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懸河

口若懸河

漢語成語
成語,現在一般來形容能說會辯,口才很好,口齒伶俐口若懸河,亦作“口如懸河”或“口似懸河”。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太尉雲:‘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郦生複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中文名:口若懸河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近義詞:誇誇其談、侃侃而談、能言善辯 反義詞:沉默寡言、噤若寒蟬、閉口無言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釋義

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出處

《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韓道國﹞但遇着人,或坐或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例句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确切賊,不由得不信。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18回:“一個鋪眉苫眼滔滔口若懸河,一個俐齒伶牙喋喋舌如幹将。”

成語故事

晉朝讀書人郭象,他善于思考問題,把書本上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談話上,他經過潛心研究老子、莊子的學說,不願意做官。他談起話來引經據典,頭頭是道,人們對天很敬佩,評論他的談話好像“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

上一篇:茕茕孑立

下一篇:絮絮叨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