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醫學

保健醫學

預防醫學重要分支
保健醫學是研究環境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并探讨其發病的規律,從而制定有效的預防對策和措施,以達到保護健康、促進健康的科學,是預防醫學的重要分支。包括體統保健、運動保健、飲食保健、心理保健等方面。保健醫學在醫學疾病的治療、預防、康複過程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 中文名:保健醫學
  • 外文名:
  • 類别:
  • 主管部門:
  • 作用:用于醫學疾病的治療、預防、康複

保健簡介

保健是一種綜合的維持健康的行為。保健追求的不僅僅是長壽,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質的提高,人活得更健康、快樂。保健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飲食保健。營養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對身體物質代謝的科學規劃,能夠更好地實現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從而使人更健康。良好的作息習慣是健康長壽的前提。

休息充分,生活會更健康、更快樂。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睡眠。很多人,特別是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現象。這常令人煩躁不安,疲勞焦慮。運動,包括推拿、按摩。揉摩耳廓修心養性,包括情緒調節即使對于疾病,在治療的同時,保健也不可忽視。

醫學定義(medicine),是處理人健康定義中人的生理處于良好狀态相關問題的一種科學,以治療預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體生理機體健康為目的。狹義的醫學隻是疾病的治療和機體有效功能的極限恢複,廣義的醫學還包括中國養生學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營養學。

現在世界上醫學主要有西方微觀西醫學和東方宏觀中醫學兩大系統體系。醫學的科學性在與應用基礎醫學的理論不斷完善和實踐的驗證,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學、解剖、病理學、藥理學、統計學、流行病學,中醫學及中醫技能等,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

雖然東西方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導緻研究人體健康與外界聯系及病理機制的宏觀微觀順序不同,但在不遠的将來中西醫實踐的豐富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的形成必将誕生新的醫學——人類醫學。

内容

保健醫學包括體統保健、運動保健、飲食保健、心理保健等方面。

傳統保健

保健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内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确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中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數千年來,曆代的中醫藥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于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并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中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藥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并蓄,形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祖國醫學中很多養生保健的觀念和現代生命學相似,很多傳統養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療、針灸、五禽戲、太極拳、書畫、氣功(引行導氣,腹式呼吸)等。除針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個人操作。經常使用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有特殊的療效。

運動保健

天天運動一兩分鐘,就能預防頸椎病。

所有頸椎病都是因為姿勢不變,肌肉長時間固定,毛細血管閉塞,造成肌肉、韌帶、骨骼的損傷。隻要讓毛細血管打開,血流改善,酸痛就能緩解。方法很好記,就是右手拍左肩,左手拍右肩,一直拍77次。這個動作,如果是年輕人,從肩胛骨處拍起更好;老年人拍肩部和上臂即可。

許多中青年人深受植物神經紊亂的痛楚,頭暈頭疼,精神、體力不濟,蹲會兒站起身,眼前發黑,有的還摔倒暈倒。還有些人睡不好覺,渾身難受。一個簡便的方法,5分鐘就能搞定:做深呼吸,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通過深呼吸鍛煉橫膈,增加氧氣供應,改善腸胃功能,保護内髒。還要經常練習下蹲後站起,每回5次至10次。随着體位變化,有效鍛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要想鍛煉肌肉,學做“燕子飛”。雙臂向身體兩側伸開,和地面平行,類似鐘表9時15分時針與分針的位置;然後雙臂同時向10時10分的位置擡起,再回落。連續做20到30次。另外,踮腳并伸長脖子,保持幾秒鐘,反複做,肩部、頸部和腳部肌肉都能得到鍛煉。

飲食保健

食物有很多,營養豐富的有:黃豆,胡蘿蔔,西紅柿,菠菜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的東西.一天最好分四餐,多餐少吃有益于生長發育。

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每餐一葷一素一菇。

每頓飯有一個葷菜,雞鴨魚蝦都可以,補充蛋白質;一個素菜,幾種蔬菜混在一起,補充纖維素和維生素;一個菇是指香菇、草菇、金針菇、木耳、海帶等,因為菇類可以降低血脂和膽固醇,提高免疫力,減慢細胞老化速度。當吃到不覺得餓,但還能吃時,就别吃了,這是七八分飽,适可而止的程度。進餐的程序上提倡飯前喝湯,有利于保持體形苗條。

每天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早餐最為重要。

心理保健

心理疲勞不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對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長期的心理疲勞,使人情緒低落、心境抑郁、百無聊賴、精疲力竭,進而引起心因性疾病。

這些疾病包括内分泌紊亂、免疫力下降以及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消化道潰瘍、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近年不斷見諸報端的英年早逝現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心理疲勞。過度的心理疲勞,無異于對生命的透支。防止和解除心理疲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要注意勞逸結合。工作要合理安排時間和輕重緩急,生活要有規律,重視積極性休息,适時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如跑步、遊泳、打球和步行等,以提高肌體的活力、精力和人體在應付複雜枯燥工作時的适應能力。從而避免因從事的活動過于單一而産生單調、消極的心境。同時,每天盡可能保證7~8小時的睡眠,這對消除疲勞有明顯的效果。

第二、要培養對所從事的工作的興趣。興趣的産生與大腦皮層上的興奮點相聯系,對從事感興趣的工作不易疲倦,而對從事沒興趣的工作易于疲勞。在工作中,如果發現自己對本職工作和一些科目不感興趣,也不必緊張、憂慮而形成思想負擔。應想辦法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

第三、要有一個客觀正确的要求。凡事要講究一個适度,不能對自己要求過高,根本辦不到的事情不要硬拼蠻幹,對自己力不能及的,就應放松壓力,給自己松松綁,随便一些。

第四,要有明确目的。無論從事什麼活動,一定要确立行動的目标,這樣才能不斷激勵自己,以取得預期的成功。

第五,要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應與人為善,和親友、同事等處好關系。經驗表明人隻有生活在融洽、快樂的氣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開朗的性格、健康的心身,才不易産生疲勞,即使感到疲勞也容易很快消除。

第六,要磨練意志。意志堅強的人不僅在生理疲勞時能繼續頑強地生存下去,而且在心理疲勞時也能克服惰性,勝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達到确立的行動目标。因此,平時要從小事做起,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

人要健康,最為關鍵的是心理健康,心态好。誰能保持心态平衡就等于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如果心态不好,容易着急生氣,沒事找事、沒氣找氣,整天跟自己過不去,這樣的人死得最快。每個人成長的同時,經曆着各種比較,一旦處于劣勢,就會産生不平衡感,壓力也就陡然而生。欲望,永無止境,要學會放棄,擺脫心理不平衡,避免過度壓力對身心産生損害。

心理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華和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

家庭是心靈休憩的港灣。家庭和諧有“三寶”:話聊、牽手、愛窩。話聊是談心、交流和溝通,話聊的威力很大,可以産生巨大的幸福感。皮膚的接觸能産生明顯的心理和生理效應。

人除了有生理、心靈饑渴外,還有皮膚饑渴,輕揉和按摩對身心健康有巨大益處。夫妻間科學、健康、藝術的性生活,能使雙方身體健康,心情愉快。這一點,萬萬不可掉以輕心,而且從青年、中年到老年,其重要性絲毫不減。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