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歎

千年一歎

餘秋雨文集
《千年一歎》是餘秋雨先生的力作,由作家出版社于2000年5月第一次出版,2013年1月1日由嶽麓書社再版,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日記。在千年之交的時候,餘秋雨先生随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裡,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四萬行程中的經曆。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
    書名:餘秋雨文集 别名: 作者:餘秋雨 類别:日記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頁數:465 定價:25 開本:880*1230 1/32 裝幀:平裝 ISBN: 名稱:千年一歎 價格:25.00元

作者簡介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當代著名文化學者、散文家。前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妻子是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

1946年生于浙江餘姚,在餘姚農村度過充實美麗的童年生活。

1956年舉家遷至上海,餘秋雨在上海開始了他的中學生活。196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戲劇學院。

1968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文革”期間,餘秋雨的父親被同事誣陷錯劃為“右派”,叔父因熱愛中國古典名着《紅樓夢》,遭到紅衛兵及造反派的殘酷迫害而含冤自盡。1969—1971年,餘秋雨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蘇吳江縣太湖農場勞動。學校複課後參加過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發起、組織的大學教材編寫。1975—1976年在恩師盛鐘健先生的幫助下,到浙江奉化縣一所半山老樓裡苦讀中國古代文獻,研習中國古代曆史文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過又一番潛心苦讀,陸續出版了《藝術創造論》《觀衆心理學》《中國戲劇史》《戲劇思想史》以及SomeObservationsontheAestheticsofPrimitiveTheatre等一系列學術着作。先後榮獲全國戲劇理論着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着作獎、全優秀教材一等獎。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号。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咨詢策劃顧問,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稱号。

基本信息

書名:千年一歎

作者:餘秋雨

責編:王淑麗

裝幀設計:張曉光

版式設計:張曉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版次:2000年5月第1版2002年10月第2版

印次:2010年10月第59次印刷

ISBN:978-7-5063-1889-1

開本:880*12301/32

字數:350千字

定價:25.00元

新版目錄

《千年一歎》新版目錄:

再版說明

自序

出發

選擇荒涼

希臘

哀希臘

荷馬的邁錫尼

閑散第一

永恒的坐标

全場一片哭聲

雅典地震

神殿銘言

畏怯巴特農

我一定複活

伏羲睡了

人類還非常無知

挂過黑帆的大海

埃及

巨大的問号

石築的《易經》

元氣損耗

牛和鬥牛士

中國回送什麼

一路槍口

碧血黃沙

他們老淚縱橫

封存的法老人

枯萎屬于正常

荒原滄海

金字塔下的歌劇

文化以溝通為業

西眺的終點

失落的背影

蝕骨的冷

海已枯而石未爛

以色列、巴勒斯坦

所羅門石柱

向誰争奪

年老的你

鮮豔了一萬年

每一步都面對孩子

寫三遍和平

交纏的聖地

多一點遺忘

尋找底線

碗是什麼

我們不哭

約旦

幽默的笑意

山洞盛宴

把傷痕當酒窩

文字外的文明

告别妻子

人生的最後智慧

伊拉克

我的大河

如何下腳

一屋悲怆

奇怪的巴比倫

你們的祖先

中國有茶嗎

河畔烤魚

忽閃的眼睛

過關

且聽下回分解

伊朗

白胡子、黑胡子

翻開伊朗史

闊氣的近鄰

黑袍飄飄

再鑿西域

荊天棘地

絲路旅棧

中國人為他打燈

一代霸主

西風夕陽

再闖險境

劄黑丹話别

巴基斯坦

黑影幢幢

赤腳密如森林

美的無奈

面對犍陀羅

玄奘和法顯

遠行的人們

閱讀大地

國門奇觀

"佛主笑了"

恃弱和逞強

印度

人口爆炸

傑出的建築狂

憂心忡忡

鐵鑄的覺悟者

甘地遺言

東方專制的童話

潔淨的起點

我拒絕說它美麗

菩提樹和洞窟

告别阿育王

尼泊爾

車輪前的泥人

本來就是一夥

萬仞銀亮

總結思考

沒有例外的衰落

遠征和失序

迷昧與保守

中國牛的眼神

面向自然

到達

今天我及時趕到

尾聲

補記

節選内容

(餘秋雨作品)

《千年一歎》,日記體散文集,餘秋雨着。

附:自序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我在千年之交随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裡的經曆。

我們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輪緊貼着地面一公裡、一公裡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裡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隻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這裡,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在幾分鐘内射殺了數十名外國旅行者;那裡,近兩個月就有三批外國人質被反政府武裝綁架;再往前,三十幾名警察剛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以前我在實地考察中國現存原始文化、寫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的時候,也曾一次次地投入過肢體曆險和精神曆險,但與這次相比,那時總還能轉彎抹角地找到幫助和保護。記得有一次為了趕早班渡船在山間迷了路,我順着幾聲蒼老的咳嗽聲,找到了一間看山人的小屋,得到了指點;又有一次夜間迷路見對面來人,心中疑懼故意哼曲壯膽,對面來人也同樣哼曲,等擦肩而過後才彼此放心,回頭一笑。這種機緣,在這次就很難遇到了,小小的車隊就像幾隻螞蟻在荒原上蠕動,任何一種不知來由的暴力都能把它們撚得粉碎。

不僅僅是荒原。荒原深處有斷壁廢堡、幢幢黑影、閃閃目光。硬說自己沒有恐懼,是不真實的,但我的恐懼有一大半被震驚所掩蓋,震驚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凄涼。它們究竟是如何崩坍的?曆史書提供過一些猜測性的答案,多數山是大而化之、語焉不詳。其實,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懷疑的。不必懷疑的是結果,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個從古到今的災難。

我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就像脫去手套去撫摸它們的傷痕。

這種撫摸經常會引發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

更重要的是,新世紀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

整部日記,都貫穿着這種疑問。

在這樣一個曆險過程中每天寫一篇日記,不太容易。

起初誰也沒有指望我能堅持把這些國家一個個走完。由于工作需要,多位主持人、編導、攝影、司機都在一批批輪換,陳魯豫回到香港後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每次吃飯都産生罪孽感,覺得對不起繼續在國外受苦的兄弟們,以緻每大播完新聞節回都要情不自禁地問候一聲。這些兄弟們中間有少數幾個一直沒有被輪換,其中一個就是我。

可惜我們都聽不到陳魯豫的問候,因為根本沒有時間看電視。每天行車十幾個小時,沿途買不到什麼像樣的東西下肚,找到旅館後還是饑餓不敵困倦,倒頭便睡,但夥伴們入睡前都會關切地看我一眼,大家知道我還要熬夜寫作。我不會抽煙,要提神隻能靠喝茶,但沿途十個國家的旅館客房都沒有開水供應,同車的趙維便每天端着自己的保溫杯,滿面笑容地到餐廳向侍者讨半杯剩餘的紅茶,讨來後就倒給我。另外一些夥伴知道我喜歡吃蘿蔔,每到一座城市便滿街找,終于在伊朗買到一種黑蘿蔔送來,可惜這種黑蘿蔔實在太難吃了。

很多住地無法寫作,我隻能趴在車上寫,蹲在路邊寫,所以多數字迹都歪歪扭扭。這些字迹當天就要通過衛星傳送萬裡,接收者看不清,便造成海内外各家報刊發表時的很多錯訛。我把原稿放在一個塑料洗衣袋裡随身帶着,直到進入伊拉克前幾分鐘才想起,那個洗衣袋上印有以色列的希伯來文,趕快停車換下,要不然如果被伊拉克海關查到,不知會産生多麼嚴重的後果。我怎麼能夠說得清,這厚厚一大堆裝在敵國口袋裡的象形文字,居然是什麼“日記”?

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這個目前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段時,我把這包書稿放在離身體最近的背包裡,連每天做夢也都是抱着這包書稿奔逃的狼狽情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結果都一樣:雪花般的紙頁在荒山間片片飄落,匪徒們紛紛去搶,卻不知是什麼。

為此,我對這樣的寫作方式珍惜起來,願意小心翼翼地保存它的原生狀态和粗糙狀态,隻等春節那天車隊進北京後就把這包書稿交給出版社,基本上不作整理修改。這種做法有點像現代的行為藝術,一切隻在行為過程中完成,不再在行為之外進行塗飾2也有點像中國書法,大筆一揮總有諸多遺憾,卻不宜在收筆之後東修面描。根根攀攀、泥污水漬都留着,圖個真切。

這也是一種有關寫作态度的邊緣試驗。沒有資料可供查證,沒有時間琢磨文句,未及修改便已經傳送出去發表,比較徹底地阻斷了“做學問”或“做文章”的任何企圖。我早期的散文還有一點“做”的痕迹,容易碰擦到我已經離開的某些領域,這次終于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表白了。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粝。荒原上的歎息總是糙粝的,如果要把它們調理成書齋裡的柔聲細氣或沙龍裡的尖聲尖氣,我如何對得起自己多年前就開始的辭職遠行?

時間越長,越慶幸自己的選擇。支持我選擇的,是廣大沉默的讀者,回此隻管安心走路,神清氣爽。

一路上看了那麼多古文明遺址,當我們重新踏人祖國土地時全都流出了眼淚。中華文明的超常強韌使我們這些後代刮目相看,但我們誰也沒有忘記,它從過去到現在沒有一天過得輕松。要是像别種文明那樣殒滅于草叢石堆間倒也簡單了,哪想它苦打苦熬數千年直到現在還在艱難地為後代開拓前途,不能不讓人加倍地關注起它日前的生态環境。

車隊回國後特别讓夥伴們傷心的一件事情,是我一路上抱在手上的這部日記稿還是被搶竊了。盜版集團從鳳凰網站上摘取了它,冒充光明日報出版社以《千禧日記》的書名出版,公然标明第一次印刷五十萬冊,暢銷數周,現已基本賣完。曆來查處盜版大多按印數處罰,所以盜版集團總是盡可能把印數标小,這次如此大膽,等于告示天下他們能獲利多少,該判何罪全然不管。

車隊的夥伴們大多對國内文化界知之甚少,不明白文化盜賊明明犯了大罪為什麼還那麼張狂。我笑着說,還有更大膽的呢,嘉峪關和成都的記者告訴我,在我外出遠行期間,一個大學生居然根據所謂‘當年同事”的謠言編造了我三十年前的曆史,白紙黑字大量印刷。有記者當面指出他的僞造不符合常識和邏輯,這個大學生平靜地回答,他不全是針對我,“北大、清華的一些博導甚至到校長也是這樣。”(《中國新聞周刊》第三期B版第11頁)以最輕松的口氣毀謗了一大串,而且連單位和職務也—一指明。

這兩宗搶劫、毀謗事件正巧被車隊在半道上碰到,有點偶然,但其間表現出來的氣焰實在讓人瞠目結舌。這種氣焰是需要土壤的,而隻要土壤在,必然會繼續蔓延。因此,我們不能不對剛剛複蘇的某種樂觀,重新變得謹慎起來。

我們剛從一片片廢墟歸來,對文明興衰的玄機略有感悟。我想,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如果文化搶劫和文化毀謗已經到了無須掩飾的地步,那麼連異想天開的孩童也會冒充法官随便拉出一二個文化人來要他們低頭忏悔;如果這種混亂長期得不到阻止,那麼,連一度吃驚的旁觀者也會漸漸變成适應者、欣賞者和參與者。到了這時,一切局部性颠倒必然以骨牌效應引發整體性颠倒,直到石柱委地、亂草接天。

順便,有一個小小的決定要向讀者交代。

鑒于我的着作的盜版本在國内市場上的占有率一直遠遠超過正版本,而且已經大量流入海外華文書市場,幾年來我多次撰文揭露不僅無效反遭圍攻,因此隻能停筆,不再為盜版集團提供貨源。

我堅持反對盜版,主要不是因為個人經濟遭受損失。如果僅僅考慮這一點,完全可以接受盜版集團多年前的重金利誘,早已相安無事。我不能容忍的是,一個作者與廣大讀者的心靈溝通,居然由一夥盜賊在安排;我更不願看到,這夥盜賊憑借着非法獲得的巨資,可以收買輿情、封口滅人,居然毫無障礙。我承認自己勢孤力單,在與他們的搏鬥中已經束手無策、“江郎才盡”,隻能動用個人最後的一點權利。親愛的讀者,請原諒,除此之外我已别無選擇。

至多還會寫一組讨論盜版行為和毀謗行為的文章,專供他們盜版,印得越多越好。早已在寫的自傳,也因這兩年的故事增加了最重要的篇章,但它的出版,還要等到盜版狂潮有所阻遏之後。

就我個人而言,這次割斷既是被動的,又是主動的。我從學術研究、教育行政到實地考察、随筆寫作,經曆了不少次徹底的攔斷和轉換,每次都是在别人認為狀态最好的時候離開的,一遍遍從零開始,可稱得上自棄名位、自離積累、自拆樓台,為的是避免生命的慣性僵化。我是行路者,不願意在某處留連過久。安适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怖憬,豐沛的泉眼很容易滞留人生,而任何滞留都是自我阻斷,任何安頓都是創造的陷阱,任何名位都會誘發争奪,任何争奪都包含着毀損。因此,如果沒有外部因素,我也已經應該起身出走。在最近的這個人生段落,我從壯膽學寫第一篇散文開始也已出了四本書,即《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歎》,起承轉合,正可以結束。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經過千辛萬苦終于接通了香港的長途電話。台長王紀言先生問我有沒有可能為這次旅程寫一首主題歌。我在一兩米直徑的彈坑前徘徊片刻,便草拟一首: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長。

車輪滾滾塵飛揚,

祖先托我來拜訪。

我是昆侖的雲,

我是黃河的浪,

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法老的陵墓,

巴比倫的牆,

希臘海濱夜潮起,

耶路撒冷秋風涼。

你是廢墟的淚,

你是隔代的傷,

恒河邊的梵聲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長。

東方有人長相憶,

祖先托我來拜訪。

我是屈原的夢,

那是李白的唱,

那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這首歌後來由騰格爾先生演唱,氣勢奪人,情意真切,令我滿意,車隊全體夥伴均已學會。

謹此補記

出版信息

作者:餘秋雨着

出版社:嶽麓書社

ISBN:9787553800349

出版時間:2013-01-01

版次:1

頁數:320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在千年交會之際,這一聲歎息,是輕輕地詠哦,還是重重地浩歎?

一本真實而精彩的行旅日記——《千年一歎(中國國家地理全新修訂·圖文版)》,被十年時光磨砺得更有光彩的因由,

《千年一歎(中國國家地理全新修訂·圖文版)》告訴我們,這貼近大地深處的歎息,藏着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的所有秘密……

“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裡的尺尺寸寸産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千禧之旅

希臘

蘇尼翁角海峽邁錫尼奧林匹克遺址巴特農神廟

埃及

金字塔紅海尼羅河太陽神殿撒哈拉沙漠

巴以

耶路撒冷哭牆戈蘭高地拉賓廣場清真寺

約旦

約旦河安曼佩特拉山

伊拉克

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巴比倫博物館古巴比倫城

伊朗

德黑蘭巴列維國王的陵墓星期五清真寺居魯士陵墓大流士宮殿劄黑丹

巴基斯坦

伊斯蘭堡

印度

新德裡恒河

尼泊爾

中國

作者榮譽

在大陸公布近十年來全國最暢銷書籍前十名中,餘秋雨一人獨占了四本。這些着作,獲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獎、中國出版獎、上海優秀文學作品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連續兩屆)、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台灣中國時報白金作家獎、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華語作家獎、香港電台最受歡迎書籍獎等。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創立了“記憶文學”的新體裁,剛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全面震撼,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年度“全世界十大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餘秋雨由于1999年之後主持香港鳳凰衛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曆史性考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裡危險地區的人文學科的具有教授頭銜的人,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西方文明世界預告了恐怖主義控制區域實際狀況的學者。他相繼被聯合國選為研讨《2004年人類發展報告》和參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會”的唯一學者。近年來,他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總标題下,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馬裡蘭大學、紐約亨特學院和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發表演講,場場爆滿,引起很大的社會轟動。2005年春季在台灣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講,每場都擁擠了十萬名聽衆,被台灣媒體稱之為“難以想象的餘秋雨旋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編的《傾聽秋雨》一書,記錄了這一盛況。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精英”和“中國座标人物”。

相關作品

是餘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曆,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我曆來不贊成處于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餘秋雨

從遺址看,這個被稱為上京龍泉府的渤海國首都由外城、内城、宮城三重環套組成,外城周長30餘裡。全城由一條貫通南北的寬闊大道分成東西兩區,又用10餘條主要街道分隔成許多方塊區域,完全是唐朝首府長安的格局和氣派。

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行者獨步于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隻因為一個執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餘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裡的經曆。

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裡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隻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

“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裡的尺尺寸寸産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蕩,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麼重要、多麼殘酷、多麼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态。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作者動态

著名學者餘秋雨新作《餘秋雨人生哲言》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部分文章直指“以學術問題為借口”批判他的一些小人而再引風波。此前批評過餘秋雨的金文明、肖夏林等人紛紛認為,盡管餘秋雨在文中沒有直接指名道姓,但聯系實際,他所指的“小人”路人皆知。

餘秋雨《餘秋雨人生哲言》全書共16個章節,大約20萬字,圍繞“人生”這個關鍵詞,從不同角度展現餘秋雨對人生的體會和感悟。據稱,該書從策劃到出版曆時兩年,收錄在其中的文章多數是從餘秋雨此前出版的散文作品中挑選出的精華。為了使該書的内容更加完整,餘秋雨在每一個章節之前,重新為切合這個主題寫了一篇文章,有的長如一篇随筆,有的隻是很短的箴言,這部分約占全書内容的四分之一。

在書中,餘秋雨一改此前面對某些社會積習沉默不語的态度,而是給予無情的抨擊。對所指的所謂“揭發、告密、謠言、批判”他的整人者,盡管沒有直接指名道姓地提及,但有讀者認為,隻要仔細分析都知道他所指為何人。

聞聽餘秋雨的新書罵批他的人為“小人”後,曾以一本《石破天驚逗秋雨》(改名新版:《月暗吳天秋雨冷》)而廣為人知的老學究金文明,在新書上市的首日就買回了一本仔細閱讀。“我看後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感覺餘秋雨膽子越來越小了,連罵人也不敢指名道姓地來了,實在是可悲呀。”金文明說,毫無疑問,他知道書中所說的“小人”是指包括他在内的、曾批評過餘秋雨的人,“還有古遠清、肖夏林等人。”金文明認為,餘秋雨在罵别人是“小人”之前,應該正眼審視一下自己的作為。

金文明說,不管餘秋雨如何在不同場合罵自己,他依然會繼續“逗咬”他的錯誤,包括《餘秋雨人生哲言》在内。“餘秋雨的軟肋在于他的對文史知識的嚴重欠缺,他出的每一本書我都能從中找出錯誤,到目前為止,我已從《餘秋雨人生哲言》找到了30多個錯别字,錯别字當然不足一提,等我仔細研讀還會找出緻命的錯誤。”

《餘秋雨人生哲言》一書的責編張莉說:“雖然餘老師曾多次有過封筆念頭,但許多社會現象卻常令他無法平靜。所以這次決定親自操刀,挑出他自己滿意的精華段落結集為《餘秋雨人生哲言》,由于其中的文章多為舊作,故并沒有違背封筆誓言。”

對于餘秋雨重複出版舊作愚弄讀者、斂财的說法,餘秋雨秘書金克林給予否認。他說,餘秋雨出版這本書的行為是在還他3年前的“文字債”,“早在3年前,上海辭書出版社就向他約稿欲出版《餘秋雨語錄》,但餘老師認為語錄被賦予了某種奇怪的色彩,讓人聞之卻步,故擱淺。直到後來某一天,上海人民出版社将編輯整理好的稿本給他看時,他才決定将凸顯人生主題的文章挑選出來,最終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與此同時,金克林還否認餘秋雨出書目的意在向批評他的人給予回擊、以洩私憤,“倘若餘老師能這麼做則是對他們的擡舉,那不是讓那些對号入座的人榮幸死了。可惜餘老師根本沒有這麼想,他們也别做美夢。”

一些職業诽謗高手層變換多重身份,使用不同腔調對餘秋雨進行人格攻擊,以所謂“曆史問題”為由對其進行過無數次诽謗和謾罵,并因此而一舉成名、取得了十分可觀的經濟利益。盡管如此,餘秋雨始終未予理睬,以這種方式表達對這些終日無所事事的文痞小人的深切同情。

版本信息

作者:餘秋雨字數:35000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頁數:520

出版時間:2003年2月1日紙張:膠版紙

版次:1包裝:平裝

印刷時間:2002年10月1日

上一篇:中國地理常識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