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蟛蜞菊

南美蟛蜞菊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南美蟛蜞菊,别名三裂葉蟛蜞菊、地錦花、穿地龍。菊科,多年生草本,原産熱帶美洲。莖橫卧地面莖長可達2米以上。葉對生,具齒,不分裂,葉片綠色,光亮。頭狀花序,多單生,外圍雌花1層,舌狀,頂端2~3齒裂,黃色,中央兩性花,黃色,結實。[1]
    中文名: 拉丁學名:Wedelia trilobata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亞綱:菊亞綱(Asteridae) 超目: 目:菊目(Asterales) 亞目: 科:菊科 亞科: 族:向日葵族(Heliantheae Cass.)、馬鞭菊亞族 亞族: 屬:南美蟛蜞菊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美國佛羅裡達州南部到熱帶美洲的南美蟛蜞菊,台灣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南美蟛蜞菊 别稱:龍骨七,穿地龍(雲南) 英文名:Trilobate Wedelia 原産地:南美洲

形态特征

莖橫卧地面,具短毛。葉對生油亮肥厚,花鮮黃腋生,具長柄,供地被栽植莖葉翠綠如茵邊緣有鋸齒。頭狀花序黃色直徑約二點五公分,多用于地面複蓋。宿根性多年生草花,全年開花不斷,是優良的地被植物。高地栽植呈懸垂性。莖呈匍匐性,莖長可達2m以上。花色鮮黃,葉色青翠。通常以觀葉為主,觀花為輔。陽性植物,需強光。生育适溫18~30℃。

花:頭狀花黃色,單生于莖頂,舌狀花短而寬,僅數片,鮮黃腋生,具長柄,花期極長,幾乎全年見花。

果實:瘦果有棱,先端有硬冠毛。

苞片卵形,被粗剛毛,外圍為舌狀花瓣七至九片,冠短寬,數少,雌性,中心為管狀花,兩性,筒狀,五齒裂,花柱尖頭。花謝後花冠像個小蓮蓬頭,瘦果3~4菱形,先端具剛毛。

其花有筒狀花和假舌狀花兩種小花,其中筒狀花的花瓣中附器結構(肉質刺狀物)可能在一定程度影響了正常授粉;傳粉媒介不存在障礙,主要媒介為角馬蜂Polistesantennaks、酢漿灰蝶Pseudojijeeriamaha。花粉活力和柱頭可授性差,結實率很低,種子在正常條件下萌發率低。

莖匍匐橫卧地面蔓延,高地栽培則呈懸垂性、地被栽培則呈匍匐性。全體密生剛硬的短毛,由節處容易發根。無托葉,葉對生橢圓至倒卵形,基部楔形,先端三裂銳鈍形,下部略呈3裂,上部淺鋸齒緣,質厚,具短剛毛,葉面富光澤,雙面粗糙,掌狀葉脈3出明顯下陷。頭狀花黃色腋生,具長柄,

雙花蟛蜞菊延長的莖有稜還被有粗毛。它的葉片是卵形,呈十字對生排列長約有5~14公分,寬約4~8公分,葉邊緣呈鋸齒狀;葉片摸起來雖然是屬于紙質,但由于上下表面都布有平鋪的硬毛,所以感覺還是厚厚的;葉柄頗長,一般是1.2公分長,有時可以長到2.5公分

生長習性

原産南美洲,生性粗放,喜溫帶至熱帶氣候,不耐霜凍。宿根性多年生草花,全年開花不斷,是優良的地被植物。高地栽植呈懸垂性。莖呈匍匐性,莖長可達2m以上。花色鮮黃,葉色青翠。通常以觀葉為主,觀花為輔。陽性植物,性喜陽光高溫耐旱生育适溫18~30℃

生性強健,綠化迅速,不但可穩固水土,并能抑制雜草生長,效果極佳,惟不耐踐踏,并易隐藏蛇鼠類。

光合特性

(1)南美蟛蜞菊、具有較強的CO2固定能力,南美蟛蜞菊的淨光合速率峰值達22.1μmol/(2m/s),高于裂葉牽牛(17.2μmol/(2m/s))和五爪金龍(18.6μmol/(2m/s)).

(2)3種植物光合速率、蒸騰速率的日進程曲線呈"雙峰"型,氣孔導度變化規律與蒸騰速率相似,在中午前後均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3)暗呼吸速率曲線呈單峰型,在中午時出現高峰,暗呼吸速率大小次序為:五爪金龍》裂葉牽牛》南美蟛蜞菊.(4)南美蟛蜞菊的光飽和點為1531μmol/(2m/s),光補償點為20.0μmol/(2m/s),對弱光條件的适應力也較強,南美蟛蜞菊的有效光合輻射範圍最廣,光量子利用效率較高,具有很強忍耐強光及适應陰生環境的能力.該項研究有助于解釋南美蟛蜞菊生長迅速、生産力高、競争性強的生物學特點.

分布情況

原産南美洲。在中國多生于沿海地區的水溝邊或濕地上,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路旁、田邊、溝邊或濕潤草地上。

栽培技術

主要以扡插法繁殖;方法是以枝莖為插穗;除寒冷之季節外,其他時間均可繁殖。

繁殖容易,摘取莖葉扡插即可成活。主要以扡插法繁殖;方法是以枝莖為插穗;除寒冷之季節外,其他時間均可繁殖。

播種

常在9月中下旬以後進行秋播:

基質消毒對播種用的基質進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鍋裡炒熱,什麼病蟲都能燙死

催芽

用溫熱水(溫度和洗臉水差不多)把種子浸泡3~10個小時,直到種子吸水并膨脹起來。對于很常見的容易發芽的種子,這項工作可以不做。

播種

對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難以夾起來的細小的種子,可以把牙簽的一端用水沾濕,把種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質的表面上,複蓋基質1公分厚,然後把播種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為花盆高度的1/2~2/3,讓水慢慢地浸上來(這個方法稱為“盆浸法”);

對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夾起來的種粒較大的種子,直接把種子放到基質中,按3×3cm的間距點播。播後複蓋基質,複蓋厚度為種粒的2~3倍。播後可用噴霧器、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質淋濕,以後當盆土略幹時再淋水,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種子沖起來;

播種後的管理

在秋季播種後,遇到寒潮低溫時,可以用塑料薄膜把花盆包起來,以利保溫保濕;

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把薄膜揭開,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

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後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

大多數的種子出齊後,需要适當地間苗:把有病的、生長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空間;

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葉子後就可以移栽上盆了。

扡插繁殖

扡插基質就是用來扡插的營養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家庭扡插限于條件很難弄到理想的扡插基質,建議使用本站提供的已經配制好并且消過毒的扡插基質;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海砂及鹽堿地區的河砂不要使用,它們不适合花卉植物的生長。

扡插枝條的選擇

用來扡插的枝條稱為插穗。通常結合摘心工作,把摘下來的粗壯、無病蟲害的頂梢作為插穗,直接用頂梢扡插。

扡插後的管理

溫度

插穗生根的最适溫度為18~25℃,低于18℃,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于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并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扡插後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扡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扡插後溫度太高溫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

濕度

扡插後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5~85%。可以通過給插穗進行噴霧來增加濕度,每天1~3次,晴天溫度越高噴的次數越多,陰雨天溫度越低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但過度地噴霧,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因為很多種類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

光照

扡插繁殖離不開陽光的照射,但是,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内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扡插後必須把陽光遮掉50%~80%,待根系長出後,再逐步移去遮光網:晴天時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網,第二天上午9:00前蓋上遮光網。

分株繁殖

分株時間: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凍後進行。

分株方法:

把母株從花盆内取出,抖掉多餘的盆土,把盤結在一起的根系盡可能地分開,用鋒利的小刀把它剖開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分出來的每一株都要帶有相當的根系,并對其葉片進行适當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裝盆消毒:把分割下來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鐘後取出涼幹,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後馬上用百菌清灌根。

分株後的管理:分株裝盆後灌根或澆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損傷,吸水能力極弱,大約需要3~4周才能恢複萌發新根,因此,在分株後的3~4周内要節制澆水,以免爛根,但它的葉片的蒸騰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葉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給葉面噴霧1~3次(溫度高多噴,溫度低少噴或不噴)。這段時間也不要澆肥。分株後,還要注意太陽光過強,最好是放在遮蔭棚内養護。

上盆或移栽

先在盆底放入2~3cm厚的粗基質作為濾水層,再放入植株。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草炭:珍珠岩:陶粒=2:2:1;草炭:蛭石=1:1;或者草炭:爐渣:陶粒=2:2:1;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2:1、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等。

上完盆後澆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蔭環境養護。

濕度管理

喜歡略微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50%~70%。

溫度管理

喜歡高溫氣候,但不耐霜凍。

當環境溫度在3℃以下時,正确的處理方法是:

用薄膜把它包起來越冬,但要每隔兩天就要在中午溫度較高時把薄膜揭開讓它透氣;

把它搬到有暖氣的室内越冬。

光照管理

要求陽光充足,在春、秋、冬三季,由于溫度不是很高,就要給予它直射陽光的照射,以利于它進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開花、結實。夏季可稍加遮蔭。

放在室内養護時,盡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廳、卧室、書房等場所。在室内養護一段時間後(二個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冬季有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

肥水管理

與其它草花一樣,對肥水要求較多,但最怕亂施肥、施濃肥和偏施氮、磷、鉀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齊全”和“間幹間濕,幹要幹透,不幹不澆,澆就澆透”的兩個施肥(水)原則,并且在施肥過後,晚上要保持葉片和花朵幹燥:

秋季

播種苗上盆經過一段時間恢複後,要把肥水管理迅速跟上來。肥水管理按照“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1~3天。

冬季

雖然它仍在繼續生長,但偏低的氣溫會使它的生長速度放慢,對肥水要求不多,甚至要控肥控水。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4~7天,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

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

春季

氣溫回升後生長迅速恢複,并且逐步進入花芽分化期和開花期,對肥水要求很大。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2~4,陰天和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

進入結實期後,停止肥料供給。

轉盆

通常情況下不特别轉盆,隻是每年結合分株時換盆重栽。

主要價值

園林用途:盆栽、吊盆、花台、地被或坡堤綠化。尤其适合學校高樓走廊花台或大廈窗

台懸垂美化,莖葉如綠色垂簾,甚美觀。通常以觀葉為主,觀花為輔,尤其适合學校高樓走廊花台或大廈窗台懸垂美化,莖葉如綠色垂簾,甚美觀。觀賞分類:觀花類

有關曆史

原産于美國佛羅裡達州南部到熱帶美洲的南美蟛蜞菊,1976年被引入台灣當做地被植物,葉子前端兩側稍微内裂,但不深裂,樣子有點像鴨子的腳,常年的綠清新如茵,難怪會被當植被綠化植栽,更因為它先天優良的條件使它在野外如入無人之境,被誤認為野生植物。

台灣蟛蜞菊常被住民拿來熬煮湯汁當茶飲,因為喝起來甜甜的,所以也叫黃花蜜菜,原住民也會拿來當野菜,可是有止咳、退熱、消暑的功效呢!不過在野外已難得遇見蟛蜞菊,倒是可以用南美蟛蜞菊來代替,畢竟它們都是同一家族成員,隻是生長地不同。

應用價值

常作花壇及庭園美化,可叢植。定砂能力佳,為護坡、護堤之優良複蓋植物。還可以濾清揚塵,淨化空氣

上一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

下一篇:貝聿銘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