃,富察氏。穆宗立皇後,同日封慧妃。進皇貴妃。德宗即位,以兩太後命,封為敦宜皇貴妃。進敦宜榮慶皇貴妃。光緒三十年,薨。谥曰淑慎皇貴妃。

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大學士賽尚阿女,孝哲毅皇後姑也。事穆宗,為珣嫔,進妃。光緒間,進貴妃。宣統皇帝尊為皇考珣皇貴妃。孝定景皇後崩未逾月,妃薨。谥曰莊和皇貴妃。

敬懿皇貴妃,赫舍裡氏。事穆宗,自嫔進妃。光緒間,進貴妃。宣統間,累進尊封。

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事穆宗,自貴人進嫔。光緒間,進妃。宣統間,累進尊封。

上一篇:韓德民

下一篇:李良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