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鼢鼠

中華鼢鼠

鼹形鼠科鼢鼠屬動物
中華鼢鼠(MyospalaxfontanieriMilne-Edwards),為鼹形鼠科鼢鼠屬的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又名原鼢鼠、瞎老鼠、瞎瞎、瞎鼢、瞎狯、仔隆(藏語),屬于動物界倉鼠科動物,主要栖息于中國華北、西北各地的農田、山林及草原中。中華鼢鼠是典型的地下生活種類,終年在地下活動,隻有當暴風驟雨沖塌洞道或水灌入洞時,才被迫到地面上來,但也有偶然到地面上來活動的現象。中華鼢鼠在林地開穴挖洞,啃食林木根系,使幼樹枯萎以緻死亡,對人工幼林危害甚大,并破壞自然植被,引起水土流失。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 目:齧齒目 亞目: 科:倉鼠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中華鼢鼠、阿爾泰鼢鼠等 亞種: 分布區域:中國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亞和蒙古國等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中華鼢鼠 别稱:鼢鼠、原鼢鼠、瞎老、瞎狯、瞎老鼠、瞎瞎 中文别名:原鼢鼠、瞎老鼠、瞎瞎、瞎鼢 二名法:Myospalax fontanieri 地理分布:分布于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四川、湖北等地。

形态特征

爪較短,第二與第三趾的爪幾近相等。耳小,隐于毛下,尾較長,并有較多的毛,但仍可看到皮膚。背部毛色比較鮮亮,帶有鏽紅色。唇周圍的白色區不明顯。吻上方與兩眼之間有一較小的淡色區。一般額部中央有一小白斑點。腹面毛色灰黑,毛尖帶鏽紅色。足背面毛稀,白色。第一上臼齒内側有兩個凹陷。第三上臼齒後方有一延伸的小突起。

分布範圍

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甘肅、青海、内蒙古、遼甯等地

生活習性

原鼢鼠終年營地下生活。

原鼢鼠的洞道相當複雜,在它栖息的地面上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土堆,地面上無直接敞開的洞口。就其洞道而言,有一條與地面平行、距地面8~15厘米、洞徑為7~10厘米的主幹道,沿主道兩側挖掘多條覓食洞道。比主幹道更深一層的洞道稱為常洞,一般距地面約20厘米,是鼢鼠由老窩道主幹道進行取食等活動的通道。洞道比較寬大,内有臨時倉庫。

在常洞的下方,一般由1~2條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稱為朝天洞,是來往與“老窩”的道路。“老窩”距地面150~300厘米。一般雄性的較淺,雌性的較深。在老窩中,一般均無巢室、倉庫及便所。巢室直徑約15~29厘米,巢深10~13厘米,内徑14~18厘米。巢重297~608克。

原鼢鼠不冬眠,晝夜活動。由于它終年營地下生活,掌握它的過冬規律十分困難,隻能根據地面上痕迹和封洞的習性判斷。一般每年由兩次活動高峰,春季4~5月,覓食活動加強,同時進行交配,到6~8月交配結束,天氣炎熱,活動減少。秋季9~10月作物成熟,開始盜運貯糧,活動又趨向頻繁,出現第二次活動高峰。所以在春、秋兩季地面上新土堆增多。冬季在老窩内貯糧,很少活動。據封洞和捕獲時間分析,一天之内早晚活動最多。雨後更為活躍。

中華鼢鼠終年生活在地下,怕光、怕聲、怕風雨。一般取食植物根系、農作物塊莖、塊根,但取食重點因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春、秋2季為重點取食期。春季是中華鼢鼠的産子階段,自身需要儲備一定的營養,對食物的需求量大,取食由冬季儲藏品向植物活體轉移,取食活動比較頻繁。鼢鼠有一種封洞習性,當它的洞道被挖開後,就必然要推土封閉,将洞口堵死,然後另挖一通道銜接起來在林區活動,危害幼林,啃食幼樹根系,緻使幼樹枯黃以緻死亡,嚴重破壞人工育林的發展。

為害特點

原鼢鼠是農、牧業的主要害鼠,在農區,由于它們咬斷作物根部,緻使植物枯死,或者把整株的作物從地下拖走,造成大片作物缺苗斷壟。由于大量盜運貯糧,影響作物收獲量。

在牧區,破壞牧草,挖洞推出的土成堆,減少草場面積。由于洞道縱橫交錯,害造成表土流失,促進草場退化。

生态危害

中華鼢鼠在林地開穴挖洞,啃食林木根系,使幼樹枯萎以緻死亡,對人工幼林危害甚大,并破壞自然植被,引起水土流失。主要為害雲杉、油松、華山松、栎類、山杏等樹種及牧草、農作物。

上一篇:公司法律實務

下一篇:拒絕遺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