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穿山甲

中華穿山甲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鱗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屬哺乳動物
中華穿山甲(學名:Manis pentadactyla),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鱗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屬哺乳動物。主要分布于不丹、中國内地、中國香港、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中國台灣省、泰國和越南等地。中華穿山甲曾經是我國境内分布數量最多的穿山甲,2014年7月29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其紅名冊上将中華穿山甲正式定為“極危”,即距離野外滅絕僅一步之遙。[1]
    中文名:中華穿山甲 拉丁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别名:穿山甲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真獸亞綱 目:鱗甲目 亞目: 科:穿山甲科 亞科: 族: 屬:穿山甲屬 亞屬: 種:中華穿山甲 亞種:3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别:極危(CR)IUCN标準 同義學名:Manis aurita 外文名:Chinese Pangolin

形态特征

中華穿山甲頭體長42~92厘米,尾長28~35厘米,體重2~7千克;吻細長。腦顱大,呈圓錐形。具有一雙小眼睛,形體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不同個體體重和身長差異極大。頭呈圓錐狀,眼小,吻尖。舌長,無齒。耳不發達。

足具5趾,并有強爪;前足爪長,尤以中間第3爪特長,後足爪較短小。全身鱗甲如瓦狀。鱗片與體軸平行,共15~18列自額頂部至背、四肢外側、尾背腹面都有。尾上另有縱向鱗片9~10 片。鱗甲從背脊中央向兩側排列,呈縱列狀。鱗片呈棕色,腹部的鱗片略軟,呈灰白色,老年獸的鱗片邊緣橙褐或灰褐色,幼獸尚未角化的鱗片呈黃色。鱗有三種形狀:背鱗成闊的菱形,鱗基有縱紋,邊緣光滑。縱紋條數不一,随鱗片大小而定。

腹側、前肢近腹部内側和後肢鱗片成盾狀,中央有龍骨狀突起,鱗基也有縱紋。尾側鱗成折合狀。鱗片之間雜有硬毛。兩頰、眼、耳以及頸腹部、四肢外側、尾基都生有長的白色和棕黃色稀疏的硬毛。絨毛極少。成體兩相鄰鱗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狀。雌體有乳頭一對。和同屬中的其他物種的差别是耳朵露在外面。

中華穿山甲是特化物種、視覺基本退化、尤以嗅覺靈敏。 穿山甲的肝髒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統弱,屬于單室胃,胃中披着角質膜,胃腺部的黏膜處密布許多呈"S"型的皺襞,借吞食時吞進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腸管表面平滑,小腸長。

栖息環境

中華穿山甲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樹林潮濕地帶。生活于各種各樣的栖息地,包括熱帶森林、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竹林、草原和農田。

生活習性

喜炎熱,能爬樹。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直徑20~30厘米的洞。末端的巢直徑約2米。以長舌舐食白蟻、蟻、蜜蜂或其他昆蟲。猛獸、猛禽為天敵,偶爾遭家犬襲擊。

中華穿山甲過着孤獨的生活。雖然它們是高度陸地動物,但它們也完全有能力攀爬樹木,還有很好的遊泳能力。穿山甲經常緩慢地移動四肢,用自己的指關節,其前爪卷曲在下面,産生一些非常獨特的足迹。偶爾,它們可能會擡起後腿,身體更加直立,前肢保持在空中,這也是攻擊白蟻巢穴時所采取的姿勢。

中華穿山甲長長的爪子挖掘出一個白天睡覺的洞穴,在傍晚則四處去尋找食物。中華穿山甲視力不佳,但不依賴于視覺,而是依靠氣味來尋找獵物。它們利用其強大的前爪打破白蟻或螞蟻巢,然後用它長而粘的舌頭将昆蟲舀進嘴裡。在進食時,穿山甲可以閉合其鼻孔和耳朵,以防止叮咬昆蟲蜂擁而生,而厚厚的眼睑可以遮擋眼睛。因為它們缺乏牙齒,所以它們的膳食是在肌肉胃中被磨碎。

分布範圍

原産地:不丹、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中華穿山甲為中國特有穿山甲,分布區域包括廣東、廣西、雲南、福建、重慶等1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據專家介紹,近年來,廣東省在粵東、粵北及珠三角地區記錄到中華穿山甲的影像。

2021年6月2日,廣東陽春鵝凰嶂省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穿山甲,這是粵西地區首次記錄到中華穿山甲野外活動的影像。從影像資料可知,拍攝到的這隻中華穿山甲正快速路過紅外相機的感應範圍,先從左邊進入紅外相機的感應範圍而觸發拍攝,捕捉到第一張靓影,完成初次亮相,然後鏡頭記錄了穿山甲迅速往前方爬行的珍貴視頻。

繁殖方式

中華穿山甲4~5月交尾,12月或翌年1月産仔。幼仔伏于母獸背部,随之外出活動。 [6]  在尼泊爾,中華穿山甲4~5月期間産仔。初生幼仔體長測量約45厘米,重約450克,身上沒有鱗片,雖然它們的身體在生命的前兩天柔軟而有彈性,但能夠在走路,年幼的穿山甲被攜帶在母親的尾巴或背部。如果母親感到受威脅,它就會将幼仔卷縮在她身下或尾巴裡。雄性穿山甲顯示出父母的本能,它們會和雌性及幼仔分享共處同一個洞穴。

在夏末或初秋,可能會觀察到雄性中華穿山甲與雌性性交配的機會,勝利者和雌性的交配在3~5天内完成。中華穿山甲在深深的洞穴中度過冬天,這個洞穴位于白蟻巢旁,方便提供食物來源。在此期間,雌性産出一個幼仔,在冬季的洞穴中飼養,春季會與母親一起出現在洞外。一旦在洞穴外面活動,年幼的穿山甲就會被帶到母親馱在尾巴上。中華穿山甲在1歲左右達到性成熟。

所屬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中華穿山甲華南亞種

Manis pentadactyla aurita

Hodgson, 1836

中華穿山甲指名亞種(中國台灣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Linnaeus, 1758

中華穿山甲海南亞種

Manis pentadactyla pusilla

J. Allen, 1906

中華穿山甲(3亞種)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保護動物。

2020年6月5日,為進一步加大對穿山甲的保護力度,中國将穿山甲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提升至一級,這标志着當前在中國自然分布的中華穿山甲,以及據文獻記載中國曾有分布的馬來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将受到嚴格保護。

種群現狀

中華穿山甲在亞洲被廣泛獵殺,以作為食物及傳統藥物使用。該物種在其原生栖地均大幅減少。根據國際公約中華穿山甲在任何從野外捕獵的商業用途均被禁止。在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均禁止出口及貿易,包括孟加拉、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及越南等禁止捕殺和食用。在中國,非法捕殺、走私或販賣,可被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嚴重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

穿山甲是特化物種,視覺基本退化,嗅覺靈敏,主食白蟻和螞蟻,頭部和體表均長有深色堅硬鱗片,腹部柔軟。穿山甲為夜行穴居動物,喜炎熱,一般栖息在人為幹擾少、食物水源豐富、灌草茂密的向陽丘陵。穿山甲繁殖力低下,一般每年僅産1胎,每胎僅産1崽,母獸繁殖年限估計最多隻有15年。中國自然分布的穿山甲屬所有種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瀕危原因

主要威脅是針對本地和國際用途的針對性和非針對性的濫獵和偷獵,後者主要受中國需求的驅動,該物種在其大部分範圍内承受着非常沉重的采集壓力(2007~2018年)。正如曆史上發生的那樣,出于營養、醫學和享樂主義目的的開采發生在當地(1999~2018年)。但是,有證據表明,鑒于動物的高昂價值,市場已經經常放棄使用本地動物而轉而從事動物進入國家和國際貿易的活動(2008~2014年)。

盡管該物種已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但國際上仍使用涉及該物種及其衍生物的販運(2015年)。估計,2000年至2018年間的實際數量更高,但2000年至2013年間該物種的國際販運可能涉及約50000個人(Challender 2019)。

在中國和越南,中華穿山甲的肉類作為一種奢侈的野生肉類被大量消費,富裕的消費者願意為此付出高昂的價格(Shairp 2016)。該物種還出現在中國和越南的傳統醫學文獻中,該文獻規定在傳統藥物中使用鱗片治療哺乳期婦女的皮膚狀況,改善血液循環和刺激乳汁分泌(例如,中國藥典委員會,2015年)。

在中國,疑似也通過醫院等指定商店以及傳統醫藥零售商針對這些疾病和其他疾病以及癌症開具了穿山甲鱗片的處方(Yu和Hong 2018)。2008-2015年間,中國國家林業局每年披露的穿山甲鱗片消耗控制量,即批準使用量,約為每年26.5噸鱗片(CBCGDF 2016),相當于5.7萬隻穿山甲。

而CITES貿易數據庫記錄顯示2001-2014年間,中國年均甲片(商業、科研、教育)進口額僅為446千克。這中間的差額隻能通過中國國内庫存以及非法貿易來填補。但是,這種機制被中國正在進行的非法貿易和可利用規模的傳統藥品商店所破壞(Xu et al.2016)。越南也存在持續但非法的供應情況(Challender等人,2015)。

其他威脅包括基礎設施發展,生境喪失和破碎化以及農藥使用。在中國,包括水電站和采礦業在内的重大發展也構成了威脅。

中國的台灣和香港是例外,那裡的物種沒有受到大量狩獵或偷獵的威脅。這裡的威脅包括野狗的掠食,道路殺傷和發展,即将土地供人類使用。在台灣,研究表明中華穿山甲可能會被困在洞穴或樹木的空洞中,并導緻死亡(Sun等,2019年)。

保護措施

該物種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一,2000年為主要用于商業目的的野生捕撈标本建立了零出口配額(CoP11)。它在所有分布的國家均立法為受保護的物種(不丹除外)。

在孟加拉國,該物種在2012年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護和安全法案的保護。

在中華穿山甲被列入“中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Ⅱ類保護物種(1989年)。它還列入“實施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條例”(1992年)和“瀕危野生動物和植物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條例”(2006年)。在2000年得到進一步保護,這兩項司法解釋确定了專門懲罰涉及穿山甲販賣罪行的标準。同樣,中國國家機構在2007年發布的通知加強了對傳統藥物包括穿山甲物種的監管,意味着穿山甲的狩獵許可證将不再被簽發,已有的穿山甲稱重入庫,庫存将被驗證、認證,庫存貨物受試者僅通過醫院等指定網點進行零售業務。

2020年版《中國藥典》(第一部)中,穿山甲未被繼續收載。

在中國香港特别行政區,該物種受到1976年“野生動物保護條例”(1980年修訂,1996年)和“2006年動物和植物瀕危物種保護”的保護。

在中國台灣,所有穿山甲在1990年8月起,根據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1994年修訂)受到保護。

在印度,這種物種被完全保護,列入“1972年野生動物保護法”(2003年,2006年修訂)附表一。

在泰國,所有穿山甲根據1992年野生動物保留和保護法B.E.分類為保護野生動物。

在尼泊爾,該物種在“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法”(1973年,1993年修訂)附表一中被列為保護動物。

在老撾,穿山甲被列入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野生動物和水生法”(2007年)的禁止類别,作為在社會經濟、環境、教育和科學研究發展中特别重要的一種罕見的,近乎滅絕的,高價值的物種。

在緬甸,該物種被列為“保護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和保護自然地區法”下的完全受保護的動物(1994年)。

在越南,該物種被列為在“關于瀕危,珍貴和稀有野生動植物物種管理”的第32号法令第IIB組中受法律保護(2006年)。然而,該法第9節允許從非法貿易中緝獲的檀香山合法銷售回貿易。缺乏對沒收的pangolin的适當解決方案仍然是越南執法機構的一個主要問題。

相關報道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大家對于這個病毒的來源都非常關心,因為隻有弄清楚病毒來源于哪裡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蝙蝠(中華菊頭蝠)是大家比較公認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2020年2月7日淩晨,華南農業大學大學宣布發現了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2020年2月7日淩晨1時許,華南農業大學在其官方微信宣布: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教授、肖立華教授等科研人員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楊瑞馥研究員及廣州動物園科研部陳武高級獸醫師開展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這一最新發現将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具有重大意義。

世界紀錄

被販賣最多的野生哺乳動物:穿山甲又稱有鱗食蟻獸。它的鱗片是由角蛋白構成的,與形成毛發和角的物質相同。穿山甲的鱗片是抵禦捕食者的有效防禦武器:當受到威脅時,它們會蜷縮成一個球來保護腹部,這樣穿山甲的背部就朝外了。可悲的是,正是它們的防禦鱗片導緻了它們的數量急劇減少。根據 世 界 自 然 保 護 聯 盟 的 數 據,在 2000 年 至 2013 年間,超過100 萬隻穿山甲被非法交易。在一些文化中,穿山甲鱗片被視為珍貴的藥品,而它們也被當作食材而遭到獵殺。(吉尼斯世界紀錄)

保護建議

穿山甲女孩緻CITES第70屆常委會:拯救穿山甲四建議

1、建議成立一個國際研究機構/中心進行穿山甲基因檢測。為締約方罰沒的所有穿山甲(包括其制品部分)的樣品進行基因檢測,以進行科學研究、判斷穿山甲來源,從而推動該物種的保護,另外也為遣送做技術服務。

2、建議将所有罰沒穿山甲死體直接銷毀。如果不銷毀,一旦通過黑色渠道流入市場,又會再次刺激需求。

3、建議焚燒罰沒的穿山甲鱗片。對于各國海關罰沒穿山甲鱗片,應該像象牙一樣予以焚燒,來摧毀這個價值鍊。給世界傳達一個強烈的、明确的信息,從而從源頭阻止穿山甲的非法盜獵。

4、罰沒穿山甲活體應該野放。當前,穿山甲養殖并不成功,反而給了非法交易提供理由。對于除了明顯外傷外的活體穿山甲,應該在三天内野放,并接受公衆和媒體監督。對于具體明顯外傷的活體穿山甲,在完成救護之後,也應該盡快野放。目前,穿山甲的救助、飼養存在相當多的問題;而且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人工環境的不适應,過強應激反應。對于罰沒、救助的穿山甲,應當全部以野放為基本要求。如果因種種原因不能遣返原栖息地,應盡量選擇類似的栖息地開展野放。

上一篇:鲨魚卵

下一篇:海藍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