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

五丈原

陝西省岐山縣地名
五丈原,位于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為秦嶺北麓黃土台原的一部分,海拔約750米,其地勢平坦,南北較長,東西較短,三面淩空,兩邊環水,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水自成溝塹。五丈原是諸葛亮幾十年南征北戰中最後一個戰場。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隔渭河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
    中文名:五丈原 外文名: 别名: 所在地:陝西省岐山縣 南北長度:4 東西寬度:1.8 平均海拔:750 地貌:黃土台原 文物遺迹:斜峪關、諸葛亮廟

地理位置

位于岐山縣城南約20公裡,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五丈原位于八百裡秦川西端,寶雞岐山縣五丈原鎮。

境内,東距西安130公裡,西距寶雞56公裡,北距蔡家坡站5公裡。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裡,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于世。是三國時代諸葛亮屯兵用武、勞竭命隕的古戰場,勝迹累累,遠近聞名。也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景點介紹

五丈原主要勝迹是諸葛廟(武侯祠),廟内有匾額、題詞、碑記、碑刻、壁畫、塑像等。廟外有遺迹如“豁落城”、“諸葛鍋”、“棋盤山”、“諸葛泉”、“諸葛田”、“盤盤道”、“魏延城”、“古葫蘆峪遺址”石碑等。

諸葛亮忠烈一生,感動後人,為祭祀諸葛亮,後人于唐初建起“忠烈武侯祠”,後稱諸葛亮廟。每年2月20日(古曆)古廟會祭祀,人流如潮。廟曆經宋、元、明、清九次大的修複,布局嚴謹,氣宇軒昂,古樸典雅,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内壁石林立,牌匾盈門,雕像、壁畫栩栩如生,全出于曆代名家之手,特别是鑲嵌于獻殿兩側的四十塊嶽飛書諸葛亮《出師表》石刻,筆法雄健,大氣磅礴,堪稱書法藝術珍品。後院古柏古槐、竹林花壇環繞古建築群。諸葛亮衣冠冢,諸葛亮将星隕落的落星石,展示諸葛亮軍事才能的八卦陣等分布其間,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輝相映,愈顯優美壯觀。還有自成天趣,象征劉、關、張三結義的結義槐;古建檩柱中天然木文、栩栩如生的龍鳳柱;首尾同徑,無節無疤奇木五丈通,檩等自然景觀更讓人驚歎大自然的神奇。

廟外還有蜀中軍營壘豁落成遺址,火燒司馬父子的葫蘆峪古戰場,諸葛亮大星隕落的落星灣,中國古代蜀道褒斜道北口斜谷關等古遺址景點三十多處。景區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因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三國文化相濡以沫,更顯優美、奇特。景區正式對外開放以來,遊人絡繹不絕,現已成為關中西部著名的涉外旅遊勝地,國家AA級景區,年接待中外遊客15萬人次,其中外賓千餘人次。

曆史淵源

五丈原為何名為“五丈”,其說法有三;一說此原前闊後狹,最狹處僅五丈;二說秦二世西巡至此時,原頭曾刮起五丈塵柱大風;三說原高五十餘丈,原稱五十丈原,口口相傳,簡成了五丈原。

據《三國志》等史書記載,蜀漢建光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諸葛亮改變了前4次伐魏的路線,率領10萬大軍從漢中出發,沿着秦漢時代的古棧道,披荊斬棘,踏艱曆險,一舉攻下秦蜀道的咽喉要塞斜峪關。随即揮鋒西向,占據五丈原,安營紮寨,分兵屯田,佯作持久戰。“據險先收五丈原,駐軍分辟渭南田”,就是當時的真切寫照。

足智多謀的蜀漢丞相常有高招,胸藏城府的曹魏元帥知己知彼。當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率軍北上,取道斜峪,因謂諸将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文原,則諸軍無事矣!”所以然者,因武功以東,川寬野闊,适宜大兵團作戰,那兒又地肥糧豐,給養容易得到補充。司馬懿還擔心的地盤,諸葛亮沒去攻占,他自然感到欣慰。

至于諸葛亮屯田軍墾,作長久計,他更是付之一笑。他是深知“兵不厭詐”,這一道理的。他洞悉諸葛亮前幾次伐魏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軍糧不濟。這一次雖改變策略,用木牛流馬運糧,但畢竟有限。屯田等糧,倒也可取,但五丈原下,渭河南岸的少許土地,即是季季豐稔,也不足以維持10萬大軍之以屯田常駐,不過是掩人耳目。

因此,司馬懿針對蜀軍糧缺,利在速戰,來了個深溝高壘。閉門不出。孔明數次派人下戰書,他甘願示弱。急得孔明無法,送給他一身女人衣服想激怒他。誰料,這個老謀深算的魏國元帥,忍辱受侮決不上當。諸葛亮縱有滿腹籌策,遇着如此頑敵,也無法施展;加上軍務浩繁。使他積勞成疾,于是年8月,病逝于五丈原軍帳中,時年54歲。

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忠貞不二的蜀漢良相,在五丈原北端建廟築祠,憑吊懷念,世代相傳,一直延續到今天。從元代起,後人就開始在五丈原為諸葛亮建祠立廟。

經曆代修建,已是廟宇軒昂,碑石叢生,古柏挺拔,老槐蒼勁,從“盤盤道”上原。祠廟的門樓為磚木結構,四角翹起,古色古香。門楣中央刻着“漢室孤忠”4個大字,筆鋒遒勁而飄灑。門外西側,豎立着一座一人多高的青石巨碑,為清光緒年間峻山知縣胡升猷所立。上面雕刻着他撰寫的《重修五丈原武侯廟碑記》。從碑記和蘇轼的《題五丈原武侯廟》來看,它可能始建于北宋末年。 

地質地貌

五丈原,位于陝西省岐山縣棋盤山北麓,南連秦嶺淺山,東、西、北三面均為懸崖陡坡,沿山寬0.5公裡,北部寬1公裡,南北長2.5公裡,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傾斜。

五丈原屬黃土台原(塬),位于渭河階地兩側,山前洪積扇前緣。渭河南岸可能由于階梯斷層所緻,形成了梯狀古地貌,至今仍呈階梯黃土原地貌景觀。其組成物質,頂部為上更新統時期及中更新統時期黃土組成,并夾有14層古土壤(地表可見到9層),底部約120米以下為下更新統時期河沖、洪積物質。主要是亞粘土或亞砂土夾砂或砂礫石層。

五丈原西,為秦嶺北麓淺山地帶,海拔550~2160米,面積102.774平方公裡,占全縣總面積12%,含落星鄉的愛和平、寺峪、雞坡、龍泉原、八米原,曹家鄉的甘秦、齊鳴、金家磨、曹家村、鄭家堎、安嶺、西溝、魚龍村及縣屬五丈原林場。區内耕地25745畝,占全縣總耕地4.24%。有8247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80.3人。本區山高,谷深,坡陡,石多。深山一般海拔1200~1800米,坡度大于35°,淺山海拔800~1200米,坡度較緩,在25°~30°之間,山前丘陵地帶海拔550~800米,總趨向是向北傾斜。除山前丘陵及河谷土層較厚,土質較好外,大部分土層薄,可耕性差。是縣境内發展林牧業的良好基地,區内主要山頭從西到東有:

西涼廬山,在縣南25公裡處,五丈原西南。山峰陡峭,草木蔥郁。

棋盤山,在縣南25公裡處,北連五丈原,海拔1112米,山頂

岩石平坦,形似棋盤,故名。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屯兵五丈原曾在此玩棋休息。

東涼廬山,在縣東南35公裡,山腳下即為古褒斜道北口斜峪關。

五丈原東為石頭河川道,東至眉縣界,南至斜峪關,北至渭河,長15公裡。南窄北寬,南高北低,相對高差170米,地勢平坦。大部分土壤為水稻土,水源豐富,水利設施齊全,氣候溫暖、濕潤,素有“小江南”之稱,以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為主。糧食商品率居全縣第一。含安樂鄉、落星鄉的落一、落二兩個村委會及五丈原鎮的東星村委會轄區。

政治經濟

五丈原,20世紀末為岐山縣五丈原鎮的五丈原,曹家鄉(鎮)的原新兩個村委會轄區。2011年區劃調整,撤銷五丈原鎮、曹家鎮、安樂鎮并入蔡家坡鎮,鎮名蔡家坡鎮,鎮政府駐地鳳凰西路西段。

土層厚,質地中壤,肥力高,地下水資源差,曾有“有女不嫁五丈原,吃水還比吃油難”的說法。1958年引石頭河水上五丈原,開創了良好的灌溉條件。

1995年3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陝西省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管理岐山縣蔡家坡鎮、五丈原鎮、曹家鎮、安樂鎮四鎮208.5平方公裡範圍内的土地、規劃、建設、産業發展等經濟事務。目前區内人口20.7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94萬人。2010年,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8.5億元,同比增長57%;實現經營總收入212億元,同比增長66%;實現生産總值80億元,同比增長43%。目前,蔡家坡開發區的開發建設規模、經濟總量、整體影響力列全省省級開發區前茅。

相關詩詞

經五丈原

溫庭筠

鐵馬雲雕共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谯周是老臣。

這是一首詠史詩。詩題表明詩人是路過五丈原時因懷念諸葛亮而作。五丈原在今陝西岐山縣南斜谷口西側。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蜀後主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亮率兵伐魏,在此屯兵,與魏軍相持于渭水南岸達一百多天,八月,遂病死軍中。一代名相,壯志未酬,常引起後人的無窮感慨。杜甫曾為此寫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溫庭筠也出于這種惋惜的心情,寫了這首詩。

水利工程

梅惠渠,創修于清康熙六年(1667),有東、西二渠,可灌田千餘頃,為眉縣知縣梅遇督鑿,故又名梅公渠。梅惠渠引石頭河水,南起斜峪關,北至渭河,西達五丈原下,東到眉縣金甯原。灌區南北長14公裡,東西寬13公裡,灌岐、眉兩縣154000畝農田,岐山灌安樂、落星兩鄉九個村的26500畝田地。工程原由陝西省水利廳領導,1984年移交石頭河水庫管理局。

五丈原渠道,位于石頭河西岸,系無壩自流引水工程,主體工程由進水閘、450米隧洞、10公裡原邊幹渠、落馬溝渡槽及洪溝倒虹組成。進水閘位于斜峪關石頭河西岸,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灌區修建支渠3條,長10.06公裡,鬥渠39條,長17.16公裡,抽水站4處,渡槽5座,橋梁234座,退水9處。工程由五丈原渠道管理站管理,受五丈原、曹家兩鄉鎮人民政府領導。五丈原渠道,五丈原渠道于1958年3月開工興建,共投工8.8萬個,移動土石方43萬立方米,至6月26日試水成功,使原上2萬餘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12月,高店公社社長李俊代表五丈原渠道的建設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代表會議,受到國務院嘉獎。1964年,灌區進行維修,配套,投工1.45萬個,國家投資1萬元,襯砌原邊幹渠4.6公裡,修建支渠1條,長3.05公裡,鬥渠11條,長9.5公裡,建築物30座,移動土石方1.2萬立方米。1983年再次整修擴建。投工5.7萬個,國家投資12.72萬元,鄉村籌資3萬元,完成土方2.55萬立方米,漿砌塊石0.29萬立方米,混凝土0.17萬立方米,擴建幹渠9.74公裡,加大引水渠道斷面,引水流量由0.5立方米/秒增至1立方米/秒。

文物遺迹

關于五丈原,《通鑒·地理通釋》雲:“五丈原高平廣遠,行軍者必争之地。”《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公元234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患糧不足……是以分兵屯田……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中,時年五十四”。主要遺迹有:

諸葛亮廟,創建于元初,明清屢經重修增建。民國十八年被土匪燒毀,翌年,西北民軍某部首領劉得才會同當地群衆修複。1980~1983年縣博圖館全面進行維修、彩繪。為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将廟内重要古建有:

山門,北向,三間,面闊9.7、進深7.6米。兩側各跨耳室一間。九脊歇山頂。

獻殿,五間,面闊16.9、進深9.2米。硬山五脊頂。其前檐使用五間通檩,是其特點。

正殿,三間,面闊11.1、進深14米。其西側有楊儀廟一間,東側有姜維廟一間。三殿均為五脊硬山頂。

八卦亭,在獻殿、正殿中間,平面呈八角形,邊長3.3米,中心直徑8米。攢尖頂。建築工藝精巧,饒具藝術價值。

鐘樓,在山門與獻殿之間西側。平面呈正方形,邊長5、通高7.3米。重檐十字歇山頂。樓上懸挂大鐘一口,重1350公斤,系清嘉慶十三年所鑄。

鼓樓,在山門與獻殿之間東側,與鐘樓左右對稱。同式同大同高。

此二樓本已殘破傾圯,不堪修補。縣博圖館先将其繪圖、錄迹,然後全部拆除,照原式重建如初。

諸葛亮廟與五丈原以其名聞于世,故遊客絡繹不絕。1982年,中顧委黃鎮遊覽時題七絕一首:“巍巍平坦五丈原,諸葛當年恨綿綿。天下三分勢難改,嘔心瀝血漢祚延。” 

斜峪關,五丈原東南約2.5公裡處的斜峪關,即亮傳中所稱褒斜道“斜谷”之北口(南口叫褒,在勉縣東北)。斜水(石頭河)由斜峪關流出,北注渭河。其兩岸據說就是諸葛亮分兵屯田,軍民雜耕之處。

五丈原東麓之落星灣,舊縣志據亮傳斐注引《晉陽秋》:“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于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之記載,将其列為古迹,目之以“諸葛武侯長星墜處”。

五丈原東10公裡處之葫蘆口,相傳就是諸葛亮伏兵火燒司馬懿的戰場。

位于五丈原北麓渭河南岸的高店鎮,相傳是魏延駐防之地,叫魏延城。

渭河北岸的三刀嶺,正好與五丈原南北對峙,隔河相望,傳說就是司馬懿駐紮帥營之處。

上一篇:聰明

下一篇:插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