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鈎刺

倒鈎刺

中藥名稱
倒鈎刺三葉懸鈎子直立小灌木,高1-2m。莖枝無毛,具例鈎銳皮刺。生于山溝稀疏灌叢中。分布雲南、四川等地。倒鈎刺,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三葉懸鈎子的全株。分布于雲南。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痢,驅蛔之功效。常用于扁桃體炎,急性結合膜炎,腮腺炎,乳腺炎,無名腫毒,風濕痹痛,痢疾,蛔蟲症。
    中文名: 拉丁學名:Rubusdelavayi Franch. 别名:小烏泡、刺黃連、刺茶、散血草、小倒鈎刺、絆腳刺、小黃泡刺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薔薇目 亞目: 科:薔薇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懸鈎子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三葉懸鈎子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分布雲南、四川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倒鈎刺

形态特征

三葉懸鈎子直立小灌木,高1-2m。莖枝無毛,具例鈎銳皮刺。三出複葉,互生;葉柄長3-4cm,有細小皮刺,頂生小葉柄長5-8mm;托葉剛毛狀;小葉片披針形,長4-6cm,寬8-15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具齒,兩面光滑,粉綠色。花1-2朵腋生或頂生,花梗長1-2cm,與萼均有細柔毛及皮刺;萼片披針形,附屬物葉狀,線形,具刺;花白色,直徑約1cm,花瓣倒卵形,外面有短柔毛,較萼片短;雄蕊花絲密被柔毛;花柱短于雄蕊,無毛。聚合果球形,直徑約1cm,肉質,多汁,成熟時橘黃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地理分布

生态環境:生于山溝稀疏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雲南、四川等地。

功能主治

采集:夏、秋采收。曬幹。

性味:甘微酸,平。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除濕止痢。驅蛔。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15-30g;外用:适量,鮮品搗敷。

選方

①治扁桃腺炎,火眼,痢疾,疥瘡,風濕性關節炎:倒鈎刺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②治蛔蟲病:倒鈎刺全株五錢。水煎服。

③治腮腺炎,乳腺炎,無名腫毒:倒鈎刺鮮品搗爛外敷。

參考資料

《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除濕止痢,驅蛔。主治扁桃腺炎,火眼,痢疾,疥瘡,風濕性關節炎。”

上一篇:鴉膽子

下一篇:現代信号處理教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