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縣

南丹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轄縣
位于河池市西北部。黔桂鐵路、210國道、六河高速公路、紅水河過境。轄8個鎮和3個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行政區域面積3905平方千米。世居瑤、苗等少數民族。人口自然增長率10.7‰。耕地面積2.35萬公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0.5877萬公頃,糧食播種(含複種)面積1.97萬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9232萬公頃,森林面積28.09萬公頃。[1]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南丹縣常住人口為275554人。[2]2020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3.8518億元,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6.1836億元,第二産業增加值59.5197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56.0164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28.1485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3165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56元,人均消費性支出1975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6元,人均生活費支出8610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餘額45.3884億元。[3]
    中文名:南丹縣 外文名:nandan county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451221 行政區類别:縣級 所屬地區:中國廣西河池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 面積:3916 km² 下轄地區:城關、車河等8鎮3鄉 政府駐地:城關鎮 電話區号:0778 郵政區碼:5472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27.5554 著名景點:甘河瑤寨 機場: 火車站:南丹站 車牌代碼:桂M 地區生産總值:103.85 特産:長角辣椒、六龍茶、丹泉酒

建制沿革

南丹地名始見于宋元豐(公元1085年)前,以出産朱砂(又稱丹砂)向朝廷進貢,又地處南方,故稱南丹。

南丹縣境轄地曆史源遠流長,據史書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許多部族在境内生息、繁衍。南丹西北部(今月裡、六寨、裡湖一帶)古為“夜郎”國屬地。

秦時稱蠻地;漢屬牂牁郡毋斂縣地;直至晉朝(公元265—420年)仍沿襲漢制。梁、陳(公元502—589年)時期,廢毋斂縣,縣地歸屬馬平郡管轄。隋時(公元589—618年)歸黔安郡。

唐時,因為極邊之地,朝廷在境置羁縻州,屬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國改歸宜州。

宋開寶七年(974年)開始,壯族土酋莫洪燕納土歸宋,朝廷廢除羁縻州,始建南丹州。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南丹州改稱觀州。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廢觀州,複稱南丹州。屬慶遠府轄。

元十四年(公元1278年),南丹土官莫大秀奉表内附,南丹州改稱南丹安撫司。大德元年,南丹安撫司與慶遠路同省之,設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南丹土司官莫天護納土歸明,南丹設州,仍屬慶遠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廢南丹州設南丹衛,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恢複南丹州。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5年)改土歸流,實行彈壓制,屬慶遠府。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南丹土州改屬柳江道。七年(公元1918年)廢南丹州建南丹縣。十九年(公元1930年)南丹改隸宜山民團區。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南丹改屬柳州民團區。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十一月,南丹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屬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改屬第二區。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隸屬第十區。

1950年1月14日南丹解放,屬宜山專區。

1958年5月,劃歸屬柳州專區。

1965年5月,劃歸新成立的河池專區。

1971年,河池專區改稱河池地區,南丹縣屬河池地區管轄。

2002年11月1日,河池市正式挂牌成立,南丹縣屬河池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南丹縣全縣轄城關鎮、芒場鎮、六寨鎮、月裡鎮、車河鎮、大廠鎮、吾隘鎮、羅富鎮、八圩瑤族鄉、裡湖瑤族鄉、中堡苗族鄉,共8個鎮3個少數民族鄉155村(社區)。

鎮名稱

村(居)委會名稱

(括号内為村民小組數)

鄉鎮名稱

村(居)委會名稱

(括号内為村民小組數)

城關鎮

城南、城北、蓮城、銅江、拉所、小場、車馬、拉要、幸福9個社區;四山、茅坪、蓮花、火幕、鴛鴦橋、拉易、恩村、關上、大平、挽白、更垌、中坪12個行政村

車河鎮

車河、拉麼2個社區;車河、八步、坡前、拉麼、堂漢、駱馬、大平7個行政村

大廠鎮

銅坑、長坡、巴裡、同車江4個社區,大廠、翁樂、官山、南胃、楊州、龍藏、龍更7個村

芒場鎮

芒場社區;拉麻、麼岩、堯林、波鸾、蠻降、拉希、拉臘、拉者、巴平、幕麻、者麻、蠻壩、拉也13個行政村

六寨鎮

六寨、巴定2個社區;者遠、甲棉、龍馬、銀寨、壯裡、雅隴、麻陽、弄撒、播細、拉堡、松柏、化裡、蠻卷、陋裡、才懷、龍腰、幫裡、宣明18個行政村

月裡鎮

月裡社區;上稿、巴峨、播鬧、化良、擺者、納弄、立外、納塘、牙林9個行政村

吾隘鎮

江河社區;塘謀村、獨田村、納定村、思河村、凡裡村、昌裡村、那地村、納彎村、吾隘村、德竹村、古蘭村、同貢村12個行政村

羅富鎮

羅富社區;玉蘭、六内、坡旁、塘丁、擁裡、納老、打更、巴良、闆勞、羅更、央哨、黃黑、黃江、呇村、灣村、龍臘、羅屯、弄紉18個行政村

中堡鄉

中堡社區;九立、懂托、拉納、大水井、東井5個行政村

八圩鄉

八圩、結拉、團結3個社區;拉友、七圩、砂廠、下坪、立坳、漢度、朝房、文家、利樂、甲坪、老圩場、瑤寨、塘浪、關西、吧哈15個行政村

裡湖鄉

裡湖、朵努2個社區;瑤裡、懷裡、紀蘭、岜地、紀呇、甲木、八雅、貴江、仁廣、紀後、懂甲、化果12個行政村

2019年南丹縣鄉(鎮)、村(社區)建置一覽表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丹縣位于廣西西北部,雲貴高原南麓。地處東經107°1′至55′、北緯24°42′至25°37′之間,北回歸線以北,屬世界時區的東7區,比北京時間偏西一時區,地方時比北京區遲1小時。東與環江縣隔河相望,南、東南面與金城江區接壤,西南面與東蘭相連,西臨天峨縣,北、西北、東北3面分别與貴州省黔南州的羅甸、平塘、獨山、荔波4縣交界。縣境整個地形狹長,東西最大橫距72公裡、南北最大縱距106公裡,全縣總面積為3916.62平方公裡。

氣候

南丹縣内氣候多樣,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明顯,具有高原山區的氣候特點和變化規律。其特點是氣溫低、雨量多、光照少、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幹旱、冰雹、低溫、霜凍等災害性天氣出現頻繁,局部地區風、澇災害也常有出現。總的說是冬寒冷、夏溫熱,春秋涼爽(春暖遲、秋冷早),霜期較短。

水文

南丹縣境山高水高,不少河流穿行于岩溶發育地帶的溶洞之中,忽出忽入,時隐時現,明河與伏流緊緊相連,反複變換,這是縣内水文特點之一。不少明河地段,坡降陡,落差大;一些地段,岩坎高,水流急,明河、暗河中都有不少瀑布,這是縣内水文特點之二。大氣降水較多(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但在岩溶發育地區,裂隙滲漏嚴重,春夏季節的晴和天氣,地表水不斷向上蒸發和向下滲漏,很快形成幹旱,而大雨或暴雨到來時,暗河水滿,溢出地面,無處流淌,滞塞于低窪谷地中,此時則出現不少短暫(4~6日)的山間小湖。這種“十日無雨到處幹,一場大雨到處淹”是縣内水文特點之三。南丹縣水面面積5.26萬畝,占總面積的0.9%。

自然資源

礦産資源 

南丹被譽為“中國有色金屬之鄉”、“礦物學家的天堂”、“錫都”。地下礦産資源以錫、鉛、鋅、銀、錳等20多種有色金屬為主,經探明總儲量達886萬噸,其中錫儲量144萬噸,居全國之首。鉛、鋅的保有儲量名列全國前茅。汞、砷、螢石、煤等礦物儲量也較為豐富。

水利資源

全縣共有紅水河、拉平河、打狗河、清水河等大中小河流286條其中大河流22條、中小河流264條(縣河長辦提供數據);地下河有10條。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4.4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9.62萬千瓦。境内有拉希、甲棉、天生橋、納立、八腳、關村、同貢等17個水電站。2018年發電量58630.0574萬千瓦小時,供電量57824.4369萬千瓦時。

林業資源  

2018年,全縣森林面積28.6830萬公頃,活力木總蓄積量1082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南丹縣2020年末人口32.8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4.59萬人。世居瑤、苗等少數民族。人口自然增長率10.7‰。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南丹縣常住人口為275554人。

民族

居有壯、漢、瑤、苗、毛南、水、仫佬等23個民族。

政治

南丹縣人民政府縣長:吳貞儒

南丹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楊承勇

經濟

綜述

2020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3.8518億元,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6.1836億元,第二産業增加值59.5197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56.0164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28.1485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31656元。财政收入11.3844億元,其中公共财政預算收入6.2503億元;公共财政預算支出32.815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1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8821億元。外貿進出口完成51582.2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5萬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56元,人均消費性支出1975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6元,人均生活費支出8610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餘額45.3884億元。

農業

2019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産值247834萬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農業産值127193萬元,增長8.1%;林業産值39461萬元,增長13.6%;牧業産值68037萬元,增長6.4%;漁業産值1935萬元,增長8.1%;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11209萬元,增長10.0%。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5036萬元,增長8.5%。

全縣耕地面積23551公頃。糧食種植面積19526公頃,比上年增加25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920公頃,比上年增加23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1391公頃,比上年增加176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0489公頃,比上年增加447公頃;木薯種植面積89公頃,與上年持平;果園面積4565公頃,比上年增加339公頃;桑園面積1023公頃,比上年增加13公頃;烤煙面積471公頃,比上年減少92公頃。

全年糧食産量85066噸,比上年減少1095噸;油料産量3598噸,增長14.7%;甘蔗産量86315噸,增長17.4%;蔬菜産量(含菌類)225676噸,增長8.1%;園林水果産量50736噸,增長21.2%。

全年肉類總産量21536噸,比上年增長1.7%。其中,豬肉産量8676噸,下降17.7%;牛肉産量1343噸,增長23.6%;羊肉産量206噸,增長16.4%;禽肉産量11161噸,增長21.2%。蠶繭産量1408噸,增長5.6%。水産品産量1618噸,增長8.0%。全年木材采伐量320555立方米,增長9.9%。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72425千瓦,增長2.7%。全年有效灌溉面積5881公頃,比上年增長0.02%。當年機耕面積34884頃,比上年增長0.7%。

工業和建築業

2019年,全部工業總産值比上年增長3.7%,工業增加值增長8.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1%(含華錫)。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不含華錫),電力、熱力生産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9.1%;酒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5.0%;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0.6%;非公有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0.9%。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0.8%。

全年全縣建築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0.5%。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産值38931萬元,增長60.0%;利潤總額2830萬元,增長268.8%。

交通運輸

南丹縣位于河池市西北部。黔桂鐵路、210國道、六河高速公路、紅水河過境。等級公路裡程1259.43千米,其中二級以上公路218.54千米。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同比下降2.0%。全縣公路旅客周轉量25055萬人公裡,同比下降5.1%;公路貨運周轉量85874萬噸公裡,同比增長7.1%;公路客貨運輸周轉量實現88380萬噸公裡,比上年增長6.7%。

2019年年末全縣機動車輛擁有量67236輛,同比增長8.3%。其中汽車擁有量28478輛,增長10.0%;摩托車擁有量38758輛,增長7.1%。

社會事業

教育

解放後,人民政府重視教育事業,随着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經費相繼逐年增加。 按照黨的民族政策,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經費多于一般地區。經過剿匪鬥争的勝利,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後,農業生産發展較快,人民生活安定,并逐步提高,為貧下中農子女入學讀書創造了條件。1952年底,南丹縣有中學1所,小學135所,教職工257人,學生8301人。成人教育也有所發展, 大部分村、街都開辦了工農夜學班。1958年,在“大躍進”運動中,南丹縣 “大辦教育”,中小學校數及學生數大幅度增加,中學由原來的3所增加到15所,學生由636人增加到1503人; 小學由146所增加到262所,學生由11459人增加到15878人,教師增到604人(其中民辦教師由3人增加到171人)。但由于強調師生參加“大辦鋼鐵”以及農業生産勞動, 教學時間大量減少,教育質量下降。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以後,教學秩序逐步恢複正常,教學質量有所回升。1965年貫徹實行公辦、民辦并進的“兩條腿走路”和勤儉辦學方針,試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制度,耕讀、民辦小學和農業中學劇增。

1978年學校開始撥亂反正,各種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得以恢複,教學秩序日趨正常。同年,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及《中學生守則》《小學生守則》, 到1982年改變公社辦高中、生産大隊辦初中等不切實際的做法,恢複成績考核及升留級、獎懲等各種規章制度,使南丹縣教育沿着正确的軌道穩步發展。

1983年以來,人民政府更加注重辦學條件的改善,有計劃有步驟地拆舊蓋新,至1986年通過撥款和多渠道集資390多萬元(其中幹部、群衆集資25萬元),先後新建鋼筋水泥教學樓27幢, 宿舍樓6幢,修理危房290多處。1988年3月,區人民政府發出《關于抓緊搶修中小學危房的緊急通知》以後,縣委和政府又連續召開各種會議向南丹縣發出集資搶修中小學危房的号召。在縣領導的帶動下,一場群衆性的捐資活動迅速在城鄉鋪開,按照“三個一點”的原則, 不到3年時間共籌集到349萬多元, 至1989年元月基本完成了搶修中小學危房的任務,1990年底,南丹縣共建新鋼筋混凝土結構教學樓174棟,磚瓦結構122棟,片石牆結構79棟,土牆瓦結構372棟,結束了用廟房、倉庫作教室的曆史,經河池地區行署驗收,被評為“搶修中小學校危房先進縣”,授予“人民辦教育的壯舉”錦旗一面,獎金12萬元。

1990年,南丹縣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學1所,普通高中1所,初級中學29所,在校中學生9139人; 小學校134所,教學點345個,在校學生38994人。南丹縣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為96.8%,鞏固率為98.8%,畢業率為98.1%,普及率為94.7%。此外,掃盲教育也在持續進行,1989年又在南丹縣範圍内開展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村村寨寨開辦掃盲班,13校兼夜校,一師兼兩師,對縣境40歲以下文盲、半文盲進行了1500個單字過關教學。1990年底, 有城關鎮、大廠鎮、車河鎮、小場鄉、羅富鄉、芒場鄉、巴定鄉分别通過縣掃盲驗收,南丹縣文盲率降至11.24%,在全區成人教育表彰會上被評為“國際掃盲年掃盲先進縣”。解放後教育支出連年遞增;特别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投入占南丹縣财政收入的比例,最低年占28.12%(1990年),最高年占44.83%(1985年),一般年占34%左右。

2011年,南丹縣教育事業十項重點工程和教育體制十項改革試點工作全面推進,學校布局調整、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營養改善工程加快實施,職教三年攻堅和“兩基”複檢工作通過自治區驗收。

衛生

解放前,南丹縣交通閉塞,衛生落後,疾病叢生。天花、霍亂、瘧疾、傷寒、麻疹、痢疾等傳染病和絲蟲病、地方性甲狀腺腫等地方病連年流行,疾病死亡率高,人民體質羸弱,影響生産的發展。民國25年(1936年)春,南丹縣醫藥業有了初步發展,除有1所公辦衛生院外,還有6家私營藥店和診所,但醫療設備陳舊簡陋,農村仍缺醫少藥,人民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保障。

解放後,百業俱興,醫藥衛生事業不斷發展,衛生技術隊伍逐步壯大,醫療設備增加,醫療技術水平有了提高;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逐步形成,地方财政每年給衛生事業撥出大量資金,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為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國家還調撥了大量生物制品,發動南丹縣醫務人員和農村醫生普種牛痘,開展各項預防接種和預防服藥工作,收到顯著的社會效益。霍亂從1950年起,天花從1953年起,在縣内已經絕迹;地甲病(泡頸病)于1984年經上級驗收已基本消滅;絲蟲病于1985年11月已取得基本消滅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後期管理。1988年11月,經上級組織考核驗收,已認定南丹縣消滅了絲蟲病;瘧疾病于1990年11月22日經上級考核驗收,年發病率已控制在萬分之一以内。達到衛生部規定消滅瘧疾病的标準。麻風病得到普查普治,其他傳染病已得到控制,發病率在逐年下降。婦幼保健工作也取得較好成績,新法接生率已達72.6%以上,新生兒和孕産婦死亡率顯著下降;婦女病和兒童病得到普查和治療。

醫療衛生機構,解放初期僅有1個簡陋的衛生院,現已發展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站、縣衛生防疫站、縣皮膚病防治院和13所鄉(鎮)衛生院、9所公辦村級衛生所及26所區、地、縣廠、礦、場、校醫療衛生單位,衛生技術人員852人(含區、地、縣廠、礦、場、校455人) 人,病床623張 (含廠、礦、場303張) ;按南丹縣人口平均,解放初期每25415人有1名醫藥衛生人員,1990年為每306.4人有1名醫藥衛生人員;病床解放初期每14523人有1張,1990年為每419人有1張。縣人民醫院實行内、外、婦、兒、傳染病分科。外科手術已能進行難度較大的顱腦手術,治療許多疑難病症,醫療衛生科研事業也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2010年南丹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新農合參合率達92.65%,高于全區平均水平。計生科技服務QC小組被評為廣西人口和計劃生育系統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南丹縣被評為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系統先進集體。

體育

公共文化設施名稱

責任人

地址

南丹縣體育館

莫靜

城關鎮體育路33号

南丹縣體育場

莫靜

城關鎮體育路33号

南丹縣文化館

張海智

城關鎮體育路33号

南丹縣圖書館

龍娜

城關鎮體育路33号

南丹縣城關鎮綜合文化站

莫賀文

城關鎮小場街

南丹縣大廠鎮綜合文化站

胡遵利

大廠鎮巴裡下區中心廣場

南丹縣車河鎮綜合文化站

冉俊平

車河鎮車河街教育路22号

南丹縣八圩鄉綜合文化站

莫啟超

八圩瑤族鄉八圩街63号

南丹縣裡湖鄉綜合文化站

何慶芬

裡湖瑤族鄉裡湖街

南丹縣芒場鎮綜合文化站

龍丹

南丹縣芒場鎮芒場街

南丹縣六寨鎮綜合文化站

莫征華

六寨鎮六寨街

南丹縣月裡鎮綜合文化站

石先玖

月裡鎮月裡社區

南丹縣中堡鄉綜合文化站

陸友前

中堡苗族鄉人民政府大院内

南丹縣羅富鎮綜合文化站

朱達彬

羅富鎮羅富街63号

南丹縣吾隘鎮綜合文化站

梁祖曾

吾隘鎮江河社區08号

南丹縣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目錄及信息一覽表

民俗

南丹各民族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瑤族的服飾簡潔明快,古風依然。苗族的衣着樸實而華麗,集厚(百褶)重(九斤)長(三丈)于一身,她們的發式高雅,最顯個性。壯錦最能反映壯族婦女的智慧和才華,壯族的山歌含蓄而迷人,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廣西南丹縣裡湖、八圩瑤寨與接壤的貴州荔波縣朝陽瑤鄉一帶,譽稱“中國白褲瑤之鄉”。白褲瑤是瑤族大家庭中的一個特殊支系,約有3萬多人口。憨厚、樸實、勤勞、勇敢的白褲瑤山民,在長期求生存的實踐中發展成為一個聞名遐迩的山地民族,創造了婚俗、葬禮、服飾等各種濃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倍受世人關注。以其獨特的服飾,自成一體。

男人服飾最獨特之處“白褲”,褲長僅過膝,用藍布條鎖口,正面褲腳上繡有五條紅線繡織的紅邊,中間長兩邊逐漸短,形似五指。衣服對襟,圓領背開一小叉,有的襟底鑲花邊。包白頭巾,裹裡白外黑綁帶而得名。白褲瑤婦女四季均穿齊膝百褶裙,裙邊繡紅線,裙面為蠟染的淡紅色環形圖案。女上身穿挂衣,胸前和背後兩塊家機黑布,上面用彩色線繡成各種各樣的圖案,一尺多見,同印狀形(傳說是皇帝禦賜官印),兩肩各用10厘米長的黑布相連,無領無袖,腋下無扣。“及膝白褲,背繡大印”,是白褲瑤服飾的概括。還有背簍代擔挑的生産運輸工具的習俗,也很引人注目。

白褲瑤住境峰巒疊嶂,岩溶峰峒縱橫交錯,大小天坑及粘膏樹神秘怪異,道路蜿蜒曲折,崎岖險峻,用背簍背東西,比肩挑擔子安全、省力。故此,竹背簍成為白褲瑤的重要的運輸工具。同時,當你步入白褲瑤鄉,貌似碉堡的糧倉均建在村邊。瑤家的糧食收藏不放在居家,而藏放在村外邊的糧倉。由此可見當地民風淳樸。

白褲瑤居住在高山缺水,換洗的衣服積集幾天才到山下裡湖或樟江河去洗曬。在這瑤山的裡湖邊,樟江河畔,目睹赤身裸體的浣衣瑤女,更是一道瑰麗神奇風景線。

南丹白褲瑤又有人類的“活化石”之稱,其原始迹象與中國的大熊貓相提。十幾年前美國學者親自到南丹考察該民族的生活習性,他們發現南丹的白褲瑤還過着刀坑火種,原始狩獵的生活。其生活特性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階段。其原汁原味的原始生活,所以當時美國學者歎息到:“南丹白褲瑤民族是現代人類的活化石,是全世界最落後的民族”。

中堡苗族鄉與貴州的西涼鄉接壤,居住着苗族、漢族、壯族、彜族等多個名族,總人口8000左右,全鄉以種植烤煙為主要經濟收入,享有“好煙出至中堡”的美譽。苗族有着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服飾藝術,男子為黑色長袍,婦女為連衣裙。均為純手工制作。婦女脖子上還戴銀項圈。整套服飾一年四季皆可穿戴。

地方特産

著名地方産品有丹泉酒、南丹瑤雞、中堡黃牛、長角辣椒、巴平大米、黃臘李、烤煙、桐油等。

南丹瑤雞

南丹瑤雞原是野雞群種,産于深山老林中。瑤雞肉質細嫰、味道鮮美、皮薄、脂肪少。瑤雞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巴平米

具有“米中品”美稱的巴平米,久負盛名。早在宋元豐三年,南丹土司莫世忍攜巴平米進京朝貢。宋帝神宗與朝中文武百官品嘗後,無不稱奇。宋帝頒布诏書,把巴平米定為朝中一大貢品,并賜予南丹土司莫世忍一枚新的“南丹州印”。巴平米盛産于南丹縣芒場鎮巴平、蠻壩、幕麻等自然村。這裡海拔高800—1000米,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土質是非常适合水稻生長的粘性黃泥,一季中稻全生育期長達150—170天。

黃臘李

黃臘李是主産于羅富鄉,在中國隻有南丹才能生産出優質的黃臘李。據史料記載,南丹黃臘李曾是明清貢品。在主産地羅富鄉,黃臘李有着悠久的栽培曆史。先是種植在蓮花村,接着傳到塘丁等村。從1983年6月開始,自治區有關部門聯合組織專家經過連續三年對羅富鄉的黃臘李進行實地調查和品質鑒評,作出了黃臘李“早結、高産、穩産、盛果期長、品質優良,是廣西很有推廣價值的優良果樹品種之一”的結論。

長角皺椒

南丹羊角皺椒果實長、皮質薄、顔色鮮、油分大、辣味強且香味濃。羊角皺椒可當多種菜的佐料。此外,它還能當藥用,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之效,主治滞腹痛、嘔吐、瀉痢、凍瘡、疥癬等疾病。辣椒粉還是配制十滴水的重要原料。如被毒蛇咬傷、臨時緊急救護的方法可生嚼辣椒11-12個,嚼爛後敷于傷口處,可以消腫定痛去毒。

風景名勝

南丹境内有紅水河、清水河、納立河等多條河流。南丹的山水洞石衆多,有跨江越河、手臂相交的鴛鴦橋;有億萬年前就已形成的馬嶺神龍壁;有裡湖地下河網;有山山相通、洞洞相連的恩村溶洞群;有于明代正德年間(1615年)散落在瑤山的來客——鐵隕石。

南丹縣主要旅遊景區(點)有溫泉公園、歌娅思谷白褲瑤民俗風情園、芒場鎮巴平鄉村旅遊區、洞天酒海景區、恩村洞、丹爐山景區、白褲瑤生态博物館、裡湖風情小鎮、八穿河地下大峽谷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六寨景區(莫樹傑将軍故居)等,其中歌娅思谷、洞天酒海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國内遊客406.48萬人次。

南丹甘河瑤寨

甘河瑤寨位于縣城東部裡湖瑤族鄉境内,距首府南甯市317千米,距貴州省荔波縣大小七孔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3千米,南丹至荔波四級油路可直接通達。甘河瑤寨景區包括甘河瑤寨、地下大峽谷、涼風洞表演場三個部分。甘河瑤寨的白褲瑤族是瑤族衆多支系中的一個分支,因男子着過膝緊鎖的白褲而得名,人口近3萬 。千百年來,在長期的生産、生活過程和社會實踐中,白褲瑤民創造了具有鮮明特色、極具民族性和獨特審美觀的民族文化。如銅鼓文化、婚喪文化、陀螺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及寨居文化等,是南丹民俗文化中最獨特、最突出和最具魅力的 。

白褲瑤生态博物館

南丹裡湖白褲瑤生态博物館館址設在南丹縣裡湖瑤族鄉懷裡村。它由展示中心和文化保護區組成,展示中心設在懷裡村蠻降和化橋屯之間的山坡上,占地6畝 ,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保護區包括懷裡村的蠻降、化圖、化橋三個自然屯。當地屬岩溶峰叢地貌,海拔800多米,村寨依山而建 。一條百年古道将相鄰的三個村寨相互聯結。 2004年11月26日,南丹生态博物館建成開館,同時它也是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工作站之一。

古榕鴛鴦橋

古榕鴛鴦橋,位于丹峨二級公路旁,距縣城18公裡,類似古榕鴛鴦橋的衆多植物類,若在平地上牽成各種形式的橋,都是自然的相交現象。南丹古榕鴛鴦橋,跨江越河的連體根莖有四根,好一對戀人化身。

馬嶺神龍壁

“馬嶺神龍壁”位于丹峨二級公路的四山村班老屯旁,距縣城12公裡,這裡有神龍顯壁、空谷回音等美景。

南丹溫泉

南丹溫泉位于縣城南面12公裡處,70年代初探礦發現,流量達90噸/小時,水質清澈透明、軟滑柔順,恒溫53度,含有硫、鐵、銅、锶等對人體有益元素,具有潤膚保健作用,對風濕病、皮膚病等多種疾病均有療效功能。南丹溫泉,以“源泉于自然的休閑空間”為理念,區劃分為:貴賓區、特色浴身區、大衆迎賓區、快活林食府等,其間還設計有溫泉大泳池、家庭綠地、瑤家百草池、人參浴池、古方藥池、洞穴溫泉和地熱闆等多種健身浴池。

榮譽稱号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号。2月31日,入選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20年3月,入選2020中國雙創活力百佳縣市。

2020年12月28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表彰第八輪自治區文明城市和第二屆自治區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的決定》表彰為“第八輪自治區文明城市”。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上一篇:狗肉節

下一篇:點點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