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中國南通市三甲醫院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西寺路20号,始建于1911年,占地面積9.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8萬平方米,是一所集醫療、教學、預防、康複于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1]醫院占地面積近130畝,建築面積8.8萬餘平方米,現有職工1700餘名,其中正高級專家110餘名,副高級專家180餘名,有31個臨床科室,20個醫技科室,17個研究室、實驗室。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 主管部門: 開放時間: 院長: 醫院等級:三級甲等 醫院類型:綜合醫院 醫院院訓: 醫保定點: 經濟類型: 經營性質: 醫院名稱: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醫院性質:國營 建院年份:1911年 病床數量:1120張 年門診量:112.25萬人次 是否醫保:是 特色專科:手外科為江蘇省十大臨床醫學中心之一;内科學、外科學為省“十一五”重點學科;眼科學、實驗診斷學為省醫學重點學科 總部地點:南通市西寺路20号 經營範圍:醫療機構 員工數:1700餘人

醫院介紹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創建于1911年,是一所省屬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1994年被衛生部審定為三級甲等醫院,1998年被衛生部确定為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醫院占地面積近130畝,建築面積8.8萬餘平方米,開放床位1120張。2007年,年門診量達112.25萬人次,年住院量3.69萬人次,年手術1.64萬台次。

醫院現有職工1700餘名,其中正高級專家110餘名,副高級專家180餘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6名。醫師隊伍中有博士41名,碩士219名,省“科技興衛”工程重點人才5人;省“135工程”重點人才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對象4人;省“333工程”高層次領軍人才2人;省“333工程”高層次中青年帶頭人5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6人;40餘名中青年業務骨幹被評為省、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培養對象。

醫院現有31個臨床科室,20個醫技科室,17個研究室、實驗室。手外科為江蘇省十大臨床醫學中心之一;内科學、外科學為省“十一五”重點學科;眼科學、實驗診斷學為省醫學重點學科;胃腸病學、神經病學為省醫學重點建設學科;普外科、骨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腎内科、神經内科、眼科、皮膚性病科、檢驗科為省級臨床重點專科。

臨床醫學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碩士研究生導師90餘名。開展了髒器移植、介入治療、微創手術、人工全髋關節置換等一系列高新技術。

醫院擁有3.0T核磁共振掃描儀、16排螺旋CT機、SPECT、全數字化多功能胃腸造影機、全數字化平闆乳腺攝影機、準分子激光治療儀、平闆DSA、多功能數字攝影機(CR)、直線加速器等大型醫療儀器設備330餘台。

按照醫院總體建設規劃,建設了現代化的急診中心和醫技檢查中心;6萬多平方米的綜合病房大樓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功能完善的HIS、LIS、PACS/RIS使醫院信息化管理達到新的水平,經過老樓改造、提升綠化品位、實施亮化美化工程,花園式醫院初步建成。

曆史沿革

1911年8月,清末狀元、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和其弟張祭創辦南通醫院(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前身)。

1914年6月,張謇先生将南通醫院改為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在原醫院東南邊建造新院,并題寫了院名。1922年,醫院附設二年制助産護士講習所。

1927年,南通醫學專門學校更名為私立南通醫科大學,南通醫院亦更名為南通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1928年8月,南通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再次更名為南通大學醫科附屬醫院。

1930年,南通大學改稱南通學院,醫院改稱為南通學院醫科附屬醫院。

1937年8月,南通遭日軍飛機襲擊,南通醫科附屬醫院遷至揚州,為抗日戰争服務,随後又遷至湖南衡陽,并由軍政部正式命名為軍政部第七重傷醫院。

1938年10月,日軍在原醫科附屬醫院開設“南通醫院及護士、助産養成所”,12月改名為江北中央病院。同時在南門外江家橋1号征購土地,拟建新院。

1944年8月,新院落成,醫院從濠陽路遷現址。

1945年8月,抗戰結束後,國民黨南通縣政府接管南通江北中央病院及其分院,改名為南通縣立醫院。

1946年5月,南通學院購置原江北中央病院為醫科附屬醫院。

1946年8月,南通公立醫院董事會召開成立大會,醫院同挂“南通學院附屬醫院、南通公立醫院”兩塊牌。

1951年1月,醫院解放初由市政府核定為私立性質,與南通專區中心衛生院實行公私合營,改名為南通醫院。

1952年8月,南通學院醫科擴展為蘇北醫學院,醫院亦更名為蘇北醫學院附屬醫院。

1956年9月,蘇北醫學院更名為南通醫學院。

1957年8月,南通醫學院遷往蘇州,成立蘇州醫學院,次年,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在南通建立蘇州醫學院南通分部,醫院随之改稱為蘇州醫學院南通分部附屬醫院。

1958年9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準蘇州醫學院南通分部改為南通醫學院,醫院亦更名為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

1988年1月,與日本國半田市市立半田病院締結為友好醫院。

1994年,被衛生部審定為“三級甲等醫院”。

1999年1月,被認定為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

2004年9月,由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更名為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服務理念

醫院始終堅持“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精湛的診療技術和一流的服務水平,為病人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醫院院訓

院訓:“大醫精誠,以宏慈善”

釋義:“大醫精誠”語出唐代醫藥名家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之《大醫精誠》篇,意為既“精”又“誠”者方成大醫。精,指技術精湛。醫乃“至精至微”之道,醫者應“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誠,為醫德誠笃。為醫者當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之“仁心”,“普救含靈之苦”。

“以宏慈善”取自清末狀元、醫院創始人張謇先生當年手書訓詞。宏,即宏大光揚。慈善,即仁慈善良,普濟天下。“以宏慈善”昭示世人:醫學乃慈善事業,辦醫者,當為民。

孫思邈素有“醫聖”之名,張謇亦為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他們博大精深的論述,深刻揭示了為醫之真谛,而“辦人民滿意醫院”的當今追求與先賢思想一脈相承。“大醫精誠以宏慈善”之院訓,不僅汲取了傳統醫學之精髓,亦秉承了張謇先生的辦院理念,更表達了當今通大附院人的價值取向。

百年曆史,厚重積澱,醫乃仁術,唯此追求。“成大醫以為民”的宗旨,成就了江海名院,也必将激勵今人與來者,精業不倦,福澤百姓。

榮譽稱号

醫院堅持科教興院,2007年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及新技術引進獎38項。在省級以上雜志發表論文482篇,SCI收錄16篇,獲科研項目31項。

作為蘇中地區的醫療保健中心,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的基本現代化建設已初具規模,醫院連續六年獲省衛生廳直屬單位綜合目标管理責任制考核一等獎和省市文明單位,2007年又被評為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

連續五年(2003—2007年)獲省衛生廳綜合目标管理責任制考核一等獎第一名

江蘇省文明單位;

江蘇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

中國首家政府授牌的“無紅包”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

中國衛生系統紀檢監察先進單位;

中國模範職工之家;

中國衛生系統巾帼文明示範崗;

江蘇省醫院管理年活動先進單位;

江蘇省醫院管理學會授予“醫院管理創新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