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互聯網+

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态
互聯網+是指在創新2.0(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的創新形态)推動下由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态,也是在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由互聯網形态演進、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态。“互聯網+”簡單的說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信息和互聯網平台,使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利用互聯網具備的優勢特點,創造新的發展機會。“互聯網+”通過其自身的優勢,對傳統行業進行優化升級轉型,使得傳統行業能夠适應當下的新發展,從而最終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随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科學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互聯網+"時代正式到來,這也表明國内企業逐漸找到了經濟轉型的重點方向。[1]
    中文名:互聯網+ 外文名:Internet plus 别名: 本質: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 地位:國家戰略 首次提出:2012年11月易觀國際于揚提出 互聯網 域名:.com、.cn、.cx、.cc、.net等

概況

“互聯網+”代表着一種新的經濟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産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産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互聯網+”計劃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将互聯網與傳統産業深入融合,以産業升級提升經濟生産力,最後實現社會财富的增加。

“互聯網+”概念的中心詞是互聯網,它是“互聯網+”計劃的出發點。“互聯網+”計劃具體可分為兩個層次的内容來表述。一方面,可以将“互聯網+”概念中的文字“互聯網”與符号“+”分開理解。符号“+”意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與聯合。這表明了“互聯網+”計劃的應用範圍為互聯網與其他傳統産業,它是針對不同産業間發展的一項新計劃,應用手段則是通過互聯網與傳統産業進行聯合和深入融合的方式進行;另一方面,“互聯網+”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其深層意義是通過傳統産業的互聯網化完成産業升級。互聯網通過将開放、平等、互動等網絡特性在傳統産業的運用,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與整合,試圖理清供求關系,通過改造傳統産業的生産方式、産業結構等内容,來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提升效益,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概念提出與變遷

國内“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他認為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的産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台用戶場景結合之後産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我們可以按照這樣一個思路找到若幹這樣的想法。而怎麼找到你所在行業的“互聯網+”,則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4年11月,李克強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新工具。其中“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主題,被稱作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引擎”,可見其重要作用。

2015年3月,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表達了對經濟社會創新的建議和看法。他呼籲,我們需要持續以“互聯網+”為驅動,鼓勵産業創新、促進跨界融合、惠及社會民生,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創新發展。馬化騰表示,“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台、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内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态。他希望這種生态戰略能夠被國家采納,成為國家戰略。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2015年7月4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産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産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開幕。在舉行“互聯網+”的論壇上,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聯合百度、阿裡巴巴、騰訊共同發起倡議,成立“中國互聯網+聯盟”。

随着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在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态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态。“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态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台。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态。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态,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産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态。

基本内涵

“互聯網+”是兩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升級版,将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來,并與工業、商業、金融業等服務業的全面融合。這其中關鍵就是創新,隻有創新才能讓這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正因為此,“互聯網+”被認為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态、新業态,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态演進。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态。

主要特征

互聯網+有六大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創新的基礎就更堅實;融合協同了,群體智能才會實現,從研發到産業化的路徑才會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夥伴參與創新,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創新驅動。中國粗放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早就難以為繼,必須轉變到創新驅動發展這條正确的道路上來。這正是互聯網的特質,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也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結構。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不斷在發生變化。互聯網+社會治理、虛拟社會治理會是很大的不同。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之強大最根本地也來源于對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例如UGC,例如卷入式營銷,例如分享經濟。

五是開放生态。關于互聯網+,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開放的。我們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讓創業并努力者有機會實現價值。

六是連接一切。連接是有層次的,可連接性是有差異的,連接的價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标。

消費模式新常态

對于消費模式的内涵,學者們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人們的消費模式很大程度受所在的社會結構的制導。通過模型測算,他指出,越是多元化的社會,越容易接受新的消費品和消費服務。周叔蓮教授指出,消費模式主要指一定時期的消費特征,包括了消費内容、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方式、消費愛好和消費趨勢在内的深邃内涵。文啟湘教授認為,人們的消費模式是指一定社會在一定時期内居民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方式等的規範、數量和發展趨勢等。周殿昆教授探讨了适合國情特點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國家消費模式。他指出,為突破資源環境保護和經濟高速增長的“兩難困境”,我國應該選擇以公共消費為主體的“健康—集約型”國家消費模式。總體看來,消費模式主要包含了人們的消費關系和行為方法,從總體上反映了消費者的消費内容、基本趨勢,既指導消費者的消費活動,又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社會價值判斷;消費模式不僅反映了消費的主要内容,而且還反映了經濟社會生活的準則。實踐表明,互聯網大大拓展了全社會溝通活動的空間,極大地變革着人們的消費模式。“互聯網+”背景下的消費模式完全不同于傳統消費模式,對商品生産、市場流通、經營銷售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合成了消費模式的新常态。

(一)滿足了消費需求,使消費具有互動性

傳統消費模式與商業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供給與需求在時間和信息獲取上的非同一性。在傳統消費模式中,供給方依照自身對于市場和消費者的理解,自行設計制造商品和服務,通過各種銷售渠道達到消費者手中。在傳統模式下,消費者是商品服務的被動接受者,同時因為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限制,供給方很難滿足需求者的個性化需求;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為各種類型商業機構,商業機構充當了供給方和需求方的中間樞紐。但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消費模式中,互聯網為消費者和商家搭建了一個快捷而實用的互動平台,供給方直接與需求方打交道,中間樞紐環節被省去,供給方與需求方直接形成了消費流通環節,同時互聯網使得個性化“私人訂制”成為可能。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直接将自身的個性化需求提供給供給者,能夠親自參與到商品和服務的生産中;生産者則根據消費者對産品外形、性能等多方面的要求提供個性化商品。“互聯網+”間接上促進了消費個性化趨勢的形成,消費者成為了商品和服務的生産出發點與歸宿,與生産有了直接緊密的聯系。這種互動性體現的不僅是一種商業模式,更代表着未來新經濟和新文化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二)優化了消費結構,使消費更具有合理性

在物資匮乏的年代,一個地區甚至全國同時追求千人一面的産品和服務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屢見不鮮。這一特定的曆史階段雖然對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産生了積極作用,但是當規模化生産愈演愈烈時,産能過剩就不可避免。随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對特色化、趣味化的需求更加強烈,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消費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消費者置身于資源豐富的網絡世界中時,不僅僅能夠借助于互聯網的特點進行方便快捷的消費,同時互聯網購物本身就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消費借助于互聯網的各種創新特點,使得消費者能夠體驗到與傳統消費模式截然不同的感受,體驗消費過程就與消費本身融為一體,體驗中有消費,消費中蘊含體驗。互聯網逐漸培養了消費者享受快捷選擇、快捷支付的舒适性,消費者也就逐漸習慣于互聯網所提供的“唾手可得”和“無所不及”的精神享受。這種傳統消費模式不能提供的體驗使得消費已經進入了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的新階段。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有助于實現空間分散、時間錯位之間的供求匹配,從而可以更好地提高供求雙方的福利水平,進而優化升級人們的基本需求。

(三)擴展了消費範圍,使消費具有無邊界性

傳統消費由于時間、空間限制,在消費内容、消費時空上都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互聯網消費由于成功運用了互聯網技術,使得傳統消費的時空限制趨于消失,形成了一種無邊際消費模式。首先,消費者在商品服務的選擇上是沒有範圍限制的。當前各個電商在互聯網上銷售各種各樣的商品和服務,特别是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個性突出的非标準化産品,如圖書、影視、音樂和遊戲等。在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背景下,互聯網能夠以無限的商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其次,互聯網消費突破了空間的限制。随着互聯網在全球普及範圍的逐步擴大,消費者能在世界各地購買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務,互聯網提供了超越國家和地區邊界的能力,互聯網消費沒有了邊界限制;再次,消費者的購買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包括商品搜尋、支付手段等在内的各種消費支撐技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完全能夠滿足當前消費者方便快捷購物的需求;最後,互聯網提供信息是無邊界的。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各種類型信息排山倒海般地被消費者接收到,信息的傳播同樣不受時空地域的限制,同時借助于大數據技術,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消費習慣等微觀信息也被歸納統計,生産方更能借助于這些數據為消費者提供完善的服務,消費信息在生産與消費方的充分流動促使整個互聯網消費穩步健康發展。

(四)改變了消費行為,使消費具有分享性

AIDMA作為分析消費者行為傳統模式理論已經存在了很多年。該理論認為,消費者從最初接觸到商品到最終完成購買将經曆五個階段:A(Attention)誘發注意;I(Interest)激發興趣;D(Desire)形成欲望;M(Memory)産生記憶;A(Action)促成購買。然而,在互聯網背景下,該理論已經鞭長莫及了。AISAS理論能更好地诠釋在“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者購物的行為模式。新消費行為模式AISAS與AIDMA相比較,在前兩個階段基本相同,但從第三個階段開始就出現了變化。新行為模式在第三個階段變為了S(Search),即消費者在互聯網背景下主動進行商品服務的搜尋,第四個階段為A(Action),即采取購買行為,最後一個階段變為了分享即S(Share),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消費者也成為了自媒體的代言人,能夠随時随地分享自己的信息,能夠将自身商品和服務的使用體驗與其他人分享。基于“互聯網+”時代特點而重新構建的AISAS模式強調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而着重突出了信息獲取和信息分享環節。正是因為消費者自主“搜索”和“分享”行為的普遍,所有的信息将以互聯網為中心聚合擴散,産生成倍的傳播效果,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及信息收集模式帶來了颠覆性的變革,這就使得消費者能直接接觸到網絡中由其他消費者分享的商品服務的各式各類信息。在電子産品、汽車、化妝品和一些奢侈品領域,互聯網已經是消費者了解商品信息的首要來源。網絡的日趨普及,帶來了全民傳播、全民分享消費信息的趨勢。互聯網的時效性、綜合性、互動性和使用便利性使得消費者能方便地對商品的價格、性能、使用感受進行分享,消費者“貨比三家”的困難程度被大大降低。這種信息體驗對消費模式轉型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五)豐富了消費信息,使消費具有自主性

“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不喜歡被動接受消費品和消費服務,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流行、時尚、前衛的新鮮事物來彰顯自我魅力。這種傾向性的選擇緣于互聯網把産品、信息、應用和服務連接起來,使消費者的“搜索引擎”有了“庫”、有了“源”。消費者如果想購買商品,可以方便地找到同類産品的信息,并根據其他消費者的消費心得、消費評價作出是否購買的決定。也就是說,“互聯網+”的消費時代最大限度地擴大了消費增量、盤活了消費存量,強化了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的系列權益。

實際應用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各行各業都想在網絡上占有自己的市場份額,那麼想要占據互聯網的市場,首先就要在網絡上能夠讓網民看到信息。這時候是不是需要建設網站來作為載體,讓用戶能夠在互聯網上找到我們的網站,從而獲取客戶流量訂單呢?那麼我們怎麼樣能夠讓更多的用戶看到呢?是不是需要能夠讓用戶在百度上搜索我們網站關鍵詞後,在百度搜索結果中的首頁展現網站出來呢?那麼怎麼做我們的網站才能夠展現出在百度首頁呢?這時就需要運用SEO網站優化排名技術了,當然,不要就認為SEO就是簡單的把你的網站排名做上來,更重要的是能夠讓你的網站有轉化,有成交,給你帶來效益。這才是SEO核心技術的完美展現。

與傳統企業相反的是,當前“全民創業”時代的常态下,與互聯網相結合的項目越來越多,這些項目從誕生開始就是“互聯網+”的形态,因此它們不需要再像傳統企業一樣轉型與升級。“互聯網+”正是要促進更多的互聯網創業項目的誕生,從而無需再耗費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與實施行業轉型。可以說,每一個社會及商業階段都有一個常态以及發展趨勢,“互聯網+”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萬企業需要轉型升級的大背景,後面的發展趨勢則是大量“互聯網+”模式的爆發以及傳統企業的“破與立”。

工業

“互聯網+工業”即傳統制造業企業采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改造原有産品及研發生産方式,與“工業互聯網”、“工業4.0”的内涵一緻。

“移動互聯網+工業”。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傳統制造廠商可以在汽車、家電、配飾等工業産品上增加網絡軟硬件模塊,實現用戶遠程操控、數據自動采集分析等功能,極大地改善了工業産品的使用體驗。

“雲計算+工業”。基于雲計算技術,一些互聯網企業打造了統一的智能産品軟件服務平台,為不同廠商生産的智能硬件設備提供統一的軟件服務和技術支持,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并實現各産品的互聯互通,産生協同價值。

“物聯網+工業”。運用物聯網技術,工業企業可以将機器等生産設施接入互聯網,構建網絡化物理設備系統(CPS),進而使各生産設備能夠自動交換信息、觸發動作和實施控制。物聯網技術有助于加快生産制造實時數據信息的感知、傳送和分析,加快生産資源的優化配置。

“網絡衆包+工業”。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企業通過自建或借助現有的“衆包”平台,可以發布研發創意需求,廣泛收集客戶和外部人員的想法與智慧,大大擴展了創意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搭建了“創客中國”創新創業服務平台,鍊接創客的創新能力與工業企業的創新需求,為企業開展網絡衆包提供了可靠的第三方平台。

金融

在金融領域,餘額寶橫空出世的時候,銀行覺得不可控,也有人懷疑二維碼支付存在安全隐患,但随着國家對互聯網金融(ITFIN)的研究也越來越透徹,銀聯對二維碼支付也出了标準,互聯網金融得到了較為有序的發展,也得到了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

互聯網+金融從組織形式上看,這種結合至少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互聯網公司做金融;如果這種現象大範圍發生,并且取代原有的金融企業,那就是互聯網金融颠覆論。第二種是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第三種是互聯網公司和金融機構合作。

從2013年以在線理财、支付、電商小貸、P2P、衆籌等為代表的細分互聯網嫁接金融的模式進入大衆視野以來,互聯網金融已然成為了一個新金融行業,并為普通大衆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資理财選擇。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2013年是初始之年,2014年是調整之年,而2015年将成為各種互聯網金融模式進一步穩定客戶、市場,走向成熟和接受監管的規範之年。

互聯網供應鍊金融

該業務與電子商務緊密結合,阿裡巴巴、蘇甯、京東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紛紛自行或與銀行合作開展此項業務。互聯網企業基于大數據技術,在放貸前可以通過分析借款人曆史交易記錄,迅速識别風險,确定信貸額度,借貸效率極高;在放貸後,可以對借款人的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實現持續閉環監控,有力降低了貸款風險,進而降低利息費用,讓利于借款企業,很受小微企業的歡迎。

P2P網絡信貸

近兩年,我國P2P網絡信貸市場出現了爆炸式增長,無論是平台規模、信貸資金,還是參與人數、社會影響都有較大進步。據統計,2014年,P2P平台數量已經達到1575家,全年成交金額2528億元。P2P規模的飛速發展為中小微企業融資開拓了新的融資渠道,也為居民進行資産配置提供了新的平台。

衆籌

衆籌這種融資模式具有融資門檻低、融資成本低、期限和回報形式靈活等特點,是初創型企業除天使投資之外的重要融資渠道。我國已成立的衆籌平台已經超過100家,其中約六成為商品衆籌平台,純股權衆籌約占兩成,其餘為混合型平台。

互聯網銀行

2014年,互聯網銀行落地,标志着“互聯網+金融”融合進入了新階段。2015年1月18日,騰訊是大股東的深圳前海微衆銀行試營業,并于4月18日正式對外營業,其成為國内首家互聯網民營銀行。1月29日,上海華瑞銀行獲準開業。微衆銀行的互聯網模式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節省了有形的網點建設和管理安全等龐大的成本、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節約了客戶跑銀行網點的時間成本等。微衆銀行的互聯網模式還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客戶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可以辦理銀行業務,不受時間、地點、空間等約束,效率大大提高;通過網絡化、程序化交易和計算機快速、自動化等處理,大大提高了銀行業務處理的效率。阿裡巴巴旗下的浙江網商銀行将于2015年6月25日上線,并取名為“MYbank”。

不良資産

2015年4月2日,包之網率先将打造“不良資産+互聯網”的概念,構建不良資産的互聯網處置服務平台。

商貿

在零售、電子商務等領域,過去這幾年都可以看到和互聯網的結合,正如馬化騰所言,“它是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換代,不是颠覆掉傳統行業。”在其中,又可以看到“特别是移動互聯網對原有的傳統行業起到了很大的升級換代的作用。”

2014年,中國網民數量達6.49億,網站400多萬家,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3萬億元人民币。在全球網絡企業前10強排名中,有4家企業在中國,互聯網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增長點。

2015年5月18日,2015中國化妝品零售大會在上海召開,600位化妝品連鎖店主,百餘位化妝品代理商,數十位國内外主流品牌代表與會。面對實體零售渠道變革,會議提出了“零售業+互聯網”的概念,建議以産業鍊最終環節零售為切入點,結合國家戰略發展思維,發揚“+”時代精神,回歸渠道本質,以變革來推進整個産業提升。

2014年B2B電子商務業務收入規模達192.2億元人民币,增長28.34%;交易規模達9.4萬億元人民币,增長15.37%。同時,B2B電商業務也正在逐步轉型升級,主要的平台仍以提供廣告、品牌推廣、詢盤等信息服務為主。阿裡巴巴、慧聰網、華強電子網等多家B2B平台開展了針對企業的“團購”、“促銷”等活動,培育企業的在線交易和支付習慣。

截至2014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進出口額已突破30億元。一大批跨境電子商務平台走向成熟。外貿B2C網站蘭亭集勢2014年前三季度服裝品類的淨營收達到3700萬美元,同比增速達到103.9%;訂單數及客戶數同比增速均超過50%。

2020年,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季度主要經濟數據,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8536億元,增長5.9%,其中吃類和用類商品分别增長32.7%和10%。直播帶貨表現強勁,成新消費造風口。直播為商家帶來的成交訂單數同比增長超過160%,新開播商家同比增長近3倍。“除了電商網購之外,遊戲、教育、醫療等衆多消費場景都在線上集中爆發,相應的消費需求同樣井噴,”蘇甯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全場景觸網”态勢使得互聯網更加深層次地融入到了國人的生活之中。

智慧城市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強調要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曆史、地域文化。加強城市供水供氣供電、公交和防洪防澇設施等建設。堅決治理污染、擁堵等城市病,讓出行更方便、環境更宜居。

所謂“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态、新業态,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态演進。而智慧城市則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态。“互聯網+”也被認為是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創新湧現的智慧城市生态,從而進一步完善城市的管與運行功能,實現更好的公共服務,讓人們生活更便宜、出行更便利、環境更宜居。

伴随知識社會的來臨,無所不在的網絡與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共同驅動了無所不在的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創新2.0,而創新2.0又反過來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态的形成與發展,重塑了物聯網、雲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态。“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移動了、泛在了、應用于傳統行業了,更會同無所不在的計算、數據、知識,造就了無所不在的創新,推動了知識社會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衆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體驗實驗區)、Fab Lab(個人制造實驗室、創客)、AIP(“三驗”應用創新園區)、Wiki(維基模式)、Prosumer(産消者)、Crowdsourcing(衆包)等典型創新2.0模式不斷湧現,推動了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新形态。

上海市浦東新區經信委副主任張愛平認為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互聯網+”,其邏輯樞紐是“政務雲+”,突破急需“雲調度+”,這也是創新2.0語境下智慧城市的生态演替趨勢。

北京大學移動政務實驗室宋剛博士對此表示認同,并認為“互聯網+”概括了信息通信技術高度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知識社會創新2.0的互動與演進,也是對當前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和趨勢的一個概括。“互聯網+”作為智慧城市的本質特征将形塑面向知識社會的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衆創新、協同創新,推動形成有利于創新湧現的創新生态。互聯網+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也是思維、理念、模式上的“+”,其中以人為本推動管理與服務模式創新與大衆創業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作為推動城鎮化發展、解決超大城市病及城市群合理建設的新型城市形态,“互聯網+”正是解決資源分配不合理,重新構造城市機構、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問題的利器。譬如在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基于互聯網思維,搭建開放、互動、參與、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務平台,通過互聯網與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的融合,推動傳統行業的升級與轉型,從而實現資源的統一協調與共享。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智慧城市正為互聯網與行業産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應用土壤,一方面推動了傳統行業升級轉型,在遭遇資源瓶頸的形勢下,為傳統産業行業通過互聯網思維及技術突破推進産業轉型、優化産業結構提供了新的空間;一方面能夠進一步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産業發展,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産業的結合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并催生了跨領域、融合性的新興産業形态。

同時,智慧城市的建設注重以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而“開放,透明、互動、參與、融合”的互聯網思維為公衆提供了維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多種工具和方法實現用戶的參與,實現公衆智慧的彙聚,為不斷推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衆創新、協同創新,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伴随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創新2.0推動的創新生态所帶來的創客浪潮,互聯網浪潮推動的資源平台化所帶來的便利以及智慧城市的智慧家居、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領域所帶來的創新空間進一步激發了有志人士創業創新的熱情。也正因如此,“互聯網+”是融入智慧城市基因的,是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基本特征。

2020年7月11日,”上海市第三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需求”正式發布,圍繞AI+制造、交通樞紐、商圈、文化旅遊、政務、園區、金融等7個領域,建設11個綜合性AI應用場景,從單個場景、點上示範轉向領域推廣、城市賦能,從解決行業痛點趨向實現價值落地。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陸森表示,在智慧城市1.0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上,我們正在向泛在化、融合化和智能化的未來智能城市轉變,智能服務将無縫銜接,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城市、人與自然都能更好地和諧相處,實體建築和基礎設施将和虛拟世界相結合,這将是未來智能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通信

在通信領域,互聯網+通信有了即時通信,幾乎人人都在用即時通信App進行語音、文字甚至視頻交流。然而傳統運營商在面對微信這類即時通信App誕生時簡直如臨大敵,因為語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随着互聯網的發展,來自數據流量業務的收入已經大大超過語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聯網的出現并沒有徹底颠覆通信行業,反而是促進了運營商進行相關業務的變革升級。

重慶市與中國聯通公司簽訂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中國聯通将持續加大在重慶市的投入,重慶将投入150億元人民币,建設重慶寬帶互聯網基礎樞紐設施,構建“雲端計劃”互聯網基礎。中國聯通公司将在重慶實施“互聯網+”協同制造、普惠金融、現代農業、綠色生态、政務服務、益民服務、商貿流通等7大系列行動。

交通

“互聯網+交通”已經在交通運輸領域産生了“化學效應”,比方說,大家經常使用的打車軟件、網上購買火車和飛機票、出行導航系統等等。

從國外的Uber、Lyft到國内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移動互聯網催生了一批打車拼車專車軟件,雖然它們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争議,但它們通過把移動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改善了人們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車輛的使用率,推動了互聯網共享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排放,對環境保護也做出了貢獻。

民生

在民生領域,你可以在各級政府的公衆賬号享受服務,如某地交警可以60秒内完成罰款收取等,移動電子政務會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工具。

2014年12月,廣州率先實現微信城市入口接入,随後深圳、佛山、武漢陸續上線,随着這幾個城市的接入,三個月來,已有700萬人次享受了微信城市服務。

旅遊

微信可以實現微信購票、景區導覽、規劃路線等功能。騰訊雲可以幫助建設旅遊服務雲平台和運行監測調度平台。市民在景區門口,不用排隊,隻要在景區掃一掃微信二維碼,即可實現微信支付。購票後,微信将根據市民的購票信息,進行智能線路推送。而且,微信電子二維碼門票自助掃碼過閘機,無需人工檢票入園。

醫療

現實中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等難題,業内人士認為,移動醫療+互聯網有望從根本上改善這一醫療生态。具體來講,互聯網将優化傳統的診療模式,為患者提供一條龍的健康管理服務。在傳統的醫患模式中,患者普遍存在事前缺乏預防,事中體驗差,事後無服務的現象。而通過互聯網醫療,患者有望從移動醫療數據端監測自身健康數據,做好事前防範;在診療服務中,依靠移動醫療實現網上挂号、詢診、購買、支付,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提升事中體驗;并依靠互聯網在事後與醫生溝通。

百度、阿裡、騰訊先後出手互聯網醫療産業,形成了巨大的産業布局網,他們利用各自優勢,通過不同途徑實現着改變傳統醫療行業模式的夢想。

百度其利用自身搜索霸主身份,推出“健康雲”概念,基于百度擅長的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形成“監測、分析、建議”的三層構架,對用戶實行數據的存儲、分析和計算,為用戶提供專業的健康服務。除此之外,百度還利用其超強的搜索技術優勢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平台,這其實與新型的智能醫療服務平台健趣網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在智能搜索方面,百度與健趣網有着極大地合作前景與開發領域。

阿裡在移動醫療的布局主要是“未來醫院”和“醫藥O2O”,前者以支付寶為核心優化診療服務,後者以藥品銷售為主,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與其“聯姻”。2014年—2015年,支付寶相繼與海虹控股、東華軟件、東軟集團、衛甯軟件簽訂協議,共同推進“未來醫院”,以智能優化診療服流程,并先後在杭州、廣州、昆明、中山等地的醫院試點。在醫藥電商方面,2015年1月,阿裡健康與白雲山達成合作協議,阿裡旗下雲鋒基金5億元參與白雲山定增,雙方拟共同探索開發藥品O2O營銷模式。并且“阿裡健康雲平台——數據服務”平台及相應的醫藥大數據戰略已經發布實施。在大數據技術領域,百度與阿裡有着很多交叉領域,為兩者在以後的合作留下極大空間。

騰訊以QQ和微信兩大社交軟件為把手,投入巨資收購丁香園和挂号網,并在第一時間從QQ上推出“健康闆塊”,為微信平台打造互聯網醫療服務整合入口,其互聯網+醫療發展戰略已經一目了然,從資本運作,到微信服務,再到智慧醫療,騰訊的用戶争奪戰始終是它布局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重頭戲。2014年4月,九州通攜手騰訊開發微信醫藥O2O“藥急送”功能,随後陸續開通了微信訂閱号“好藥師健康資訊”和微信服務号“好藥師”,好藥師微信小店開張後10天突破5000張訂單。

2013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為19.8億元,同比增長50.0%,預計2017年将達到200.9億元,4年複合增長率高達78.5%。移動醫療未來兩年将高速發展。

北京多家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體驗全程線上就診服務。醫生随時點開軟件的醫生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為患者看診,靈活性很高。不管在查完房的時候,還是在空閑時間,随時可以為患者服務。截至2020年4月26日,北京市已有中日友好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宣武醫院等5家定點醫療機構開通互聯網診療服務,還有16家定點醫療機構正在進行信息系統改造等工作。

互聯網醫療打破了時空限制,不僅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讓其他患者能夠在疫情防控期間及時得到醫療支持。

線上預約時間更精确,到院後無需二次簽到。

遠程會診通過AR技術完成肺部CT影像三維重建。

昆醫大附一院門診辦公室副主任陶博介紹,遠程會診過程中,調取了昆醫大附一院互聯網雲醫院上的多次肺部CT影像,通過AR技術完成三維重建,“專家們隻需要戴上AR眼鏡,就可以将二維圖片立體化,360度高清立體呈現器官、病竈形态、細微結構,患者可以得到精準、個性化的診療。”

5G技術也被應用在遠程會診中。

1月29日,昆醫大附一院聯合中國移動雲南公司推出了基于5G網絡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在線免費診療平台”。每天20多名專家在線診療,為患者進行遠程診斷,避免就診人數較多造成聚集性感染。

基于人臉識别技術實現“互聯網+醫保”支付。

山東省互聯網醫保大健康服務平台基于醫保電子憑證和人臉識别技術,在患者通過人臉識别進行身份認證後,醫生可調取患者過去3個月的電子病曆,在線開具處方,實現了醫保在線支付結算一體化。未來,平台将通過構建“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綜合醫療保障服務體系,滿足山東省失能人員、慢病患者、困難群體和2300萬老人網上問診、複診購藥、慢病續方、醫保支付結算、送藥上門等多樣化的就醫需求。

教育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個教育專用網、一部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

在教育領域,面向中小學、大學、職業教育、IT培訓等多層次人群提供學籍注冊入學開放課程,但是網絡學習一樣可以參加我們國家組織的統一考試,可以足不出戶在家上課學習取得相應的文憑和技能證書。互聯網+教育的結果,将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

互聯網+教育的影響不隻是創業者們,還有一些平台能夠實現就業的機會,在線教育平台能提供的職業培訓就能夠讓一批人實現職能的培訓,而自身創業就能夠解決就業。總理提出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是對于教育而言有深遠的影響。教育不隻是商業,就類似極客學院上線一年多,就用近千門職業技術課程和4000多課時幫助80多萬IT從業者用戶提高職業技能。

2015年6月14日舉辦的2015中國互聯網+創新大會河北峰會上,業界權威專家學者圍繞互聯網+教育這個中心議題,紛紛闡述自己的觀點。“互聯+不會取代傳統教育,而且會讓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

第一代教育以書本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輔導和案例方式出現,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學生為核心。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國教育正在邁向4.0時代。

票務

2021年10月,國内首個演出票務領域行業标準正式實施,文化和旅遊部頒布的國内首個演出票務領域行業标準《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範》正式實施。專家表示,該标準的施行将進一步完善演出票務管理,治理行業亂象,推進演出領域數字化建設。

政務

2014年6月末,國内政務微信公衆号大約在6000個左右。而截至2014年11月27日,有數據統計的全國政務微信公号為16446個。其中,中央部委及其直屬機構政務微信公号為2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區縣三級地方類政務微信公号16233個。到2015年2月6日,國家網信辦在石家莊舉辦的政務新媒體建設發展經驗交流會上傳出消息,政務微博賬号達24萬個,政務微信賬号已逾10萬個。政務微信公衆号從數量到影響力,已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傳播力量。

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悄然開始了與互聯網巨頭的合作,試圖通過互聯網提升政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助力向服務型政府轉型。

全國兩會結束後不久,騰訊先後宣布與河南省、重慶市和上海市政府合作打造“智慧城市”,其中一項重要内容就是将交通、醫療、社保等一系列政府服務接入微信,把原來需要東奔西走排大隊辦理的業務通過手機完成,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阿裡巴巴和其新近成立的螞蟻金服也已開始同地方政府接洽,計劃将上述政務服務接入支付寶和新浪微博移動客戶端。浙江省政府也計劃在未來允許支付寶承接省内非稅類收費業務。接入阿裡巴巴支付寶移動客戶端的政務服務體系已在上海、杭州、廣州、廈門等東部沿海城市以及山西全省上線。

包括阿裡巴巴和騰訊在内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通過自有的雲計算服務正在為地方政府搭建政務數據的後台,将原本留存在政府各個部門互不連通的數據歸集在一張網絡上,形成了統一的數據池,實現了對政務數據的統一管理。

農業

農業看起來離互聯網最遠,但“互聯網+農業”的潛力卻是巨大的。農業是中國最傳統的基礎産業,亟需用數字技術提升農業生産效率,通過信息技術對地塊的土壤、肥力、氣候等進行大數據分析,然後據此提供種植、施肥相關的解決方案,大大提升農業生産效率。此外,農業信息的互聯網化将有助于需求市場的對接,互聯網時代的新農民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也可以通過大數據掌握最新的農産品價格走勢,從而決定農業生産重點。與此同時,農業電商将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通過互聯網交易平台減少農産品買賣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益。面對萬億元以上的農資市場以及近七億的農村用戶人口,農業電商面臨巨大的市場空間。

語言

互聯網正以改變一切的力量,在全球範圍掀起一場影響人類所有層面的深刻變革,而人類正站在一個新的時代——互聯網時代到來的前沿。在這一前沿,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随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變化;“互聯網+語言”的傳播模式也由此誕生,它将成為增強語言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互聯網+語言”代表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态,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語言傳播中的作用,增強語言影響力,提升語言軟實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語言發展新形态。語言傳播的動因是推動語言傳播的力量;不同時代不同語言的傳播,有着不同的動因,如文化、科技、軍事、宗教和意識形态等。在信息時代,互聯網成了語言傳播的直接動因和有力工具,并在逐漸演變成為多語言的網絡世界。因此,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語言傳播中的作用,對于增強語言的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互聯網+語言”作為一種新的語言傳播模式,如何充分利用它來增強語言影響力,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人類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随着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也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當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就催生了網絡語言。這種新的語言形式簡潔而生動,從誕生起就備受人們青睐,尤其青少年追捧。網絡語言不僅是信息時代網民交流溝通的社會用語,也是時代賦予語言研究者及其他研究者的曆史使命,同時還是人類語言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随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網絡語言研究的深入,一門新的學科——網絡語言學應時而生。網絡語言學的概念是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于2000年首先提出的。在其《一門嶄新的語言學科——網絡語言學》一文中,他對網絡語言的特點和類型以及網絡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務和學科性質作了精辟的論述。此後,網絡語言學引起了國際學界的關注。

詩詞

“互聯網+詩詞”:舊文學的新常态,“互聯網+詩詞”是由互聯網資深人士、世界漢詩協會會員、香港詩詞學會會員、詩壇新秀王加洪先生首次在全球範圍内提出。互聯網+詩詞是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關于“互聯網+”的總體概述下而衍生的新概念。旨在互聯網新時代浪潮中,讓中華古典文化精髓得到新的傳承和發展。2015年8月初,王加洪在珠海與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知名詩人孫忠凱會面,并首次提出“互聯網+詩詞”的設想,并展開了深入探讨。2015年8月8日,“互聯網+詩詞”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第二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圓滿落幕。“互聯網+詩詞”得到運用。由中華書局發起,中國出版集團、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中華書局、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中國移動共同舉辦的第二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行。2015年8月15日—18日,由香港詩詞學會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詩人節大會上,王加洪先生再次在大會上闡述了“互聯網+詩詞”的設想,并得到了與會人員的認可。據香港大公報-大公網報道:“第六屆中國詩人節——紀念抗日戰争勝利七十周年抗戰詩歌吟唱會”于2015年8月15—8月17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詩詞大會由香港詩詞學會主辦,旨在回憶往昔,緬懷七十年前的曆史,用詩歌來表達中華民族的憤慨與控訴,提醒大衆勿忘國恥。

地震

由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主辦、以“科技、創新、安全、參與”為主題的“互聯網+地震”論壇11月30日在京舉行,中國地震台網中心與今日頭條等大型互聯網平台合作,着力實現地震信息的高效傳輸、廣泛覆蓋和精準推送,将不斷提高公衆獲得地震緊急信息服務的時效。

2009年台網中心開發了能實時提供最新地震消息的手機應用“地震速報”,近年來實現了自動地震速報通過手機App、微博、微信、網站等對外同步發布。

地震台網一旦監測到地震,自動觸發和實時處理系統會自動分析,生成地震速報參數,由今日頭條的精準推送引擎在第一時間推送給受地震影響地區的民衆,從接到地震台網的速報數據到用戶接收到信息推送時間是60秒左右,未來這個時間有望縮短到接近0秒。

發展趨勢

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推動了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用戶參與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演進。創新2.0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衆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創新2.0的交互與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組織方式、社會形态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産業、政府、社會、民主治理、城市等領域的建設應該把握這種趨勢,推動企業2.0、政府2.0、社會2.0、合作民主、智慧城市等新形态的演進和發展。“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态、新業态,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态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态。它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增長形态,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産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産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模式。

無所不在的網絡會同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一起推進了無所不在的創新,以及數字向智能并進一步向智慧的演進,并推動了“互聯網+”的演進與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包括深度學習神經網絡,以及無人機、無人車、智能穿戴設備以及人工智能群體系統集群及延伸終端,将進一步推動人們現有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産業模式、合作形态的颠覆性發展。《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一文對知識社會環境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的互動演進以及“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與展望。

從現狀來看,“互聯網+”尚處于初級階段,各領域對“互聯網+”還在做論證與探索,特别是那些非常傳統的行業,他們正努力借助互聯網平台增加自身利益。例如傳統行業開始嘗試營銷的互聯網化,借助B2B、B2C等電商平台來實現網絡營銷渠道的擴建,增強線上推廣與宣傳力度,逐步嘗試網絡營銷帶來的便利。

與傳統企業相反的是,在“全民創業”的常态下,企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項目越來越多,誕生之初便具有“互聯網+”的形态,因此它們不需要再像傳統企業一樣轉型與升級。“互聯網+”正是要促進更多互聯網創業項目的誕生,從而無需再耗費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與實施行業轉型。可以說,每一個社會及商業階段都有一個常态以及發展趨勢,“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則是大量“互聯網+”模式的爆發以及傳統企業的“破與立”。

全民總動員

“互聯網+”引起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具有國家層面的戰略高度,在實施的過程中,政府需要扮演一個引領者與推動者的角色,挖掘有潛力、未來能發展為“互聯網+”型的企業,為其它企業發展樹立标杆,同時建立“互聯網+”産業園及孵化器,融合當地資源打造一批具備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另外,企業是“互聯網+”熱潮的追随者,應該積極引進“互聯網+”技術,定期邀請相關人員為本企業培訓互聯網常識,對在職員工進行再培訓,增強對“互聯網+”的理解與應用能力。此外,企業可以與各大互聯網企業建立長期的資訊、幫扶、人才交流等關系,讓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相互交流,加快推動“互聯網+”發展。

2015年1月,首個促進新業态創新發展的國務院文件出台,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未來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産業創新加油助力。

2015年12月14日,工信部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以下簡稱《計劃》),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進一步深化,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并推出旨在推進智能制造、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等産業發展的多個行動計劃。

《計劃》提出智能制造培育推廣行動,計劃到2018年,高端智能裝備國産化率明顯提升,建成一批重點行業智能工廠,培育200個智能制造試點示範項目,初步實現工業互聯網在重點行業的示範應用。

《計劃》還提出網絡基礎設施升級行動,要求未來三年基本建成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對“互聯網+”的支撐能力。到2018年,建成一批全光纖網絡城市,4G網絡全面覆蓋城市和鄉村,80%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光纖到村,直轄市、省會主要城市寬帶用戶平均接入速率達到30Mbps。

信息技術産業支撐能力提升行動是《計劃》的另一個重點,提出到2018年,高性能計算、海量存儲系統、網絡通信設備、安全防護産品、智能終端、集成電路、平闆顯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湧現出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領先企業,安全可靠的産業生态體系初步建成。

“互聯網+”服務商崛起

“互聯網+”的興起會衍生一大批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第三方服務企業,即“互聯網+”服務商。他們本身不會從事互聯網+傳統企業的生産、制造及運營工作,但是會幫助線上及線下雙方的協作,從事的是做雙方的對接工作,盈利方式則是雙方對接成功後的服務費用及各種增值服務費用。

這些增值服務包羅萬象,包括培訓、招聘、資源尋找、方案設計、設備引進、車間改造等。初期的“互聯網+”服務商是單體經營,後期則會發展成為複合體,不排除後期會發展成為純互聯網模式的平台型企業。第三方服務涉及的領域有大數據、雲系統、電商平台、O2O服務商、CRM等軟件服務商、智能設備商、機器人、3D打印等。

“互聯網+”職業培訓興起

随着“互聯網+”的興起,政府和企業都需要更多“互聯網+”人才,因此這會帶來關于“互聯網+”的培訓及特訓職業線上線下教育的爆發。在線教育領域,職業教育一直是頗受追捧的教育類型,同時占據較大市場份額。

“互聯網+”職業教育的培訓内容豐富多樣,可以是具體細分的每個崗位的工作。其實這些在線培訓崗本質上還是互聯網企業的職位,傳統企業想改變企業架構,需要配備更多的專業技能職工。“互聯網+”職業培訓主要面向兩個群體,一是對傳統企業在職員工的培訓,二是對想從事該行業的人員的培訓。

産業升級

“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産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ITFIN)、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産業滲透。

“互聯網+”行動計劃将促進産業升級。首先,“互聯網+”行動計劃能夠直接創造出新興産業,促進實體經濟持續發展。互聯網+行業能催生出無數的新興行業。比如,互聯網+金融激活并提升了傳統金融,創造出包括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衆籌、P2P網貸等模式的互聯網金融,使用戶可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滿足金融需求。其次,“互聯網+”行動計劃可以促進傳統産業變革。“互聯網+”令現代制造業管理更加柔性化,更加精益制造,更能滿足市場需求。最後,“互聯網+”行動計劃将幫助傳統産業提升。互聯網+商務=電商,互聯網與商務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平台的長尾效應,在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創造出了規模經濟效益。

“互聯網+”行動計劃将重點促進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産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态,打造新的産業增長點,為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提供環境,為産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數據中心節能政策落地注重綠色行業标準

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通信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對數據中心的節能改造均提出了要求,數據中心PUE值已經成為國家及數據中心行業越來越重視的性能指标。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國家綠色數據中心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提出到2017年,圍繞重點領域創建百個綠色數據中心試點,試點數據中心能效平均提高8%以上。

可以看出,政策導向和方案将推動中國數據中心産業的健康發展并引導數據中心建設及管理走向低碳綠色發展;同時數據中心節能标準制定和最佳實踐的推廣,将促使客戶在建設之初就将思考如何構建一個節能環保的數據中心,如何降低PUE值,以及能效經濟下的數據中心如何做到快速靈活部署,标準化、模塊化,滿足客戶綠色節能、智能安全的訴求。

社會影響

“互聯網+”中重要的一點是催生新的經濟形态,并為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提供環境。

“互聯網+”是對創新2.0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

李克強總理所提的“互聯網+”與較早相關互聯網企業讨論聚焦的“互聯網改造傳統産業”基礎上已經有了進一步的深入和發展。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新形态、新業态,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态演進。

伴随知識社會的來臨,驅動當今社會變革的不僅僅是無所不在的網絡,還有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移動了、泛在了、應用于某個傳統行業了,更加入了無所不在的計算、數據、知識,造就了無所不在的創新,推動了知識社會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衆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改變了我們的生産、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态”。

“互聯網+”是中國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與标志,也是進一步促進信息消費的重要抓手。

“互聯網+”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引擎。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互聯網+”入選十大新詞和十個流行語。

相關政策

指導意見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于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态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和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适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态,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認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産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着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

為此,意見提出我國“互聯網+”行動總體目标是,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意見指出,推進我國“互聯網+”行動的總體思路是,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産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産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着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發展潛力和活力;着力做優存量,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興業态,打造新的增長點;着力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夯實網絡發展基礎,營造安全網絡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意見還指出,近年來,我國在互聯網技術、産業、應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已具備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的堅實基礎,但也存在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互聯網企業對傳統産業理解不夠深入、新業态發展面臨體制機制障礙、跨界融合型人才嚴重匮乏等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