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

内丘

河北省邢台市轄縣
内丘縣位于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東臨平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省道隆昔線(河北隆堯―山西昔陽)橫穿東西,北距首都北京350公裡,距省會石家莊100公裡。全縣總面積771平方公裡,地貌上山區、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轄五鎮四鄉,309個行政村,26萬人口。[1]全縣共轄5鎮4鄉1區309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2萬。内丘曆史悠久,置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中醫鼻祖扁鵲行醫故裡,系“邢白瓷”發源地。内丘交通便利,資源能源充足,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内丘縣以建設“經濟強縣、美麗内丘”為目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邢台市第一平台縣行列,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生态文明先進縣”等榮譽稱号。
  • 中文名:内丘縣
  • 外文名:Neiqiu County
  • 别名:
  • 别稱:中丘
  • 下轄地區:轄官莊鎮等5鎮4鄉
  • 政府駐地:内丘鎮
  • 行政類别:縣

地理位置

内邱縣位于河北省西南部,邢台市中西部,太行山東麓,東經113°56′43″至114°38′16″,北緯37°9′11″至37°26′39″之間。東西長61千米,南北寬31.2千米,總面積771平方千米。東與隆堯縣、任縣相連,南與邢台縣接壤,西與山西省昔陽縣交界,北與臨城縣、贊皇縣毗鄰。縣人民政府駐地内邱鎮,位于縣境東部平原區,北距省會石家莊84.6千米,南距邢台市27千米。隆昔公路東通隆堯縣,西接昔陽縣,中交京廣鐵路、107國道及京深高速公路,橫貫縣境東西。

内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由分水嶺的中低山經崗丘向山前平原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山地—崗丘—平原的梯形地貌。西部山嶺重巒疊嶂,平均海拔約1000米,最高海拔1822米。中部丘崗綿延,平均海拔約400米。東部平原廣袤平坦,土地肥沃,最低海拔45米。三類地貌約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本縣位于北半球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區,四季寒暑分明,雨量偏少。

人口

内丘縣境内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山區人口稀疏,中部地區人口較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人口255387人,當時有漢族255345人,占總人口99.99%;其它民族33人,占總人口的0.01%。其中有回族、苗族、朝鮮族、滿族。全縣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31.2人。其中山區兩個鄉(侯家莊、獐麼)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7.6人;丘陵兩個鄉(南賽、柳林)為每平方千米136.2人;平原五個鄉鎮(内丘、金店、大孟村、官莊、五郭店)為每平方千米554.6人,内丘鎮為每平方千米788.4人。2013年,全縣常住人口26.66萬。

行政區域

2000年底,全縣共設置3個鎮,6個鄉,共309個行政村。内邱鎮位于内邱縣東部,鎮人民政府駐地縣城勝利路南側。面積69平方千米。轄53個行政村。大孟鎮位于内邱縣東南部,轄24個行政村。金店鎮位于内邱縣東部,轄47個行政村。官莊鄉位于内邱縣東南部,轄20個行政村。五郭店鄉位于内邱縣東北部,轄37個行政村。柳林鄉位于内邱縣中部,轄41個行政村。南賽鄉位于内邱縣中部,轄31個行政村。獐麼鄉位于内邱縣西半部,轄21個行政村。侯家莊鄉位于内邱縣西部,轄35個行政村。2013年,全縣共轄5鎮4鄉1園區(内丘鎮、金店鎮、大孟村鎮、官莊鎮、柳林鎮,五郭店鄉、南賽鄉、獐麼鄉、侯家莊鄉,工業園區),309個行政村。

曆史沿革

公元前21世紀,内丘之域屬冀州。前15世紀,商代祖乙自相(今河南内黃)遷邢(邢台),轄縣域。前11世紀,周成王為報周公輔佐之恩,封周公第四子姬苴為邢侯,統轄邢國,内丘之域屬之。前635年,衛國滅邢又屬衛國。前598年,晉景公占領衛國北部又歸晉國。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歸屬趙國。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設郡縣,始置中丘縣(見《内丘縣志》68頁。一說西漢初始置中丘縣,見《内邱縣志》20頁)。時内丘縣境為信都(邢台)縣地,屬邯鄲郡,《太平寰宇記》載:“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故名中丘”(《順德府志》載:“蓬山,在城西十五裡”)。是時,縣署設在今内丘鎮西丘村附近,距縣城5公裡。新莽元年公元9年,改稱直聚,後于23年複稱中丘縣。晉初,中丘縣仍屬冀州趙國。232年,升為中丘郡。經過十六國時期戰亂變更,496年北魏時複置中丘縣。

隋開皇初,因避楊忠之諱,改中丘為内邱,屬趙州,大業二年,屬邢州,後又曆經變化,至清代,因避孔丘諱,改“丘”為“邱”,屬直隸省順德府;民國25年,劃屬河北省十三督察區;1939年太行區抗日根據地創立,轄内邱縣,1941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轄太行區,内邱縣為其一專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内邱縣劃歸河北省邢台專區,1958年屬邯鄲專區,1960年改邯鄲專區為邯鄲市,内邱仍屬之,1961年,複設邢台專區,内邱縣還屬之,1970年,邢台專區改為邢台地區,仍轄内邱縣;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全并為邢台市,仍繼轄内邱縣。

縣名規範

1967年,成立“内丘縣抓革命促生産第一線指揮部”,該印文将“邱”字改為“丘”。1968年,成立“河北省内邱縣革命委員會”,又将“丘”字改為“邱”。1977年,“河北省内邱縣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内丘縣革命委員會”,同時上級頒發了中間帶有國徽的“内丘縣革命委員會”銅印。1982年,“内丘縣革命委員會”撤銷,同時成立“内丘縣人民政府”。至1989年,縣内各單位印章刻制和文件印發中“丘”、“邱”兩字混用之處甚多。1990年,縣委統一了“丘”、“邱”使用,将縣内各單位印章統一改刻為“内邱縣……”,同時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将“内丘縣”更名為“内邱縣”,但未獲批。後除“内丘縣人民政府”等由上級頒發的銅印外,全縣各鄉鎮村、各單位均以“邱”字為用。2009年8月3日,内丘縣人民政府印發《關于規範使用縣名用字的通知》,要求全縣各鄉鎮、各部門在工作中使用縣名時,凡涉及文字材料撰寫、公文印發上報、印章審批、公章使用等方面統一使用民政部批準的标準縣名“内丘縣”。此後,内丘縣名的“丘”、“邱”混用得到了統一規範。

曆史文化

内丘古稱中丘,曆史文化燦爛。是華夏醫祖扁鵲的行醫聖地、生前封地、逝後葬地,被命名為“扁鵲文化之鄉”。神頭村扁鵲廟為全國最大的扁鵲廟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隋唐時期内丘古城是聞名全國的瓷都,代表中國陶瓷史“南青北白”的“邢白瓷”文明發源于内丘,被命名為“邢窯文化之鄉”。牛郎織女傳說和七夕文化的發源地就在内丘。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埋兒得黃金的故事就發生在内丘。文化遺存還有牛王廟戲樓、千佛閣、中丘書院、且停寺、張賓墓、黃岔和神頭古民居村落等。

礦産資源

内邱境内礦産資源豐富,有煤、鐵、銅、鉛、鋅、钼、鋁、鈾、石膏、黃鐵、石墨、石英、長石、水晶、雲母、蛭石、電氣石、白雲岩、冰洲石、方解石、石灰岩、石膏、耐火粘土、紫木節、明礬、磷、閃石棉、建築沙、柘榴子石、矽石等30多種有用礦石。其中礦床和已開采的規模較大的礦産地24處,礦點64處,礦化點84處,共計172處。

旅遊資源

内邱旅遊資源豐富,前景廣闊,但起步較晚。有鵲山風景區、寒山風景區,有扁鵲廟、杏峪原始次生林、太子岩自然景觀、且停寺自然景觀等

土地資源

内邱土地總面積771平方公裡,其中農、林、水、園等用地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未利用土地38萬多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内丘邢窯

史籍稱,邢窯在今河北省的内丘,而長期以來,卻無人能在内丘發現這個名窯的窯址。這件事牽動了一位在邢台地區工作的曆史教師的心。他從50年代起,就從自己活動所能達到的範圍找古窯址。日積月累,在靠近内丘的臨城縣境内撿拾了不少古陶瓷殘器,做過許多研究,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成立了地方的邢窯研究組,終于在他們長年累月的勞動下,首先在臨城初步找到屬于邢窯性質的古窯址,發現的遺存極為豐富。器形都是碗、盤、壺、盆之類的日用器皿。其中碗類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制作,有潤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緻密,瓷釉光潤,胎釉潔白如雪,它不僅在器物造型、生産規模和内在質量方面都和史書相符。而且與同時期其它窯址器形和工藝特點的時代性上也是一緻的,這使古陶瓷學術界大為振奮。1980年,專家們将其考察出土實物與這個研究組的仿制品進行了評價與鑒賞,在臨城召開了學術讨論會。

之後,河北省又成立了邢窯研究組,經過他們數年努力,特别是有些專家介入研究工作,以古陶瓷地質學的觀點在内丘考察,終于在1984年~1986年于内丘有了重大發現,在120平方公裡的内找到了更多的實物和28處古窯址。特别是在内丘縣周圍發現了密集的窯群,證實了唐代邢窯制瓷中心就在内丘,而且細白瓷生産所占比例比臨城任何一個窯址的都大,内丘和臨城窯址連成一片,是個巨大的瓷窯區。除了細白瓷,還生産粗白瓷、三彩釉陶、表瓷、黑瓷、黃釉瓷和芝麻醬釉瓷。至此,為隋唐傳世白瓷找到了确切燒造地點的歸宿,這個邢窯窯址在何處的“千古之謎”終被解開。

内丘邢窯隋代窯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質潔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純正瑩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