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戰略構想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對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确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标、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1]。2021年7月28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事記》在《人民日報》刊發。8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白皮書。9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
    中文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外文名:Comprehensively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發生地點: 類别:方案規劃 内容:介紹小康社會 目标: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标準:人均國内生産總值超過3000美元

内容來源

十八大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建成”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随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内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九大報告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

習近平說,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闆、強弱項,特别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曆史檢驗。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

習近平提出,綜合分析國際國内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

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将大幅躍升,跻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态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标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将以更加昂揚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習近平強調,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要堅忍不拔、锲而不舍,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

相關文件

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對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确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标、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2020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

2021年7月28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事記》在《人民日報》刊發。

2021年8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白皮書。

2021年9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

目标要求

一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

三是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四是生态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五位一體五點要求

中共十七大報告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經濟建設

(1)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着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政治建設

(2)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着增強。

文化建設

(3) 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複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産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争力顯着增強,适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産品更加豐富。

社會建設

(4)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複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生态文明建設

(5) 建設生态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态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态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正确理解

五位一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征,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标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報告從以下五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标。

經濟發展

主要是六點要求: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内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産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争力明顯增強。

完善民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增強文化

主要是四點要求: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第三,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内容,必須實現文化産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第四,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

提高生活水平

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第三,就業更加充分,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第五,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第六,社會和諧穩定,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社會建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優化國土開發格局,使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初步建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三是加大生态環境保護力度,單位國内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着減少;四是實施重大生态修複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态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報告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時,還明确了深化各領域改革的目标。

上一篇:MMM騙局

下一篇: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