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官制

元朝官制

官職等級
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領土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公裡(一說2200萬平方公裡),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因此官制也比較完善。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大汗任用各族的文士為必阇赤,起草文書,并協助大汗和蒙古官員處理各地政務。管理中原事務的必阇赤耶律楚材等人,依照漢地的習慣,便以中書省官銜相稱。忽必烈建國,正式建立中書省總理政務。李璮亂後,殺王文統,以皇子真金為中書令。此後,中書令均由皇太子兼領,成為虛銜。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以下,設右、左丞相為實任的宰相。下設平章政事、右左丞、參知政事為副相,與金尚書省制同。右在左上,與漢制不同。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元朝官制 設立時代:元朝 主管工作:皇宮 主管工作:皇宮 地位: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正一品 主要成員:一品官員 内容:禦史台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儀,造都邑,遂命劉秉忠、許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柄者曰樞密院,司黜陟者曰禦史台。體統既立,其次在内者,則有寺,有監,有衛,有府;在外者,則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訪司。其牧民者,則曰路,曰府,曰州,曰縣。官有常職,位有常員,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備,百年之間,子孫有所憑藉矣。

中央官制

三公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正一品,銀印,以道燮陰陽,經邦國。又有所謂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屬,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開府,或不開府。

中書省

(1)中書令一員,銀印,典領百官,會決庶務。

(2)右丞相(注:元朝以右為上,與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員,正一品,銀印,統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

(3)平章政事四員,從一品,掌機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

(4)右丞一員,正二品,左丞一員,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務,号左右轄。

(5)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副宰相以參大政,而其職亞于右、左丞。

(6)參議中書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為六曹之管轄,軍國重事鹹預決焉。

(7)右司、左司,郎中二員,正五品;員外郎二員,正六品;都事二員,正七品。

六部

吏部,掌天下官吏選授之政令。

戶部,掌天下戶口、錢糧、田土之政令。

禮部,掌天下禮樂、祭祀、朝會、燕享、貢舉之政令。

兵部,掌天下郡邑郵驿屯牧之政令。

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

工部,掌天下營造百工之政令。

以上六部各置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又以吏、戶、禮為左三部,以兵、刑、工為右三部。各置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六員,總領三部之事。六部下設有各類分工精細、名目繁多的院、台、府、監、庫、司、局、寺、倉、署、所等官署,職數和品階一應俱全。

樞密院

樞密院,秩從一品,掌天下兵甲機密之務。凡宮禁宿衛,邊庭軍翼,征讨戍守,簡閱差遣,舉功轉官,節制調度,無不由之。

置知院六員,從一品;同知四員,正二品;副樞二員,從二品;佥院二員,正三品;同佥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參議二員,正五品;經曆二員,從五品;都事四員,正七品;承發兼照磨二員,正八品;架閣庫管勾一員,正九品;同管勾一員,從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譯史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铨寫二人,蒙古書寫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醫二人。

樞密院下設有客省使、斷事官、行樞密院、右衛、左衛、中衛、前衛、後衛等官署。

禦史台

禦史台,秩從一品。大夫二員,從一品;中丞二員,正二品;侍禦史二員,從二品;治書侍禦史二員,正三品,掌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

後定置禦史大夫二員、中丞二員、侍禦史二員、治書侍禦史二員,品秩如上;經曆一員,從五品;都事二員,正七品;照磨一員,正八品;承發管勾兼獄丞一員,正八品;架閣庫管勾兼承發一員,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譯史四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台醫二人,蒙古書寫二人,典吏六人,庫子二人。

禦史台下設有殿中司、察院、行禦史台、肅政廉訪司等官署。

大宗正府

大宗正府,秩從一品。國初未有官制,首置斷事官,曰劄魯忽赤,會決庶務。凡諸王驸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應犯一切公事,及漢人奸盜詐僞、蠱毒厭魅、誘掠逃驅、輕重罪囚,及邊遠出征官吏、每歲從駕分司上都存留住冬諸事,悉掌之。至元二年,置十員。三年,置八員。九年,降從一品銀印,止理蒙古公事。以諸王為府長,餘悉禦位下及諸王之有國封者。又有怯薛人員,奉旨署事,别無頒受宣命。十四年,置十四員。十五年,置十三員。二十一年,置二十一員。二十二年,增至三十四員。二十八年,增至四十六員。大德四年,省五員。十一年,四十一員。皇慶元年,省二員,以漢人刑名歸刑部。泰定元年,複命兼理,置劄魯忽赤四十二員,令史改為掾史。緻和元年,以上都、大都所屬蒙古人并怯薛軍站色目與漢人相犯者,歸宗正府處斷,其餘路府州縣漢人、蒙古、色目詞訟,悉歸有司刑部掌管。正官劄魯忽赤四十二員,從一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承發架閣庫管勾一員,從八品;掾史十人,蒙古必阇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書寫一人,典吏三人,庫子一人,醫人一人,司獄二員。

宣政院

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則會樞府議。其用人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并用。至元初,立總制院,而領以國師。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定置院使一十員,從一品;同知二員,正二品;副使二員,從二品;佥院二員,正三品;同佥三員,正四品;院判三員,正五品;參議二員,正五品;經曆二員,從五品;都事三員,從七品;照磨一員,管勾一員,并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裡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太禧宗禋院

太禧宗禋院,秩從一品,掌神禦殿朔望歲時諱忌日辰禋享禮典。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總制之。初,院官秩正二品,升從一品,置參議二員,改令史為掾史。二年,改太禧宗禋院,置院使六員,增副使二員,立諸總管府為之屬。凡錢糧之出納,營繕之作辍,悉統之。定置院使都典制神禦殿事六員,同知兼佐儀神禦殿事二員,副使兼奉贊神禦殿事二員,佥院兼祗承神禦殿事二員,同佥兼肅治神禦殿事二員,院判供應神禦殿事二員,參議二員,經曆二員,都事二員,管勾、照磨各一員,掾史二十人,譯史四人,知印二人,怯裡馬赤二人,宣使一十五人,斷事官四員,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員。

儲政院

儲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九年,立詹事院,備左右輔翼皇太子之任,置左、右詹事各一員,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員,吏屬六十有二人,别置宮臣賓客二員,左右谕德、左右贊善各一員,校書郎二員,中庶子、中允各一員。三十一年,太子裕宗既薨,乃以院之錢糧選法工役,悉歸太後位下,改為徽政院以掌之。大德九年,複立詹事院,尋罷。十一年,更置詹事院,秩從一品,設官十二員。至大四年罷。延佑四年複立,七年罷。泰定元年,罷徽政院,改立詹事如前。天曆元年,改詹事院為儲慶使司。二年罷,複立詹事院。未幾,改儲政院,院使六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佥院二員,從三品;同佥二員,正四品;院判二員,正五品;司議二員,從五品;長史二員,正六品;照磨二員,管勾二員,俱正八品;掾史一十二人,譯史四人,回回掾史二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地方政權

行中書省(職同中央中書省)

行中書省,凡十一,秩從一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裡。國初,有征伐之役,分任軍民之事,皆稱行省,未有定制。中統、至元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其丞相,皆以宰執行某處省事系銜。其後嫌于外重,改為某處行中書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至元二十四年,改行尚書省,尋複如舊。至大二年,又改行尚書省,二年複如舊。每省丞相一員,從一品;平章二員,從一品;右丞一員,左丞一員,正二品;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甘肅、嶺北二省各減一員;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掾史、蒙古必阇赤、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各省設員有差。舊制參政之下,有佥省、有同佥之屬,後罷不置。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于擇人,故往往缺焉。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統有十二路、七府。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統有三十路、一府。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統有十八路。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統有三十路、三府。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所轄之地,惟陝西四路、五府。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統有九路、五府。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統有七路、一府。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統有七路、二州。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太祖定都于哈剌和林河之西,因名其城曰和林,立元昌路。中統元年,世祖遷都中興,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改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至大四年,省右丞相。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設官如上,治和甯路,統有北邊等處。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統有三十七路、五府。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國,命高麗王置省,典軍興之務,師還而罷。大德三年,複立行省,以中國之法治之。既而王言其非便,诏罷行省,從其國俗。至治元年複置,以高麗王兼領丞相,得自奏選屬官,治沈陽,統有二府、一司、五道。

宣慰使司(職同中央宣政院)

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于下,郡縣有請則為達于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其在遠服,又有招讨、安撫、宣撫等使,品秩員數,各有差等。

宣慰使司,秩從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員,從二品;同知一員,從三品;副使一員,正四品;經曆一員,從六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正九品。凡六道:山東東西道,益都路置。河東山西道,大同路置。淮東道,揚州置。浙東道,慶元路置。荊湖北道,中興路置。湖南道。天臨路置。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使三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經曆二員,知事二員,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

諸路萬戶府

上萬戶府,管軍七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正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三品,虎符。

中萬戶府,管軍五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正四品,金牌。

下萬戶府,管軍三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四品,金牌。其官皆世襲,有功則升之。每府設經曆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牍一員。

鎮撫司,鎮撫二員,蒙古、漢人參用。上萬戶府正五品,中萬戶府從五品,俱金牌;下萬戶府正六品,銀牌。

上千戶所,管軍七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從四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五品,金牌。

中千戶所,管軍五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正五品,金牌;副千戶一員,從五品,金牌。

下千戶所,管軍三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從五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六品,銀牌。

彈壓二員,蒙古、漢人參用。上千戶所從八品,中下二所正九從九品内铨注。

上百戶所,百戶二員,蒙古一員,漢人一員,俱從六品,銀牌。

下百戶所,百戶一員,從七品,銀牌。

諸路總管府

諸路總管府,至元初置。二十年,定十萬戶之上者為上路,十萬戶之下者為下路,當沖要者,雖不及十萬戶亦為上路。上路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總管一員,并正三品,兼管勸農事,江北則兼諸軍奧魯,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員。下路秩從三品,不置治中員,而同知如治中之秩,餘悉同上。至元二十三年,置推官二員,專治刑獄,下路一員。經曆一員,知事一員或二員,照磨兼承發架閣一員,司吏無定制,随事繁簡以為多寡之額;譯史、通事各一人。

散府

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知府或府尹一員,領勸農奧魯與路同;同知一員,判官一員,推官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牍一員。所在有隸諸路及宣慰司、行省者,有直隸省部者,有統州縣者,有不統縣者,其制各有差等。

諸州

中統五年,并立州縣,未有等差。至元三年,定一萬五千戶之上者為上州,六千戶之上者為中州,六千戶之下者為下州。江南既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萬戶之上者為上州,三萬戶之上者為中州,不及三萬戶者為下州。于是升縣為州者四十有四。縣戶雖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達魯花赤、州尹秩從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達魯花赤、知州并正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下州:達魯花赤、知州并從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盜之事。參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員;中州,吏目、提控案牍各一員;下州,吏目一員或二員。

諸縣

至元三年,合并江北州縣。六千戶之上者為上縣,二千戶之上者為中縣,不及二千戶者為下縣。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萬戶之上者為上縣,一萬戶之上者為中縣,一萬戶之下者為下縣。上縣,秩從六品,達魯花赤一員,尹一員,丞一員,簿一員,尉一員,典史二員。中縣,秩正七品,不置丞,餘悉如上縣之制。下縣,秩從七品,置官如中縣,民少事簡之地,則以簿兼尉。後又别置尉,尉主捕盜之事,别有印。典史一員。巡檢司,秩九品,巡檢一員。

諸軍

唯邊遠之地有之,各統屬縣,其秩如下州,其設官置吏亦如之。

諸蠻夷長官司。西南夷諸溪洞各置長官司,秩如下州,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參用其土人為之。

各處脫脫禾孫,掌辨使臣奸僞。正一員,從五品;副一員,正七品。

相關曆史

宣政院——忽必烈即位後,以八思巴為國師,一二六九年,新字制成後,又加号“帝師”,“大寶法王”,統領全國佛教。(王磐:《行狀》,見《佛祖曆代通載》)朝廷立總制院,管領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務,仍以帝師統領。

一二八八年十一月,改總制院為宣政院,用唐朝吐蕃使臣朝見的宣政殿殿名作為院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員,由朝廷命官任領。吐蕃有事,則設分院往治。宣政院官員軍民通攝,僧俗并用,是元朝設立的一個特殊的機構。它既是管理全國佛教事務的機關,又直接統領吐蕃的政務和軍事。

上一篇:譽衡藥業

下一篇:川大智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