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佛教禅法
《六妙法門》全書主要在闡示天台三種止觀中的不定止觀法門。為智顗應尚書令毛喜之請,于金陵瓦官寺所說。自光大元年(567)至太建七年(575),曆經八年而講說完成。六妙法門(又名小止觀)是天台宗修證菩提道果之簡要法門,也是十念法中的念安那般那的一種。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因為凡夫一念之間具有八萬四千煩惱,數息等于是打魚拉網,慢慢收,心收攏之後,一到心無散亂時就不要數。此時至少有三處用心,一為感覺不好或好,二則聽呼吸出入息,三于計數出入息時,須注意如有妄想則重新計數。[1]
    書名:《六妙法門》 别名:《修禅六妙門》 作者:智顗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概述

一卷。隋·智顗述。又稱《修禅六妙門》、《六妙門禅法》,略稱《六妙門》。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書中初解‘妙門’名義,妙者滅谛涅盤義,門者能通義,妙門有數息、随息、止心、修觀、還、淨六法,故名六妙門。

此六妙門有曆别對諸禅、次第相生、随便宜、随對治、相攝、通别、旋轉、觀心、圓觀、證相十門,并一一加以解說。玆依該書所述,略釋如次︰

(1)曆别對諸禅六妙門︰明三乘曆别諸禅。先以‘數息’為妙門,出生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最後于非非想定覺知此非涅盤,得三乘道。以‘随息’為妙門,出生知息出等十六特勝,不着非想定得涅盤。以‘止’為妙門,發地、水、虛空、金沙、金剛等五輪,證盡智無生智入涅盤。以‘修觀’為妙門,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練禅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滅受想入涅盤。以‘還’為妙門,出生空無想無作、三十七品、十二因緣,修中道正觀入涅盤。以‘淨’為妙門,出生九種大禅,得大菩提果。

(2)次第相生六妙門︰數息等六法各分别修證,次第相生發三乘無漏慧。

(3)随便宜六妙門︰次第不簡,随機宜一一用妙門。

(4)随對治六妙門︰三乘行者依此法,對治報障、煩惱障等一切障。

(5)相攝六妙門︰分自體相攝及巧修六門二種,六門自體各具六妙,若巧修一法,其他五門自然出生。

(6)通别六妙門︰凡夫外道二乘菩薩通修此法,因解慧不同故果報有别。

(7)旋轉六妙門︰前六門為二乘菩薩等共行之法,即依從假入空觀得慧眼一切智,菩薩進而修從空出假觀,起旋轉,得法眼道種智。

(8)觀心六妙門︰約觀心明六妙門,大根性人不由次第,可直觀心性。

(9)圓觀六妙門︰于數息門觀一心,見一切心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法一切心,乃至如是修其他五妙門,遂開佛知見。

(10)證相六妙門︰分别六門證相,證分次第證、互證、旋轉證、圓頓證四種,十門之前二門是次第證,第三至第六門為互證,第七門屬旋轉證,八、九二門乃圓頓證。圓證相有相似證相、真實證相二種。真實證相又分别對、通對二種。通對更分初、中、究竟三證。得一念相應慧而妙覺現前者,即究竟證。

該書之注疏,有《文句》一卷(撰者不詳)。

南懷瑾釋

先生在《定慧初修》中對六妙法門做如下通俗解釋:

六妙法門(又名小止觀)是天台宗修證菩提道果之簡要法門,也是十念法中的念安那般那的一種。

六妙法門包括一數、二随、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數息為六妙門之第一步。所謂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間,叫一息,也叫一念。數.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計算其次數。數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因為凡夫一念之間具有八萬四千煩惱,數息等于是打魚拉網,慢慢收,心收攏之後,一到心無散亂時就不要數。如果再數,則是頭上按頭,多此一舉。不用數之後即須随息,若強再計數,便是自增妄想。至于計數的方法,大緻分為下例三種:

1、由一數至十,再由十倒數至一.如此反複,做到呼吸時隻有數字沒有其他雜念。(1、2、3……10、9、8……2、1…)。

2、由一、二、三…按次計數下去,數到最後,這中間并沒有雜念妄想,數字并沒有差錯,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1、2、3、4……99、100)。

如果在數息中同,岔入其他妄想,又須再來從頭數起。

3、數息分兩種即數入與數出。數人乃按呼吸之吸時計數。數出乃接呼吸之呼時計數。體弱多病者宜修數人息。血氣旺盛,欲望多者宜修數出息。

數的過程呼吸對于風大的感受分别為風→氣→息三個層次。開始時,呼吸粗,稱之為風,靜定後,呼吸較細,稱之為氣。再進一步,身心甯靜,隻有感覺自己内在呼吸,卻聽不到呼吸聲音,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數了,即進入随。

靜坐數息時,呼吸自然,身體在放軟,不要練氣功(此非佛法的心行法門),耳朵回轉昕自己呼吸。如在鬧處修,昕不到呼吸聲,便用感覺來聽。

此時至少有三處用心,一為感覺不好或好,二則聽呼吸出入息.三于計數出入息時,須注意如有妄想則重新計數。因此一念之問,具有八萬四千煩惱。此言不虛,例如拿筆寫文章,半天未落筆前,不知多少念頭妄想産生。然而一旦靈感來時,則運筆如神。光速盡管快,還是不如念速快。西方極樂淨土,固然離我們那麼遙遠但一念之間,屈伸臂頃,即到蓮池。

莊子講靜坐。如表面像似靜靜的坐在那裡,事實上,内部心念,在開運動會、讨論會,此即所謂“坐馳”。真正的禅定功夫,必須達于“坐忘”。即忘了身體,忘了一切,才是定。

數息過程中,身心會有變化,常會發現病症,這些疾病潛伏在體内,經由修持才發覺。數息功夫好,自然卻病延年,身心康樂。

數到了息就不要數,于是進入随的情況。此時即如後世道家所說“心息相一”。心念與氣息如同鹽與面粉結合成一體。心念仿佛是探照燈,氣息如飛機,飛機飛到那裡,探照燈就照到那裡。如莊子所說:“常人之息于喉,至人之息于踵。’此時心息相依,氣息吸即到足,産生輕快之感,不想下坐。但還未到撣定之境。即身上.快感升起,對于發大财,做皇帝,男女之欲似乎已不再需求。然還未能達到如《楞嚴經》所描述的樂化天對于男女性欲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蠟”之境地。

息滅之後即止,如密宗的寶瓶氣。息也滅了,雜念也停了,稱之為止。。止通四禅八定與九次第定。定于撣學裡為共法,因此學佛的人,必須做到“外道會的我會,我會的外道不會”。如此才能方便度衆。

此門修法可以卻病延年,此身雖為四大假相.但無它也不能證道。因此對四大的調和非常重要.如麥克風必須用電,才會産生擴大傳聲之作用。止為定之母,功夫到了止.下去就是四彈、八定與九次第定。則神通自然具有。因通由定發,但如《法華經》中所說:“父母所生眼,能觀十方界”。“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不是少定小神通之境界。

觀,即觀察妄惑,達觀真理。到了止,不修觀.則與外道相同。佛法之異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慧從何來?從起觀與修觀而得。如何起觀與修觀?必須研究慧學。如“唯識”學所講述的,即屬于最高智慧的觀待道理和證成道理。

觀之後為還,還,就是回轉之意。回轉到法身,般若,解脫。法身,乃心念清淨的屬體。般若,是圓滿無瑕的屬相。解脫,為千百億化身的屬用。“法身、般若、解脫”三樣平等具足,即稱之為還。例如對人、對事、對物的執着,則非解脫。如白癡雖然形似解脫,但卻絕無慧知。如非白癡,于得失,是非,人我之際,了無挂礙,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氣,反生憫慈之心.即漸接近般若解脫,清淨法身的境地。

還之後為淨。此是真正的淨土。即如淨土宗的唯心淨土,清淨法身。以上六項,簡略說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門。

若已做到了止觀雙運,定慧等持,則可一念之間具足六妙法門。止為定之母.定為止之果。觀為慧之母。慧為觀之果。六妙門中前三步,一數、二随、三止屬于定學。後三步,四觀、五還、六淨,則屬于慧學領域。

一般以為數息做好之後才随息,随意而後才止息,其實不然。如一上座,一念之間即同時具備數、随、止、觀、還、淨程序。望善自參證之。

六妙門之中,如上所述并非一一順序修習。适合哪一門因人而異,應反複斟酌試煉,如發覺某一門入靜入定最快,可擇其門勇猛精進,如發覺停滞不前可改擇其他門入道,此門停滞再擇一門。如是六妙門,不止于門,門門相通,定慧雙修。

綜述

引用蔣維喬先生的話就是:行人于靜坐修六妙門,必須要有善巧方便,否則,功夫實難進步。假如終日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則應用數息,調伏身心。或時昏沉散慢,則用随門,明照息之出入,對治放蕩昏沉。若覺氣粗心散,當用上門,系緣一處,安守一境。如有貪嗔癡煩惱頻生,可用觀門照破無明,滅除諸惡。以上諸門,能制止種種妄想,斷除粗重煩惱,但是不能稱為真淨,欲得真淨,必須了知内外諸法,皆是虛妄不實,畢竟無有自性,于一切諸法上,不生分别,即微細塵垢也不起,不僅離知覺想,也無能修所修,能淨所淨,如太虛空,也不落于有無,作是修時,心慧開發,三界垢盡,了生脫死,轉凡成聖,方為得到真淨。

上一篇:773

下一篇:三隻小豬蓋房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