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

佛教淨土法門第十三代蓮宗世祖
印光大師(1861年~1940年),法名聖量,字印光,号常慚愧僧。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号子任。大師生于清鹹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陝西郃陽縣赤城東村人,幼承庭訓,初讀程朱書,受其辟佛之影響,系因染病,得閱佛經,始悟前非。漸研内典,方知佛法之廣博精深。遂于光緒七年春,時年二十一,毅然投終南山南五台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
  • 本名:印光大師
  • 别名:
  • 字:
  • 号:
  • 所處時代: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陝西郃陽縣赤城東村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佛教淨土法門第十三代蓮宗世祖
  • 代表作品:《印光法師文鈔》《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 信仰:佛教

概述

印光大師(1861年~1940年),法名聖量,字印光,号常慚愧僧。

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号子任。父名秉綱,母張氏儒人。大師生于清鹹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陝西郃陽縣赤城東村人。

清末民初,正是中華民族及其文化陷入空前劫難中之時。大師應劫而生,遍參南北叢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閉關閱藏數十載,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專修淨土念佛法門。

又創弘化社,辦靈岩山淨土念佛道場。其文字般若,度化衆生無以計數。道風所播,遐迩景從,法化廣被,名遍遠近,仍粗衣淡飯,不登大坐,不納出家徒衆,不打經忏佛事,遠離名聞利養。不離因果,不談玄妙,倡導老實念佛,自号‘常慚愧僧’。所有供養亦捐善舉,慈善救濟,資助流通法寶數百萬冊。

臨終預知時至,集衆開會,囑托安排3日妙真升坐。4日,一切已辦,乃領衆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後,更示現舍利無數。時人天同贊,圓瑛大師作詩贊曰:乘願再來勢至身,圓通念佛訓群倫。風光本地無他術,聲教當年自有真。

弘一大師(李叔同)贊曰:大德如印光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太虛大師贊言:親其教覽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強,默估折服,易估崇仰,為蓮宗十三祖,詢獲其當也。實為近代佛子僧人之典範。

由于印光大師晚年往來弘法于民國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對現代社會衆生根性最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師文鈔》等着作,被譽為“小三藏”。實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燈,是現代衆生修習佛法尤其淨土法門的最佳指南。

簡譜

幼随胞兄習儒經,涉獵釋教經典,矢志參佛。

光緒四年(1878),舍家離俗,入西安慈恩寺聽經。

光緒七年(1881),至終南山蓮花洞寺,拜道純和尚為師,剃度為僧,法名聖量,字印光。

次年,入雙溪寺印海定律師座下受具。初,于湖北竹溪蓮花寺充照客時,得讀《龍舒淨土經》殘本,悟其精妙,一以淨土為歸。

光緒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紅螺山資福寺專修淨土宗三年。其間,曾告假朝拜山西五台山文殊師利道場,回寺後任上客堂香燈、寮元等職,并于誦經之餘,研讀三藏教典,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

光緒十六年(1890),至北京龍泉寺為寺家“行堂”(為僧衆盛飯菜的僧人)。

光緒十七年(1891),住北京圓廣寺。光緒十九年(1893),應入京請藏經的化聞和尚之邀,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居藏經樓,主理藏經。

光緒二十三年(1897),受請為法雨寺僧衆開講《彌陀便蒙鈔》一座。此後,于法雨寺珠寶殿側閉關兩期六年,終日不出房門,由人送飯食誦經念佛,而學行倍進。

光緒三十年(1904),為溫州頭陀寺入都請藏,畢仍住法雨寺經樓。

民國7年(1918)至18年(1929)間,數赴上海,弘揚淨土宗,多寓太平寺。1918年徐蔚如居士刊行大師文章二十餘篇名曰《印光法師文鈔》發表。反響熱烈。以後數年間又繼搜集大師文章,編輯印出《增廣文鈔》,内有《淨土決疑論》等着作。自是道風所播,遐迩景從,法化廣被,名遍遠近。因閱讀文抄歸依者無數。

民國19年(1930),赴蘇州報國寺閉關,指導創辦靈岩淨土宗第二念佛道場。

民國26年(1937),移住靈岩。後受上海佛教界多次邀請,在覺園舉辦救國息災等大法會。

民國29年(1940)預知時至。農曆十一月初日,身體如常,安排妙真方丈初三升座,安排囑托一切已辦。農曆十一月初四日五時,領衆念佛中,安祥趺坐而化。享年80歲,僧臘六十載。

荼毗後,更示現舍利無數。舍利子分置各寺,被教界尊為佛教淨土法門第十三代蓮宗世祖。

年譜

清末民國之際,中國遭受内亂外侮,衆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印光大師應劫而來,力挽狂瀾,重振淨宗,引導無量衆生往生淨土。豐功偉績,昭若日月。如周孟由居士言:‘法雨老人,禀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徽。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憲章靈峰,(明蕅益大師)步武資福(清徹悟禅師)宏揚淨土,密護諸宗。

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弘一上人稱為‘誠不刊之定論也’。大師在世,絕棄名利,決不許人為自己作傳作譜,唯願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吾輩末凡,難抑對大師崇敬之情,今編年譜,不僅為了景仰大師,更為了遵循大師的教導,沿着大師這個偉大的向西木标,歸命阿彌陀佛,生信、發願、念佛,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1861年,1歲,清鹹豐11年,陰曆辛酉年12月12日晨時出生于陝西合陽縣赤城東村,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父秉綱,年高德劭,母張氏,慈和淑慎。(《印光大師言行錄》)生六月即病目,六月未開眼,未止哭聲,幾乎失明(見《文鈔續編》卷上19頁民國二十三年複覺明居士書)。兄弟三人,師最小。二兄皆無子,其門遂絕。(《文鈔續編》上80頁)

1876年,16歲,自14、15歲後病困數年(《嘉言錄題詞并序》)。自十餘歲,厭厭多病,知韓(韓愈)歐(歐陽修)辟佛之說不足為法,想出家修行,未得到機會。(文鈔三編卷二複邵慧圓居士書一)。

1880年,20歲,弱冠

1881年,21歲,光緒7年辛巳歲春,弱冠次年,到終南山南五台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夏,承剃度師命去安徽徽州小南海參學,道經湖北竹溪蓮花寺,為常住留任照客,于曬經時,讀殘本《龍舒淨土文》,知淨土法門(《文鈔三編》印光大師行業記)。大師自述出家因緣說:‘光本生處諸讀書人,畢生不聞佛名,而隻知韓歐程朱辟佛之說。群盲奉為圭臬,光更狂妄過彼百倍。幸十餘歲厭厭多病,後方知前人所說,不足為法。

(光未從師、始終由兄教之、)先數年,吾兄在長安,不得其便。光緒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長安,(家去長安四百二十裡),遂于南五台山出家。先師意光總有蓄積,雲出家則可,衣服須自備,隻與光一件大衫,一雙鞋。不過住房吃飯,不要錢耳。(此地苦寒、燒飯種種皆親任、)後未三月,吾兄來找,必欲令回家辭母,再來修行則可。

光知其是騙,然義不容不歸。一路所說,通是假話,吾母倒也無可無不可。次日兄謂光曰,誰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從今放下,否則定行痛責。光隻好騙他,遂在家住八十餘日,不得機會。一日吾大兄往探親,吾二哥在場中曬谷,須看守,恐遭雞踐,知機會到了。

學堂占一觀音課雲,高明居祿位,籠鳥得逃生。遂偷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謂此萬不可改、彼若派人來、以原物還他、則無事、否則恐要涉訟、則受累不小、故得存之、)并二百錢而去。至吾師處,猶恐吾兄再來,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師祗送一元洋錢、時陝西人尚未見過。錢店不要,首飾店作銀子換八百文,此光得之于師者。至湖北蓮花寺,讨一最苦之行單。

(打煤炭、燒四十多人之開水、日夜不斷、水須自挑、煤渣亦須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住、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庫頭有病,和尚見光誠實,令照應庫房。銀錢帳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見楊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之對,并沙彌律,言盜用常住财物之報,心甚凜凜。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氣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紙揩而已。’(文鈔三編卷二複邵慧圓居士書一)。

1882年,22歲,光緒8年壬午歲,到陝西興安雙溪寺受戒,因擅長書法,戒期中繕寫事務都由師承擔。師生6個月就患眼病,幾乎失明。後雖痊愈,但視力已受損,稍發紅,就不能視物。受戒期間由于寫字多,眼病轉重,為了不耽誤工作,閑時專念佛号,夜裡大衆睡後,起坐念佛,求佛加被,寫字時也心不離佛,雖力疾書寫,仍能勉強支持。戒期圓滿,書寫任務完成,目赤也痊愈了。(《印光大師言行錄》雙溪受戒)

1883年,23歲,受戒後,回終南山,潛居念佛。

1884年,24歲,居終南山念佛。

1885年,25歲。大師住南五台大頂,親侍觀音大士香火,一日下山,到劉村西寺中,見有數碑,發現元朝所立的南五台觀音示迹記碑。(增廣文鈔卷一書一七十頁‘與高鶴年書’)

1886年,26歲,光緒12年丙戌歲春,受至交委托,調教一非常頑皮的幼僧。八月十五日辭别師父,離開南五台到北京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參學(文鈔三編卷四複卓智立居士書七),十月進念佛堂。

1887年,27歲,正月告暫假朝五台山(文鈔三編卷三大師複陳柏達書一說是光緒12年),解證入。先在北京琉璃廠遍求清涼山志,隻得一部,日常看之。以天冷至三月初,方到山。住山四十餘日。

印光大師修淨土,久而彌笃。慕名北京懷柔紅螺山資福寺為淨土專修道場。便往親近善知識,取繼承東晉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創導的淨宗遺風之意,自号專修念佛法門,使得淨業大進。回資福寺,曆任雲水堂香燈、寮元等職,任藏主,遂得閱讀大藏。三年中,念佛正行以外,研讀大乘經典。(印光大師行業記)

除此之外,師于紅螺山曆任上客堂香燈、蔡元等職期間,深入經藏,研讀大乘經教以為助行,與念偉之正行互補,得以圓成淨業。

1890年,30歲,光緒16年庚寅歲,到北京龍泉寺任行堂,冬天,

行腳白山黑水(今東北地區)之間。

文鈔書籍

猶如草木剛剛萌生嫩芽,這時就把外面那層護甲去掉,必然導緻草木幹枯而死

即使不至于真喪命,也會導緻身體孱弱,弱不禁風,很難健壯成長

個人語錄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緻。今于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天下無二道,聖凡無兩心。舉古今中外,莫不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及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之事理,為立身行道,治國安民之本。良以此種事理,皆吾人性分中所固有之常彜。無論智愚賢否,悉皆具備。其所作所為,或有符合悖戾之不同者,乃由閑邪存誠,克己複禮。及迷心逐物,肆意縱情之所緻也。”

“佛法要義,在無執着心。若預先存一死執着得種種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無一念可得,則庶幾有得矣。”

上一篇:姜瑤

下一篇:元英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