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遼太郎

司馬遼太郎

日本作家
司馬遼太郎(1923年8月7日-1996年2月12日),他是日本的大阪出身的小說家,專攻曆史小說。本名福田定一,專攻曆史小說,筆名司馬遼太郎是“遠不及司馬遷”的意思。[1]1961年開始專業作家的生活。被認為是日本大衆文學的巨匠,也是日本國民中最受歡迎的作家,被認為是中流砥柱般的人物。他小說,把曆史上推動生産力向前發展的人物放在革新與守舊勢力尖銳鬥争的環境中,從各方面來歌頌他們的“勵精圖治”和“文治武功”。
    中文名:司馬遼太郎 外文名: 别名:福田定一 民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大阪外語學院 職業:作家 代表作品:《波斯的幻術師》 主要成就: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3年8月7日 去世年月:1996年2月12日

簡曆

人物履曆

1923年生于大阪府。

1941年進入大阪外國語大學學習蒙古語。

1943年-1945年受到戰争動員被編入坦克部隊。

1956年小說「ペルシャの幻術師」獲第八屆講談社俱樂部獎,從此登上文壇。

1960年小說《枭之城》獲第四十二屆直木獎。

1964年移居1964年。

1966年小說《龍馬來了》和《國盜り物語》獲第十四屆菊池寬獎。

1972年《世に棲む日々》獲第六屆吉川英治文學獎。

1976年《空海の風景》獲藝術院恩賜獎等諸多獎項。

1988年《韃靼疾風録》獲第十八屆大佛次郎獎。

1991年成為日本藝術院會員,獲得文化功勞獎。

1993年獲得文化勳章。

1996年2月12日于大阪國立醫院去世。

1996年3月4日成為東大阪市榮譽市民。

2001年11月1日司馬遼太郎紀念館于東大阪市開館。

職業生涯

1923年8月7日,司馬遼太郎誕生于大阪。他原名福田定一,其筆名乃取自“遠不及司馬遷之太郎”之意。司馬遼太郎的祖父本是個日本算術家,但他于明治初年遷至大阪改行從商,販賣糕餅。他父親則在大阪當開業藥劑師。在最具商人氣息的地方從商,最重要的即是要具備理性的經營頭腦。這個特性影響司馬遼太郎極為深遠,在他的小說中,經常以冷靜、理性的曆史觀來審查主觀的、非理性的意識型态。因此,有人稱他的曆史小說為“非意識型态”的曆史小說。

司馬遼太郎從13歲開始,即經常到大阪市立圖書館博覽群書,至他大學畢業時,幾乎已經讀完圖書館的藏書。他18歲時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今大阪外國語大學)蒙古語科就讀,名作家陳舜臣是高他一年的學長(印度語科)。21歲(1943年)時被征調到中國東北的戰車連隊。

他大學時代的專攻(蒙古語)以及後來的中國經驗,無形中影響了他的寫作風格。本來日本作家并不擅長描寫大時代的社會動态,若是以讀俄國小說或是法國小說的态度來讀日本小說一定大為失望,因為日本作家隻擅于描寫内心的感受以及身邊的瑣事,名之為“私小說”,并自認為是日本小說的特色。吾人若看了托爾斯泰的小說再去看“私小說”,肯定打瞌睡。

然而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卻具有從天空俯瞰大時代動态的特質,也因為這個特質吸引了無數的日本讀者。筆者認為他這特質與他的蒙古語學有莫大的關系。因為住在沙漠中的民族,為了要辨識方向,尋找水源,他們關心視界以外的世界,因此總是将視點如老鷹般高懸在天空中某一點往下俯瞰。這種觀點自然與屬于森林文化的日本觀點大相迳庭。

事實上司馬遼太郎極喜歡蒙古,他除了到蒙古旅遊外,早期的作品如《波斯的幻術師》、《戈壁的匈奴》,以及晚年的《鞑靼疾風錄》都是描寫北方騎馬民族的作品。

他從1946年(23歲)至1961年,先後在新日本新聞社及産經新聞社當記者。這記者生涯可以說是他曆史小說的原點。他這個記者與大多數的記者不同,他永不厭倦地充實自己的知識,而且由于他隸屬于文化部門,因此經常到各大學與寺院去采訪,獨自研讀寺廟中所藏的古文書,并與大學教授結為好友。

通常的曆史小說作家都隻是搜集文獻,考察當地風光,以作為寫小說的準備工作。而司馬遼太郎不隻如此,他至曆史事件的發生地去,必定像個新聞記者般詢問當地的居民:“你出生于何地?是否知道事件的傳說?”換言之,他把事件的主角當作仍然活在該地一般。

他是個徹底的現場主義者。他一定要到那塊土地去,呼吸那裡的空氣。他說過,有時從空氣中能夠發現重大的事實。除了曆史之外,他還研究地理學、地勢學、交通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人心地理學。他認為,我們不能以一個地方的風土論斷一個人,但是每個地方确實存在其風土特性。

亦即,每個人都具微量的風土特性,如果數十萬人聚集起來即顯現其特征來。若是追溯其曆史,則數百萬人的特征聚集起來即更顯着。因此他舉例說,阪本龍馬的故鄉土佐(現四國高知市),當地的人黑白分明,好訴訟,具平等思想。近江(現滋賀縣)人具商人天份,與華僑的習性相似,然明治時代之後,産業資本興起,商業資本沒落,因此近江商人也跟着沒落。

偉大的作家大都極為注重人物背景的形象。筆者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草稿上發現他畫着教堂、人物等具體的圖畫;黑澤明在拍電影前也會先畫圖來捕捉影像。司馬遼太郎曾經說過:“我在寫作時,如果看不到那個人的臉,看不到那個人站的地方,那麼我就無法寫下去。譬如說,我寫豐臣秀吉時,寫到有一個使者到他前面來。

此時,我雖然在小說中沒寫出來,可是我會想象豐臣秀吉的前面站着多少人?天氣是陰是晴?這附近是否有松林?這松林是蒼翠欲滴的幼松,還是蒼勁挺拔的老松?”總之,他對鮮明的形象極為執着。

司馬遼太郎雖然寫過各種各樣的曆史小說,甚至也寫過忍者小說,但是他最拿手的還是明治時代前後的曆史小說。換言之,他喜歡描寫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在亂世中如何開創曆史成為英雄,而明治時代正好是這樣的一個時代,而且明治時代所留下的史料又最豐富。

由于他喜歡描寫英雄,所以他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是健康開朗的人物。這與日本明治以後的小說不同,例如夏目漱石所描寫的人物多半是内省的厭世者,或是生活趨向破滅的人物。而司馬遼太郎的小說能夠獲得日本讀者的喜愛,其理由之一,即能夠消除日本民衆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使精神生活得到淨化。

他的小說也與寫《眠狂四郎》的柴田鍊三郎的小說不同。有一個評論家指出:“小說家好像是個病人,他向讀者說,我這裡痛,那裡難過。而評論家好像是個醫生,他聽病人訴說病情,幫他看病,幫他診斷。可是司馬遼太郎卻是以醫生的身份登場,日本突然産生這種作家,使我們一時不知所措。若以舊有的觀念來說,就好像一個沒有小說家特質的人突然寫起小說來。”

雖然司馬遼太郎喜歡描寫英雄,但是他卻認為日本沒有真正的英雄。他在與美籍日本文學家唐納金(DonaldKeene)對談時說:“源賴朝(1147至1199年,鐮倉幕府的首代将軍)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但是沒有人緣;源義經是個無聊的人物,但卻大受歡迎。大久保利通(1830至1876年)也是相當偉大的政治家,然而日本人卻喜歡稚兒氣的西鄉隆盛(1827至1877年),也就是說,政治原本是男人的世界,但是日本人卻喜歡女性的特質。譬如說,西鄉隆盛有時會寫寫詩,發表幾句名言,結果比大久保更得人緣。”

司馬遼太郎一生的作品無數,而且自1960年(37歲)之後,幾乎年年得獎,宛如為他的作品設獎似的。因其作品汗牛充棟,今僅以其得獎作品為中心簡介于下:1960年以忍者小說《貓頭鷹之城》獲直木賞,1966年以《龍馬風雲錄》、《盜國物語》獲菊池寬賞。

1967年,司馬遼太郎獲大阪藝術賞,1968年“殉死”獲每日藝術賞。“殉死”的主角為被稱為日本戰神的乃木希典。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乃木希典是日俄戰争的英雄,當他聽到明治天皇去世的噩耗時,也跟着自殺殉死。因此他已經成為日本近代史中神話性的人物。而司馬遼太郎在“殉死”中卻用冷靜、客觀的手法把乃木描寫成一個“蠢将”。

在這之前,芥川龍之介也曾寫過諷刺乃木的短篇小說“将軍”。芥川龍之介可以說向“戰神”砍下第一刀,而司馬遼太郎則是拿着關雲長的青龍刀劈下緻命的一擊。

1969年司馬遼太郎的《曆史紀行》獲文藝春秋讀者賞。1972年《人間日子》等作品獲吉川英治文學賞。同年出版《阪上之雲》最後一卷。《阪上之雲》的主角有三人,即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兩兄弟,以及真之的有人正岡子規。本小說透過此三人的行動來描繪明治時代的青春期。

秋山好古後來成為陸軍騎兵的創立人,真之則是日本海海戰的名參謀,子規成為近代俳句的開山組。日本從幕藩體制進入近代國家的行列并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在這作品中,描繪着明治時期的人如何因應日清、日俄兩戰役。司馬遼太郎在此小說中探讨何謂日本的近代?明治時代的意義為何?此作品的高潮是在旅順總攻擊與日本海海戰,我們從那裡可以看到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淵源。

1976年其《空海之風景》等作品獲藝術院恩賜賞,1980年出版《項羽與劉邦(上、中、下)》單行本。《項羽與劉邦》在《小說新潮》連載時,原名是《楚雨》,司馬遼太郎從劉邦的大風歌中取出“風”字,用來表現在漢的根據地中原黃土地帶吹起的幹燥塵土,而“雨”則顯現多濕的楚國風土。他在此小說中,仍然不忘發揮其擅長的風土文明論。

1981年獲選為藝術院會員,1982年《人之跫音》獲讀賣文學賞,1893年(60歲)以《革新曆史小說》之理由獲朝日賞,1984年《街道漫步南蠻篇》獲新潮日本文學大賞學藝賞,1986年獲NHK放送文化賞,1987年《俄羅斯漫談》獲讀賣文學賞,1988年《鞑靼疾風錄》獲大佛次郎賞,此小說也成為他最後一篇長篇小說。1991年司馬遼太郎獲選為文化功勞者,1993年(70歲)獲頒代表日本人最高榮譽的文化勳章。

此外,從1971年開始,他在《周刊朝日》雜志上發表的遊記《街道漫步》,至他去世為止,共連載1146期,其中包括已在台灣出版的《台灣紀行》。19962月12日因腹部大動脈瘤破裂,病死于大阪的醫院,享年72歲。病死前,他曾接受九小時的手術,然終回天乏術。關于他的死,名動畫作家宮崎駿發表感言說:“司馬遼太郎一直思考着,為什麼日本會産生如此愚蠢的‘昭和時代’。現在日本更趨腐敗沒落,司馬遼太郎已經看不到日本的沒落光景,我為他感到欣慰。”

主要作品

《項羽和劉邦》

《空海の風景》

《義經》

《妖怪》

《箱根之坂》

《盜國物語》

《新史太閤記》

《尻啖え孫市》

《播磨灘物語》

《霸王之家》

《功名が辻》

《夏草之賦》

《枭之城》

《果心居士的幻術》

《關原》

《風神之門-桃山時代》

《城塞》

《站雲之夢》

《鞑靼疾風錄》

《大盜禅師》

《風之武士》

《第十一個志士》

《龍馬來了》

《花神》

《菜の花の沖》

《世に棲む日々》

《燃燒吧~劍》

《新撰組血風錄》

《峠》

《蝴蝶之夢》

《最後的将軍》

《幕末》

《俄》

《歲月》

《恰似飛翔》

《坂上之雲》

《殉死》

《台灣紀行》

《豐臣家的人們》

影視作品

電影

《忍者秘帖》 梟の城(1963年、監督:工藤榮一)

《暗殺》(1964年、監督:篠田正浩 原作「幕末」)

《風の武士》(1964年、監督:加藤泰)

《城取り》(1965年、監督:舛田利雄)

《尻啖え孫市》(1969年、監督:三隅研次)

《梟の城》(1999年、監督:篠田正浩)

《禦法度》(1999年、監督:大島渚)

電視劇

《竜馬がゆく》(1968年NHK大河劇)

《國盜り物語》(1973年NHK大河劇)

《花神》(1977年NHK大河劇)

《関ヶ原》(1981年TBS開播30周年記念番組)

《翔ぶが如く》(1990年NHK大河劇)

《竜馬がゆく》(1997年TBS元旦特別企畫司馬遼太郎原作)

《徳川慶喜》(1998年NHK大河劇原作「最後の将軍」)

《けろりの道頓、秀吉と女を争った男》(1999年)

《竜馬がゆく》(2004年東京電視台開播40周年記念新春ワイド時代劇)

《國盜り物語》(2005年東京電視台新春ワイド時代劇)

《功名が辻》(2006年NHK大河劇)

《坂の上の雲》(2009年-2011年予定NHK21世紀スペシャル大河)

紀念館

司馬遼太郎紀念館的,基地就是司馬遼太郎生前住所的原故位于一個安靜的小區内,安藤特地的保留了原住宅與作家書房的風貌,而将新的建築建在後方的庭院裡,并往地下開挖,讓紀念館建築物的高度維持在地面二層樓高,不破壞臨近都是低矮房屋的親切尺度。

靠近紀念館的後門便可看清楚的看到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牆面。圓弧的造型表現出安藤近期愛用的“夾心餅幹”手法–在厚實的清水混凝土外再包一層金屬框架所支撐的玻璃外牆,營造一種“虛”與“實”的強烈對比,并以此将庭園的綠意與大量的自然光引入地下與室内。“光”與“自然”一直是安藤建築的主要元素。

上一篇:徐福英

下一篇:簡嫚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