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馬特遺書

蒙馬特遺書

邱妙津所作小說
《蒙馬特遺書》内容簡介: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裡,掙紮着愛與死的意義——死亡,也是創作的一部分嗎?一九九五年夏天,才華洋溢的台灣小說家邱妙津在巴黎以慘烈的自殺結束了自己年僅二十六歲的生命。這二十封信,是她留給這個世界的生命告白。愛欲的強烈、背叛的痛苦、不顧一切的占有與痛切的自我剖析在文字中噴薄而出,而關于愛與藝術的純粹追問,也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蒼白的靈魂。[1]《蒙馬特遺書》甫一問世就引爆了整個台灣,對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機會深思愛與死真谛的青年來說,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僅是經典的閱讀對象,更是一個朝聖的坐标,以及面對誠實愛欲的靈魂自白。“我對我的生命意義是真正誠實與負責的,盡管我的肉體死了,形式的生命結束了,但是我并不覺得我的靈魂就因此被消滅,無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終止。” 颠複性的LES情欲私密之書,台灣幾個世代拉子圈的“聖經”!蔣勳、駱以軍、陳雪聯合推薦!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女性情欲的深度書寫;以死亡的決絕和純粹,見證愛的不朽不滅。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尋,對靈魂絕望的拷問,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蒼白的靈魂。
  • 中文名:
  • 别名:
  • 作者:邱妙津
  • 類型:
  • 連載平台:
  • 最新章節:
  • 是否出版:
  • 書名:蒙馬特遺書
  • 類别:書信體小說
  • 出版社:INK印刻文學出版社(台灣)
  • 頁數:195頁
  • 定價:200元
  • 開本:32
  • 裝幀:平裝
  • ISBN:7549522642, 9787549522644
  • 品牌:北京貝貝特
  • 語種:簡體中文

簡介

此書于邱妙津自殺次年問世,相隔十二年,重出新版将增加原書未及發現收錄的「第十五書」、「第十八書」、「第十九書」内容近萬字。邱妙津最後的書信體小說。從此她保持緘默。她曾誓言用一生來證明自己的美與愛,也以人生終程在異鄉展開瀕死跋涉放出愛與美的憂傷凡花,永恒回歸了藝術家與愛人者身份。

相反地,我的人生是由不忠走向忠誠,她的人生是由忠誠走向不忠,這些都是我們各自生命數據展現的曆程,隻是在這曆程交錯運動的瞬間,我脆弱的人性爆炸了,我這個個體無聲無息地在天地間被犧牲。一切都僅是大自然。絮,我是個藝術家,我所要做的,就是去體驗生命的深度,去了解人及生活,并且在我的學習與創作裡,表達出這些。

我一生中所完成的其它成就,都不重要,如果我有一件創作品,達到那個目标,我才是真正的不虛此生。作為邱妙津最後一部小說作品,本書不僅是一部充滿豐富哲學思辯過程的創作,更是作者以最後生命與濃烈情傷鍛鑄、并向世界告别的忏情書信;既蘊藏自畫像的況味,更刻畫了一個年輕女子在異國落寞孤寂生活中的夢想追求,以及脆弱生命底下充滿無限可能的愛與執着。

作者簡介邱妙津台灣彰化人,1969年生,1991年畢業于台大心理系,1992年12月前往法國留學,1995年6月25日在巴黎自殺身亡,享年僅26歲。邱妙津多方面的才華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充分顯現,曾以〈囚徒〉獲得中央日報短篇小說文學獎,并以〈寂寞的群衆〉獲得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除了寫作,邱妙津還擔任義務性的心理輔導工作、雜志社的記者,同時拍攝了一部長度三十分鐘的十六厘米影片《鬼的狂歡》。

1995年6月邱妙津驟然辭世讓台灣文壇一陣驚愕,随即引起一股同志文學的讨論風潮。同年10月她的首部長篇小說《鳄魚手記》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書中的「拉子」、「鳄魚」等詞也成為台灣女同志襲用的自我稱号。1997年2月台灣同志首次舉辦十大夢中情人票選活動,邱妙津獲得女同志夢中情人的榜首。2000年9月,她的遺作《蒙馬特遺書》不但在上海正式授權出版,也由前衛導演魏瑛娟搬上舞台,這都證明邱妙津作品的影響之日久不衰。

作者

邱妙津(1969年-1995年),台灣彰化縣人。著名的女同性戀作家。她的着作影響台灣的同性戀文學相當深遠。邱妙津的名字早已成為傳奇,隻要看過她的文字的人,莫不震撼與那強烈的情感與極度敏感的心靈。

邱妙津是北一女中,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曾在張老師心理輔導中心擔任輔導員,接着在新新聞雜志社擔任記者;同時她也嘗接受半年電影導演課程訓練,拍攝了三十分鐘,十六厘米的電影《鬼的狂歡》。曾獲得第一屆中央日報短篇小說首獎,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推薦獎。着有小說集,《鬼的狂歡》、《寂寞的群衆》、《鳄魚手記》、《蒙馬特遺書》。1994年出國就讀于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第二階段心理學系臨床組。之後曾轉入女性主義研究所。

序言

我的盲點——序邱妙津簡體版作品集(部分)

蔣勳

在文學的閱讀上我有我的盲點。

知道是“盲點”,卻不願意改,這是我近于病态的執着或耽溺吧。

年輕的時候,迷戀某些叛逆、颠複、不遵守世俗羁絆的創作者,耽溺迷戀流浪、憂愁、短促早夭的生命形式。

他們創作着,用文字寫詩,用色彩畫畫,用聲音作曲,用身體舞蹈,然而,我看到的,更勿甯是他們的血或淚,是他們全部生命的嘔心瀝血。

伊岡•席勒(Egon Shiele)的畫,尺幅不大,油畫作品也不多,常常是在素描紙上,用冷冷的線,勾畫出銳利冷峭的人體輪廓。一點點淡彩,紫或紅,都像血斑,藍灰的抑郁是揮之不去的鬼魅的陰影。

席勒的畫裡是眼睛張得很大的驚恐的男女,裸體擁抱着,仿佛在世界毀滅的瞬間,尋找彼此身體最後一點體溫。

然而,他們平日是無法相愛的。

席勒畫裡的裸體是自己,是他妹妹,是未成年的少女,瘦削、蒼白,沒有血色的肉體,褴褛破爛,像是丢在垃圾堆裡廢棄的玩偶,隻剩下叫做“靈魂”的東西,空洞荒涼地看着人間。

人間能夠了解他嗎?

北京火紅的繪畫市場能了解席勒嗎?

上海光鮮亮麗的藝術家們對席勒會屑于一顧嗎?

或許,還是把席勒留給上一個世紀初維也納的孤獨與頹廢吧。

他沒有活過三十歲,荒涼地看着一次大戰,大戰結束,他也結束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他曾經被控訴,在法庭上要為自己被控告的“敗德”“淫猥”辯護。

然而他是無言的,他的答辯隻是他的死亡,以及一個世紀以來使無數孤獨者熱淚盈眶的他的畫作吧。

邱妙津也是無言的。

我剛從歐洲回台灣,在一次文學評審作品中讀到《鳄魚手記》,從躺在床上看,到忽然正襟危坐,仿佛看到席勒,鬼魂一樣,站在我面前。

我所知道的邱妙津這麼少,彰化女中,北一女,台大心理系,巴黎大學博士候選,這些一點意義也沒有的學曆。

我所知道的第二個有關邱妙津的訊息就是她的持刀“自殺”了。

我們可以用“死亡”去答辯這個荒謬的世界嗎?

于是,我讀到了《蒙馬特遺書》。

台灣戰後少數讓我掩面哭泣的一本書。

名人推薦

我們可以用“死亡”去答辯這個荒謬的世界嗎?于是,我讀到了《蒙馬特遺書》。台灣戰後少數讓我掩面哭泣的一本書。

——蔣勳

《蒙馬特遺書》在台灣,幾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讀的經典,甚至可能幾個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聖經”……《蒙馬特遺書》已不止是邱妙津自己的創作資産,它像《紅樓夢》、莎翁的戲劇,成為台灣拉子世界那極域之夢,濃縮隐喻。

——駱以軍

人們崇拜一個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無論對于作者或讀者而言,這是意義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靈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願這會是大家讀完《蒙馬特遺書》的贊歎。

——陳雪

上一篇:和你一起飛

下一篇:召喚之遊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