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

冬至節

中國傳統節日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内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于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後。由于中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中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标志着即将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中文名:冬至節 外文名: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别名:冬節、日短至、亞歲 節日時間:每年公曆12月21日至23日 節日類型: 流行地區: 節日起源: 節日活動: 節日飲食: 節日意義: 設定地點: 設立機構: 設定時間: 代表寓意:寒冷的冬天來臨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270° 傳統習俗:吃水餃、吃麻糍 氣候特點:天寒地凍 物候現象: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農事活動:興修水利 起居養生:及時添衣,适當鍛煉

曆史淵源

沿革

中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鬥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産物,它與幹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有着久遠的曆史源頭。

西漢武帝時期,将“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北方中原地區農事的曆法補充,采用土圭測日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二十四節氣”。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在傳承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農曆一個重要部分。

涵義

冬至有“日南至”之稱,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緻,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自冬至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複返"的轉折點,此後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标示着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太陽回升,是一個太陽直射點往返循環的開始,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天文曆法

冬至,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點,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區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緻,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将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中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将會逐日增長。由于冬至前後,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氣象變化

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複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四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于中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于中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

冬至過後,中國各地氣候都将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了。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或“完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于“數九”,民間流傳着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物候現象

中國古人将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後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标示着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太陽高度自此回升、白晝逐日增長,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農事活動

冬至前後是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積肥造肥的大好時機,同時要施好臘肥,做好防凍工作。中國江南地區更應加強冬作物的管理,清溝排水,培土壅根,對尚未犁翻的冬壤闆結要抓緊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強蓄水保水能力,并消滅越冬害蟲。已經開始春種的南部沿海地區,則要認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傳統習俗

冬至大如年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廣泛流傳着“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冬至節,民間曆來十分重視。先秦時期,南北各地風俗文化各異,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節日有曆史,乏記載。很多古已有之的節俗活動在著作上鮮有記載。

據現存著作記述,周人(陝西一帶)以冬十一月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為歲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歲首與現行“二十四節氣”的冬至日期在同陰曆十一月,因此有說從周時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動。

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大如年。”(《清嘉錄》)。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

畫九

所謂的畫九,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别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吃番薯湯果

在甯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甯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甯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甯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甯波話中,酒釀也叫“漿闆”,“漿”又跟甯波話“漲”同音,取其“财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吃餃子

在中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中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馬紮爾人的卡拉瓊日

卡拉瓊日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歐亞文化習俗之一。這一天白晝時間最短,日影時間最長,卡拉瓊日過後白晝開始變長,日影縮短,這一段時期将一直持續至3月的納烏魯茲節。這個節日在哈薩克斯坦被稱之為納爾圖甘日(Нартуған),在中國被稱之為冬至日。

因此在這一天,古代的突厥人會聚集在一起,點燃巨大的篝火,慶祝漫漫寒夜的結束。點燃篝火的另一個文化象征含義,在于通過火焰的溫暖,戰勝寒冷的長夜。

時至今日,馬紮爾人仍然延續着慶祝這一節日的傳統。根據古老的突厥語言,他們将這個節日稱之為“卡拉瓊”。根據節日傳統,匈牙利各地都會點燃巨大的篝火,舉辦盛大的晚會。

文學記述

詩詞

《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小至》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将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邯鄲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唐·韋應物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

徒令去京國,羁旅當歲寒。

子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

已懷時節感,更抱别離酸。

私燕席雲罷,還齋夜方闌。

邃幕沉空宇,孤燈照床單。

應同茲夕念,甯忘故歲歡。

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闌幹。

《冬至》貴谷子

日照數九冬至天,清霜風高未辭歲。

又是一個平衡日,子線從南向北回。

諺語

冬至西北風,來年幹一春。(晉)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贛)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傳說

冬至,又稱“日短至”、“日南至”等,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坊間流傳“冬至一陽生”的說法(記述在《恪遵憲度抄本》等作品中)。其實嚴格來講,“陽”有陰陽概念的陽與太陽的陽。冬至後,太陽高度回升,而非“陰陽”概念中的陽氣回升。冬至節氣反映的是太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偏移規律,冬至節氣的到來标示着北半球各地這天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最短,并非是陰陽概念中的陰氣最盛的一天。“陰陽五行”屬于“幹支”範疇,“陰陽”的消長,是以“幹支”為推算依據。冬至又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逐日增長。冬至反映的“陽”,是太陽的陽,而非“陰陽”概念的陽。

節氣養生

冬至後,中國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人們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添衣服,注意保暖;室内要通風換氣,減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多吃補益身體的食物,如蓮子、芡實、薏仁、赤豆、大棗、銀耳等;保持暢達樂觀,适當進行鍛煉。

冬至後的“三九天”,天氣寒冷,體内陽氣剛剛生發,比較弱小,養生要調節體内平衡、順應自然。因此要注意躲避寒冷、适當運動、多多休息、心情平穩,養護自身内剛剛生發的弱小陽氣,使其利于以後的生長繁盛。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過了冬至後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此時人體内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也就是說,冬至前後是進補的最好時機。但是,并非随意亂補就能達到效果,冬季進補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裡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緻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内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适用範圍,是否适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三忌慕名進補。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炖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裡的雞油大都屬于飽和脂肪酸。

四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上一篇:遵義航天中學

下一篇:3月29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