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棵泡桐

十三棵泡桐

青春電影
中國著名青春電影《十三棵泡桐》由中國著名女演員劉雅瑟領銜主演,影片根據何大草創作的小說《刀子和刀子》改編而成,該小說是何大草所著的“殘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被年輕讀者推崇的一部。故事描寫小鎮女孩何鳳與幾個男孩子之間難以言述的情感,和發生在她18歲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1]
    中文名:十三棵泡桐 外文名: 别名:刀子和刀子 英文名:13 Princess Trees 主演:劉雅瑟,趙夢橋,段博文,王靜 上映時間:2006年10月24日 類别:劇情 導演:呂樂 編劇:劉穎,呂樂 影片片長:100分鐘 語言版本:漢語普通話 imdb編碼:tt0989868 出品公司:長春電影制片廠 制片地點:中國大陸 出品時間:2006年 原著:何大草

劇情簡介

版本一

本片根據何大草創作的小說《刀子和刀子》改編而成,該小說是何大草所著的“殘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被年輕讀者推崇的一部。故事描寫小鎮女孩何鳳與幾個男孩子之間難以言述的情感,和發生在她18歲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何風是中學裡一個遭人白眼的“問題學生”:她留着“闆寸”頭,穿着皮衣和陸戰靴,吉祥物是兩把冷冰冰的刀子。刀子和刀子,把青春染成了深色。她所在的高二·一班表面的平靜,随着轉學學生包京生和金貴的到來而被破壞。富家子弟阿利成了被争奪的羔羊,就像群雄逐鹿,充滿了緊張和對抗。何鳳和身邊的夥伴,嬌媚而神秘的朱朱,混血而天才的伊娃,還有強悍而陰沉的陶陶,魁梧而粗野的包京生,以及像印地安人一樣樸拙的金貴,都在那個汗膩膩的夏天,歡樂着、疼痛着。何鳳(劉欣飾)是泡桐樹中學裡的問題學生,人稱風子。她留着“男生頭”,吉祥物是兩把冷冰冰的刀子,家裡有個動辄拳頭相加的父親。她有個男朋友陶陶(段博文飾),拳頭厲害。她所在的高二一班表面平靜,但随着新班主任宋小豆和轉校生包京生(趙夢橋飾)還有金貴的到來而被破壞。富家子弟阿利成了被争奪的羔羊,而強悍的陶陶卻失去和包京生對抗的硬氣,反而被宋小豆“降服”。何鳳轉投向包京生一邊,卻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結果,身邊的同學,朱朱、伊娃都和青春攪在了一起。多年後的何鳳記起往事時光,感慨不已。

版本二

風子:一個18歲的女孩子,不是一個好學生,刀子是“風子”的生日禮物,最後這個吉祥物傷害了她和身邊的夥伴。 陶陶:強悍而陰沉,何風最先的男友,他在班裡是說一不二的人物。直到包京生的到來,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當地位失去後,他放棄了“風子”,轉而尋找有力的依托,對包京生進行報複。 包京生:魁悟而粗野,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轉校來的第一天他就向陶陶挑戰,直到他徹底取代了陶陶的地位。但他卻在家長和學校的漠視中走向犯罪。 阿利:一個富家子弟,不停的花錢尋找平安。 宋小平:班主任,故事在她的班級中發生。 風子和她的夥伴們為觀衆打開了“80後”們充滿了激情與迷惑的青春情懷,早戀、校園暴力、師生戀……這些本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着。 請您關注孩子們身邊發生着什麼……

主演劉雅瑟

中文名:劉雅瑟

原名:劉欣

英文名:SOSO, STAR

生日:1989.1.13

出生地:衡陽

星座:魔羯座

最喜歡的藝人:Edison 、 Jay、趙薇

最喜歡的顔色:白色

喜歡的花:百合

最喜歡的人:媽媽

壞習慣:懶,是個瞌睡蟲

座右銘:我是我,我怕誰

未來計劃:腳踏實地演戲,有機會還是會唱歌

單曲:《到底怕不怕我不怕你怕不怕我不怕》

《放手的勇氣》

《Happy Birthday Seventeen》

《看不慣》

演繹經曆

2004參加過湖南經視舉辦的《明星學院》第三名2006年出演電影《十三棵泡桐》,該片在第19屆東京電影節獲得評委會特别獎

2007年先以個人參加東方衛視舉辦的我型我秀比賽,在13進10淘汰,後加入OP組合獲冠軍

2009年6月13日 《快樂女聲》300強突圍賽 第五場第二組 以一首《甜蜜蜜》直接晉級全國60強

2009年單曲《放手的勇氣》

2009年電影《午夜出租車》客串

2010年擔任饒雪漫《17Seventeen》的專屬模特,并演唱其雜志主題曲《Happy Birthday Seventeen》

2010年與喬任梁、邬君梅、英 達、餘 男老中青三代衆多影視紅星拍攝朱時茂導演的電影《戒煙不戒酒》(已于2011年2月3日上映),在劇中飾演嚴蒙蒙一角。

2011年電影《與時尚同居》客串

2013年《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

2013年《等風來》

導演資料

呂樂,天津人。小學時随家遷至北京。中學畢業後在北京郊區某農場做果樹修理工。他從小學習繪畫,對日後的攝影創作有很大影響。

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82年,呂樂擔任畢業作品《紅象》的攝影之一,呂樂通過攝影機,充分展示出了西南熱帶叢林的瑰麗風景和少數民族的獨特民俗民風,特别是利用鏡頭構造故事的能力已達到相當水平,影片在社會上引起一定的影響,呂樂開始步入影壇。

1984年,呂樂與侯詠合作,擔任影片《獵場劄撒》的攝影,這部影片台詞很少,電影語言在影片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曾有專家高度評價該片的攝影,這标志着呂樂開始邁進中國一流攝影師的行列。拍完《獵場劄撒》後,呂樂有幸被荷蘭藉世界著名紀錄片大師伊文思選中,擔任紀錄片《風》其中一組攝影工作,雖然伊文思最後沒有選用呂樂的作品,但經過這次合作,呂樂開始接受西方的先進電影思維方式。1985年以後,呂樂先後擔任《淨土》、《天菩薩》等影片的攝影,并擔任紀錄片《怒江,一條丢失的峽谷》的導演和攝影,該片曾獲巴黎人類學電影節大獎。

1987年呂樂旅居法國,進入巴黎第八大學造型藝術系,學習繪畫、平面攝影、行動藝術等課程,獲得碩士學位。其間觀摩了大量歐洲電影。

1992年,呂樂擔任影片《畫魂》的攝影,該片在造型用光方面都有新的追求和突破,但忽視了影片場景轉換後所應該注意的風格的連貫性。1993年,呂樂擔任影片《活着》的攝影,該片的攝影風格追求一種生活化的随意性,攝影機跟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光線的運用都是往自然光上靠,這種近似于西方好萊塢的攝影方式在該片中達到了完美的效果。1995年,呂樂再度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攝影,該片在第48屆戛納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技術獎,第78屆全美評論獎最佳外語片獎,并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提名。

《趙先生》(1998年)獲第51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此片廣受好評,但被禁止上映。

《美人草》是他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地上電影”。

《十三棵泡桐》獲得2006年第十三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别獎。

從小喜歡繪畫,中學畢業後到北京郊區農場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1982年呂樂擔任畢業作品《紅象》的攝影之一,在這部表現傣族少年兒童生活的影片中,呂樂通過攝影機,充分展示了西南熱帶叢林的瑰麗風景和少數民族的獨特民俗民風,特别是利用鏡頭構造故事的能力已達到很高水平,影片在社會上引起一定的影響,呂樂開始在影壇暫露頭腳。

1984年呂樂再度和侯詠合作擔任影片《獵場劄撒》的攝影,這部被歸入邊遠類型的題材的片子,同樣是描寫少數民族人民生存狀态的,因為台詞很少,電影語言在影片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曾有專家高度評價該片的攝影,這标志着呂樂開始邁進一流攝影師的行列。

呂樂曾于八十年代中後期到法國學習和工作多年,比較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的電影生産技術和電影理論。

1993年,呂樂擔任影片《活着》的攝影,該片的攝影風格追求一種生活化的随意性,攝影機跟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光線的運用都是往自然光上靠。這種近似于西方好萊塢的攝影方式在該片中達到了完美的效果。

一職1995年,呂樂再度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攝影。該片雖然在社會上褒貶不一,但它在攝影上的成功是巨大的,呂樂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技術獎,并闖入好萊塢,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提名,這說明呂樂已經逐漸向國際級攝影師靠近。

1996年呂樂三度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有話好好說》的攝影,在該片中呂樂延續了自己一貫的鏡頭跟着故事走的攝影風格,鏡頭的變換使用可以說已達到極緻,在社會上引起強烈争議。

關于片子

第一棵刀子

在一座溫暖的城市裡,有一排泡桐樹;在一排泡桐樹下,有一座中學。她的名字叫“泡桐樹中學”,簡稱“泡中”;城裡的很多男孩兒和女孩兒們就在這裡,泡大了自己的青春。

何風就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個,這個假小子一樣的姑娘很特别,乖覺的小男生決不敢去泡她的;何風最喜歡的東西,是亮閃閃的刀子。從小時候看的關于費拉斯的連環畫起,她就愛上了刀子,那是一位為了信念可以将刀插入自己身體的阿拉伯勇士。13歲生日時,何風得到了第一把刀子,是爸爸的老戰友李叔叔送的。後來,媽媽就跟這個李叔叔走了。17歲的生日,何風又收到了第二把,這一回來自她的男友,陶陶。

何風為什麼會跟陶陶好?因為他“像把刀子”!這個冷峻中帶着一絲玩世不恭的大帥哥是泡桐樹中學高二·一班的“班霸”。他的職責之一,就是罩着像阿利這樣的小兄弟。阿利家裡很有錢,但他老爸卻不送他去重點中學,反而選擇了泡中,理由是:去重點是糟踐,來泡中則是摔打。阿利初步“摔打”出的成果便是懂得了錢的用處。他和陶陶的關系,既是弟兄,又是契約下的保護者與被保護者。但何風并不管這些,陶陶和阿利都是她的好朋友。不過班長朱珠對此可不高興。朱珠也是何風的朋友,是個小美女,收到的情書以日計,但她對此卻茫然無措,氣得何風教訓道“一個女人隻會被男人追得心花怒放,哪個像你”——何風的嘴巴就是這樣厲害,也像把刀子。挨了訓的朱珠也不管,仍然跟着何風,就是不喜歡她跟男生太過親密,為什麼呢?何風的解釋,“小女人呗!”

自我介紹

新學期,高二·一班一下子來了若幹新成員:班主任兼英語教師宋小豆,人長得挺漂亮,卻端着一副清高的架子,說起話來陰陽怪氣。她還帶來兩個轉校生。木讷的金貴,山裡孩子,受哥哥的老闆資助來上學,因為哥哥給老闆幹活時從高樓上摔了下來。宋小豆讓他作自我介紹,他什麼也說不出來。旁邊一位五大三粗,皮膚黝黑,怎麼瞅怎麼不像學生的,卻是大方得很,自稱祖居北京,從拉薩轉學而來。何風不屑這家夥的貧嘴,倒記住了他的名字:包京生。而陶陶瞧着新班主任,似乎突然變乖了。

新來的包京生第一天就請大家去吃燒烤,一副梁山好漢的豪爽樣子,末了卻是不客氣地讓阿利替他掏錢。他還在球場上故意踢倒了陶陶,肆無忌憚地調戲何風,俨然一下子就成了班裡的新老大。何風惱怒這個“祖上北京人”的粗魯無禮,她更氣惱且不解的是,面對包京生的公開挑戰,陶陶竟然罕見地隐忍不發。陶陶告訴何風:“我不和他一般見識。”

高二·一班原有的秩序格局被橫沖直撞的包京生徹底打亂了,隻有在何風發起火來的時候,包京生才能多少老實一些。

廁所爆炸

陶陶在廁所裡藏了一捆點好的炮仗,然後派人把包京生騙了過來。包京生逃過了爆炸,倒黴的語文老師任琪賢卻正好趕上。熱心的包京生奮勇救師,反被當成了嫌疑犯,扭送保衛處。學校對此“惡性案件”高度重視,還在整個高二·一班展開大調查,追捕同黨。陶陶得到了班主任宋小豆的庇護,安然過關。包京生扛下了所有責任。這下何風是真生陶陶的氣了。她不明白,自己原來心愛的那個揮拳頭的男子漢,什麼時候變得會使陰謀詭計了,什麼時候變得敢做不敢當了,又是什麼時候要甘心依靠老師的“照顧”了。何風很失望,她甚至覺得陶陶在這件事上做得還不如——包京生。何風愛的是像刀一樣的男人,可這把“刀”似乎有些鈍了。

陶陶的父親被警車帶走了,因為“經濟問題”。這個聰明的帥哥反而因此更加清醒了,他開始懂得,這個時候,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又是不應該做的。他必須保護好自己。這一點,卻讓率真的何風無法理解。她與陶陶的關系拉響了警報,并且出現了現實的威脅。

大印象

高二·一班有兩樣東西是全校出名的:陶陶的拳頭,和伊娃的筆頭。伊娃是個小才女,身殘志堅,從來不在乎人家拿她藏在長裙下的假肢說事兒,隻是到現在,也沒有人知道那假肢是哪條腿的。伊娃著有《小女子大印象》一書,就是她的一個筆記本,裡面寫盡世間百态,筆鋒之犀利,實難令人相信出自一位花季少女。在何風被情感危機困擾之際,伊娃适時地靠近了陶陶。她利用語文課命題作文的機會,寫了一篇文章,表達着對一個男孩的情意。當伊娃在全班誦讀時,幾乎沒有人猜不出這是給陶陶的。

何風當然不能容忍這種事,尤其是,她喜歡直來直去的刀,讨厭搬弄是非的筆,更讨厭裝腔作勢的伊娃。何風去搶伊娃的《大印象》,反被陶陶教訓,倒是包京生保護了她。伊娃也在一旁不冷不熱地說了幾句好話。何風委屈地哭了。她根本鬥不過伊娃,這是一個太有心計的女孩,她在故作柔弱和賣弄深沉之間,将自己身體上的弱勢轉化為了精神上的強勢;她了解什麼力量是值得依附的;她用一枝筆和一個本子似乎就征服了全班,好像契诃夫小說中的“别裡科夫”。在伊娃面前,何風隻是一個傻姑娘。

何風确實是傻;這個班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包括成天跟在朱珠後面的山裡娃金貴。惟獨她,還像一把刀子一樣鋒芒畢露,不管不顧。這讓她吃了太多苦頭,也失去了太多,包括心愛的男人。她隻能忿忿地看着他離去。被牽扯在兩個女人之間——對,是兩個!

小豆子

“送你一顆小豆子”,這是某人在新班主任來的第一天寫在黑闆上的“歡迎辭”。冷豔女教師宋小豆不動聲色,她知道這個“你”是誰,也知道怎麼應付。當陶陶被感情和家庭的雙重挫折弄得灰心喪氣之時,終于忍不住去敲開了宋小豆的閨房門。她對他的到來毫不奇怪,甚至可以說早有準備。這個大男孩兒對于她來說還是太嫩了,卻也嫩得可愛。她默默地把自己的毛巾遞給他,讓他擦臉,然後領他進了房間,關上門。那個下午,屋裡,很熱。

宋小豆在剛來時回答陶陶“為什麼來泡中”的疑問,隻用了簡單一個詞:喜歡。不用将此完全理解成是懷才不遇的賭氣話。對于美貌與城府并存的宋老師而言,像泡中、像高二·一班這樣的地方,卻正是能令她滿足自己各種欲望的舞台:小施權謀就收服了陶陶這個“學生領袖”,并利用他去對付桀骜不馴的包京生,把一班牢牢抓在手心裡,這是作為管理者;掌控局勢之餘,也有閑情逸緻投入感情,從青春活力的陶陶身上獲取一些慰藉,這是作為女人。

宋老師可謂是工作生活兩不誤。實際上,她與其說是“老師”,倒不如說更近似于某種象征:何風、陶陶,還有朱珠和伊娃,這些孩子,終有一天會恍然大悟,他們那些年少快樂的日子,實際上從來也不是自由的。他們被一條條無形的線操控着,擺布着,欲逃不能,還要在這些線下被強迫着長大,那就意味着要乖乖交出無憂無慮的昨天。宋小豆,就是那個提線人,也是很多昨天的孩子們對自己老師難忘記憶的集合體。

自由的風

陶陶已經不屬于何風了,或者說,是何風發現陶陶已經無法屬于自己了,因為他不再像把刀子。何風的世界空了一大半,正夠新塞進來一個胖胖的包京生。這個“祖上北京人”還是那樣的粗,那樣的貧嘴,那樣的不着調——騎着小三輪請何風去“泡吧”,結果卻是到河邊喝酒。但何風并不讨厭他了,她在這個可愛漢子身上找到了一些很本原、很純真的東西,這些東西吸引着她,令她恍惚回到和陶陶剛開始的時候,那個時候真是開心。終于有一天,受盡委屈的何風想到的唯一去處,就是包京生那狹小的家。

他請她吃方便面,他把她抱在懷裡,他把她撲倒在沙發上……他們依偎在一起。何風說不清心裡的感覺,但她有種欣慰:她不久前失去的,在包京生這裡又重新得到了:風一樣的自由。他們乘着小三輪駛過城裡的大街小巷,他們在河邊奔跑,嬉戲,他背着她,從不覺得累,她緊緊地趴在他厚實的背上,一點兒也不想下來。他們玩得太高興了,以至于錯過了學期考試。包京生拍拍何風的肩膀,潇灑地告訴她:沒事兒,有我頂着!何風笑着點點頭,她相信這個男人。而且她明白了,隻有這個男人才能真正地跟她在一起,因為他們是同路人;當其他人在強大的生活壓力和世俗規則之下不得不委曲求全時,惟有他們兩個仍然是滿不畏懼,滿不在乎,就像兩把刀子,彼此間磕碰得叮當亂響,像是奏樂。

勇士

勇士費拉斯,經常會在帶着沙漠風情的悠揚曲聲中、騎着高頭駱駝走過何風的身邊:她的生日宴會上,她被爸爸暴打,她躺在包京生身旁——這些時候,她都會看到這個英俊、優雅的阿拉伯人,他一言不發,高傲的神情掩飾不住一絲迷人的微笑,說不清是對她憐憫、鼓勵還是别的什麼,不過這個連環畫中偶像人物的每一次出現本身,對于何風而言就是心靈的平靜。這是一個夢幻,卻是那麼清晰。無聊的現實世界壓迫着何風,她很想跟随費拉斯一起,到他的那個世界去。可是不行,費拉斯走來時與她之間是那樣的近,但她卻分明地感覺到,他離她,很遠!

校長令

泡中有一位蔣校長,也隻有一位蔣校長,他是泡中的最高領導。不過學生當中好像沒幾個人見過他,他們僅僅在廣播中聽過他的各種指示、講話、宣布決定,等等。從那一本正經的聲音中,誰也想象不出他的模樣。今天,在課間操之前,蔣校長又出現了,确切地說,是他的聲音又在大喇叭中出現了。蔣校長發布了一道校長令:包京生因為“打架滋事”,被開除出校;何風因為“無故曠考”,被留校查看。課間操繼續做,上千名身着統一校服的學生們在操場上做着整齊劃一的動作,很有些壯觀的味道。一個紋絲不動的身影在其中分外顯眼,那是不知如何是好的包京生。他,還有何風,終于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然而這個冷冰冰的機械的世界已經不會再給他們任何機會。

家長會,包京生回到班裡,要求繼續讀書,結果被宋小豆和陶陶合夥兒趕了出去,他們是不會讓他們的“計劃”半途而廢的。何風對這一切無能為力。包京生的父母告訴他:如果不讀書,他們就不再供養他了。這一回,天不怕地不怕的“包爺”怕了,他哀求何風為自己去向蔣校長求情,何風真的去了。去校長室,得爬好幾重蜿蜒曲折的樓梯,還得穿過一條幽深的走廊,但何風最後還是沒有見到蔣校長,被他一聲沉重的咳嗽吓得逃了出來。這個深藏不露的蔣校長,簡直就是《1984》裡“老大哥”式的人物——比“老大哥”還強的是,蔣校長連張畫像也沒有——或許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校長”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何風和老包被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他們這才懂得,與強大的現實生活相比,他們是多麼渺小和無助,他們的叛逆反抗是多麼地徒勞。他們在内心仍然天真地拿自己當孩子,可以被容許犯錯誤,并且認為生活也會這樣做。殊不知,在生活看來,即使是對待孩子,也需要——無情!

裝蒜

包京生也走了,何風剩下的夥伴便隻有孤獨。她變得更加頹唐了,語文課上,信口嘲笑任琪賢老師“裝蒜”。任老師于是将她“請”進辦公室來交流這個問題。辦公室很大,卻隻有他們兩個。何風發現任老師有些緊張,他問她:你需要我怎麼做,才算原諒你呢?何風想也沒想,答道:随便,老師。

何風就站在任老師的跟前,衣服和書包放在桌子上。任老師流汗了,好像剛做了一件很累的工作似的。他告訴何風:替我倒杯水吧。

何風離開了任老師的辦公室,她不難過,也不氣憤,隻是有些怅然;刀子,其實是無法傷人的,反而會老被别人傷害,更可怕的是,刀子的結局,往往是自傷。

何風的爸爸原來是個軍人,一向雷厲風行,對工作這樣,對家人也這樣。何風不知道媽媽離開爸爸是否也有這個原因,反正她早已習慣了爸爸連張口就罵都直接省略掉了的擡手就打。其實爸爸是愛女兒的,隻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這同樣是種痛苦。終于有一天,身為保安員的爸爸立了功——堅決阻止了另一位爸爸私拿廠裡材料去賣錢,好給女兒交學費——由此得到單位獎勵。興奮的爸爸用獎金為何風買了一件禮物:一條白色的婚紗裙。何風對禮物雖然哭笑不得,但仍感動于父親的心意。

爸爸還親自做了一桌飯,父女倆兒有機會坦誠交流了。爸爸委婉地向女兒承認了自己打人的錯誤。何風問爸爸:為什麼不把媽媽找回來?爸爸苦笑道:你媽也是個苦命人,放過她吧。原來在何風眼中一直是懦弱、暴躁、無能的爸爸,一下子變得可愛起來。這個被命運抛到底層的男人,用善良維護了自己最後、也是最堅強的尊嚴。何風向爸爸敬酒,祝賀他立功受獎。一直被日子折磨着的殘破之家,難得地浮現出一分溫情和幸福的氣息來。

人質劫持

包京生走投無路了,沒有人管他,沒有人能幫他,沒有飯吃。生活這個“主人”在不順從者面前是冷酷的,可惜老包選擇了不順從到底。他奪了何風的刀,劫持了阿利。說實話,他自己也不知道劫持阿利幹什麼,是朝阿利要錢還是朝阿利的老爸要錢,但他就是把阿利劫持了。警笛嘶鳴,許多人都往同一個地方急切地奔跑着,包括朱珠、陶陶,還有何風。何風無意中瞥見了警車旁邊的一個中年男人,那就是阿利的老爸。她見過他,她和老包去的那個酒吧就是他開的,那時他和藹地把他們勸走了,并告誡他們不要來這種地方。

而現在,他和藹依舊;在一座大樓的門口,警察形成了包圍圈,還有無數群衆在看熱鬧。包京生用刀脅迫着阿利走了出來,陽光正濃,照得他睜不開眼睛,隻剩下了迷惘。何風拼命地大喊:“老包,還我刀子!”老包好像聽見了,但也來不及了;金貴不知從什麼地方沖了上來,奮力推倒了他,救下阿利。整個人質劫持案圓滿解決,警察和群衆們長籲了一口氣。何風在人群裡,悲哀地看着眼前的情景,悲哀地看着……刀子終于傷人了,傷的卻不是别人。刀子的結局,隻能是自傷。

緣分

“緣分”這個詞的意思,其實是很豐富的,其中一個,就是每個人都會有他或她自己命中注定的結局。

何風退學了,她扔掉了所有的書本,所有的玩具——就是兩把刀子。它們從高高的天井垂直落下,發出了最後一聲清響。何風打扮得濃妝豔抹,像個真正的成熟女人,站在笑吟吟的阿利老爸身邊,他告訴她:我們有緣分。

阿利“摔打”畢業,順理成章地繼承了老爸的事業。金貴因救駕有功,成為了他的跟班。

阿利家出錢,讓法律更加客觀公正地處理了包京生,從此以後,再沒有人見過老包了,就如同他從來沒有來過一樣。

陶陶和伊娃都考上了大學,據說還正式成為“朋友”。

何風最終還是無法接受與阿利老爸的“緣分”,她離開了這座城市,前往新疆;朱珠在那裡上警校,已經寫過好幾封信了,結尾總是“來看看我吧,風子”。何風去了,坐在颠簸的長途客車中,窗外,是紅通通的太陽,一望無際的沙漠,還有一隊一隊真的駱駝。

但,沒有阿拉伯勇士。

青春有關

影片改編自何大草“殘酷青春系列”小說之《刀子與刀子》。其實,殘酷青春,卻也談不上殘酷。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故事,那些令大人們驚訝的故事,在正泡着青春的孩子們這裡,是實實在在的,是他們在體驗、在承受、在旁觀、在聆聽的;少愛的家庭,無聊的學校,可怕的老師,幼稚的感情,對于很多人而言,都構成了成長本身。他們就這樣長大,然後再必然地告别昨天,把那一切的一切,全留在模糊不清的童話般的記憶中,可以當那些故事發生過,也可以當它們沒發生。盡管他們不論怎樣選擇,都無法洗刷掉那些經曆所銘刻下的印痕。那些經曆,就像從何風的視角中所看到的那樣,摻雜着快樂、煩惱、迷惑、郁悶,當然,也有些哀傷。

然而另一方面,青春又總是無法避免地陷入“殘酷”,因為青春時時在抗拒着成人世界,又時時被成人世界滲透着,威脅着。當陶陶不再用青春的拳頭解決問題、而是成為宋小豆的“好幫手”時,當憨厚如金貴者也懂得了如何為自己最好地尋找生存的靠山時,青春确實是殘酷的。純真的本質喪失了,隻剩下成人化的法則。而何風和包京生那樣的“胡鬧”,在此對比之下,反倒有了一種積極的意義,至少,他們把青春保護到了最後一刻。青春,就像是何風的刀子,看着鋒利,實則脆弱,弄傷的,隻是自己,最終,總是要抛棄的。

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與青春有關的電影,舒緩而不沉悶,平靜中不缺少力量。雖然與原著小說相比,影片似乎保留的太多,很多地方不過“點到為止”。但是這樣,倒也給了觀衆更多的想象空間,和自己懷舊的樂趣。

其它

呂樂談十三棵泡桐

呂樂:用影片去表現成長的秘密

稱《十三棵泡桐》是“青春無志片”,認為成年人對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孩子存在誤讀

《新京報》:您覺得《十三棵泡桐》和之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這些青春片有何不同?

呂樂:我覺得《十三棵泡桐》并不是一部青春勵志片,而是“青春無志片”,我想講述一個真實的關于成長的故事,也許它并不适合父母帶孩子,爺爺帶孫子去看。

《新京報》:這是不是意味着影片的主題存在着某些消極的因素?

呂樂:不能這麼說。我覺得現在的成年人,對于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孩子存在很大的誤讀,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世界,甚至比成年人的世界還要豐富,這就是成長的秘密所在,這部影片要做的就是去表現這些秘密。

《新京報》:和《美人草》相比,《十三棵泡桐》有什麼一脈相傳的東西?

呂樂:我個人一直比較關注殘酷現實的題材,從這個角度上說,兩部影片都在這個範圍内。《十三棵泡桐》關注的是殘酷青春。我所理解的少年時代就像原著小說的書名,它有兩把刀刃,一把是青春,敏感、沖動、新鮮,另一把是社會,兩者相互碰撞推動年輕人做出一些魯莽的事情。

《新京報》:為什麼将小說原著的《刀子與刀子》改成《十三棵泡桐》?

呂樂:作為一部電影的片名,《刀子與刀子》顯然太激烈了些,而“第十三棵泡桐樹下”正是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約會的地方,他們的中學就叫“泡桐樹中學”,我覺得這個名字跟故事貼得更近,也讓影片的青春氣息更濃一些。

《新京報》:為什麼會對影片是否得獎興趣不大呢?

呂樂:因為現在的獎項運作的成分太多了,即使是海外的這些大的電影節。所以我對得不得獎看得很淡。但是獎項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便于影片的市場推廣。對于《十三棵泡桐》這樣一部投資不高的現實題材影片而言,有了這個獎,對于影片日後的公映會有一些幫助。

東京獲獎

《十三棵泡桐》根據何大草的小說《刀子與刀子》改編,是呂樂的第三部導演作品。這部影片在隻有初剪版時就受到了包括東京、柏林在内的多個國際重要電影節中國選片人的關注,東京電影節更是在影片送交電影局審查前就許諾該片可以獲得角逐本屆“金麒麟”最佳影片的機會。然而,最終影片與“金麒麟”擦肩而過。評審團将代表“銀獎”資格的評委會特别獎頒給了《十三棵泡桐》。據日本媒體報道,在六人評審團針對最佳影片的投票中,《十三棵泡桐》隻比《OSS117之開羅諜影》少一票。

相關評論

小說《刀子和刀子》是何大草所著的“殘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被年輕讀者推崇的一部。故事描寫的是女孩何鳳在她18歲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電影《十三棵泡桐》由呂樂執導,主角都是從未“觸電”的孩子,該片今年7月在成都開拍。看完片子後,徐靜蕾毫不吝惜地贊歎說:“中學生的故事,幾個小演員都十六七歲,都第一次演戲,都演得好,這是近期最好看的電影!”

作為原作者,何大草看片的心情是複雜中夾雜着多重感動。“25萬字的小說被改編成為100分鐘的電影,删減是一定的,但影片與小說的精神脈絡是一緻的。”他感慨說,看片時,他完全沉浸在影片所散發的氛圍裡,回憶起創作小說時的點點滴滴,心情難以平複。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打動年輕人,并不是出于對主人公生活的忠實記錄,而是因為人性、情感、記憶的共通。

電影評價

豆瓣評分 7

精彩影評

全是荷爾蒙,學生日學生,學生和老師扒灰或未得……那條裙子真TM神來之筆。...

豆瓣網|2008-01-1620

如果老包換個好看點兒的人來演,大家還會這麼煩他麼...

豆瓣網|2008-07-237

劉欣演戲不是挺好麼,為啥還去快女呢,不理解了。...

豆瓣網|2007-09-14

上一篇:亞麻涼席

下一篇:思源黑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