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思想随筆

叔本華思想随筆

叔本華著哲學類著作
《叔本華思想随筆》是叔本華所著哲學類著作。本書雖然讨論的話題衆多,但裡面貫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線清晰可辨。叔本華這位“語言藝術家”(弗蘭茨·卡夫卡的贊語)的過人之處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樸素的語言外衣,從而讓真理直接發揮其必然具備的震撼力。因為深刻,所以樸素;因為樸素,更見深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發行。
    書名:叔本華思想随筆 别名: 作者:叔本華 類别: 原作品: 譯者:韋啟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頁數:328 定價:34 開本: 裝幀:平裝 ISBN:9787208081185 文學體裁:哲學類著作

内容簡介

尼采形容閱讀叔本華的著作猶如抵達了“一處森林高地——在這裡,我們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整個人感覺耳目一新,重又充滿了生機”(《不合時宜的思想》)。

這組代表性的論文隻占叔本華全部哲學著作的一小部分,但這些論文涉及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性學、美學、教育學、玄學、宗教等多個方面,足以讓我們領略到叔本華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爾斯泰語)的思想魅力。不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華所說的包含比許多系統的心理學還要多的心理學知識,就是篇幅最小的《論教育》,他對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幾千字的闡述,難道是某些洋洋灑灑、不得要領的大部頭教育學著作可以相比的嗎?真正的思想天才與隻是博聞強記的學者之間的差别,由此可見一斑。

圖書目錄

譯者序

論教育

論天才

論美

心理散論

論命運

論性愛

《論性愛》附錄

論意欲在自我意識中的主導地位

論哲學和智力

倫理道德散論

論生存的痛苦與虛無

作品摘錄

論天才

“天才”(genie)-詞的真正所指就是對我在前兩章裡讨論過的那一類認識[1]具備明顯突出的能力;所有真正的藝術、詩歌,甚至哲學作品都出自這一類認識。由于這種認識的對象是事物的柏拉圖式的理念,而且我們隻能在直觀中而非在抽象中認識這些理念,所以,天才的真正本質就在于直觀認識的完美和力度。據此,我們聽到人們把那些發自和訴諸直觀認識的作品,因而也就是造型藝術和圖畫藝術的作品明确地稱為天才的作品;其次就是詩歌作品——它通過想象把直觀認識傳達給人們。在此,天才與隻是人才、能人或者幹才的區别就變得泾渭分明了。後者的優勢在于其更靈活、更準确的推論知識,而不是直覺和直觀知識;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思考比常人更加快捷和準确。相比之下,天才所直觀看到的是一個迥然有别于其他人所看到的世界,雖然這隻是因為天才對同樣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這一世界看得更深而已。而這又是因為這一世界在天才的頭腦裡得到更為客觀,因而更為純淨和清晰的反映。

作者簡介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788年2月22日誕生在但澤(今波蘭格旦斯克)一個異常顯赫的富商家庭,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家産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着隐居的生活。25歲發表了認識論的名篇《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30歲完成了主要著作《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裡。53歲出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印數750本,沒有稿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1860年9月21日在法蘭克福病逝。

《叔本華思想随筆》選自叔本華的後期著作《附錄和補遺》與《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本書雖然讨論的話題衆多,但裡面貫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線清晰可辨。叔本華的過人之處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樸素的語言外衣,從而讓真理直接發揮其必然具備的震撼力。因為深刻,所以樸素;因為樸素,更見深刻。尼采形容閱讀叔本華的著作猶如抵達了“一處森林高地——在這裡,我們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整個人感覺耳目一新,重又充滿了生機”(《不合時宜的思想》)。弗蘭茨·卡夫卡說:“叔本華是一個語言藝術家,僅僅因為他的語言,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讀他的著作。”

譯者簡介

韋啟昌,1962年生于廣州,現于澳大利亞行醫。

有兩樣東西可說是我這一生中的摯愛,能有緣對其深入了解并從中得益,我真算是幸運的了。這兩樣東西就是叔本華的著作和古老的中醫。

對于叔本華,我可說是一見鐘情,繼而與其私訂終身。現在及未來,那肯定将是長相厮守、白頭到老。叔本華思想所引起我的贊歎、愛慕,給予我的精神愉悅,也隻有中醫的理論及實踐可堪相比。兩者都是那樣的深邃、樸實、直接,其根本觀點在主要的方面竟然是驚人的一緻。以後有機會,筆者或許會把這方面的體會公諸同好呢。

我是在20世紀80年代“邂逅”叔本華的,并為之“驚豔”,雖然那是在街邊買到的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的台灣節譯本,譯文也不算好。自那以後,我以能閱讀叔本華、茨威格的原文為享受目标。托瑪斯·曼津津樂道的“斜躺在沙發上整天閱讀叔本華”的美妙感覺,肯定是得到個中三昧而發。

叔本華的著作給予了我許多,翻譯它們是某種微不足道的答酣。正如中醫給予我如此之多,我就以中醫給病人解除痛苦以作回報一樣。看到讀者通過我的譯本而欣賞到叔本華,就猶如看到病人經我之手解除了病痛。*實在的報酬對我來說不過如此。

當初翻譯叔本華的著作,并沒想到能夠出版。現在這些曲高和寡的書竟有幸一版再版,已經相當難得。至此,筆者夫複何求?

譯著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思想随筆》、《叔本華美學随筆》、《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阿德勒著《兒童的人格構成及其培養》。

上一篇:皮皮魯和幻影号

下一篇:說話的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