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
台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稱中山博物院,位于中國台灣省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号,總占地面積160000平方米,其于1965年開館,并進行多次擴建修繕。 [1]截至2021年4月30日,總計698854件/冊文物,其中銅器6241件,繪畫6744件,陶瓷器25595件,法書3741件,玉器13478件,法帖495件,漆器773件,絲綢308件,琺琅器2520件,成扇1882件,雕刻666件,印拓900件,文具2379件,善本書籍216507冊,錢币6953件,檔案文獻395551冊件,雜項12495件,織品1626件。館内藏有翠玉白菜、毛公鼎、散氏盤、快雪時晴帖、《早春圖》、《華子岡圖》、《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稀世珍品。台北故宮博物院為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2019年6月,世界主題娛樂協會TEA和AECOM聯合推出了《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台北故宮博物院在全球位列第18名。[2]
  • 中文名:台北故宮博物院
  • 外文名:Taipei Palace Museum
  • 地理位置:台灣省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号
  • 占地面積:160000
  • 類别:綜合性博物館
  • 開放時間:展覽廳一(正館)周二至周日:09:00~17:00;至善園周二至周日:08:00~17:00;其他園區及時間閉館
  • 門票價格:350台币
  • 别稱:中山博物院
  • 館藏數量:698854件/冊(2021年4月30日)
  • 館藏精品:翠玉白菜、毛公鼎、散氏盤、早春圖、華子岡圖、快雪時晴帖

概述

基本概況

台北故宮于1965年在台北外雙溪興建完成,位于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号,中國電影文化城東北側。并曾于1967年、1970年、1984年、1995年先後四次擴建。但囿于展覽面積有限,一次隻能展出3000多件文物,以三個月一次輪換,要全部展完目前台北故宮典藏的70餘萬件文物需要28年時間。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七十餘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琅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缂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

所獲榮譽

台北故宮博物院為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

2019年6月,世界主題娛樂協會TEA和AECOM聯合推出了《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台北故宮博物院在全球位列第18名。

建築格局

總體布局

台北故宮博物院占地總面積約160000平方米,由中央園林與步道、博物館正館建築、文物儲藏山洞與廊橋3個部分所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設計者稱之為“北平午門”意象。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着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台之上,屋頂則采用綠色飾金黃色收邊之琉璃瓦“盈頂”形制,風格清麗典雅。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

内部構造

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二層是展覽書畫、銅器、瓷器、侯家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繡等,二、三層為“器字形”平面格局的展廳,黃氏将其比拟為“五室制明堂”;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特展。在第三層後面建有一座26米長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離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長180米,高、寬均為3.6米,分隔成許多小庫房,中間為通道,分類收藏着各種文物。

館藏文物

綜述

截至2021年4月30日,總計698854件/冊文物,其中銅器6241件,繪畫6744件,陶瓷器25595件,法書3741件,玉器13478件,法帖495件,漆器773件,絲綢308件,琺琅器2520件,成扇1882件,雕刻666件,印拓900件,文具2379件,善本書籍216507冊,錢币6953件,檔案文獻395551冊件,雜項12495件,織品1626件。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其收藏的甲骨檔案數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機構的第二位;瓷器2萬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其收藏的中國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館中較精、多的;銅器1萬多件,包括曆代錢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龍紋盤、獸面紋壺、西周毛公鼎、戰國犧尊等;玉器5萬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聞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書畫真迹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張宏的《華子岡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叙帖》,顔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萬冊,包括中國僅有四部的《四庫全書》較完整的一部;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其中有清朝曆代皇帝(石+朱)批奏折、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40巨冊。

台北故宮博物院内收藏有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紫禁城、沈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和國子監等多處皇家舊藏之精華,還有來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餘件。難怪有“北京故宮看建築,台北故宮看文物”這一說法。台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曆朝皇帝推祟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内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書畫

台北故宮藏有書畫總計9120件,其中一半為優等和次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元以前書法155件。台北故宮在唐、五代、兩宋繪畫上數量較多,就宋代繪畫而言,台北故宮的山水畫珍品較多。台北故宮主要接收的是清宮舊藏曆代書畫,18、19世紀的“揚州八怪”、“京江畫派”、清初的“金陵諸家”、“四僧”等許多流派的繪畫和書法,如今已是國之重寶。

朝代

作者

作品

王羲之

遠宦帖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顔真卿

祭侄文稿

孫過庭

書譜

韓幹

牧馬圖

/

唐人宮樂圖

五代

/

秋林群鹿圖

五代

趙幹

江行初雪

朱熹

易系辭

蘇轼

寒食帖

/

四家法書

李唐

萬壑松風

燕文貴

宋燕文貴奇峰萬木圖

衛九鼎

洛神圖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吳鎮

雙松圖

王淵

松亭會友圖

王绂

溪山漁隐圖

唐寅

采蓮圖

仇英

漢宮春曉圖

張宏

華子岡圖

徐渭

花竹圖

王寵

自書五憶歌帖

文徵明

古木寒泉圖

郎世甯

百駿圖

恽壽平

牡丹圖

王翚

夏山煙雨圖

王铎

書詩

民國

齊白石

篆書五言聯

主要書畫作品

陶瓷

台北故宮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收藏較多,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琅彩瓷器絕大多數都藏在台北故宮。

朝代

陶瓷

新石器時代

白陶鬶

龍山文化

黑陶高足杯

三彩馬球侍女傭

青瓷無紋水仙盆

青瓷鳳耳瓶

白瓷嬰兒枕

天青釉紫斑如意枕

青瓷高足碗

寶石紅釉僧帽壺

青花人物紋如意耳扁壺

五彩百鹿尊

琺琅彩瓷青山水碗

紅釉尊

霁青描金遊魚轉心瓶

茶葉末六聯瓶

主要陶瓷文物

銅器

台北故宮收藏有5615件青銅器,先秦有銘文的約500件,其中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重器十分有名。

朝代

銅器

亞禽父乙尊

蟠龍紋盤

亞醜方簋

亞醜方尊

西周

毛公鼎

西周

宗周鐘

春秋

蟠虺紋鼎

春秋

盤虺紋盤

戰國

狩獵紋壺

廿六年诏橢量

尚方博居紋鏡

北魏

釋迦牟尼坐像

北宋

政和鼎

主要青銅文物

玉器

台北故宮藏有玉器11445件,漆器、琺琅、玻璃、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筆墨紙硯等“雜項”,台北故宮總計7605件。

朝代

玉器

紅山文化

玉勾雲形佩

紅山文化

玉豬龍

龍山文化

齊家系玉版

新石器時代

玉琮

龍冠鳳紋玉飾

戰國

玉螭紋觿

玉神獸

宋至元

黃玉鴨

玉鳌魚花插

翠玉白菜

主要玉器文物

珍玩

台北故宮收藏珍玩較少,差于北京故宮。

朝代

珍玩

明填漆牡丹圓盒

明掐絲琺琅凫式爐

掐絲琺琅番蓮文盒

雕竹窺簡圓筆筒

金嵌松石珊瑚壇城

清乾隆松花石蟠螭硯

珊瑚魁星點鬥盆景

肉形石

雕竹荷葉式水盛

櫻莳繪方形小套盒

主要珍玩文物

文獻

台北故宮所藏版本時代早(宋、元、明版較多)、卷帙完整、書品好者居多,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荟要》、《宛委别藏》及部分“天祿琳琅”藏書等,多是獨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當珍貴。

朝代

文獻

滿文原檔

四庫全書

起居注冊

宮中檔奏折

藏文滿文大藏經

暹羅國金葉表文

得勝圓銅版書

主要文獻文物

曆史沿革

故宮建館

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下旬,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攝政内閣總理黃郛于11月4日内閣會議中通過《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要求遜帝溥儀“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号”、清室應“即日移出宮禁“。次日,京畿警衛司令鹿鐘麟偕同警察總監張璧、國民代表李煜瀛前往紫禁城後寝,請宣統廢除尊号,交出印玺、宮殿,遷出皇宮。同月6日,國務院組織清室善後委員會,聘李煜瀛為委員長,會同清室近支人員,點查清宮物品。

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12日,公布《參觀故宮暫行規則》,開放禦花園、坤甯宮、交泰殿、乾清宮、弘德殿、昭仁殿、南書房、上書房等處(即故宮中路),供遊客于每星期六、日下午一至六時觀覽。同年9月29日,計劃成立故宮博物院,于雙十國慶日下午舉行開幕大典。同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新開五條參觀路線,對外開放。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國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故宮博物院,公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明定故宮直隸于國民政府,并以易培基為院長。

抗戰南遷

故宮博物院于抗日戰争的前夕,選擇重要文物南遷。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初,日軍進逼榆關,故宮理事會決定文物南遷滬上。同年2月6日起,故宮文物共13427箱又64包,計分五批啟運,至5月23日悉數運達;随行遷運者,尚包由括古物陳列所、中央研究院、頤和園、内政部、國子監、先農壇等單位文物,計6194箱又8包。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即今南京博物院)于南京成立。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月,國民政府公布《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暫行組織條例》,故宮及其理事會改隸行政院;同年5月,馬衡受命擔任院長,開始點查存滬及留平文物。

民國二十四年(1936年)12月,南京朝天宮故宮分院保存庫建設完成,南遷文物遂由上海運抵南京,入庫存置。

民國二十五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故宮南遷文物再分三批向後方撤退:第一批(南路)文物共80箱,自南京啟運後,經行漢口、武昌、長沙、桂林,而至貴陽,繼又疏散至四川巴縣;第二批(中路)計9331箱,途經漢口、宜昌,抵達重慶,又過宜賓而厎于樂山;第三批(北路)凡7287箱,則經徐州、鄭州、西安,以及寶雞、漢中,抵達成都,又轉運峨嵋。同年年末,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奉命西遷,并随故宮第二批(中路)西遷文物起運,循水路移赴漢口;繼于次年初遷川,設辦事處于新市,複向重慶大學借地,與中央研究院合建臨時庫房于沙坪壩。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5月,籌備處奉準遷赴昆明辦公;随故宮博物院第二批文物西遷之藏品則運赴四川樂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夏,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奉令再向後方撤退,随同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等機關遷往四川南溪李莊。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随即準備複員;存置于李莊及樂山之文物分别啟運還都,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畢事。

抗戰勝利後,故宮西遷文物依巴縣、峨嵋、樂山之序,先于重慶集中,再循水路還京,全部歸運工作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末結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籌備處為慶祝人文館落成,特與故宮博物院盛大舉辦聯合展覽會。

文物遷台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秋,解放戰争形勢逆轉;同年11月10日,故宮常務理事朱家骅、王世傑、傅斯年、徐鴻寶、李濟、杭立武等與翁文灏理事長集議,主張擇精品運台;另朱家骅先生建議遷運中央圖書館所藏善本圖書,傅斯年先生則提以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随同搬遷赴台。同年12月初,中央博物院理事會集議,通過選擇最精品運台,其餘藏品亦應盡交通可能,陸續遷運。當月21日,故宮第一批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212箱裝入海軍派遣之中鼎輪,運抵基隆。同時裝船遷運者,尚包括中央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圖書館、外交部之文物、圖書、條約檔案,共240箱。

1949年1月6日,載運第二批文物之招商局海滬輪啟動;除故宮文物1680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486箱外,亦包括中研院史語所、中央圖書館、北平圖書館之文物、圖書、地圖,計1336箱。同月30日,負責輸運第三批文物箱件之海軍昆侖号運輸艦啟航,内裝故宮文物972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54箱、中央圖書館122箱。

各機關箱件抵台後,除中央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箱件留存楊梅外,皆貯置于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台中糖廠倉庫。

1949年8月,“行政院”為應戰時環境,特暫将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圖書館等單位合并為“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簡稱聯管處),由“教育部”統攝。

1950年4月,聯管處設于台中霧峰北溝之文物庫房完工,全部遷台文物入庫存貯。同年5月,台灣行政部門改組故宮博物院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理事會”,成立共同理事會,代行兩院理事會職權。

1953年3月,聯管處就北溝庫房附近山地開建小規模山洞,備必要時将最精文物存入。

1954年9月,曆時四年之遷台文物點查畢事;文物雖經戰時水陸輾轉遷徙流離,惟損傷極少。

台北建館

1956年12月,北溝陳列室落成,

1957年3月,北溝陳列室開放參觀。

1959年,國民黨高層決議在台北外雙溪興建“台北故宮博物院”,擇此乃因臨近市區、可開鑿防空洞儲藏文物、提振國際觀光與教育,以及結合政治軍事計劃等因素。

1961年,王大闳提出的“國際式”建築方案獲選,但卻因未獲主政者的共鳴而未被采納,反而是評委之一的黃寶瑜提出的宮殿式建築方案,頗符合官方複興中華文化精神的期待而獲選。

1961年,籌劃于台北近郊外雙溪興建新館。

1964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正館開始興建。

1965年8月,院廈修築完成。同年11月12日,故宮博物院台北新館落成揭幕;當日展出之法書、名畫、銅器、織繡、瓷器,以及玉器、珍玩、圖書、文獻等各類文物,共1573件,分置于六間陳列室、八處畫廊。次日,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園區擴建

1966年,第一期新館左右兩翼擴建工程完竣。

1967年,擴建園區。

1969年,再次擴建。

1971年,第二期擴建工程從新館兩翼向前擴建完竣,陳列室面積達到8777.41平方米。

1983年5月,張大千先生的家屬将張大千生前的住所”摩耶精舍“,捐贈歸故宮管理,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1984年,第三期擴建工程“故宮”新建行政大樓啟用。庫房和展場建立恒溫恒濕、防火防潮、防震防盜等措施保護,又仿乾隆養心殿西室書齋于正館設“三希堂”。隔年,仿宋明庭園設“至善園”。

1985年,進行展場重新規畫整修。

1994年,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提出改建構想。隔年,第四期擴建工程圖書文獻大樓竣工使用,同年又増設“至德園”。

2001年7月,提出南院籌建規劃。

2003年1月,選定嘉義縣太保市七十公頃土地作為南院基地。

2004年7月,對博物院重新裝修。

2007年2月,正館擴充整建工程完工,展覽空間達到9613.91平方米、非專業展覽用之公共空間則增加至10656.98平方米、行政空間增至8852.69平方米。

2007年12月,完工開展。

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進行組織改造,完成遷台後第三次院藏文物總清點。2015年底,台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開館試營運。

文化出版

出版作品

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有《中華五千年文明集刊》《國之重寶》《惠風和暢》《文物光華》《故宮寶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畫皴法點苔之研究》《清代通鑒長編》等著作,并影印出版了文淵閣《四庫全書》。院内還有定期刊物《故宮文物月刊》和《故宮學術季刊》等。

文化活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故宮受邀以存滬文物精品,前往英國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InternationalExhibitionofChineseArt)“。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初,故宮就第一批(南路)文物中提出繪畫、缂絲、玉器、銅器百件,運赴蘇聯莫斯科、列甯格勒參加“中國藝術展覽會“。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末,故宮又以之參加中央圖書館重慶分館之第三屆全國美術展覽會。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2月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4月,馬衡院長為激勵戰時民心士氣,再自第一批(南路)文物中精選書畫名迹,分别于重慶中央圖書館及貴州省立藝術館舉辦“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書畫展覽會“。

1961年5月,聯管處應邀赴美舉行“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ChineseArtTreasures)“,曆時多年,頗獲美國各界贊歎激賞。

台北故宮博物院先後舉辦商周青銅禮器展、“瓷器的發展”、書畫精華特展、故宮藏玉等展覽。在建院60周年之際,舉辦了大型綜合陳列“華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關系特展”。

文物保護

環境保護

台北故宮博物院采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文物庫房恒溫、恒濕,防火、防盜,并采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

文物修複

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複。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台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位于台灣省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号。

開放時間

展覽區一(正館):周二至周日:09:00~17:00,周一休館

展覽區二:暫停對外開放

兒童學藝中心:暫停對外開放

圖書館:暫停對外開放

張大千先生紀念館:暫停對外開放

至善園:周二至周日:08:00~17:00,周一休館休園

至德園:暫停對外開放

交通路線

公交

搭乘捷運文湖線至”大直站“換乘公交車,抵達”大直站BR14“後,由3号出口出站,往前步行至北安路可看到公交車乘車處,在此搭乘”棕13“路線公交車,約10分鐘後即可抵達。

自駕

1、高速公路北上路段,由台北濱江交流道下,走濱江街,左轉上大直橋,下大直橋後,走北安路,進自強隧道,于故宮路與至善路口右轉即可抵達。

2、高速公路由基隆方向南下,由内湖交流道下,左轉快速道路,至内湖路一段,過自強隧道,于故宮路與至善路口轉即可抵達。

3、台北市東區(基隆路),經正氣橋,堤頂大道,過自強隧道即可到達。

4、台北市南港,經環東,堤頂大道,過自強隧道即可到達。

5、台北市北區(士林、北投等)經中山北路或文林路,至中正路往外雙溪(中影文化城)方向即可抵達。

上一篇:永陵博物館

下一篇:1600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