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學

交通大學

中國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系統名稱
交通大學(Chiao Tung University)為中國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系統名稱,起源于1896年創辦的南洋公學與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交通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在120多年的辦學曆程中,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學風和光榮的傳統,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飲譽海内外的綜合性著名高等學府,滬校(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被譽為“東方MIT”,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學)被譽為東方“康奈爾”。
    中文名:交通大學 外文名:Chiao Tung University 簡稱: 創辦人:王文韶、盛宣懷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江澤民、錢學森、茅以升、竺可桢等 知名教師: 簡 稱:交大 校 訓:精勤求學,敦笃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1930年代) 類 别:公立大學 所屬地區:上海、西安、成都、北京、新竹 主要院系:理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唐山工學院、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屬 性:全國重點大學 别 稱:中國的“加州大學系統”

上海交大

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曆史最悠久、享譽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2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内一流、國際知名大學,并在新的曆史節點,進一步明确了構建“綜合性、創新型、國際化”世界一流大學的願景目标。

文化傳統

校名由來

交通大學的“交通”一方面源自《易經》的“天地交而萬物通”之“交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民國時期的主管部門是交通部。一方面《易經》之“交通”包舉宇内八方、古往今來,另一方面民國交通部的職能既包括公營事業、路政等”有形之交通“,亦包括通商、對外交流、郵政、電信、旅遊之“無形交通”。

這兩種意向的“交通”都暗示着交通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上海交大(今上海、西安、新竹交大)建校之初的辦學定位是培養”商法政經“人才,與北洋大學堂之“專工”形成“互補之勢”;唐山交大(今西南交大)“尤善礦冶”,也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材料、數學、經濟學、物侯學、地質學專家和航空航天工程師。

交通大學校名最早出現于1920年12月,時交通部提議将主管四校合并籌組“交通大學”。1921年8月1日,交通大學合組成立。但早在1918年,葉恭綽遠赴歐美、日本等國考察實業和文化教育。美國的實業教育、德國的職業教育、法國的分科設系,這些成功的教育典範使他感觸不已。他認識到學校的任務是要精研學術,培養人才,輔佐實業發展。反觀中國教育,學理與實用脫離,學非所用,教授方法亦不合世界潮流。

當時,交通部下轄專門學校四所:上海、唐山各有工業專門學校一所,北京有鐵路管理學校和郵電學校兩所。其中,上海辦校曆史悠久,規模較大,程度較高,學科也最多,有土木、電機、鐵道管理三個專業,學制均為四年。不過,葉恭綽有這樣一個疑問:“各校曆史悠久,成績甚佳,尤其是上海、唐山兩校,程度已于歐美同類大學的一、二年級相當,何以所出人才究不敷用?”心存疑惑,葉恭綽于是派員分赴各校,進行實地調查,發覺所屬學校存在着不少需要改進之處。

組織管理上,四所學校散居各處,各自為政,缺乏明晰劃一的組織系統;專業設置不合理,有的專業各校重複設置,有的專業各校都沒有,造成有限辦學資源的浪費;學科程度上,四校均為高等專門性質,實際程度卻不齊,上海、唐山兩校已經達到本科水平,然而從四校總體水平來看尚未達到大學本科水平,難以培養出高深技術人才;實習安排上,實習階段如何支配,與教學内容如何呼應,實習機關如何分派與管理,都需要有統一機構進行調度。

以上諸多弊端,阻礙着人才的培養。鑒于此,葉恭綽決心對四校進行根本的整頓。他接受交通部技正鐘秉峰(1911年該校電機科首屆畢業生)的建議,将四校合并,增加經費,改善管理,提升辦學層次,組成一所培養高級人才的“交通大學”。

1920年12月,葉恭綽向國務院會議提交《閣議創辦交通大學提案文》,提議“拟以上海、唐山、北京四校,合并為交通大學"。提案經國務會議讨論,決議照辦。1920年12月21日,葉恭綽再向徐世昌大總統提交《統一交通教育計劃呈文》,呈文提議,為統一學制起見,将交通部部屬的4所學校“列為大學分科,而以大學總其成,名曰:交通大學。”呈文獲得總統批準。

12月底,交通大學籌備處成立,葉恭綽責成交通次長徐世章負責籌備事宜。次年1月,籌備處拟定出《交通大學大綱》,經葉恭綽呈準後正式公布。大綱共14章38節,第一章第一節規定:“本大學定名為交通大學。”

經過數月籌備,交通大學于1921年8月1日正式成立,對外稱交通大學,英文名稱是:Chiao Tung University,“交通大學”校名由此啟用。

交大校徽

1926年公布校徽(四十五齒)

1926年1月23日,淩鴻勳校長通告公布校徽雲:“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揚學校性質,與精神關系至重。上年以該校校徽,亟應明定,曾經征求式樣,并交由教務會議推定委員會審查。茲經參照原式,重行指定,合亟公布,作為該校校徽。下學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

按校徽中心為鐵砧、鐵錘,砧上置中西書籍若幹冊,示工程教育工讀并重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數碼1896四字,示該校創辦之年份。用世界公曆者,取其便也。砧外為齒輪,外框象車輪,皆寓工程與交通之意。框與輪之間,上半題篆體“南洋大學”四字,下半題NANYANGUNIVERSITY英文字。全徽取義深遠,含意顯豁,允稱稱佳構。

1920年代校徽(五十齒)

中書“精勤敦笃,果毅忠恕”八字篆文校訓,而無鐵砧、鐵錘、鐵鍊、中西書籍及1896字樣,輪齒五十,且為尖齒,中西校名間無星号加以區隔,與後來校徽不同。

1930年代校徽(六十齒)

始以鐵砧、鐵錘、鐵鍊、中西書籍及1896字樣取代校訓,輪齒六十,平齒,其形從此成為定制。中文校名作楷書,英文校名為NANYANG UNIVERSITY,則與前後時期有别。

交大校訓

1909年(宣統元年),學校頒布校訓及其解釋,校訓為四個字,即:勤,儉,敬,信。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國立交通大學工業鐵道展覽會特刊》(第11号)。在有關這次展覽會的新聞報道裡,提到文治堂講壇上懸挂的校訓,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與宣統時代的校訓在表述上有了差别。遺憾的是,尚難确定這則校訓是什麼時候頒布的。

在1937年6月編印的《交通大學一覽》上,人們看到新的校訓,即:精勤求學,敦笃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将“1933年校訓”的4個詞語擴充為8個詞語,即增添了“求學,勵志,力行,任事”4個詞語。這8個詞語既有獨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聯系,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精勤求學

精勤:指專心勤勉。《後漢書·馮勤傳》:“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學:求--探索,尋找;學--學問、學業。求學意為探求學問。《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注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廢其一,非學也。”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如何做學問,養成勤奮學習的品行,完善知識結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學無止境,終生不辍;理論聯系實際,學以緻用。 

敦笃勵志

敦笃:指敦厚笃實。《左傳·成公十三年》:“勤禮莫如緻敬,盡力莫如敦笃。”敦厚:誠樸寬厚。《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笃實:純厚樸實,忠誠老實,踏實實在。《易·大畜》:“大畜剛健。笃實輝光。日新其德。”韓愈《獨孤府君墓志銘》:“憲公躬孝、踐行、笃實,而辯于文。

”勵志:指集中心思緻力于某種事業。班固《白虎通·谏诤》:“勵志忘生,為君不避喪生。”《舊唐書·李渤傳》:“渤恥其家污,堅苦不仕,勵志于文學,隐于嵩山,以讀書業文為事。”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敦厚誠信的品德,吃苦耐勞、創新、實幹的社會責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

果毅:指果敢堅毅。《書·泰誓下》:“爾衆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穎達疏:“果為果敢,毅為強決……皆言其心不猶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傳:“行無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實踐。《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論語》:“言必信,行必果。”信--誠實,言之有實;果--必行。儒家認為笃志力行、專心一意地去實踐是與好學、知恥、誠實、守信相連的。校訓旨在培養學生果斷堅毅、言行一緻的品德,包括敢于改革創新,敢于拼搏,敢做敢為,戰勝困難,不怕曲折,锲而不舍,紮紮實實,兢兢業業的事業心。

忠恕任事

忠恕: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忠--盡心為人,盡力為人謀;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論語·裡仁》記載曾子評價孔子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對待人,是“仁”的具體運用,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内容,忠恕成為儒家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一。任事:有多種解釋,與校訓貼切的解釋有二:一是稱職,勝任所擔當的職責;二是頂事、頂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酒法:用黍米。曲一鬥,殺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

石聲漢注:“任事,頂事。”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坦蕩胸懷,盡心為人、仁者愛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責任心、競争力、團隊合作精神,樹立為“民族得中興”的人生觀、價值觀,以“為世界之光(為世界添光彩)”的業績來證明自己能夠勝任各種挑戰性的工作。

若從時間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可以看出,1933年校訓“精勤,敦笃,果毅,忠恕”立足于教導“如何做人”。1937年校訓在繼承1933年校訓“如何做人”的基礎上,提出“求學,勵志,力行,任事”,增添了“如何做事”的内容。用稍後公布的《校歌》來注釋《校訓》,就是要求作為一名交大人,做人永遠要謙虛勤勉,忠誠老實,果敢堅毅,寬厚愛人,心理健康,掌握與人相處的藝術;

做事要永遠“求學”不止,追求“真理之花”、“性靈泉源”,煉就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不斷積累“實學”來“培國本”;要以“民族得中興”、“為世界之光”的遠大目标來“勵志”,既有世界眼光、國際意識,又能辨别是非,保護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以“青年之模楷”、“鼓舞群倫(群倫:同類)”、“英俊濟跄,經營四方”的理念,在科學、藝術、實業等領域,以實幹、苦幹、巧幹的業績來身體“力行”與任事“。

交大校歌

交通大學自1896年創辦以來,受形勢變化與隸屬關系的影響,學校多次更名,因而曆史上也創作和吟唱過多首校歌。譬如,1897年有南洋公學師範院院歌--《警醒歌》,1909年有《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校歌》,1915年有《南洋大學堂校歌》,1926年有《交通部南洋大學校歌》,抗日戰争時期又創作了新的《國立交通大學校歌》。以上校歌,除1915年的校歌是對1909年的校歌歌詞稍作修改之外,還未出現過完全采用、傳唱前校歌的先例。

《國立交通大學校歌》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國之榮華,

校旗飄揚,與日俱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倫,啟發我睿智,激勵我熱忱

英俊濟跄,經營四方,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靈泉源,科學之奧府,藝術之林園,

實業擴張,進步無疆,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燦爛文明,實學培國本,民族得中興,

宇土茫茫,山高水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辦學現狀

交大本部

南洋公學創立後,如同當時的政府變遷一樣幾經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上海工業專門學校,直到上世紀十年代後期才有了個比較亮響的名字——南洋公學。

可是好景不長,二十年代後,國民黨政府為了加強交通建設和教育,把當時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即現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北平郵政學校(即現北京交通大學的前身)、聯合起來成立了國立交通大學,歸交通部管轄。本部設在上海,依次稱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學,後兩所後來又稱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和北平工學院。

最早在南洋公學時期,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教育基礎的。學校設立了一個南洋公學特班,班主任是時任教育總長的中華民國元勳蔡元培。該班培養了不少人很有名氣的人文藝術方面的人才,撼動中國近代書畫藝術文化的李叔同(弘一法師)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中國大多文藝名流都來交大進修,如同今天的上海交大的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一樣。當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锷将軍在紅顔知己小鳳仙的勸說下也來到南洋公學修讀并得到了學位證書。

而在南洋大學時期,學校的人文氣氛在中國大學界可謂是空前強盛。因為時任校長的唐文治是前清翰林進士,當時國内鼎鼎有名的國學大師。并且,唐文治校長在任期間,為日後交大的飛躍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唐文治校長的“發展工科和管理科”的治校理念,直接影響到後來交大的發展趨勢。唐校長還提出了一直被交大人秉為“真理”的“第一等人才觀”,成為曆代交大人的最高追求目标。

到了交通大學時期,因為對于理工管理科的強化教育,文科基本消失殆盡。有名的校友鄒韬奮,在交大讀土木時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嚴格,讀得半夜吐血,讀不下去,隻好轉學到聖約翰大學去攻讀新聞學了。交大當時教學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敬稱為“東方的MIT”。交大校友,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時,在與母校交通大學的教授通信時,激動地說道,這裡的教材都是我原來在交通大學的上課講義,原來交通大學把MIT搬到了中國。

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漸興辦了管理學院,成為中國第一個開辦财會、管理等專業的大學,解放後被院系調整,為加強複旦大學、上海财經大學的實力而調離合并。當時交大在人文方面的大師級人物、中國近代傳記文學始祖的朱東潤教授也被分配複旦大學。

因為叫交通大學,唐文治校長确定校慶的時候,取自交通是為了“四通八達”的意思。

一個大學的發展與學校的領導緊密相關,一個好校長往往标志着學校發展的裡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蔣夢麟、傅斯年;清華有梅贻琦、蔣南翔;浙大有竺可桢,路甬祥,潘雲鶴;在交大曆史衆多校長中,對交大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懷、唐文治、葉恭綽、黎照寰、淩鴻勳、彭康、鄧旭初。

交大一直以來的辦學思路是建成東方的MIT,當時的交大的老師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機械系朱物華,冶金系周志宏是哈佛大學博士,數學系張鐘俊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還有淩鴻勳,鐘兆琳,王之卓等,不勝枚舉。

當年的國立交通大學用的大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嚴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進交大都是千裡挑一。錢學森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時,發現許多東西跟在交大學的一模一樣,要求免修得到批準;茅以升從交大唐山工學院畢業去美國康奈爾大學時,由于學習特别優秀,名列第一,校方決定從此對中國交通大學的留學生免試入學;

王安去哈佛時,由于抗戰沒有帶交大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哈佛大學知道是交大畢業的,決定破格錄取。因為之前去哈佛的交大學生都非常優秀,交大當時不僅在美國而且在全世界都是極具知名度的。

由于二三十年代交大名校長治校有方,交大在國内享有盛譽,成為有志于工程的學子的最高學府。在抗戰前交大達到了曆史上最輝煌的頂點。交大則是專注工程、管理類,是工程方面的最高學府。當時交大南有交通大學上海本部,擅長機電類;北有交大唐山工學院,執全國土木之牛耳,交相輝映。

返回上海後交大逐漸恢複元氣。在四年内戰中交大基本沒有受太大影響,但交大學生也不再耽于書本,開始積極參加政治運動,用血的代價鑄就了當時上海的“紅色堡壘”。當時交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不少當時學生後來也因此成為了政治活動家,比如江澤民、汪道涵、丁關根等。解放戰争後期,國民黨敗局已定,開始把交大的一些名教授帶去台灣,如淩鴻勳、李熙謀等,正是他們後來在台灣“恢複”了交通大學(即今新竹交通大學),已經是亞洲知名學府。

交通大學在迎來解放曙光的同時,也迎來了史無前例的高校調整。解放時的王之卓校長被調往武漢測繪學院(後并入武漢大學)。解放後的負責人開始是李培南,再後是彭康,前者是二野軍隊南下幹部,後者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也是共産黨幹部。解放前後學校總體保持平穩過渡,實力依然很強,繼續保持“北清華、南交大”的均衡局面。

到了一九五二年,由于中央實行對蘇聯一邊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采用蘇聯單科分類别大學模式,在全國範圍内進行第一次校院大調整。在當時的幾所頂尖大學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由于位于首都,得于重點加強,從全國各大學抽調精英壯大實力,成為院校調整的受益者。

中央大學和浙江大學被拆成南大、南工、南醫、南農、杭大、浙農、浙醫等幾個學校,從此削弱。交通大學,則由具有相當規模的理、工、管理的多學科大學被拆成單一工科大學:理學院中的數學、物理、化學學科被調到複旦大學,化學系本部支援成立了華東化工學院;

實力雄厚的土木建築全部被調入同濟大學,帶走了俞調梅等一大批教授;獨具特色的管理學院的管理、會計、财務等系并入複旦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部分支援成立了上海财經大學;紡織系分離出去成立了中國紡織大學(即今東華大學);水利系由嚴恺帶去成立華東水利學院(即今河海大學);

航空系分出成立了華東航空學院(1956年和國立西北工學院合并成立西北工業大學);機電中的電子部分支持了南工(即今東南大學),55年機電本部基本全部支持建立了電子科技大學,剩餘部分還支持成立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帶走了一大批著名教授;此外還有部分院系分出去支援了上海海運學院(2004年更名為上海海事大學)等許多學校。

當然交大也從外面調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同濟大學支援得到加強外,其它都是被撤掉的上海二流大學的專業并入。後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院長徐匡迪在上海交大211工程中預審中也指出“複旦是院校調整的最大受益者,而交大則是最大的受害者”。

1959年7月,國務院決定将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部分分離成為兩所學校,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原交通大學校長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

2015年7月8日,《QS金磚五國大學排名2015》發布,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六。2015年QS世界大學排名(2015/16)發布,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70位。

交大唐校

交通大學唐山學校一脈,則以唐山交通大學之名蜚聲中外。

西南交通大學曾多次更名,但人們耳熟能詳的仍稱為“唐山交通大學”。

1896年5月,中國第一所鐵路高等學府“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肇建,它就是後來蜚聲中外的唐山交通大學前身。

1905年10月學校遷址唐山,定名為唐山路礦學堂。這所學校的創辦,使唐山與中國近現代交通史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唐山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搖籃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1912年9月,孫中山先生莅臨該校視察,發表了“革命需要武裝、建設兩路大軍”的著名演說。唐山交大比照美國康乃爾大學模式辦學,1916屆畢業生茅以升在康乃爾大學的優異考試成績,為所有唐山交大學子獲取了免試入學攻讀研究生的資格,從此唐山交大在國際聲名鵲起,被譽為“東方康乃爾”。

1916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在北京舉辦全國74所高等學校作業成績展覽評比,該校以94分的優異成績榮獲全國第一名。12月,該校榮獲教育部優等獎狀,授予“竢實揚華”匾額一方,自此“竢實揚華、自強不息”成為唐山交大精神,同時也成為唐山人文精神的寶貴曆史财富。

1934年全國8個公費留美名額,除清華大學考取1名外,其餘7名全部被唐山交大畢業生囊括

1937-1945年抗戰階段,先後在湖南湘潭及楊家灘、貴州平越、重慶等地複課。

1946年,重歸故裡--唐山。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校名。50年代,該校提出并指導建成了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先後參與設計建造了武漢、南京長江大橋,成渝、蘭新、成昆鐵路等重大工程項目。

1972年該校遷至四川更名西南交通大學,在唐山設留守處(現光明南裡唐山辦事處)。

唐山交通大學是培養中國近現代發展史名人的搖籃,其學子創造了上百項全國第一。學校英才輩出,先後培養出73名國内外著名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9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4名、中央研究院院士6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3名、英國皇家建築學院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名。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楊杏佛、黃萬裡等學生的名字足以讓其無比自豪。該校學生莊俊主持設計建造了清華學堂。

唐山交通大學是中國著名大學(研究院)的淵薮,孕育了多所親緣高校。1926年,唐山交通大學在遼甯錦縣建立分校,後獨立成為東北大學;1948年部分教授、專家幫助組建了解放軍工程兵學院(現石家莊鐵道學院);1950年3月,鐵道部鐵道技術研究所在該校成立,後遷至北京,現已成為鐵道部科學研究院。

1952年下半年,唐山交通大學部分教授、專家支援組建中國科學院;建築系、化學工程系調整到天津大學;礦冶系調整到新組建的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的前身);采礦系調整到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和北京礦業學院(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

電信系調整到北京鐵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電機系電訊組調整到原哈爾濱鐵道學院;土木系水利組調整到清華大學,并部分支援了河海大學。1956年組建了唐山業餘工學院(現唐山學院);1958年組建了蘭州分校(現蘭州交通大學),同年,又與煤炭部、天津大學一起組建了唐山礦冶學院(現華北理工大學)。

上一篇:大華集團

下一篇:晉西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