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

冬令進補

民間傳統習俗
冬令進補是傳統習俗,源自于易經,以其之十二辟卦來說明農曆的十二個月份的寒熱消長規律。[1]農曆十一月冬至前後在辟卦中為複卦,一陽氣初生,正是補陽氣的好時機。人類生活在自然界裡,人體的生理功能往往随着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所謂“天人相應”。自然界的動植物,特别是谷物類植物,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不同。人類到了冬季,也同樣處于“封藏”時期,此時服用補品補藥,可以使營養物質易于吸收蘊蓄,進而發揮更好的作用。因此,民間有“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之說。但是,這并不是說其他季節一概不能進補,相反,有的時候卻顯得更為重要,必須及時進補,當然其中也包括夏季在内。
    中文名:冬令進補 外文名: 别名: 簡介:中醫治病,十分重視氣候 進補:服用各種補品補藥 屬于:具有補充營養物質 類型:傳統習俗

概述

中醫治病,十分重視氣候、地域等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但更重要的則是“辯證施治”,特别強調“有是症,用是藥”。因此,即使是在冬季,如果病情屬于“實”、“熱”,也常采用“瀉實”、“清熱”的治法;到了夏季,如果是“虛”、“寒”的病症,也必須應用“補虛”、“溫裡”的治法。正因為如此,隻要是症情需要,夏令進補也是在所必行的。

進補,服用各種補品補藥,屬于中醫“補法”範疇,具有補充營養物質,調節或改善生理功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等作用,主要适應于各種虛弱的病症。夏季如果患重症大病,或施行外科手術以及婦女生育以後,出現氣血虧損、形體赢瘦、面色萎黃、疲乏無力、頭目眩暈、畏寒肢冷等症,都應及時進補,促使迅速消除各種虛弱症狀,達到恢複健康的目的。這時若拘泥于“冬令進補”,一定要再過幾個月再來服用補品補藥,那麼,不僅不能使虛弱的體質很快得到恢複,而且還可能在缺乏抗病能力的情況下發生其他疾病,變得更加虛弱。遇到這種情況,即使“冬令進補”具有易于吸收、有利蘊蓄等優點,而在改善生理功能、增強體質方面,就難免要“事倍功半”,費力多了。俗語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何況還是大虛大赢呢?此外,還有一些慢性疾病,在治療方法上需要采取“發時治标,平時治本”的原則。例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病等,常在冬季發作,需用止咳平喘化痰等法以消除症狀;而在夏季又可适當進補,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使患者到冬季不再複發或減少發作,從而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從上述情況來看,也說明夏令進補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視。

常用的補品補藥,根據其性質分為滋補類、清補類和平補類,因而中醫的補虛法也有滋補、清補和平補的不同。這三種補虛法在夏季都可應用,但必須區别虛弱症狀選擇應用。

由來

中醫術語:冬令進補 春天打虎。有名俗話說的好“冬令進補,春天打虎”。這是什麼意思呢?專家解釋說,冬天通過調補,到春天不容易得病。

俗語說:“冬令進補、春天打虎”,這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意思是在冬天通過調補,能使“精氣”儲存于體内,到了來年春天就不容易得病。而冬令進補,膏方則是首選,是“治未病”的好方法。

膏方,又名膏劑,屬于中醫裡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膏劑有外敷和内服兩種。内服膏劑,後來又稱為膏方、膏滋,因其起到滋補作用,也有人稱其為滋補藥,廣泛使用于内、外、婦、兒、骨傷等科疾患及大病後體虛者。

膏方,在中醫理論裡是一種具有高級營養滋補和治療預防綜合作用的成藥。它是在大型複方湯劑的基礎上,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确立不同處方,經濃煎後摻入某些輔料而制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具有藥物濃度高、藥效穩定、服用方便、便于攜帶和長期服用等優點。中醫膏方着重強調以預防疾病為主,輔以治療,可以有效地防病、療病、保健、強身。因此,中醫膏方是“治未病”的最佳選擇之一。

選用原則

1.滋補

就是服用具有滋膩性質的補品補藥來補益虛弱的方法。常用的滋補食品有豬肉牛肉羊肉母雞鼈、海參等;滋補藥物有熟地黃、阿膠、鼈甲、鹿角膠以及各種補膏,如十全大補膏、洞天長春膏等。由于這些補品補藥都會增加消化道負擔,有的還偏于溫性,所以在夏季一般很少服用。然而它們的補益作用較強,對比較嚴重的體質虛弱者有很好的調治作用。因此,像上面所講的患重症、手術後或婦女分娩後,即使在夏天也照樣可以服用。不過,在服用時要特别注意以下兩點:适量服食,不要過量;胃口不好、舌苔厚膩,或發熱、腹痛洩瀉時不宜服食。 

2.清補

就是服用有補益、清熱功效的補品補藥來補益虛弱的方法、常用的清補食品有

百合、綠豆、西瓜等;清補藥物有西洋參、沙參、麥冬、石斛(包括楓鬥)等。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易為暑熱所侵犯,此時服用清補類的補品補藥較為适宜。但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是素體陽虛,有畏寒肢冷症狀的人必須少食或不食;第二是服食應該有所節制,在春夏兩季過于服用寒涼藥物,會損傷人體的陽氣。 

3.平補

就是服用性質平和的補品補藥來補益虛弱的方法,這一類補品補藥為數較多,如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補品補藥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若能在夏季正确服食,同樣可取得良好效果,隻是在吸收蘊蓄方面略遜于冬令進補。

為了取得良好的進補效果,進補者應按虛弱的類型選用相适應的補品補藥,如氣虛的應補氣,陰虛的要補陰,心虛不甯的要補心,脾虛食少的要補脾等等

哲學觀

傳統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參,氣侯變化影響著人的生理活動,春夏為陽,氣候較熱;秋冬為陰,氣候寒冷,人亦随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發生生理上的變化,《黃帝内經。四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季的三個月份,是陽氣收藏的時期,天氣非常的寒冷,必須保護身體的陽氣,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所以有些動物有冬眠的情形,人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耗散。又說:『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冬天過度的消耗陽氣,儲存不足,則明年春天易生四肢無力頭暈欲厥之類的問題,是不合乎養生之道。

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也提到:『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病變焉。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因為農曆十一月在辟卦中為複卦,所謂〔由剝而複〕,就是指一年已經寒到了盡頭,雖然地面上還非常寒冷,但是太陽直射自北回歸線開始南移,地裡屬陽的能量也開始蓄積,《傷寒論》又說:『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所以在冬至前後,人體也是陽氣剛開始滋長,必須保護長養這初生的陽氣,外在環境上小心勿輕易受寒,内在的飲食選擇能量較高、幫助循環的食物,可以增加抵抗力助禦寒,并儲備能量待來年的利用,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預防醫學

《四季調神大論》又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所以冬令進補是預防醫學,在人體尚未出現疾病的時候,選擇最适當的時機----利用外在環境最寒冷之時,一方面可以使人體在冬天有抵抗力,不緻受寒氣的侵襲而生大病,一方又可蓄積能量,以待來年春夏的利用,避免明年因陽氣不足,陰寒内伏而發病,所以是養生方法的一種。

五、補冬補嘴空,元氣鴨使您力大如蠻牛

『補冬補嘴空』是台灣人的諺語,冬至日要進補,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八珍、十全等炖鴨。我們要介紹的藥膳「元氣鴨」是由公鴨一隻,冬蟲夏草五錢,枸杞三錢,黃耆五錢,當歸二錢,大棗二錢,姜三片,酒少許所組成。将鴨肉燙去血水,再将冬蟲夏草及鴨肉、枸杞、黃耆、當歸、大棗、姜、酒放入鍋中以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炖煮一小時即可食用。鴨性味甘鹹平,入肺腎二經,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其蛋白質含量豐富,包含了人體所有的必需氨基酸,大量的遊離氨基酸,極易為人體吸收,可迅速補充所缺乏之養份。其肌紅素及鐵的含量極高,含有高量的肌紅素,可以補充人體不足的鐵質。冬蟲夏草味甘性溫,入肺胃經,具強壯滋養、保肺益腎、治咳喘之上藥功效。用於病後體弱、頭暈、食欲減退、自汗、尤其呼吸系抵抗力之強化。現代醫學更證實冬蟲夏草有增加人體免疫功能、預防腎衰竭、抗癌、抗衰老、血壓、血脂、抗心律不整、心肌缺氧、鎮靜中樞神經等作用,并且能活化肝髒,促進新陳代謝,加強生理機能。鴨及冬蟲夏草合用,可以補虛損、益肺腎。黃耆性甘微溫,具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功能,能提高免役力,強心,利尿,降血壓,等作用。當歸性味甘辛溫,入心肝脾,具補血調經,活血的功能,可促進子宮血液循環,保護肝細胞,降低血脂,改善動脈硬化。枸杞性味甘平,入肝腎,具養陰補血及益精明目的作用,可降血糖,降膽固醇,促肝細胞增生,改善視力。生姜味辛性微溫,其揮發油能促進外周血液循環,服後全身溫暖,并引起發汗,使胃液分泌增加,增加腸胃蠕動,止嘔吐,增進食欲,加強消化功能,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調補脾胃,益氣生津緩和藥性及矯味的作用,大棗配合生姜,其脹滿之性可稍緩,而生姜得大棗,其刺激性可稍減,姜棗合用,能進一步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有利於鴨及冬蟲夏草的吸收,黃耆當歸氣血雙補,枸杞平補肝腎,共同達成養五髒的效果。

六戒

戒亂進補

首先,應該了解自己該不該補,屬于何種體質,屬于何髒何腑有虛。一般而言,中年人以補益脾胃為主,老年人以補益腎氣為主。但具體到個人,又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血陰陽共虛等不同,要認真分析,最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判定。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不犯虛虛實實之戒。

補而戒膩

對于身體狀态不太好,脾胃消化不良者來說,首先是要恢複脾胃的功能,否則服再多的補物也是無用。因此,冬令進補不要過于滋膩厚味,以易于消化為準則。

補而戒偏

中醫認為,氣與血、陰與陽雖然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但是又互為生長。冬令進補時也要注意兼顧氣血陰陽,不可一味偏補,防止過偏反而引發它疾。

外感戒補

在患有感冒、咳嗽等外感病症時,不要進補,以免留邪為寇,後患無窮。

戒以貴賤論英雄

對于如何進補,最好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對于補藥,不要抱着越貴越好、越貴越有效的想法。

戒惟補藥而補

對于想健身長壽者來說,光靠補藥不是好辦法。還要注意适當的運動鍛煉、飲食調整、多用大腦(做腦操)、避邪就靜等,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養生。

常用方法

(1)暑熱傷津 夏日炎炎,暑熱傷津的情況較為

普遍,多表現為口渴少津,尿少色黃,或有身熱舌紅、心煩不安等症。可采用清暑養陰生津的調補方法,例如:

①西洋參3-5克,切片,隔水蒸炖,或開水浸泡,分3-4次飲服。本品有益氣養陰、清心除煩功效,适用于口渴津少,兼有疲憊乏力或心煩者。

②百合(新鮮者)100-150克,分瓣,去衣,洗淨,加水700毫升,煮爛,加糖少許,分兩次當點心服食。本品有養陰清心作用,适用于口渴津少,兼有心煩者。

③綠豆100克(淘淨),加水1000毫升,文火煮爛,加糖适量,分兩次當點心服食。本品功能清暑生津,适用于口渴津少者,在綠豆中加粳米50克煮成粥,食之也有同樣效果。

④綠豆100克(淘淨),與鮮百合50克(分瓣、洗淨)同煮。先将綠豆加1000毫升清水煮,至綠豆略酥時,放入百合再煮,待綠豆和百合均煮爛後,加糖适量,分數次當點心服食,兩者都有清熱生津作用,而又各有所長,相互配合,可适用于暑熱、煩躁和口渴之症。

(2)氣虛乏力 溽暑季節,若是身受風寒,易緻感冒,過食生冷,常會腹瀉或嘔吐,待感冒、腹瀉和嘔吐痊愈後,多有氣虛乏力等症。此症适用于補氣的調補法,例如:

①生曬參或西洋參3-5克,切片,加水适量,隔水蒸炖或文火煎煮,加糖少許,每日服2-3次、此品功效補氣,生津,甯神,适用于疲乏無力、四肢倦怠或津少口渴之症。

②生曬參(切片)3-5克,麥冬10克,五味子3-5克,加水适量煎煮,每日1劑。煎兩次飲服。本方功能益氣生津,斂汗,适用于氣陰不足、口渴、汗多、脈象細弱等症;如嫌煎煮麻煩,可改服生脈飲口服液。

③黨參10-15克,黃芪10-15克,紅棗10隻,加水适量煎煮,每日1劑,煎兩次飲服。本方功能補中益氣,适用于倦怠乏力之症。

(3)食欲不振 有些人素有“疰夏”病症,每到夏季就會出現食欲不佳;有些人則因過食生冷引起嘔吐後而不思飲食;兩者都需用健脾開胃的調補方法,例如:

①焦白術9克,鮮藿香15克,砂仁3克(後下),佛手片9克,炒枳殼9克,采芸9克(包),加水适量,煎煮兩次,分次飲服。本方功能健脾開胃,行氣,解暑,适用于食欲不振,兼有脘腹氣滞脹悶者。

②黨參9-15克,焦白術9克,砂仁3克(後下),焦楂曲(各)9克,炒谷麥芽(各)15克,荷葉9克,加水适量,煎煮兩次,分次飲服。本方功能健脾補氣,清暑開胃,适用于食欲不振,兼有疲乏無力之症。如果兼有低熱,日久不止者,還可加用青蒿9克,但哺乳期婦女服用,則應将方中炒麥芽除去,以防回乳。 

注意事項

立冬已過,時節即将進入寒冷的冬季。中醫認為,冬令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冬季煲湯進補,在提升機體功能或增強抵抗能力等方面更能顯示出藥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煲湯進補,用鹽很有講究。食鹽其實是一味中藥,味鹹,性寒,歸胃、腎、大小腸經。主治食停上脘,心腹脹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齒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瘡瘍。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燥、滋陰、通便、止嘔吐的功效。

冬季氣候寒冷,人們很少出汗,體内損失鹽分少。此時進補,應以清淡為主。因此,“雪花鹽”為煲湯用鹽的上選。大家都知道,海水的成分與人體體液相似,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雪花鹽則是優質海鹽經壓濾機壓濾,再使用三級石英砂過濾後二次結晶提純的海鹽精品。另外,“雪花鹽”因特殊的分子結構造成天然的低鈉,因此雪花鹽潤味的湯汁,清淡、味鮮,湯汁中的營養成分更易為人體所吸收,能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使畏寒現象得到改善。

中醫理論裡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說法。因此冬季是補充微量元素和營養物質的最佳時機。在煲湯進補的時候,加入健康平衡鹽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健康平衡鹽”是在精制食鹽中添加了碘、鉀、鎂、硒、鋅等人體極易缺乏的微量元素,能夠增強人體機能,改善膳食結構不平衡的缺陷,能調節人體鈉、鉀、鎂在體液中的動态平衡,增強免疫力。“健康平衡鹽”中的各種微量元素以有機的形式添加,溶解在鮮美的湯汁中更易為人體吸收,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于體内,有助于體内陽氣的生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