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争史

中國近代戰争史

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近代戰争史》是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軍事科學院 。
  • 書名:中國近代戰争史
  • 别名:
  • 作者:軍事科學院
  • 類别:
  • 原作品:
  • 譯者:
  • 出版社:軍事科學出版社
  • 頁數:
  • 定價:
  • 開本:
  • 裝幀:平裝
  • ISBN:

主要戰争簡介

甲午戰争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争。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按中國幹支紀年,是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争。n

《馬關條約》的簽訂n

随着戰争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内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n

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n

抗日戰争

抗日戰争從1937年7月開始,1945年9月結束。(根據遠東軍事法庭裁判:“中日戰争”應從1928年皇姑屯事件開始)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争,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争。這場戰争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由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戰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n

抗美援朝戰争

抗美援朝戰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志願軍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戰争。 1964年8月初,美國在制造了北部灣事件後,不但擴大了對越南的侵略戰争,而且加緊了對中國西南、中南地區上空的侵擾活動。為捍衛祖國領土不受侵犯,保衛西南、中南地區人民生命财産的安全,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鬥争,中國空軍對陸軍的美國飛機給予堅決有力打擊。同時根據越南政府的要求,中國空軍派防空部隊出國,同越南人民軍并肩作戰,重點參加保衛越南北方的交通幹線n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裡,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裡,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裡中段,長約400公裡,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劄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裡,從劄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n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國邊防部隊在廣西方向,突入越南縱深20-40千米,攻占了高平和涼山2座省會城市,以及河廣和茶靈等11座縣城,基本殲滅越軍2個師、3個團和9個營,大部殲滅2個團和6個獨立營,部分殲滅14個團和1個裝甲旅,共計40671人。雲南方向,突入越南縱深40千米,攻占了老街和柑瑭2個市,以及孟康、沙巴、壩灑、封土和保勝5座縣城,前出郭參、鋪樓、外波河、黃連山口、封土地區,共殲滅16481人(其中斃敵13524人,俘敵849人,傷敵2108人)。兩個方向共殲敵57152人。1980-1989年的輪戰中,中國軍隊共殲滅越南人民軍7000人以上。在整個對越作戰中,中國參戰部隊共斃傷俘越南人民軍和其它武裝人員64152人以上。 

對越還擊作戰中,中國軍隊共消耗彈藥2.38萬噸,其中炮彈106萬發,子彈5500萬發。作戰期間,中國軍隊戰傷坦克戰車268輛(被越軍擊毀48輛)。中國人民解放軍犧牲約8100人(包括失蹤955人(雲南方向11人失蹤,廣西方向944人失蹤),負傷約2.3萬人,被俘238人,總計約31000人 根據昆明軍區後勤部編寫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工作總結》,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廣西、雲南參戰的解放軍、支前民兵共犧牲6,954人,傷210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

根據越南國防部軍事曆史院編的《越南人民軍50年 (1944-1994)》(軍事譯文出版社有中譯本),1979年2月17日,中國出動6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裝甲車,數千門大炮,在廣甯至萊州的整個北部邊界全線對越南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經過30個晝夜(2月17日至3月18日)的戰鬥,越南消滅和重創了中國3個團18個營,擊毀和擊傷550輛軍車(坦克裝甲車280輛),擊毀115門大炮和重型迫擊炮,繳獲了大量武器。越南方面稱中國傷6萬餘人,還有2萬犧牲。n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号稱“世界屋嵴”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作戰經曆了兩個階段。n

一、第一階段作戰(62年10月20日至28日)n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印度陸軍原是英國殖民地軍隊,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與我作戰的印度第四師号稱“王牌部隊”,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

第一一四旅長期駐防克什米爾、受過山地戰訓練。這些部隊在印度陸軍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戰部署是:東段,第七旅4個營部署在克節朗地區;炮兵第四旅兩個步兵營配置在棒山口、達旺地區;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及1個營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區;第五旅8個營分布在“蘇班西裡邊區”、“西安邊區”和“魯希特”;第四軍軍部和第四師師部位于提斯普爾。西段,印軍第一一四旅以5個營分散配置在邊境全線,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入侵戰境的43個據點;旅部及1個營位于列城。印度的企圖是:在東段,依據正侵占所謂“麥線”以南和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繼續向西藏内地擴大侵占範圍;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個據點,繼續向我境内蠶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賽欽地區。n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進攻,然後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新疆1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後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并視情況擴張戰果;同時,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戰。n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克節朗,位于中印邊界東段西藏以南地區,該地山峰比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氣候惡劣,人煙稀少。該地區印軍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個步兵營,共6個多營6000餘人,部署在克節朗、棒山口、達旺一線,企圖鞏固已侵占之地,并繼續侵占我克節朗河以北地區,實現其“以塔格拉(即拉則山)山嵴為界”的夢想。中國西藏邊防部隊集結了10300餘人的兵力,對印軍第七旅實施反擊。

根據印軍前重後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淺的布勢特點,貫徹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以3至4倍于敵的絕對優勢的火力,采取從兩翼開刀、迂回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滅的戰法,于20日拂曉開始反擊。實施主要突擊的右翼部隊在槍等、卡龍之間強渡冰冷刺骨的克節朗河,向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丢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指戰員們冒着槍林彈雨,互相掩護,交錯前進,與印軍展開的激戰。

負責摧毀塞維拉河岸卡龍據點的我二連六班班長陽廷安一往無前,前仆後繼,勇猛反擊,共攻克27個印軍地堡,收複了卡龍據點,為驅逐入侵卡龍的印軍第七旅創造了條件。戰後,六班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英雄稱号。負責清除克節朗河南岸扯冬據點的我三連二排,敢打敢拚,連續摧毀14個地堡,收複了扯冬據點。戰後,二排榮立集體一等功。當天即清除了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丢等據點的入侵印軍。n

擔任左翼助攻部民,向沙則、仲昆槍、克甯乃橋的印軍實行反擊。入侵沙則的印軍在這裡構築了塹壕及百餘個明暗地堡。攻占沙則可直接威脅克朗地區的印軍指揮機關。于是,助改部隊穿密林,攀懸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軍前沿,首先割斷克節朗地區入侵印軍指揮機關與沙則據點的聯系。在沙則戰鬥中,九連二班班長張映率領全班,連續攻克印軍4個地堡,在攻擊第5個地堡時,他身負重傷,向地堡投入最後1枚手榴彈,并用雙腿堵住印軍地堡射孔,壯烈犧牲,為後續部隊殲滅印軍創造了條件。戰後,國防部授予他“戰鬥英雄”稱号。n

當天,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22日,中國國防部宣告;我軍沒有必要受非法的“麥線”約束。23日,我山南地區部隊殲滅棒山口之敵一部,占領棒山口。接着我軍兵分5路實施追擊,直取達旺。印軍侖惶向達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線撤逃。我邊防部隊又以一部渡過娘姆江曲,晝夜兼程,沿下地、龍拉、沙澤一線急進。

清除棒山口入侵印軍的另一支反擊部隊,于24日占領了東新橋等地。25日,幾支反擊部隊相繼進占達旺。爾後,其中一部繼續向南推進到達旺河北岸。克節朗——達旺之役遂告結束,首戰告捷。全殲印軍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虜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将,共殲印軍1900餘人,收複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部領土,并在事實上否認了所謂麥克馬洪線。n

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反擊作戰。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區的中國邊防部隊,也于1962年10月20日分别向當面入侵印軍實施反擊。先後攏除了呷靈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軍據點,殲敵一部,進占了易古通、馬尼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n

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班公湖地區反擊作戰。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位于中印邊界西段新疆阿克賽欽西部,在喀喇昆侖山和風底斯山山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無人煙。印軍第一一四旅5個營約5600人,分散配置在這一地區600公裡正面的77個據點内,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侵入中國境内的43個據點内。印軍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個營位于列城,查谟——克什米爾國民軍第十四營侵占紅山頭,傑特聯隊第五營侵占加勒萬河谷。印軍在侵占的據點内設置障礙,組織較嚴密的火力,各點均有獨立作戰的能力。他們企圖憑借其據點,伺機侵占新疆整個阿克賽欽地區。n

我新疆邊防部隊針對入侵印軍正面寬、據點分散、間隙大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采取迂回包圍、近戰夜戰等,打了殲戰的有效戰法,決心首先粉碎入侵印軍的進攻,然後采用拔點攻堅的戰法,就地圍殲,逐次清除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新疆阿克賽欽地區西大溝以北河尾灘、天文點兩防區内的入侵印軍。為防止印軍向我邊防部隊的薄弱地區進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區駐守分隊在班公湖以南組織積極防禦,牽制當面入侵印軍。n

紅山頭攻堅戰鬥及天文點防區作戰。紅山頭是兩段第一階段反擊戰的主要方向。該寺是鬥拉特别奧裡基地印軍聯系天文點地區據點的重要樞紐。印軍構築了16個地堡、5個地下室工事,組成兩層火力陣地,火力強,工事堅固。20日,新疆邊防部隊首先實施炮火急襲,爾後從印軍側後西、南兩個方向進攻反擊。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從側後直插紅山頭主峰,另一部直搗入侵印軍平台陣地,攻擊分隊以爆破筒、炸藥包、噴火器殲滅負隅頑抗之印軍。經1個多小時的戰鬥、驅除了入侵印軍,奪回了紅山頭主峰。前來增援的印軍眼看大勢已去,于是半途撤回。紅山頭戰鬥後,我們乘勝擴大戰果,擔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隊相繼拔除31号、12号、5号、8号、11号、17号等6個印軍據點,全殲守軍,收複失地。其他各點之入侵印軍于當晚倉惶逃竄。至21日晚,天文點防區印軍入侵據點全部被肅清,給印軍第一一四旅第十四營以沉重打擊。n

加勒萬河谷拔點及河尾灘防區作戰。加勒萬河谷地區,谷深溝窄,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交通不便。印軍以直升飛機空運補給。印軍在此處構築了工事、地堡,企圖長期占領。新疆邊防部隊對其軍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邊防部隊向該處南、北兩側的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反擊。首先利用夜暗隐蔽接近印軍據點,爾後實施炮火急襲,随即一部從河谷北側左翼插入印軍前沿,向前推進;另一部從河谷南側左翼發起反擊,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經近40分鐘激戰,成功地拔掉了加勒萬河谷地區入侵印軍的據點。該處戰鬥結束後,我軍乘勝擴大戰果,兵分兩路,一路順加勒萬河谷南進;一路北上向西大溝發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号、28号”據點,其餘印軍哨卡聞訊而逃。至此,河尾灘防區之印軍全部肅清。n

班公湖岸四戰四捷戰鬥。印軍第一一四旅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入侵班公湖南北兩岸建立了據點。班公湖北岸為空喀山口防區,南岸為阿裡防區。21日,擔負空喀山口财區反擊作戰的邊防部隊,抓住戰機,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國一側的西裡紮普、安拉溝等地的印軍進行反擊;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隊一部,清除了占據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據點的入侵印軍。在班公湖西岸的西裡紮普、4400高地、絕拉溝、野營地拔點攻堅戰鬥中,我軍四戰四捷,戰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入侵印軍據點。n

轉戰巴裡加斯。巴裡加斯位于西藏阿裡噶爾縣西北,為獅泉河河谷,距傳統習慣線18公裡,河谷寬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東提通列城,兩側為高山。印軍查谟——克什米爾國民軍第七營入侵該地,建立據點6處,企圖長期占領并作繼續蠶食其它地區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區入侵印軍據點全部肅清後,我西線新疆邊防部隊奉命揮戈南下阿裡,殲滅巴裡加斯地區入侵印軍。受領任務的部隊不顧幾天幾夜連續作戰的疲勞,以驚人的意志揮師南下,對阿裡之口、約山口、巴裡加斯等地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轉移中,我邊防部隊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夜以繼日地連結行軍1400裡,有的分隊兩次徒步齊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爾河。

工兵分隊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橋,保證部隊開進。部隊吃不上熟飯,喝不上開水,吃冰雪,啃幹糧,忍饑耐寒,于26日趕到甲崗——獅泉河一帶集結。爾後,分兵兩路:右翼由甲崗——且坎——拉幹赫爾方向迂回印軍側後,繼其退路;左翼沿獅泉河谷實施主攻,圍殲印軍于衛裡加斯——卡日果之間地區。

以阿支、且坎、紮西崗守卡分隊配合主力作戰。27日,反擊部隊一部抵達山口與印軍打響。機槍連班長司馬義買賣堤在汽車上為掩護戰友下車,用沖鋒槍向印軍猛烈射擊,吸引印軍火力,他兩次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掩護戰友,直至壯烈犧牲。戰後,被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稱号。這次戰鬥斃、俘印軍多人,占領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隊攻占約山口。同日,攻擊部隊對巴裡加斯之印軍形成合圍。28日,打退入侵印軍的進攻後,收複了拉多和碟木綽克等地。爾後,又收複了衛裡加斯、卡日果等地。衛裡加斯地區作戰遂告結束。n

至此,新疆邊防部隊在環境、氣候異常惡劣的情況下,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山,轉戰千餘裡,拔除入侵印軍據點37個,收複部分領土,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東段主力部隊的反擊作戰。n

二、中國政府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n

中國邊防部隊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軍事鬥争正處于十分有利的态勢。但是,中國政府本着和平解決邊界争端的一貫立場,為了中印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緩和由印度當局造成的嚴重局勢,于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其最主要三點是,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裡,脫離接觸。

當日,周恩來總理緻函尼赫魯總理,希望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作出積極反應。三項建議,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中國邊防部隊遵照政府聲明,東段于24日停止追擊,在達旺河以北集結;西段于28日停止了對入侵印軍的反擊,在甲崗、日土宗地區集結休整。

11月4日,周恩來再次緻函尼赫魯,呼籲印度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指出,中國的三項建議對雙方來說,是對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讓的而不是強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淩一方的,是友好協商的而不是武斷專橫的。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和停止反擊的行動,得到世界上受好和平的國家及人民的熱烈歡迎和贊揚,動員了國際輿論,支持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響應中國的建議。三項建議不僅再次表明中國的和平誠意,而且剝下了尼赫魯自我标榜的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當局侵略的真面目,進一步揭露了印度和國際上的反動勢力對中國的誣蔑。n

印度政府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悍然拒絕了我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公然要求恢複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軍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後的邊境狀态,攻擊中國的和平建議是“一種騙局”。印度政府進一步掀起反華浪潮,加緊戰争動員和準備。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态”,成立了“應對緊急情況的”内閣,公開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乞求軍事援助,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将,日夜向邊境增派軍隊,趕運武器,一心與我國再作軍事較量,與我軍一決雌雄。

到11月中旬,印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增加了2個師部、9個旅以及炮兵、裝甲兵部隊各一部,總兵力增至30000餘人。其布勢是:東段、以第四師4個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線;以第二理由之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區;第五旅分布在“蘇班西裡”和“西安”兩邊區,第一九二旅布置于提斯普爾。

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東堤及其以西地區;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郐勒及其以北地區;喜馬拉雅第三師師部位于列城。尼赫魯滿以為這樣能有把握擊敗我軍。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軍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軍發動猛烈進攻。鑒于此,要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創造用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條件,還必須再給印軍以沉重打擊。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再次反擊入侵印軍。n

三、第二階段作戰(62年11月16日至21日)n

面對印軍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央軍委即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繼續分别在東段、西段反擊入侵印軍。東段,西藏軍區前指指揮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為加強東段東部地區作戰的指揮,決定組成昌都地區分前指(即丁指),由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軍副政委鐘池、政治部主任藍亦農、昌都軍分區司令員宏晉武組成,指揮4個團的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西藏山南、林芝分區部隊,在東段中部地區反擊,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戰。西段,新疆軍區前指指揮1個團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區反擊。n

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戰。這個地方靠近不丹王國,印軍沿公路擺成南北一條“長蛇”,布勢特點正如劉伯承元帥所概括的,是“鋼頭、錫尾、背緊、腹松”。據此,西藏邊防部隊以2個多團從正面攻擊西山口,打敵之“頭”;以3個多團從敵兩翼夾擊申隔宗、略馬東、擊敵之“背”,剖敵之“腹”;以2個團實施迂回,直插德讓宗、邦迪拉之間,切敵之“尾”,形成對西山口、德讓宗地區之敵多路向正合擊,将其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參戰各部于11月1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開進,至17日,先後與印軍警戒,偵察分隊接觸,但印軍未發覺我軍企圖。

17日晚,我迂回部隊在登班擊潰印軍1個營,切斷了德讓宗——邦迪拉公路。此時印軍才發覺我軍已多路逼近,彼處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線撤逃,但還陷于我軍合圍之中。18日晨,我軍發起總攻在激戰中,副班長龐國興為追殲股潰逃印軍與連隊失去了聯系,深入印軍縱深地區15公裡,作戰5次,攻占2個炮兵陣地,擊斃7個印軍士兵,繳獲7門火炮和2台汽車。戰後龐國興被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稱号。當日我軍占領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殲來印軍一部,一部潰逃,其四師戰術司令部率直屬部隊乘我軍未截斷通往打隴宗道路的空隙逃脫。

19日,我軍占領邦邊拉,并于略馬東地區圍殲印軍近千人。随即我軍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展開搜剿,一部向南追擊,于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裡山口、鷹窠山口一線。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準将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n

瓦弄地區反擊戰。瓦弄,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以北,其東、南與緬甸、印度相鄰。該地區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斷崖峭壁,河流交錯,水流湍急,易守難攻。入侵印軍第十一旅4個營2000餘人憑險扼守,并不斷向我軍出擊。中國邊防部隊以1個團向瓦弄所公西北之印軍左翼實施迂回包圍;以1個團又1個營分别向瓦弄紮公、曲子紮公反擊,居高臨下,直插瓦弄,以4個連從察隅河以東反擊,分割殲滅瓦弄地區之敵。1962年11月16日晨,我軍發起反擊。我軍一部攻紮公、曲子紮公等地,打亂了印軍部署。

印軍十一旅旅長等人見勢不妙,懼我全殲,即下令全線撤退,旅長本人随四軍軍長考爾乘飛機倉惶逃跑,部隊大部潰散。在反擊戰中,我軍排長周天喜帶領一個加強班沖在最前面,經3小時苦戰,打下了印軍第一個地堡群,當向印軍第二個地堡群沖擊時,周天喜不幸犧牲。戰後,國防部授予周天喜“戰鬥英雄”稱号。戰士陳代富奉命執行摧毀地堡任務,當他将爆破筒塞入地堡時,被印軍推了出來,在危急時刻,他爬上地堡,扒開堡頂積土,将爆破筒從頂蓋園木間隙插入,并用胸口頂住爆破筒,不讓印軍推出,當爆破筒即将爆炸的一瞬間,他迅速滾出了地堡,地堡被炸毀了,打開了部隊前進的道路,人們稱贊他是活着的黃繼光。戰後,國際部授予陳代富“戰鬥英雄”稱号。

16日17時許,中國邊防部隊進占瓦弄。另一部向“東”村地區之敵發起攻擊,進占敵能。我部進駐瓦弄後,主力轉入搜剿,一部乘勝向南追擊,到21日,我軍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追擊部隊奉命停止追擊,就地轉入搜剿。瓦弄之戰,共殲滅印軍1200餘人。n

裡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區反擊戰。東段中部地區,西藏山南邊防部隊的約1個營的兵力,于18日向裡米金方向反擊;林芝邊防部隊以3個營的兵力于1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擊。我軍先後拔除印軍據點16處,占領裡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n

班公洛地區反擊戰。班公洛位于中印邊界西段西藏阿裡日土縣斯潘古爾湖西側地區,西面與印度實際控制區的拉達克相接,是入侵印軍的一重要前進基地。印軍在這裡建立了6個據點,其中3個據點分布在山嵴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裡邊防分民的哨卡,威脅阿裡縱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向駐守斯潘古爾湖地區的新疆邊防部隊發起進攻。新疆邊防部隊作出部署:迂回入侵印軍側後,摧毀其據點,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區之印軍。我軍一部冒着零下40度的嚴寒,頂着大風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山,按時進抵反擊出發陣地。

18日上午,以連為單位分别向3個據點發起沖擊。攻打第一個據點的部隊,一鼓作氣戰鬥30分鐘即摧毀了敵工事和地堡21個,攻克了據點;攻打第二個據點的部隊,冒着印軍猛烈的機槍射擊,英勇頑強,前仆後繼,激戰1小時,攻克了25個地堡,拔除了據點;攻打第三個據點的部隊,以果敢迅猛的動作,掃蕩印軍邊部,摧毀了據點。

拔除了據點後,我軍在轉向印軍炮兵陣地的攻擊中,工兵戰士羅光燮在排長排雷負傷的情況下,奮勇沖雷區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繼被地雷炸斷,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還未排完,部隊無法前進,他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用身體向雷區滾進,為部隊開辟沖鋒道路,最後壯烈犧牲。戰後,國防部授予他“戰鬥英雄”稱号。經兩個多小時激戰,我軍清除了印軍廓爾喀第十一聯隊第一營第三連的大部兵力。與此同時,反擊部隊以炮火壓制破壞了入侵印軍另3個據點,其守敵于19日逃竄,我軍于20日占領該3個據點。至此,班公洛地區作戰勝利結束。西段入侵軍據點全部清除。n

為了高舉和平談判的旗幟,促成戰後三項建議的實現,中國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從22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從1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側20公裡以内。其後,又将繳獲的印軍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交還給印度,并釋放了全部印軍戰俘。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争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不過主動撤軍也引起後人的另外一種評價:中國除了勝利者三個字什麼也沒得到,印度除了背上失敗者的名聲,卻獲得了取有戰争的實質收獲!)。n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曆時1個月,我軍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段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全殲印軍3個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另殲滅印軍5個旅各一部,俘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将,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希爾·辛格準将,總計殲滅侵印軍8900餘人。

繳獲各種火炮300餘門,坦克10輛,汽車400輛各種槍6300餘支(挺),及其它許多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在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傷亡2400餘人。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我邊防部隊同仇敵忾、英勇戰鬥,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驅逐了入侵的印軍,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打擊了當時印度擴張主義者的嚣張氣焰,大揚了國威軍威。n

和平談判是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唯一途徑,這是中國政府一貫的立場。中印邊界這場戰争,中國方面完全是被迫的。中印兩國是兩個偉大的國家,世界問題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遺留下來的複雜問題。1979年2月鄧小平接見印度外長時指出:“中印兩國應該求同存異,世界問題可以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地一攬子解決”。中印邊界問題隻要雙方以誠相見,按照上述原則,是能夠圓滿解決的。希望中印邊界成為和平友好的邊界。n

中國、印度共同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印度的聖河佛殿,經典頌文,曾經給中華民族的成長注入過豐富的營養。中國的四大發明特别是造紙術和火藥,也為印度的經濟、文化的繁榮做過貢獻。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和平共處,休養生息,在曆史的長河中,中、印之間從未發生真正的戰争。我們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問題,也應坐下來,和平協商、談判解決。切不可對上辜負了列祖列宗的遺德,對下贻害後世子孫。 ——周恩來n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第一次 鴉片戰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n

第一節 鴉片戰争前的世界與中國

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争n

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

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1840年6月—9月)n

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1841年1月—5月)n

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1841年8月—1842年3月)n

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遊,沿江軍民英勇抗戰(1842年5月—8月)n

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n

第二章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前期)(1851年1月—1856年8月)n

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争後的國内形勢n

第二節 與太平軍轉戰廣西(1851年1月—1852年6月)n

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1852年6月—1853年3月)n

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n

第五節 北伐(1853年5月—1855年5月)n

第六節 西征(1853年5月—1856年4月)n

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1856年2月—6月)n

第三章

第二次鴉片戰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n

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n

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内鎮壓對外妥協政策n

第三節 英國制造借口,挑起戰争(1856年10月—1857年1月)n

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1857年12月—1858年1月)n

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1858年4月—6月)n

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1859年6月)n

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1860年4月—11月)n

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n

第四章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後期)(1856年9月—1866年2月)n

第一節 天京内讧後的戰争形勢n

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1857年5月—1863年6月)n

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1858年8月—11月)n

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1860年2月—8月)n

第五節 安慶會戰(1860年9月—1861年9月)n

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1861年7月—1862年6月)n

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争的最後失敗(1862年5月—1866年2月)

第八節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失敗的教訓n

第五章

撚軍起義戰争(1852年11月—1868年8月)n

第一節 撚軍的興起(1852年11月—1855年8月)n

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1855年9月—1857年2月)n

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并肩戰鬥(1857年3月—1864年11月)n

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争(1864年12月—1868年8月)n

第五節 撚軍起義戰争的經驗教訓n

第六章

天地會起義戰争n

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争(1853年9月—1855年2月)n

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争(1854年6月—1864年5月)n

第七章

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義戰争n

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争(1854年3月—1872年11月)n

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争(1856年6月—1873年5月)n

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争(1859年7月—1865年6月)n

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争(1862年5月—1873年11月)n

第五節 起義戰争的經驗教訓n

第八章

收複新疆的戰争(1876年7月—1878年1月)

第一節 英俄争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n

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争準備n

第三節 北疆的收複(1876年7月—11月)n

第四節 南疆的收複(1877年4月—1878年1月)

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n

第六節 戰争勝利的原因n

第九章

中法戰争(1883年12月—1885年4月)n

第一節 戰争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n

第二節 山西、北甯之戰(1883年12月—1884年3月)n

第三節 戰争的擴大n

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n

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1884年9月—1885年8月)n

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1884年10月—1885年4月)n

第七節 戰争的結局與經驗教訓n

第十章

中日甲午戰争(1894年7月—1895年10月)n

第一節 戰前形勢n

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n

第三節 戰争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n

第四節 平壤之戰(1894年9月)n

第五節 黃海海戰(1894年9月17日)n

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1894年10月—11月)n

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1895年1月—2月)n

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1894年11月—1895年3月)n

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n

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n

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1895年5月—10月)n

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n

第十一章

反對八國聯軍侵略的戰争(1900年6月—1901年9月)n

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n

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n

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n

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1900年6月—7月)n

第五節 北京之戰(1900年8月)n

第六節 《辛醜條約》的簽訂(1901年9月)n

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曆史意義和戰争失敗的原因n

第十二章

抗擊沙俄入侵東北的戰争(1900年7月—11月)n

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n

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n

第三節 戰争經過(參見附圖二十二)n

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争n

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n

第十三章

抗擊英軍入侵西藏的戰争(1903年12月—1904年9月)n

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争奪n

第二節 英國的戰争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n

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1903年12月—1904年3月)n

第四節 江孜之戰(1904年4月—7月)n

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1904年8月—9月)n

第六節 戰争失敗的原因n

第十四章

辛亥革命戰争(1911年10月—1912年4月)n

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内形勢n

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潮(1911年10月—12月)n

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1911年10月—11月)n

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1911年11月—1912年4月)n

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争的經驗與教訓n

第十五章

讨袁戰争(1913年7月—9月)n

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n

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讨袁決策n

第三節 江西讨袁作戰(1913年7月—8月)n

第四節 江蘇讨袁作戰(1913年7月—9月)n

第五節 各省讨袁相繼失敗n

第六節 讨袁戰争的教訓n

第十六章

白朗起義戰争(1911年10月—1914年8月)n

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n

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争(1913年5月—11月)n

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打破敵軍兩次“圍剿”(1913年12月—1914年3月)n

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1914年8月—5月)n

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1914年5月—8月)n

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争的經驗教訓n

第十七章

護國戰争(1915年12月——1916年7月)n

第一節 袁世凱複辟帝制

第二節 護國戰争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

第三節 四川戰役(1915年12月—1916年3月)n

第四節 湘西之戰(1916年2月—4月)n

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1916年2月—3月)n

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争之結局n

第七節 護國戰争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n

第十八章

護法戰争(1917年7月—1918年11月)n

第一節 護國戰争後的國内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n

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n

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1917年9月—1918年1月)n

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1918年2月—5月)n

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1917年7月—1918年3月)n

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1917年10月—1918年11月)n

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n

第八節 護法戰争的曆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n

第十九章

反對沙俄侵略蒙古的戰争(1911年8月—1915年11月)n

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

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1912年1月—11月)n

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内蒙的進犯(1912年12月—1913年12月)n

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紮布匪軍對内蒙的竄擾n

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争的經驗教訓n

第二十章

反對英國分割西藏的戰争(1912年3月—1918年10月)n

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n

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n

第三節 川軍攻占鄉城,穩定川邊局勢n

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産n

第五節 戰争的經驗教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