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分蓼

叉分蓼

蓼科蓼屬植物
叉分蓼(學名:PolygonumdivaricatumL.)是蓼科蓼屬植物。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70-120厘米,無毛,自基部分枝。葉披針形或長圓形,長5-12厘米,寬0.5-2厘米。花序圓錐狀,分枝開展;苞片卵形,邊緣膜質,背部具脈,每苞片内具2-3花。瘦果寬橢圓形,具3銳棱,黃褐色,有光澤,長5-6毫米,超出宿存花被約1倍。花期7-8月,果期8-9月。
    中文名: 拉丁學名:PolygonumdivaricatumLinn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亞綱:石竹亞綱(Caryophyllidae) 超目: 目:蓼目(Polygonales)本目僅一科 亞目: 科:蓼科(Polygonaceae) 亞科:蓼亞科 族: 亞族: 屬:蓼屬(Polygonum) 亞屬: 組: 亞組: 種:叉分蓼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叉分蓼 中文别名:酸不溜、酸模、泥阿勞、大骨節蓼吊、分叉蓼、尼牙羅、酸不溜、酸梗兒、酸姜、酸漿、酸溜子草、酸模、烏亥爾 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西藏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70-120厘米,無毛,自基部分枝,分枝呈叉狀,開展,植株外型呈球形。葉披針形或長圓形,長5-12厘米,寬0.5-2厘米,頂端急尖,基部楔形或狹楔形,邊緣通常具短緣毛,兩面無毛或被疏柔毛;葉柄長約0.5厘米;托葉鞘膜質,偏斜,長1-2厘米,疏生柔毛或無毛,開裂,脫落。花序圓錐狀,分枝開展;苞片卵形,邊緣膜質,背部具脈,每苞片内具2-3花;花梗長2-2.5毫米,與苞片近等長,頂部具關節;花被5深裂,白色,花被片橢圓形,長2.5-3毫米,大小不相等;雄蕊7-8, 比花被短;花柱3,極短,柱頭頭狀。瘦果寬橢圓形,具3銳棱,黃褐色,有光澤,長5-6毫米,超出宿存花被約1倍。花期7-8月,果期8-9月。

入藥部分:全草或根入藥。叉分蓼為草原中旱生植物,是草甸草原和草原群落中常見的伴生種。除鹽漬化土壤外,一般的生境均可生長,适應性廣,野生于山坡草地或林綠灌叢、丘陵、溝谷、沙丘、草甸及田邊、路旁以及住宅附近之撂荒地。多零散分布,未見大片群落。6—7月開花,7—8月果熟。該種植物體分枝多,形成球形,是草原上的風滾草,種子量大,借助于滾動傳播種子。

分布生境

生于草甸草原、沙地、林緣草甸等地。主要分布在:興安北部、嶺東、嶺西、興安南部、遼河平原、呼一錫高原、陰山。我國東北、華北;朝鮮、蒙古、俄羅斯。

産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裡木盟、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産量極多。

栽培種植

夏、秋季采收全草,洗淨泥土,陰幹,切段備用;春、秋季采挖根,除去莖葉及雜質,洗淨泥土,曬幹備用。栽培容易,利用年限較長且方便。叉分蘿利用根、莖都可進行繁殖。隻要加強管理,栽培第8年年仍可劉割3次,折合每公頃産鮮草107520公斤。此草利用方便,青飼、青貯、曬制幹草均可,全生育期可随時XIJ割利用。青飼可在株高50cm左右XIJ割,曬制幹草可在開花初期劉割,青貯可在開花盛期XlJ割。xfJ割留茬高度以7~scm為宜。

主要成分

地上部分含黃酮:葉含3.2%,花序含4.5%;其中有:槲皮素、山柰酚、楊梅樹皮素、蘆丁、槲皮甙、異槲皮甙、金絲桃甙和扁蓄甙等。地上部分含有兒茶酸、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P一苯甲酸和沒食子酸等。地上部分和根含鞣質分别為2.02%~3.94%和13.52%~15.04%;最近,又分得兩個兒茶酚類成分。

經濟價值

中藥全草:味酸、苦、澀,性涼。清熱,消積,散瘿,止瀉。

根:味酸、甘,性溫。祛寒,溫腎。

蒙藥味酸、苦、澀,性涼、稀、輕、糙、鈍。清熱,止瀉。

主治病症

中藥全草:治大小腸積熱,瘿瘤,熱瀉腹痛。

根:治寒疝,陰囊出汗。

蒙藥治腸熱,腹瀉,腸刺痛。

用量用法

中藥全草9—15克,水煎服,或研末沖服。根10~18克,

水煎服;外用250~500克,煎水趁熱熏洗患處。

蒙藥多配方用。

飼用價值

幼嫩莖葉,昧酸甜,各種家畜适口性不等,營養價值一般。叉分蓼為春季或秋季的青飼料資源,該草在此期間枝葉細嫩而繁茂,于春末夏初及秋季,可供牛、豬、羊放牧用,營養期割取地上部全草,切碎可生喂。成熟後割取嫩校也可飼喂。

上一篇:牽牛花

下一篇:五月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