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俠

仙俠

小說作品
仙俠,一種新興的文學題材,與傳統武俠相比,更加虛幻飄渺。作品中往往會有仙、妖、人等三界衆生出現,融入到主人公的修煉飛升過程中,而且主角還會擁有各類法寶、仙器等。[1]道家哲學,以一死生、超利害、忘人我為最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很少有人這樣做。人生最大的真實就是我還活着,自然、生活、親友都是真的。莊子的哲學可以用看的破和放不下以及冷眼光和熱心腸來概括。神仙是有情之人,神仙是快意恩仇,愛恨分明的人。他們有情,但是卻不拖泥帶水。所以才有仙俠。仙俠仙俠,若無仙、俠思,何來仙之想!該詞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年輕人對道教典籍的興趣和典籍中關于人類進化,史前文明,更高等生命體的猜測。
  • 中文名:仙俠
  • 别名:
  • 作者:
  • 類型:
  • 連載平台:
  • 最新章節:
  • 是否出版:
  • 繁體:仙俠
  • 注音:ㄒㄧㄢ ㄒㄧㄚˊ
  • 拼音:xiān xiá

道家理論

修真又分現實修真及小說修真。小說修真由現實修行而來,最早是《飄渺之旅》,其名詞和境界部分采用現世修真的境界名詞,如元神等,但其厲害程度卻遠遠超過現實修真。

通過燒煉金丹,服食來達到長生的外丹術現已失傳,逐漸沒落。現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學,即丹道為主流,講究修煉神氣。

老子道德經曾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詞為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後又增添煉虛合道、虛空粉碎一說)即精氣神的返還過程。又因人精氣不足,又創出補足精氣的練精化氣,使人從後天補虧達到先天,以便開始修煉。

唐末五代以來,以内丹說理解《參同契》的流派逐步壓倒外丹派,成為仙學的主流。著名内丹學家鐘離權、呂洞賓、崔希範、陳樸、陳抟、施肩吾、劉玄英、張伯端等以内丹仙學度人,奉《周易參同契》為丹經之祖,《參同契》作為仙家修煉秘典的價值被社會所公認。當時内丹仙學已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門派。這些内丹門派皆遠溯黃帝、彭祖、王喬、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稱傳自關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稱文始派。另一派自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漢代人),故稱少陽派。文始派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法本《老子》、《莊子》、《文始真經》,屬最上一乘虛無大道,虛極靜笃,大徹大悟,盜天地虛無之真機,頓超直入,齊是非,同人我,進入無天無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陽派主張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于無為法,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諸步驟,次第分明,門派繁衍甚廣。

自唐末五代以來,少陽派有鐘離權、呂洞賓、陳抟、麻衣道者、火龍真人、劉操、張伯端等大開法門,曆經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逐漸形成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門派。因而内丹仙學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的說法。另有元、明間張三豐真人,綜合了文始派和少陽派之所長,創三豐派(又稱隐仙派),既不執于有為,又不執于無為,于陰陽栽接中創一清淨法門,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點。

這些衆多的門派,從功法上講,略分三類,其一是陰陽雙修的栽接法門,其二是清淨孤修的靜坐法門,其三是陰陽栽接派和清淨孤修派的結合體。

修真方法

根據門派不同,所持論調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萬化。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劃分,隐世門派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處不便多述)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後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文化困境

無人領導改革

一個宗教盛行久了以後,必然會産生一些糟粕與包袱,所以常常必須注入新血輪或加以改革,才能使它适應時代而曆久而彌新,也使它的理論及傳教方式,愈來愈完善。舉例而言,佛教由創立于印度,而能成為今日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實是不斷的攝取别人的長處以為己有。小乘的佛教倡無常、苦、空、無我,是以出世為主的宗教;到了大乘,傳入中國後,受到中土文化影響,大量吸收魏晉玄學的道體論思想,開始轉變而主張常、樂、我、淨。到了唐代,又轉而為崇壇好祀的密宗,深入于凡民求财治病的平常生活中。

到了民國後,西風東漸,傳統社會産生了極大的變化;佛教的太虛法師便在民國二年,大力倡導佛教革命,從教義、組織、财産等方面着手,主張人間佛教,擺脫了佛教隻重出世(死人)的宗教,轉而為活人的宗教。這些轉變雖逐漸使得佛教成為非佛教的佛教,在當時也都招來了強大的反對與争鬥,但卻使佛教因此而能生存下去。太虛的佛教革命,對佛教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詳加說明于下:

太虛生于清光緒十五年(1980)十二月,十六歲出家。在清末民初時,當時的社會巨變,西洋風潮大量湧入,達爾文進化論盛行,太虛學佛之餘,深感社會民俗的巨變,也領悟到佛教改革的必要。清末之時,太虛即常與革命黨人相往來,民國成立後,太虛便主張佛教革命,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太虛于上海八指頭陀追悼會上倡導:

「佛教宜革命有三:一組織革命,二财産革命,三學理革命。」但這樣的主張,卻被當時的《佛學叢報》醜诋為妄人邪說,視之為陷害釋迦牟尼的提婆達多;文雲:「太虛和尚演說:佛教宜革命有三:一組織革命,二财産革命,三學理革命。……本報按:佛教革命之名詞,發現不久,度亦妄人之邪說耳!若大庭廣衆之間,明目張膽,放言高論,則未免肆無忌憚矣!然即如某僧演說,佛教宜革命有三,亦唯第二條财産問題,尚有讨論之餘地。若第三條之牽涉學理,竊恐非自命新佛之提婆達多從地獄複起不可!至第一條之組織革命四字,則不但無理由之可言,且并邏輯亦不可解矣!」

太虛的改革主張,雖然一開始即遭受到來自佛徒自身的攻擊,但太虛依然不變初衷,陸續于《佛教月報》發表《緻私篇》、《宇宙真相》、《無神論》等文章,否定造物主,也否定靈魂說,以為「無神即無造物主,亦無靈魂,而一切皆以無為究竟者也。」太虛将佛教看做是無神論之宗教,而「無為」一詞,用的更是道家語。可以看出在教義的解說上,太虛和傳統說法是有所差别的。

太虛更在民國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撰《整理僧伽制度》,所建立的佛教組織架構,頗類似西方天主教組織模式,主張政教分離,「分教所、教團、教籍、教産、教規,分别為之議制度,實行集産制。」并撰《人乘正法論》将佛教的五戒十善做為在家信衆的道德規範,拟以此深入民間,改良社會。逐漸把佛教出世間變成世間化。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二月,太虛創辦的《海潮音》雜志創刊号開始發行;

《海潮音》雜志為佛教的重要刊物,太虛利用它來倡導自己的改革主張,曾用本名或筆名在此刊及不同的刊物上發表文章。太虛本人培養出不少學生,其學生也感染了太虛的革命熱忱,為了要達到改革佛教的目的,不斷和當時廣大守舊僧衆相鬥,其間不惜語出偏激之言。在太虛所轄的佛化新青年會發動激烈的改革運動時,曾對印光等類的傳統僧人,散發傳單,予以攻擊,并稱印光為「第一魔王」。

太虛學生甯達蘊、張宗載等佛化新青年會将印光、谛閑說成是大魔王;太虛的學生大醒稱印光、谛閑是「豬頭長老」,稱王一亭、黃涵老為「蛆蟲居士」;用詞都是極為苛虐,令人驚心動魄。我們由印光信中所說「其傳單有三數千言」,且太虛弟子将印光等僧人稱為「魔王」、「豬頭」,可以想象彼時佛教改革派攻擊傳統僧人的激烈情形。這種情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小乘蛻變成大乘時,傳統的小乘佛教和改革的大乘佛徒間激烈的論辯,交相攻擊,甚至殺戮等情形。

其後雖然大乘勝了,然而小乘的教義教理依舊被吸收,并保留了下來,小乘、大乘由矛盾對立,而終歸于統一。同樣的道理,現代化的改革派佛教雖然随着時局的變改,而取得了勝利,但以印光為代表的保守派勢力,他們所堅持的傳統修持法門,尤其是專心于念佛等簡單易懂的往生淨土法門,也被現代佛教所吸收并宏揚。上面詳述太虛的佛教革命,主要的是用來看出一個宗教的改革曆程是艱辛困苦的,但卻又是不得不如此。

反觀道教,道教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認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與天争勝,追求永生。據《史記.封禅書》所載,求仙之說戰國時已盛行。

自周迄今,其間較大的改革有東漢張陵的五鬥米道、北魏寇謙之改良了科儀、金(宋)時王重陽創全真道;這些變革都不如佛教的大。而自南宋以下,近八百年來,并無新的重大改革出現。尤其民國以後,整個社會思潮及社會形态,在西方的沖擊下,已産生了巨大的變化,中西新舊各種宗教紛陳并起,道教并無調整自己的腳步來适應它,也沒有完密的教團組織、布道方式,無法和其它的宗教相抗争,因而逐漸喪失了它的信衆,而走向式微。道教的式微和沒有有力的人士領導道教改革有關;底下再略舉數項,論述其主要式微原因于下:

重術輕學,信徒的素質難以提升,道士,要他演述科儀,可以長達三天三夜;但要他講經說法,則難以啟口,也難以維持半個小時。「學」與「術」嚴重失調。今日在台灣許多宮廟的住持,不僅看不懂道經,甚至誤把佛經當道經來誦念。宮廟的住持及信衆,普遍存在素質低落的問題。

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廟重「術」不重嘉言錄》,一九八二年四月基隆十方大覺寺印贈等書,《印光法師文鈔》是收集印光文鈔最全的書,後來台中蓮社亦予出版,而不收錄此信,殆出自于為賢者諱的心态。印光受到太虛學生的攻擊,不止一次,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民國十八年條雲:「時印老(五月二十九日)《複某居士書》,痛斥大愚。」可見除佛化青年會的傳單外,太虛剃度的弟子大愚也撰文攻擊過印光。

學,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術」是指科儀、風水、占蔔、命相。「學」是指對經書道理的闡揚。台灣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會,非常重視俗稱「山」、「醫」、「命」、「相」、「蔔」等五術。山(仙道),指靜坐、煉氣、養生、藥餌、靈修等。醫(醫療),指針灸、方劑、推拿、食療、心靈治療等。命(算命),指紫微鬥數、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學)、墓相(陰宅)、宅相(陽宅)、風水勘輿等。蔔(蔔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術等占蔔術。

這些流傳久遠的術數之說,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唯過度重視「術法」科儀,而不從哲理着手配合來論述,易使人誣指為迷信。「術」須有「學」來做領導、介紹,才不緻流于庸俗低劣,且術越深,修持應越高,才不會以術為惡。

「學」是指經書中的哲理要義。道經中不乏好的經典,有些談論義理,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陰符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樸子》、《清靜經》、《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鬥經》、《南鬥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受生經》、《玉曆至寶鈔》、《玉匣記》等等,這些均必須有人來加以簡擇,以古籍今譯的方式,将其義理及其對後世民俗的影響,介紹給世人。今日道教的術法太過,而學理的認知則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衆的素質難以提升。

缺乏教團組織,傳教無方,無認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灣的佛教、新興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會(或經常聚會),有教團組織、傳道方式。但相對的,道教徒則是一盤散沙,平時各人拜各人的神,并無定期聚會,各宮廟也互不相屬,無人講經傳道。拜媽祖的,自認是媽祖信徒;拜關公的,是關公信徒;

對道教神隻毫無概念,對道教也無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緣佛教,弄成道廟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現象。所以在台灣雖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宮廟,但卻因各自為政,無認同感,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缺乏講經布道者

宮廟的住持及道士,終其一生,大都以科儀術數為職志,能講經說法者極少,也無定期公開的講經活動。台灣無線的電視台甚多,定時播出佛教講經節目的,有六七個,甚至有許多電視台是整日播放佛教節目的。佛教有自己傳道的專用電視台。除電視台外,擴播電台亦有佛教講經節目。

相對的,在電視台或播音電台方面,幾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講經節目。如此傳道,如何能得信衆?而在培養人才上,雖有一間小規模的木栅道教學院,也一直沒培養出能講經傳道的人才。一個缺乏主動向民衆傳道的宗教,在起跑點上已輸了一大截。不培訓說經人才,不重視說經人才,将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幹而無新枝,其後果可想而知。

修持法門過于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将信徒分為「聖」與「凡」二者。一般的民衆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後,才能轉「凡」而為「聖」。「修持」在宗教活動中,占着極大的分量。以道教來說,悟道者為聖,未悟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聖。一般民衆,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民有貢獻死後成「神」,及由積善并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聖」。由凡入聖,須以修持(修煉)為橋梁。道教由于流傳久遠,所以派别衆多,修煉法門各異。

正一重符箓,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黃白,内丹煉精氣神,房中重男女和調;此外,禱祀、召遣、藥餌、避谷、食氣、守一、清靜無為等等法門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簡惡繁的功利社會中,須有人來簡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誘導。道教的衆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彙整理,初學者将難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衆。

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兼容并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于道教有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争執,卻不會産生宗教戰争。而争執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點變成了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自宋以下,長期來大量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今日的民衆不能區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是信道。這種情形不僅在台灣如此,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也如此。

筆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開會,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長告訴筆者說新加坡有的道廟甚至将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設在廟中來拜,但這種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懷,不僅得不到認同,反而招來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議,認為亵渎了他們的神祗。這個例子說明了過度的包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包容并非壞事,但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僅從包容對方神隻入手而已,而是須從哲學義理、科儀、傳教方式等多方面上着手,用包容來将對方長處攝取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過度的包容,也讓道教喪失了自己。

舉例而言,由于明末《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倡導,于是道教将觀音、錠光佛、文殊等神吸收為己神,同屬玉帝所轄。但因給予過高的地位,這樣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後果。相對的,佛教雖也吸收道教的神隻,如關公在道教的階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卻把他說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階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将佛教的神置于高階,佛教将道教的神置于低階,于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誤導。

網絡小說

《蜀山劍俠傳》春秋魔筆出入青冥玄天地府,山河日月空絕古今當世奇幻第一書。

《蜀山劍俠傳》是還珠樓主最有名的代表作,也是篇幅最長的一部,達五百萬言,絕對可稱為鴻篇巨着了,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将神魔和武俠完美的結合起來,在中國的文學發展中,真正的武俠小說是從唐代的傳奇小說開始的,産生了著名的虬髯客,聶隐娘、昆侖奴等俠客,後來經過宋元兩代的過渡,到明代出現了著名的《水浒傳》,将俠文化推向一個高峰,清代的武俠出現了新的發展,漸漸分離出奇幻和技擊兩派,前者以《七劍十三俠》等為代表,他發揚了唐代的武俠風格,主角是神秘的仙佛式的人物,他們的技巧也是各種法術和能夠殺人千裡之外的飛劍法寶;

後者則有《七俠五義》,《永慶升平全傳》等着作,在這裡人物都是塵世間的俠客,他們的本領也隻是客觀的十八般武藝而已。晚清到民國的時候,出現了王度廬,他的作品一般歸為京派,開始了武俠的改造,将曆史結合進來,描寫也更為細膩。而民國時期真正的武俠高潮的到來,則是因為還珠樓主和他的蜀山劍俠傳。本作也是後世修真類小說的鼻祖。

小說以峨嵋派為主要正義的幫派,講述了峨嵋弟子學藝和斬妖除魔的經曆,尤其以三英二雲、七矮和四大弟子為主要的記述對象,這些人都是峨嵋派的弟子,他們年紀都很輕,在外出修行的過程中,他們不斷的獲得奇遇,得到很多的奇珍異寶,本領也越來越高強,其中又以李英瓊(就是三英中的一個)為最主要的小輩人物,詳細描述了她從一個普通的女子,經過無數的機緣巧合,得到長眉真人的紫郢劍,收複神雕佛奴和猩猩袁星,吃下了許多罕見的朱果,又得到前輩仙人所留的太清神焰率兜火和白眉和尚的定珠,最後還獲得了前世摯友聖姑的一甲子功力,總之她終于成為峨嵋派後輩中最傑出的人物。

因此連書中那些前輩高人都對她的奇遇贊歎不已。這些小輩的故事以第三次峨嵋鬥劍為線索,在書中一直交代不久就會開始正邪的大交手——第三次峨嵋鬥劍,這次鬥劍是正邪人物一次最後的比試,所有的恩怨都在這時完結,在交代故事的間隙中,李壽民也往往狡猾的透露一點鬥劍的結果。這讓讀者的心一直記挂着這場大戰。

全書的另一條線索是五百年前的神仙大劫,李壽民認為那些沒有成為金仙的散仙、地仙都必須不斷的經曆天災大劫,因此書中的很多的前輩高人都在為即将到來的三劫做準備,而峨嵋派就是不斷的幫助其他非本派的正義的散仙們,防止他們在三劫中出事。書中塑造的一些前輩都很有特色,例如怪叫花淩渾、嵩山二叟、駝神乙休、藏靈子等等。

由于是五百萬字的篇幅,所以作者可以全面的展開描寫,這樣使得作品有些淩亂,往往兩個聯系的故事要過很長的篇幅才聯系起來,中間作者開始不急不慢的講述前面一個新出現的主要人物的來曆背景,而這個介紹,他又往往從他出生開始,所以性子急的讀者有時真是很苦惱的。

可惜的是,這兩條線索都沒有完結,因為在作者準備繼續寫下去的時候,全國解放了,由于當時的政治環境,這樣的小說自然不能再寫下去了,于是在五百萬字之後,留下了無數的懸案和故事,在我讀他的時候,經常聯想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兩者都是沒有完成的傑作,可是《蜀山劍俠傳》卻遠沒有《紅樓夢》的聲譽,也沒有衆多的續書,真也算是一個悲哀了,在中國這樣的小說實在很難得到社會主流文學界的承認和褒獎。

進入21世紀後,網絡文學開始流行,其中的修真小說類型可以看作是部分繼承了《蜀山劍俠傳》的衣缽,并加入了一些源自四遊記、封神演義、濟公傳等神魔小說的構成方式,将修仙成聖和神話傳說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仙俠世界觀。(如《誅仙》《浮生萦雲》《仙路煙塵》《九棺》《仙逝今生友情傳》

上一篇:如此多嬌

下一篇:七界第一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