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縣

博羅縣

廣東省惠州市下轄縣
博羅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東江中下遊,介于東經113°49′50″-114°45′50″,北緯23°03′50″-23°43′20″之間。東接河源市,南與惠陽、東莞相望,西連增城,北鄰龍門。[1]全縣總面積約2858平方公裡。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博羅縣常住人口1210878人。2020年,博羅縣地區生産總值619.04億元。[2]
    中文名:博羅縣 外文名:Boluo county 别名:榕城 行政區劃代碼:441322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廣東省惠州市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東,珠江三角洲東北 面積:2858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15個鎮,2個街道辦,1個管委會,38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羅陽街道辦 電話區号:0752 郵政區碼:5161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駱駝石門、飛清瀑布、百草園、羅浮山等 火車站:羅浮山站、博羅站、博羅北站 車牌代碼:粵L 建立時間:自秦始皇33年設縣至今 地方特産:大米、荔枝、龍眼、柑桔、中國黑糖、紅糖、酥醪菜 知名産業:農業、工業 知名企業:華通、亞化科技、聯合銅箔、創國機械、三菱重工、冠業鋁箔、僑興電子、康佳和南亞塑膠 地方方言:客家語-粵台片/粵中片、粵語等 地區生産總值:619.04 億元(2020年) 重大事件:柏塘教案、羅浮山會議 人口:1210878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基本概況

博羅,自秦始皇33年設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曆史。博羅,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北部,東江中下遊北岸,轄區面積298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76萬,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15萬人;東與惠州市區相接,南與東莞隔江相望,西連增城,北靠龍門、河源,毗鄰港澳,在半徑100公裡範圍内有廣州、香港、深圳、惠州、東莞、河源等6座大中城市和惠州機場、深圳機場、廣州白雲機場以及大亞灣港口;是珠三角和穗港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京九鐵路經濟增長帶的咽喉地帶。

豐富的自然資源。博羅山川秀美,人文蒼萃,具有濃郁而獨特的中國嶺南風光和文化。境内的羅浮山,集道、佛兩教于一山,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是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嶺南第一山”和“中國道教聖地”之美稱。博羅土地肥沃,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1℃,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發展“三高”農業條件優越,是廣東重要的農業生産基地。水力資源和土地資源都非常豐富,具備發展大工業的條件。

優良的投資環境。近10年來,全縣共投入了近50億元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205國道、324國道和京九、廣梅汕鐵路,以及正在興建的廣惠、惠河高速公路都在博羅境内交彙,水泥大道貫連22個鎮,是全國交通先進縣。博羅超前發展了通信、供電、供水事業,早在1994年已進入全國通信百強縣。博羅不斷整頓機關工作作風,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全縣對外資企業實行“一個窗口”收費制度制度,對外商的投資項目實行“一條龍”服務。可以說,博羅縣已構築了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投資環境。紮實的經濟基礎。

目前,博羅縣已有來自韓國、日本、加拿大、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家外資企業。在外資強有力的牽動下,博羅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工業方面,一批支柱産業和名牌産品得到培育,已形成了建材、制藥、紡織、化工、服裝、電子等30多個行業,擁有工業企業5000多家,電腦配件、電子材料等高新技術産業正在崛起。

農業方面,已形成了一批優質糧、油料、水果、蔬菜、水産、三鳥等外向型“三高”農業基地,有了一批有一定影響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産業化、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總的看,博羅已經建立起外向型經濟為主導,貿、工、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已成為一塊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熱土,成為充滿商機的風水寶地。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世紀的發展進程中,博羅将繼續努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外商的各項工作;将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全面深化對外商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檔次和水平。特别希望能與廣大商家在高科技産業、旅遊、“三高”農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和資源開發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曆史沿革

先秦時期屬百越。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   。214年,置縣,初名傅羅,縣治梁化(今惠東縣梁化鎮),博羅縣屬南海郡。

280年,傅羅縣改稱博羅縣,屬南海郡。

331年,博羅縣劃出海豐縣、欣樂縣和懷安縣,縣屬南海郡。

479年,博羅縣劃出新豐縣和羅陽縣,縣屬南海郡。

503年,南海郡東部析置梁化郡(今惠東縣梁化鎮),博羅縣治浮碇崗(今縣城),劃歸南海郡。

591年,廢梁化郡設循州,治歸善縣(今惠州),縣屬之。

605年,廢循州設龍川郡,縣改屬龍川郡。

622年,廢龍川郡複改循州,縣複屬循州。

627年,羅陽縣并入博羅縣,屬嶺南道循州轄。

690年,循州改稱雷鄉郡,縣屬雷鄉轄。

742年,雷鄉郡改稱海豐郡,縣屬嶺南道海豐郡。

758年,複改海豐郡為循州,縣屬嶺南道循州郡。

917年,循州改稱祯州,治歸善縣(今惠州),縣屬嶺南東道祯州。

1021年,祯州改稱惠州,縣屬廣南東路惠州。

1271年,惠州改惠州路,縣屬之。

1369年,惠州路改惠州府,博羅屬之。

1376年,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清沿之。

1912年,民國元年,改惠州府為惠陽,縣直屬省。

1914年,縣屬廣東省潮循道。

1926年,縣屬廣東革命委員會東江行政委員會。

1949年10月14日博羅解放,屬東江專區。

1952年12月縣屬粵東行政專員公署。

1956年,複屬惠陽專區。

1959年1月惠陽專區并入佛山專區,縣改屬之。

1963年,恢複惠陽專區,縣複屬之。

1988年1月改惠陽專區為惠州市,縣屬惠州至今。

行政區劃

2000年,博羅縣轄22個鎮。

2002年,博羅縣轄22個鎮(羅陽、平安、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仍圖、龍溪、園洲、石灣、九潭、龍華、福田、長甯、湖鎮、橫河、響水、藍田、義和、觀音閣),366個村委會、22個居委會。

2003年3月6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3]36号):将博羅縣的仍圖鎮劃歸惠州市惠城區管轄。區劃調整後,博羅縣轄21個鎮(羅陽、平安、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九潭、龍華、福田、長甯、湖鎮、橫河、響水、藍田、義和、觀音閣)。

2003年06月,惠州市将楊村華僑農場下放博羅縣改制為楊僑鎮,全縣共轄22個鎮。

2005年05月,博羅縣轄18個鎮(羅陽、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龍華、福田、長甯、湖鎮、橫河、響水、觀音閣、楊僑)。

2005年12月9日,撤銷橫河鎮,并入長甯鎮;撤銷響水鎮,并入湖鎮鎮。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博羅縣轄16個鎮(羅陽、公莊、柏塘、楊村、麻陂、石壩、泰美、龍溪、園洲、石灣、龍華、福田、長甯、湖鎮、觀音閣、楊僑)。

截至2011年8月,博羅縣轄17個鎮,一個管委會(羅陽鎮、龍溪鎮、龍華鎮、園洲鎮、石灣鎮、福田鎮、長甯鎮(羅浮山管委會)、湖鎮鎮、橫河鎮、柏塘鎮、公莊鎮、觀音閣鎮、楊僑鎮、麻陂鎮、石壩鎮、泰美鎮、楊村鎮。

截至2021年3月,博羅縣轄15個鎮(石灣、楊村、園洲、福田、長甯、龍華、湖鎮、柏塘、泰美、公莊、楊僑、麻陂、石壩、觀音閣、橫河)、2個街道辦(羅陽街道辦、龍溪街道辦)、1個管委會(羅浮山管委會)和389個行政村(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博羅縣位于北緯23°03′50″至23°43′20″,東經113°49′50″至114°45′50″。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2007年底總面積2858.36平方公裡。東接河源、紫金,南毗惠陽、東莞,西連增城,北鄰龍門  。距廣州110公裡,距深圳97公裡,距惠州18公裡。縣政府駐地在羅陽街道辦。

地形地貌

博羅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形成北部山地丘陵,間有山谷平原,中部丘陵台地,南部沿東江自東向西有三個小沖積平原。山峰有羅浮山、象頭山、太陽峰。

氣候

北回歸線中部偏北穿過,水源充沛,氣候溫和,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21.8℃,年降雨量1932.7毫米,平均日照2023小時,無霜期長達345天。1月均溫12.8℃,7月均溫28.4℃,年均降水量1814毫米。

水文

廣東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環繞博羅近百公裡,境内有較大河流29條,有大中小型水庫453座,地表水流量77億立方米,水能蓄藏量達5.73萬千瓦。

東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幹流河道長523千米,流域面積占全珠江流域的6.3%。發源于粵北、贛南,主流尋烏水發源于江西省尋烏縣的大竹嶺,屬山區性河流。下遊在石龍以下分東江北幹流,在彙入增水和綏福水後,西流至增城,從虎門注入獅子洋入南海。東江南支流,在彙寒溪水後分許多汊流,經獅子洋入南海。東江流經的城市有河源、惠州、東莞。東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質優良,是香港淡水的主要供應源。

自然資源

博羅縣是廣東重要的農産區,擁有近百萬畝可耕地,是著名的漁米之鄉,優質大米、荔枝、龍眼、柑桔、中國黑糖、紅糖、酥醪菜等名揚海内外。自然資源有石灰石、鐵、鎢、錫、钽、铌、矽、煤、花崗岩、石英、水晶、磁鐵、金、銀、銅、雲母、紅石等20多種礦藏;有巴戟、雞血藤、沙仁等10多種名貴藥材;有金錢龜、穿山甲、雲豹等珍稀野生動物。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博羅,催生了一大批以花卉、水果、蔬菜、生豬、三鳥為主産品的外向型“三高”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農業不斷邁向産業化、現代化。 

羅浮山風景幽美,氣候宜人。山峰林立,有鐵橋、玉女、駱駝和上界等大小山峰432座。可謂“滿山皆奇石”,“峰峰有靈境”。羅浮山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山上有980多個飛瀑名泉,其中著名的有“薄霧炎天猶飄渺,十裡吹來毛骨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盡響如雷”的白水門瀑布,以及“峰頭兩道瀑布水,飛作滿天風雨聲”的黃龍洞瀑布。山下有微波蕩漾的白蓮湖和芙蓉池。泉井如“泉湧而出,滿而不溢,汲而不涸,清洌甘甜”、為蘇東坡所推崇的卓錫泉。羅浮山中石室洞穴也比比皆是。如通天、羅漢、伏虎和滴水等72個石室幽岩和朱明、蓬萊、桃源、蝴蝶和夜樂等18個洞天奇景。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人口

常住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為1038198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7633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74898人,增長36.01%。年平均增長率為3.12%。

家庭戶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53909戶,家庭戶人口為873653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人減少0.32人。

性别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547040人,占52.69%;女性人口為491158人,占47.31%。總人口性别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15上升為111.38。

年齡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92277人,占18.52%;15-64歲人口為773862人,占74.54%;65歲及以上人口為72059人,占6.94%。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5.20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3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14個百分點。

受教育程度

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3456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12982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537292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3876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416人上升為332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9937人上升為125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0511人上升為51752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2910人下降為22998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231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382人,文盲率由5.06%下降為2.15%,下降2.91個百分點。

政治

縣委書記:謝遠區

經濟

概況

博羅縣已有來自韓國、日本、加拿大、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家外資企業。在外資強有力的牽動下,博羅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一批支柱産業和名牌産品得到培育,已形成了建材、制藥、紡織、化工、服裝、電子等30多個行業,擁有工業企業5000多家,電腦配件、電子材料等高新技術産業正在崛起;農業方面,已形成了一批優質糧、油料、水果、蔬菜、水産、三鳥等外向型“三高”農業基地,有了一批有一定影響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産業化、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總的看,博羅已經建立起外向型經濟為主導,貿、工、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已成為一塊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熱土,成為充滿商機的風水寶地。廣闊的發展前景。在世紀的發展進程中,博羅将繼續努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外商的各項工作;将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全面深化對外商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檔次和水平。特别希望能與廣大商家在高科技産業、旅遊、“三高”農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和資源開發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2012年全縣實現國内生産總值400.28億元,增長13.7%,首次突破400億大關,實現“十七大”以來經濟總量翻一番。

第一産業

改革開放後,博羅縣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斷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完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積極引導廣大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大力推廣“科技興農”,改進農業耕作技術,大搞多種經營,促進農業生産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

至1989年,全縣農業生産力水平和商品農業發展迅速,農業商品率達56.9%,農業生産和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糧食總産量從1978年的25.9萬噸增至32.6萬噸,增長26%;農業總産值從1978年的1.98億元增至6.62億元,增長2.34倍(其中,種植業4.08億元,林業0.38億元,牧業1.51億元,副業0.39億元,漁業0.26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至987元,增長6.37倍。

進入90年代,博羅縣委縣政府把握發展機遇,抓住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内政治社會穩定等有利時機,充分發揮自身的地緣、人緣和資源優勢,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農業,先後引進香港、台灣等地區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投資商,及外縣的投資者,參與農業開發,興辦農業項目。

同時,根據市場的變化和縣内實際,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以“兩水一牧一菜”為主的“三高”農業,紮實開展各類農業基地建設,實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戰略,大力推廣科學技術,緻力于扶持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穩步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高标準、高質量地建設農業現代化綜合示範區。

至2000年,全縣引進農業項目35宗,實際利用外資8.3億美元;糧食總産量增至33.94萬噸,比1978年增長31%;農業總産值31.91億元,比1978年增長15.1倍(其中,種植業16.65億元,林業1.23億元,牧業9.38億元,副業2.31億元,漁業2.34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566元,比1978年增長25.6倍。

2000年,全縣農業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産發展迅速,“公司+基地+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不斷擴展,建成一批優質糧、水果、水産、花卉、蔬菜、畜牧業和速生豐産林等“三高”農業生産基地,初步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産、社會化服務、産業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博羅農業穩步向現代化農業邁進。

博羅縣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新步伐,建成一批現代農業基地,成功舉辦第四屆廣東(博羅)農業良種示範展示會暨優質農産品推介會,博羅縣被國家農業部評為農業科技示範縣和農業機械化示範縣。新增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家,總數達41家;新增農業專業合作社27家,總數增至49家。航天育

種試驗示範基地被評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國家4A級景區工作有力推進。工業新型産業體系初成,鴻達工業園的LED項目陸續上馬建設,其中全面投産後年銷售額可達40億元的偉志電子項目主體工程竣工,聯合導達項目建成投産,LED産業将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全面建成後年産值可達10億元的泰山石膏項目順利推進,新型材料産業建設邁出重要一步;惠州蓄能電站四台機組建成投産,清潔能源産業發展初見成效;以IT産業為主的龍溪富士康項目動工建設,為高端電子信息産業發展增添新力量。傳統産業不斷升級,紅牆化工、佳德威油漆、福和紙業等正籌備上市,總投資2億元的羅陽奧美特再生能源項目部分建成投産,園洲鎮榮獲“中國休閑服裝名鎮”稱号。

第二産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博羅貫徹落實黨的改革開放方針和政策,堅持“工業立縣”指導思想,實施“外向帶動”戰略,辦實業,打基礎,采取有力措施,引進外資興辦工業企業,“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和“三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以外向型工業企業為重點,以鄉鎮工業企業為主體的工業生産體系。

到1990年,全縣擁有工業企業4458家,其中,集體工業企業262家,國營工業企業53家,外資企業631家,個體工業企業3056家;涵蓋電力、電子、機械、機電、化工、紡織、毛紡、服裝、塑料、鞋類、印刷、造紙、制藥、制糖、食品加工、建材、陶瓷、五金制品、光學玻璃、燈飾、工藝玩具、冶煉、采掘等多種工業行業。

90年代後,繼續調整和優化工業産業結構,積極推進國有工業企業改革,不斷創新企業經營機制和體制,加快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步伐,相繼興建39個工業園(區),促使工業朝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加大招商引資、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新産品開發力度,大力培植支柱産業和拓展産品市場,加強安全生産工作。

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工業經濟發展,促使工業綜合技術水平、勞動生産率不斷提高,産品品種不斷增加,全縣工業穩步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主導地位顯着增強。1999年7月,聯合銅箔(惠州)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的18微米鍍鋅銅箔,通過國家鑒定,打破了日本、美國等國長達30年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内空白,市場競争力極強。

是年11月,華通電腦(惠州)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結束了縣内沒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的曆史。到2000年,全縣擁有工業企業3402家,其中,國有工業企業59家(法人單位19家,産業活動單位40家),集體工業企業553家(其中規模以上23家),“三資”企業317家,其他工業企業247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全部國有企業和當年産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157家。

涵蓋電子、機電、五金、印刷、服裝、紡織、醫藥、皮革、塑料、建材、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制糖、食品、飲料、竹木藤草加工等30多個工業行業。建材、制藥、制糖及農産品深加工等四大傳統支柱産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同時培育了電子、服裝、皮革、有色金屬冶煉等14個年産值超億元的工業支柱産業。

形成以外商(含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國有、集體、民營、“三資”、混合型經濟等多元化發展的工業新格局。擁有200多個工業産品系列,比1978年增加150多種,培育了九天觀礦泉水,固力、羅浮山、華進牌水泥,中國黑糖,羅浮山百草油,車輪牌皮鞋,無齒帶鋸,東美牌涼果,精環烷酸,銅箔,銅面基闆,多層線路闆等一大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的名優新産品。

第三産業

商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内商業開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發展多種經營方式,擴大企業和集體經濟的自主權,推行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企業實行承包、租賃;農副産品開放市場,摒棄統購統銷;職工工資福利與經營效益挂鈎;引進外資興辦實業等改革改制。

全縣從事商業、服務業的人員,從1979年前的5650人增加到1990年的2.2萬人。至1990年,縣内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躍升至4.56億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3.83倍,比1985年增長1.32倍。90年代後,随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商品市場全面開放,市場競争激烈,國有商業經營管理制度滞後,企業連年虧損,部分劣勢企業先後退出市場。個體私營商業占據市場主體地位。

投資貿易: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博羅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實施外向帶動戰略,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不斷擴大利用外資成果。

1979~2000年間,引進利用外資項目2260宗,合同利用外資16.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4億美元,外貿出口27.6億美元。至2000年,有外資企業1000多家,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博西片各鄉鎮。外商投資涉及多個行業,以電子、五金、塑膠、服裝、鞋類、化工等行業較為突出。

随着外資企業數量的逐年增多,來自外資企業的稅收逐年增加,外資企業工業總産值在全縣工業總産值的比重也逐年提高。1990年,“三資”企業工業總産值占全縣工業總産值的27.3%,2000年上升到86.6%。1998年,外資企業上繳各種稅收總額1474萬元,2000年上升到6644萬元,分别占當年全縣稅收總額的11.6%和24.2%。

在外資企業的牽動下,縣内的工農業生産、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經濟結構得到優化,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貿、工、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

2009年争取中央投資重點項目18宗,總投資3.86億元。全年32宗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4.67億元,其中顯崗水庫、黃山洞水庫安全加固工程大力推進,銘盛、旭升等4座11萬伏輸變電站建成投産。全縣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8億美元,增長4.3%。新增民營企業543家,注冊資金7.83億元。

與中信國安盟固利公司簽訂了共同建設新能源電動汽車項目框架協議,引進了總投資80億元的羅浮山橫河·長甯旅遊開發項目、投資20億元的保利項目、投資5億元的泰山石膏項目、投資2億元的茂碩電源項目、好時代挂車項目以及一批現代農業項目、旅遊項目和高科技項目。認真落實“家電下鄉”等鼓勵消費政策,積極組織參與“惠貨北上”等大型經貿活動,有力推動消費需求擴張。

第三産業加快發展,羅浮山創國家5A級景區工作全面展開,明豐旅遊度假、柏塘天堂山旅遊等項目初步建成,湯泉春天國際酒店投入使用,生态旅遊和農家樂迅速發展。全縣接待遊客304.27萬人次,增長32.2%;旅遊綜合收入5億元,增長51.5%。

房地産銷售暢旺,商品房銷售面積50.52萬平方米、銷售額13.34億元,分别增長30%和39.9%。商貿物流繁榮活躍,縣城中心市場高标準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第三産業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增加1.7個百分點。

大膽探索各種有效融資方式推動建設,采取土地整理合作開發模式籌資整理北區土地和建設縣城北環一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示範工作在長甯、麻陂兩鎮推開。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新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家,羅陽鎮被認定為“省技術創新專業鎮”。

據初步統計,2012年博羅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04億元,增長14.6%;旅遊接待人數613.59萬人次,增長18.2%,旅遊綜合收入15.89億元,增長43.2%;實際利用外資金額2.92億美元,增長16.8%;公共财政預算收入22.03億元,增長20%,實現超兩個“20”;稅收總額37.29億元,增長15.3%。此外,2012年1—11月,全縣外貿出口總額24.63億美金,增長30.3%,增幅居惠州市首位。

自然地理

博羅縣西北為羅浮山地,西南部為平原,東江從南部縣境流過。

羅浮山

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它位于廣東中部的東江之濱,在惠州博羅縣境内,總面積260多平方公裡,景區大小山峰432座,飛瀑名泉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岩72個。羅浮山勢雄偉挺拔,風光清靜幽秀。羅浮山主峰飛雲頂海拔1296米,峰頂盤圓平坦,花草并茂,雲霧缭繞,日出可與泰山媲美。

象頭山

象頭山形成于白垩紀的火成岩,具有岩壁聳立,雄偉奇峻的山勢。區内層巒疊嶂,峻峭山峰多達165座,主峰蟹眼頂海拔1023米。山體基岩形成花崗岩特有的“石蛋”景觀,壘疊奇妙,物象逼真,遍布山坡、山頂、河床。

太陽峰

該峰地處廣東省博羅縣石壩鎮黃山湖畔。其突起的山峰在夕陽的輝映下,形似毛澤東的靜卧在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的頭像。長約1.5公裡的山峰突立在群山之中,格外醒目。山峰東西向,由東向西稍稍下斜,依次是宛如人形的下巴、嘴唇、鼻梁、眼睛、眉毛、額頭和向後梳理的頭發,最為傳神的是高挺的鼻梁和寬闊飽滿的額頭。

廣東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環繞博羅近百公裡,境内有較大河流29條,有大中小型水庫453座,地表水流量77億立方米,水能蓄藏量達5.73萬千瓦。東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幹流河道長523千米,流域面積占全珠江流域的6.3%。發源于粵北、贛南,主流尋烏水發源于江西省尋烏縣的大竹嶺,屬山區性河流。

下遊在石龍以下分東江北幹流,在彙入增水和綏福水後,西流至增城,從虎門注入獅子洋入南海。東江南支流,在彙寒溪水後分許多汊流,經獅子洋入南海。東江流經的城市有河源、惠州、東莞。東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質優良,是香港淡水的主要供應源。

北回歸線中部偏北穿過,水源充沛,氣候溫和,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21.8℃,年降雨量1932.7毫米,平均日照2023小時,無霜期長達345天。1月均溫12.8℃,7月均溫28.4℃,年均降水量1814毫米。博羅自然資源豐富。是

廣東重要的農産區,擁有近百萬畝可耕地,是著名的漁米之鄉,優質大米、荔枝、龍眼、柑桔、中國黑糖、紅糖、酥醪菜等名揚海内外。

自然資源有石灰石、鐵、鎢、錫、钽、铌、矽、煤花、崗岩、石英、水晶、磁鐵、金、銀、銅、雲母、紅石、等20多種礦藏;有巴戟、雞血藤、沙仁等10多種名貴藥材;有金錢龜、穿山甲、雲豹等珍稀野生動物。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博羅,催生了一大批以花卉、水果、蔬菜、生豬、三鳥為主産品的外向型“三高”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農業不斷邁向産業化、現代化。

羅浮山風景幽美,氣候宜人。山峰林立,有鐵橋、玉女、駱駝和上界等大小山峰432座。可謂“滿山皆奇石”,“峰峰有靈境”。羅浮山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山上有980多個飛瀑名泉,其中著名的有“薄霧炎天猶飄渺,十裡吹來毛骨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盡響如雷”的白水門瀑布,以及“峰頭兩道瀑布水,飛作滿天風雨聲”的黃龍洞瀑布。

山下有微波蕩漾的白蓮湖和芙蓉池。泉井如“泉湧而出,滿而不溢,汲而不涸,清洌甘甜”、為蘇東坡所推崇的卓錫泉。

羅浮山中石室洞穴也比比皆是。如通天、羅漢、伏虎和滴水等72個石室幽岩和朱明、蓬萊、桃源、蝴蝶和夜樂等18個洞天奇景。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漢置,《後漢書郡國志注》傅羅縣有浮山,自會稽浮來,傅于羅山,遂置博羅縣,《宋書州郡志》“南海太守博羅男相,漢書縣,二漢皆作傅,晉太康地志始作博,”即今廣東博羅縣。博羅曆史悠久,秦時置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客家文化、南粵文化在此相互輝映交融,使博羅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交通概況

國家高速G35濟廣高速公路、S27博深高速公路在此交彙。

全縣共投入了近50億元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205國道、324國道和京九、廣梅汕鐵路,以及正在興建的廣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都在博羅境内交彙,水泥大道貫連22個鎮,是全國交通先進縣。

博羅超前發展了通信、供電、供水事業,早在1994年已進入全國通信百強縣。博羅不斷整頓機關工作作風,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全縣對外資企業實行“一個窗口”收費制度,對外商的投資項目實行“一條龍”服務。可以說,博羅縣已構築了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投資環境。紮實的經濟基礎。

2009年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主,加大了與珠三角發達地區對接力度。廣河高速博羅段已動工建設,博深高速、莞從高速博羅段建設的前期工作正在進行。羅浮山旅遊大道升級改造和酥醪公路、觀楊公路改造基本完成,惠州大道五期三标段、中部通道改造、北環一路等道路建設全面啟動,東江景觀大道、縣城東江大橋北引路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強力推進。

連接東莞的石灣沙河大橋建設和園(洲)石(龍)公路改造加緊進行,園洲龍江東江大橋建設前期工作基本就緒,交通一體化進程加快。珠三角九市共同簽署了關于旅遊一體化發展的《羅浮山宣言》,開展了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的勞動力轉移對接工作,各項對接全面啟動。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9年,博羅縣全年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6所。截至2019年末,全縣共有323所學校,其中幼兒園149所,小學112所,普通中學55所,技工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4所,大專院校1所。全縣高考優錄生上線589人,上線率9.7%,比上年增加167人,增長39.6%;本科上線3109人,比上年增加322人,增長11.6%,本科上線率51.3%,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  。

科技事業

截至2019年末,博羅縣擁有經省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8家,比上年增加53家;擁有省、市級創新平台147家,比上年增加20家;省、市工程中心128家,比上年增加21家。全年專利申請2987項,其中發明專利381項;獲得專利授權2206項,其中發明專利83項,2019年末有效發明專利496項 。

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末,博羅縣共有縣級數字圖書館1個,藏書32.27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1025件,錢币2.81萬枚。全縣擁有影劇院8間,坐席5073座;電影放映隊10個。全年影劇演出3974場次,影劇院觀影觀衆86.21萬人次   。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末,博羅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81家,床位3895張。衛生技術人員481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987人,注冊護士1922人。全縣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數4.23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22人,平均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2.09人  。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體育事業

截至2019年末,博羅縣擁有各類體育社團組織33個,17個鎮(街道)均建有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站,共有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各技術等級證書人員2000多人。體育網絡組織初步形成,每個鎮(街道)擁有3個以上的體育活動點。全縣有23個體育場館,2個足球場,1260個籃球場,16個田徑場,19個遊泳場   。

社會保障

2019年,博羅縣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标準每人每月800元,與上年持平。城鎮“三無”人員保障标準為每人每月1750元,與上年持平。全年救濟低保、五保和“三無”對象總人數1.28萬人,其中城鎮低保人數667人,農村低保人數10124人。全年共發放低保金6239萬元,增加215萬元,增長3.6%。全縣脫貧率提升到98.28%,七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全部摘帽。

截至2019年末,博羅縣參加養老保險24.95萬人,下降12.8%;參加醫療和生育保險27.49萬人,增長13.9%;參加工傷保險22.94萬人,下降1.5%;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70.54萬人,增長4.7%;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9.53萬人,下降18.6%。全年共征繳各項社會保險基金33.88億元,增長38.6%   。

城鎮建設

2020年5月29日,博羅縣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文化

語言

博羅本地漢族人裡,大多數使用客家語,部分講閩方言、粵方言。博羅的方言分布大緻分為:

客家語

1、博羅本地話:屬客家語惠中片,亦是東江本地話的一種。與東部客家語一起構成了博羅方言的主要成分。博羅本地話和主流客家語相比詞彙上大同小異,語調上則差異較大,和惠城話有近似之處但有一定的區别,從語音特點上語言界普遍的解釋是“一種兼具粵方言特點的客家話”。但有些語言學家則有其它的看法。本地話使用者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東江北岸,如羅陽、龍溪、龍華、湖鎮、橫河、楊村、公莊、觀音閣等鎮少數村落。

2、東部客家話:屬客家語惠中片,但和新惠小片的惠陽客家話十分接近。

3、平婆話:屬客家語惠中片。實際上來源福建的漳潮客家語群,屬閩南客家語的一種。受閩方言的影響頗深。

閩語

鶴佬話:在靠近惠城的地區有較大範圍的分布。鶴佬話使用者兼用客家語。

粵語

廣府話:屬粵語廣府片,與從化、增城的粵語接近,而與廣州話有所不同。廣府話分布于靠近東莞的園洲、石灣兩鎮。

非漢語

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不是漢語,亦不是畲族普遍使用的類似于客家話的畲話。分布于畲族地區。

客家山歌

博羅傳統民間音樂是山歌,它是博羅最具群衆性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主要流行于客家人居住的農村、山區。博羅的顯村山歌就是客家山歌的一種。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繼承了《詩經》中的傳統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闆歌等。

各種歌詞結構大緻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她曲調豐富,大緻有号子山歌、正闆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闆山歌、疊闆山歌、五句闆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旋律變得回環曲折、委婉動聽。

武舉闆,在博羅縣客家地區盛行。五句闆的曲調是固定的,五句一段,所以叫五句闆。另外,演唱五句闆時要用到三片竹闆,所以也叫竹闆歌。它開始時是窮人沿街丐讨時唱的歌子,所以也叫“叫化歌”,後來,逐漸發展成演唱長篇故事的專用曲子,新中國成立以後,五句闆登上了大雅之堂,其中的《山村新風》還進京調演,受到好評。

民間舞獅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曆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

中國不是獅的産地,故舞獅應該是舶來品。相傳漢代道教天師派鼻祖張天師居龍虎山,坐騎是虎,故漢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獅。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佛教大興,據說佛教文殊菩薩的坐騎是獅,随着佛教的流傳和影響,獅子受民間崇敬,所以舞獅便逐步代替舞虎。

據記,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就記曰:“西涼伎,假面胡子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裡,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緻辭。

”明清以後,逐步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全身包裹,俨然真獅模樣;南派以廣東獅為主,一人舞獅頭,一人舞弊獅尾,舞獅者往往着唐裝、燈籠褲,人外露,主要顯示武功。

惠州民間的舞獅當屬廣東獅,近現代在惠州流行的獅主要有4種,一是“大頭狗”,謂“大頭狗獅”;二是“麒麟”,謂“麒麟獅”;三是扁鼻獅;四是鬥牛獅;這4種獸類與西域傳入的獅子,在種類上已起了變化。已完全沒有了獅的影子了。4種獅中,“大頭狗”疑從開平、南雄、順德、中山等地傳入;“麒麟獅”屬客家獅,而“鬥牛”、“扁鼻”等獅種,以淡水、龍川等地居多。從一些資料看,惠州的土獅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惠州民間舞獅活動亦和舞龍有相同特點,均是自己紮造,平時以街(村)為單位自發組織獅隊。舊時在新獅紮造好後,往往到元妙觀點睛,謂“開眼”,并進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是舞獅活動最多的時候。除此外,一些大戶在喜事及店鋪的開張之日,為“驅邪保安”,經常也請獅往舞。

惠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爺攜匣領路,繼而是獅子,之後是鑼鼓镲钹,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殿後。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瞌睡、抓癢、登高搶青、搶炮仗等。鼓點分快闆、中闆、慢闆和煞闆,多打七聲鼓節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候,住戶鞭炮相迎,并封紅包,獅隊則在家居中的門庭中舞耍,給戶人帶來吉祥好運,完後居民鞭炮相送。春節舞獅之習,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春節舞獅延續至今,博羅縣一些鎮、村的醒獅隊相當有名,并經常組織一些舞獅比賽活動。

正月上燈

農曆正月初七,博羅縣羅浮山腳下的瀾石村敲鑼打鼓,鞭炮震天。該村延續了幾百年的上燈民俗又隆重舉行。據傳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每年的正月初七當地都要舉行上燈民俗。

周邊幾個同姓的村莊,誰家添了男丁,長者在這一天就帶着村人敲鑼打鼓,到那家接燈,然後再上到自家祠堂。以瀾石村為中心,周邊的下朗村、酥寮村、郭前村同一姓氏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舉行儀式。

以前上燈民俗有重男輕女的意思,上燈節有所不同了,更多的意義是大家聚集在一起,以一種古老的方式迎接一個個新生命的到來,祈禱大家平安,事業順利。這一天幾乎成了村中的歡樂節,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趕回來。

傳統美食

痳陂肉丸

麻陂肉丸相傳有100多年曆史,因選料制作獨特,采用祖傳秘笈,口感爽滑、肉質鮮美而遠近聞名,主要分布在博羅縣縣城及和博東地區各鎮,還遠銷深港澳等地。2008年,麻陂肉丸已經成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列入惠陽區首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并已被列入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痳陂肉丸肉美湯鮮、口感獨特、韌勁十足而聞名遐迩,堪稱為當地民間美食中的極品佳味,在惠州地區東江流域享有盛名和廣泛流傳,對研究傳統美食文化,特别是“客家人”的美食文化起到推動作用。

羅浮山土窯雞

羅浮山的“土窯雞”有獨特制作秘方,必須用羅浮山上吃蟲長大、運動充足的走地雞。制做“土窯雞”的專用土窯建在小土坡上,這種土窯有三個窯口,每隻窯一次能烤八隻“土窯雞”,内裡的土磚都是從博羅當地鄉下專用磚,具有其特殊的泥土異香。

客家鹽焗雞

鹹香是客家菜的特色,而鹽焗雞最好地體現了這一點。皮爽肉滑骨出味,故有天下第一雞的稱道。東江菜也因為有鹽焗雞而在以食雞聞名的廣東與潮州菜、廣州菜齊名。

釀苦瓜

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釀豆芽、釀冬菇等等,廣泛分布于客家地區,是家常菜。有把釀苦瓜辣椒

茄子為“釀三寶”的講法。其中,釀苦瓜為經典中的經典,甘香可口,回味綿長。

紅焖肉

紅焖肉是客家十大特色菜之一,其特點是色澤金黃、爽口軟滑、肥而不膩,是客家人擺辦酒席,招待親朋好友不可缺少的一道地方菜。

柏塘白切鵝

柏塘白切鵝已成為博羅縣特色美食之一,早已名聲在外,也成為博羅縣成行成市、規模經營的特色美食。柏塘白切鵝選用本地放養鵝,肥而不膩,香滑可口。

客家釀豆腐

釀豆腐是客家菜的代表,鮮嫩滑香,營養豐富。一家煮,十家香,是客家逢年過節的保留菜式。

旅遊

元音古寺

位于廣東省博羅縣天堂山,亦處于國家一級森林公園象頭山下,并與馳名海内外的羅浮山毗鄰。古寺始建于唐宋年間,曆史悠久;明清年間,佛教道場鼎盛。這裡曾有“萬家田”之美譽,古寺坐落在山勢宏偉的風水寶地之中。名勝有觀音洞、天然達摩像、楊梅亭、轉水泉、三線布等。

銀崗古窯場遺址

位于博羅縣龍溪鎮銀崗村,年代為西周、春秋至戰國時期,窯場總面積10萬平方米。已發掘龍窯四座,長10、寬2米。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銅器、鐵器、石器等,以陶器為主,器形主要有:罐、釜、盒、杯、碗、鼎、豆、瓿等,紋飾有:紋、米字紋、方格紋、素面等。是一處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200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九天觀

原明福觀,距朱明洞沖虛觀2公裡處,南漢時期建,距今有七百餘年曆史。宋時由蘇東坡書寫觀名(已佚)。明《一統志》載:其内有西華道院,乃張遠庵退居之所,觀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邝露讀書觀中,自号明福洞主。清初觀漸衰,西華道院亦廢。乾隆年間重修建,名九天觀。民國時期重修,建築面積約壹仟平方米。

正殿為金阙寶殿,下殿為王靈宮殿,左殿為呂祖殿、地母殿,右為客堂。觀前有放生池,池旁有七棵水夢松。舊志稱:“基奇古,殆千百年物。”觀側有著名的九天觀礦泉水。1985年重新開放,被博羅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

2004年11月17日,在博羅縣城榕溪西段河堤施工現場挖掘出一段古城牆,經考證,确認為明朝時期古城牆,與博羅中學内唯一保留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城牆是同期建築。

考古人員經過2天的考察和測量,發現這段古城牆長約80米,因為常年埋藏在泥土下面,大部分牆壁已經殘缺不完整,城牆的高度從3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

整個古城牆分為兩層,牆基由紅砂岩石砌成,長短不一,有的長50厘米,有的長80厘米,其中最厚的一段牆基由8條紅砂岩石組成。城牆上部的材料是青磚,每一塊青磚大小相似,約長30厘米和寬15厘米。為避免這段古城牆遭到破壞,工人們已經在城牆外部修建河堤,把城牆掩蓋在河堤内面。

根據博羅縣志記載,明朝以前,博羅縣城由于受到戰事影響,民間四處是斷壁殘垣,城沿十分簡陋。明成化23年(約1465年),有一位都禦史官員到縣城視察,看到城沿破落,就下了一道檄文,讓按察史陶魯在當地修建城牆保護民居。

陶魯與當時的知縣歐陽楷接受命令後,用紅砂岩做牆基,在縣城範圍内興建了周長近2000米,高近5米,厚3米多的古城牆,還在重要關口設計了東南西北中5個城門。多年以後當地洪水泛濫,城牆多處被沖毀。按照乾隆28年(1763年)編纂的《博羅縣志》記載,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古城牆經過不斷修複,已經高達8米,共有10座城樓和城門。

黃觀禮說,上個世紀抗日戰争時期,古城牆因為連年戰火和自然災害,大部分被摧毀了,隻有位于博羅中學内一段長34米的明代古城牆保留較為完整。黃觀禮說:“根據發現古城牆的位置,城磚尺寸等,可以認定這段古城牆就是當年明城牆的大西門钜光段,與現存的古城牆遙相呼應。”

甯濟橋

博羅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江東村甯濟橋。

甯濟橋又名學湖橋,後稱江東橋。始建于明代,為裡人曾舜漁捐資建造。橋為東西向,為石砌二拱墩柱式平橋,長18.5米,寬4.2米,高7米。均用紅石條砌築。明代萬曆年初,鄉人曾舜漁年輕時在江東槐園“青龍書院”就讀,上學須繞葫蘆嶺山腳涉水過河,甚為不便。

更有甚者,一次上學見一少婦手拿鐮刀,挑擔過河,不慎落水,曾急忙上前救起。曾決心日後成名必在河上建橋,以方便老百姓。1598年(明萬曆二十六年),舜漁中進士,授官監察禦使。為了卻昔年夙願,捐資在此河上建起這座“學湖橋”。

沖虛觀

沖虛觀,始建于晉,現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總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築由平台、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兩庑及膳堂組成。山門、三清殿、兩庑齋堂均為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擡梁與穿鬥混合式梁架。屋脊、内外博風、牆體均飾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79年12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摩崖石刻

羅浮山摩崖石刻位于博羅縣羅浮山,主要分布于朱明洞、白鶴觀、九天觀、黃龍觀、華首台、酥醪觀、寶積寺、朝元洞等八處景區,已勘明有132處,年代上至宋朝,下至民國,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和詩、聯、記、銘等各類文體具全,有祖無擇、湛若水、梁啟超、邱逢甲等名人題刻。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橫嶺山古墓葬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在博羅縣羅陽鎮朗頭橫嶺山8000平方米範圍内發掘出古墓葬300多座,少量屬于商時期,大多數屬于兩周時期,并從古墓葬中發現了方格紋、夔紋等印紋硬陶碎片,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玉石器、鐵器等,其中首次在廣東兩周時期的墓葬中發掘出土了銅甬鐘。

這是廣東迄今所發現和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數量最多、出土物最精美、品種最豐富的青銅時代墓葬群。據此不僅證實了嶺南曆史上确曾存在過文明程度相當高的青銅時代,同時也提供了古縛婁國存在的可能性,從而使經過考古認證的嶺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

洗藥池

洗藥池是由青磚砌成,面積約15平方米,是葛洪和妻子鮑姑平時洗制采集中草藥的地方,池旁有一蒼勁巨石,呈橢圓形,寬4米,高3米,這是古釣魚台,臨池的巨石上有清末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的題詠:“仙人洗藥池,時聞藥香發,洗藥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下署“庚戌秋為沖虛觀主題。”另外在此詩上角有毛鶴翔刻“祁子隐居”四字,在1988年,洗藥池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亭

東坡亭位于沖虛觀右側洗藥池上端,建于清道光年間。亭為四角,兩條高2.2米的石柱刻楹聯:“丹竈藥池留勝迹;鳥聲花影得仙機。”亭内梁上挂“花香靜處寒天月”回文單句題詠木匾。傳說蘇東坡當年在此搭建山房,拟學葛洪修煉丹竈。在附近植梅千株,梅花盛開,與日争麗。後人就地建“東坡亭”紀念。該亭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區名人

陳金江:南闖王,柏塘洋景村人,生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曾領導1802年天地會博羅洋景起義和1854年洪兵三水範湖起義。在他的帶領下,洪兵起義軍的足迹遍及粵、桂、湘42個市縣,特别是在位于粵西北的清遠山區,有過長期的活動。

1857年8月,起義軍攻克肇慶市懷集縣,稱“南興王”,建立“大洪國(也有稱太洪國)”政權。在起義軍失敗後,陳金江帶領天地會會衆,秘密活動在粵西北兩廣邊周繼續抗清與傳播天地會。

張宋卿:生卒年不祥,宋朝紹興二十七年(1157)以“春秋魁為天下第一”,擢進士,曆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後調肇慶當州守,不久卒于任内。為官清廉,平時連俸祿都捐去修橋築路,赈災救民,因而病逝時隻剩布衣幾套。肇慶人為之立祠紀念。靈柩葬于羅浮山麻姑峰下,面對白蓮池。後人在白蓮池上修建九曲橋及白蓮軒紀念他。

黃流芳(1557-1628),明朝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

韓榮光(1793-1860),清朝道光八年(1828)舉人。年四十歸鄉不仕。擅詩、書、畫,人稱“三絕”。

鄧子瑜(1878-1925),麻陂鄉豐門村人。興中會會員。曾是歸善(惠陽)、博羅等縣三點會首領。

葛洪,自号抱樸子,人稱“葛仙”。東晉丹陽句容人。嶺南道教開創者,著名化學家、見識卓着醫學家,一生着述甚豐,撰寫的《抱樸子》确定了戰國以來的道教理論體系,對道教的丹鼎派有重大影響;在羅浮山設庵授徒,開嶺南道教一派。

其着作《肘後備急方》被後世稱為古代的中醫診療手冊,書中關于天花、恙蟲病的治療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對肺痨病的認識也比國外早1000餘年。此外,在機械制造、美學、文學方面也有成就。

張萱(1558—1641),明萬曆十年(1582)舉人,曾參與編修國史,以畫論着稱。

韓日瓒:明代博羅人。韓鳴鳳之子。明崇祯任申(1632),任禮部尚書。

關鎮國:清代博羅龍華人,著名将領

梁慕光:興中會員,博羅等地三合會首領,是孫中山、鄭士良部署在博羅的起義軍首領。

李源,1904年出生于博羅縣。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開的黨的六大上,李源當選中共中央委員。

熊繼光(1940-),公莊鎮人,中國青年科學家,在計算機集成線路設計方面頗有建樹。

徐子珊:祖籍博羅,2004年度香港小姐四料冠軍,TVB簽約藝人,香港電影明星。

鐘楚紅:祖籍博羅,1960年2月16日出生于香港。香港著名演員,香港小姐出道,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台灣地區“十大性感女人”之首。

黃日華:祖籍博羅,香港著名藝人,“tvb五虎将”之一。

榮譽稱号

2019年11月13日,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縣(市)、 2019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

2019年12月6日,入選“2019年綜合競争力全國百強縣(市)”。

2019年12月28日,入選“2019年全國制造業百強縣(市)”   、2019年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

2019年12月31日,入選首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3月19日,入選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2020年5月,入選“2020年全國百強縣”。 

2020年5月,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28日,入選2020年賽迪中國百強縣。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确認博羅縣為2019年國家衛生縣城。

2020年8月,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

2020年10月20日,入選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 

2021年8月,入選“2021年賽迪百強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