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吳大學

台灣東吳大學

台灣私立大學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複校,1951年籌組董事會,于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1]。1954年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着,核準先行成立台灣東吳大學恢複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并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1957年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中文名:台灣東吳大學 外文名: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石超庸、桂崇基、端木恺 知名教師: 所屬地區:台北市外雙溪 類别:私立大學 學校類型:綜合性大學

校舍

兩年内完成第一棟教學大樓(寵惠堂)及學生活動中心。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到外雙溪現址。至此東吳師生終于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美麗校園。在台複校的過程艱辛坎坷,衛理公會及美國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會未予支持,物質條件極其窘困。但在董事會苦心奔走,海内外校友及教會熱誠捐助下,東吳依然堅守嚴謹校風踏實辦學,為東吳學子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遷入外雙溪校區後的二十年,是東吳大學在台複校後的關鍵成長期。曆經石超庸(任期1957~1968)、桂崇基(任期1968~1969)及端木恺(任期1969~1983)三任校長。石校長任内全心緻力教學水準的提升,學生成績采嚴格的淘汰率,為學校奠立穩定的根基。1969年教育部終于核準東吳大學恢複大學建制。

院系組成

端木校長接任後則積極開創發展,任内增設十二個學系、七個研究所、三個博士班,圖書館、哲生樓、音樂館及教師研究大樓等校舍相繼建成,又在台北市貴陽街設城區部,并興建兩棟教學大樓。教學設施日趨完善,校區規模已然成型。愛校的熱情凝聚了董事會、全體師生及校友,東吳人憑借着堅強的毅力走過慘淡歲月,培育英才無數,締造了辦學佳績,也赢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

發展

台灣東吳大學經過過去二十年的耕耘,已成為一結構完整的綜合性大學。此時期的台灣東吳大學發展為兩個校區。外雙溪校區位于文化風景區,安置文、外語及理三學院;城中校區位于政經文化中心,安置法、商兩學院及推廣部。兩校區均屬台北市的精華區域。東吳大學已演變成一有特色、有内涵、有制度的精緻大學。曆任校長緻力于提升學術研究能力、拓展與國際及大陸的學術交流、推行校務運作制度化,并與社區建立良好互動關系。東吳與附近中小學形成一校群彼此支持。國内各地校友會、系友會及校友總會亦相繼成立。

公元二千年東吳慶祝建校一百年,展望未來台灣東吳大學仍将秉持「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的校訓精神,以「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的辦學理念,培育「樸實熱誠堅毅 專業通識宏觀」的青年學子。不僅要維護學校作為人才培育的勝境,更在新世紀緻力發展成為學術研究的清源。

上一篇:高專

下一篇:美國三一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