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劇院

中國評劇院

藝術會場
中國評劇院成立于1955年,建院方針:“以演現代戲為主的國家級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曆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曆任院長張東川、薛恩厚、胡沙、何孝充、馮守仁、胡春萍、杜冠華、淩金玉、吳一平,現任院長王亞勳。劇院恢複整理創作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其中20多部劇目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楊三姐告狀》、《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等深受觀衆喜愛。造就了一代優秀表演藝術家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陳少舫、趙麗蓉等。
    中文名:中國評劇院 外文名: 地理位置: 占地面積: 開放時間: 中文别稱:中國評劇院 成立時間:1955年1月21日 運動項目:評劇 所在地區:北京 主場:北京 獲得榮譽:有20多部劇目和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 代表隊員:小白玉霜、新鳳霞、馬泰、谷文月等 票價:50

單位簡介

中國評劇院成立于1955年,2012年轉企改制,建院方針為“以演現代戲為主的國家級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曆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以及外國名著改編劇目”。六十年來,劇院恢複、整理和創作了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如《楊三姐告狀》、《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環》、《評劇皇後》、《黑頭與四大名蛋》等,也造就了如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陳少舫、趙麗蓉、胡沙、賀飛、張玮、蘇丹、張堯、谷文月、劉萍、李惟铨、戴月琴等幾代優秀評劇藝術家,其中有30多部劇目和10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

今天的中國評劇院下設一團、二團、白派團和影視部。近年來創作了《紅岩詩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劉巧兒新傳》、《桃花盛開的地方》、《樂家老鋪》等大型現代戲,以及系列評劇電視連續劇《包公智鬥》等電視作品,在社會上産生了廣泛影響,好評如潮。

以古文月、劉萍、李惟铨、戴月琴為代表的藝術家們,繼往開來,為評劇藝術發展繼續做着新的貢獻。宋麗、馬惠民、韓建光、劉惠欣、齊建波、高闖、王冠麗、李金銘、張文鵬、恒紅等新一代評劇優秀人才繼承創新,以亮麗的風采活躍在評劇藝術舞台上。

建院方針

中國評劇院建院方針為:“以演現代戲為主的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曆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五十年來,在建院方針的指導下,中國評劇院恢複整理和創作了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其中有20多部劇目和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

曆史發展

中國評劇院是一個團隊。是一個評劇創作演出隊伍。

中國評劇院誕生于1955年,走到今天已經整整50歲了。中國評劇院曾經是文化部領導下的藝術團體,前身是1953年組建的隸屬于中國戲曲研究院的中國評劇團。從前,中國評劇院坐落在北京西城太平橋大街13号,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大院。那個時候,中國評劇院是一支有194人的大劇院。中國評劇院建立伊始,領導就定了方針——“以演現代戲為主的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曆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1958年劃歸北京市。

五十年來,在建院方針的指導下,中國評劇院恢複整理和創作了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其中有20多部劇目和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楊三姐告狀》、《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環》、《評劇皇後》、《黑頭與四大名旦》等劇深受觀衆喜愛。造就了一代優秀表演藝術家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陳少舫、趙麗蓉等。形成一支以胡沙、賀飛、張玮、蘇丹、張堯為代表的創作能力極強的藝術創作隊伍。中國評劇院下設一團、二團、白派團和影視部。近年來創作了《紅岩詩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劉巧兒新傳》、《桃花盛開的地方》、《樂家老鋪》等大型現代戲,以及系列評劇電視連續劇《包公智鬥》等電視作品。

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期,中國評劇院以谷文月、劉萍、李惟铨、戴月琴為代表的新的一代藝術家們,繼往開來,為評劇藝術發展繼續做着新的貢獻。今天,中國評劇院以劇院五朵“梅花”(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李惟铨、宋麗、馬惠民、韓建光、劉惠欣為領軍,以齊建波、高闖、王冠麗、李金銘、張文鵬、恒紅、張秀芸、孫路陽等新一代評劇優秀人才為核心代表的演職員隊伍,繼承創新,以亮麗的風采活躍在評劇藝術舞台上。中國評劇院要把中國評劇院的形象通過網站傳播給大家,讓關注中國評劇院的人們通過這個窗口了解中國評劇院,認識中國評劇院,批評中國評劇院,幫助中國評劇院。

中國評劇成型于20世紀初。農民藝術家成兆才等人通過藝術實踐開創了一個傳遞民聲、傳達民意的戲曲形式——蹦蹦戲,這就是今天評劇藝術的雛形。百年來,通過一批又一批藝術家的創作演出實踐,使評劇藝術走出河北唐山,走向東北,走向天津,走向北京和上海,走向全國更廣泛的地區;也廣泛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皮影等其他藝術形式,使評劇逐漸由稚嫩到成熟,由弱小繁盛。中國評劇院是後來者,是評劇事業的承繼者和發揚者。

中國評劇院成立五十年來,在建院方針的指導下,恢複整理和創作了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其中有20多部劇目和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中國評劇院的藝術家沒有故步自封,而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改革,極大地豐富了評劇唱腔藝術,為使評劇藝術摘掉了“三小劇種”的帽子,成為全國性的地方戲大劇種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評劇院的作品多次在評劇藝術節獲獎。舞台姹紫嫣紅,影視創作也頻現風采。中國評劇院先後與多家電視台和影視機構合作,拍攝了多部戲曲電視劇,特别是系列評劇電視連續劇《包公智鬥》等電視作品的制作播出,在社會上産生了廣泛影響,好評如潮,标志着中國評劇院充分利用劇院資源,向更廣闊的藝術市場進軍的姿态,也标志着中國評劇院影視制作隊伍的成長。中國評劇院願意把創作成果通過網站這個窗口讓大家分享。中國評劇院也渴望通過這個窗口與大家進行藝術探讨,幫助中國評劇院找出差距,彌補不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國評劇院共同努力了,一定會使中國評劇院的作品精益求精,讓大家滿意。n

中國評劇院是一種精神。緊跟時代。锲而不舍。海納百川。

中國評劇院從無到有,從小大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是因為锲而不舍海納百川的精神。劇院成立之前,中國評劇院中的一部分藝術家已經将評劇藝術實踐和火熱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評劇的舞台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代、讴歌新社會的作品,小白玉霜的《九尾狐》、《千年的冰河開了凍》、《小女婿》,新鳳霞的《劉巧兒》等産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為評劇成立國家劇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評劇院在55年誕生,之後的半個世紀中,中國評劇院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把握時代的脈搏,緊跟時代的步伐,發揚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精心雕琢,廣泛吸收其他姊妹藝術之長,使中國評劇院的評劇藝術成為時代流行的大衆喜聞樂見的藝術。中國評劇院的唱腔傳遍了大街小巷,中國評劇院的演員紅遍了大江南北,中國評劇院的足迹踏遍了祖國四面八方。

今天,各種新興藝術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對中國評劇院的生存和發展形成嚴重沖擊,構成威脅。面對現實,中國評劇院也曾困惑,也曾彷徨,但是,中國評劇院沒有理由放棄中國評劇院的目标和追求,沒有理由放棄喜愛中國評劇院的觀衆。中國評劇院在困境中不斷探索前進的道路,不斷摸索藝術的方向。中國評劇院锲而不舍地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激情,創作出一部又一部新作品,推出一群又一群年輕的藝術家。盡管中國評劇院的努力還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盡管現實中國評劇院依然比較艱難,但是,通過一系列的藝術實踐,中國評劇院已經增強了信心。中國評劇院的《劉巧兒新傳》能夠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演出70場,中國評劇院的《長霞》一場演出能夠赢得觀衆20次掌聲;中國評劇院的電視劇《包公智鬥》系列吸引越來越多的觀衆的目光;中國評劇院恢複排演的《向陽商店》演出時台上台下一片共鳴;中國評劇院的“周六評劇苑”演出場場滿座;中國評劇院為戲迷票友主辦的“北京評劇之友”大賽赢得了戲迷的滿堂喝彩,數以百計的各地票友參賽……中國評劇院在想辦法和觀衆接近,聽取觀衆的聲音,所以開辦了網站,在中國評劇院和觀衆之間,架起一座真情橋梁。中國評劇院相信,隻要中國評劇院緊跟時代,發揚锲而不舍的精神,堅持海納百川的創作傳統,中國評劇院就一定能夠融入觀衆,一定能夠把觀衆領進劇場,一定能夠使中國評劇院在色彩斑斓争奇鬥妍的藝術天地,深深地紮根,火火地開花,累累地結果。

代表劇目

《秦香蓮》、《祥林嫂》、《春香傳》、《楊三姐告狀》、《楊乃武與小白菜》、《三裡灣》、《恩與仇》、《苦菜花》、《張羽煮海》、《金沙江畔》、《野火春風鬥古城》、《鐘離劍》、《奪印》、《向陽商店》、《阮文追》、《南海長城》、《一杯茶》、《牡丹仙子》、《花為媒》、《銀河灣》、《吹鼓手告狀》、《野馬》、《成兆才》、《喜神》、《狐仙小翠》、《水冰心抗婚》、《米酒歌》、《評劇皇後》、《高山下的花環》、《多情的河》、《黑頭與四大名蛋》、《貶官記》、《二愣碼》、《山花》、《玉堂春》、《祥子與虎妞》、《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紅岩詩魂》等。

精典劇目

《楊三姐告狀》

《秦香蓮》

《花為媒》

《劉巧兒》

《小女婿》

《金沙江畔》

《高山下的花環》

《評劇皇後》

《黑頭與四大名旦》

創作的作品

《紅岩詩魂》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劉巧兒新傳》

《桃花盛開的地方》

《樂家老鋪》

《長霞》

《啼血杜鵑》

《呼蘭河》等

領導介紹

吳一平 

中國評劇院院長

齊建波

中國評劇院副院長

國家一級演員

張德福親傳弟子 

劉侗

中國評劇院副院長、編劇

張玮中國評劇院原總導演

張德福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 

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

劉小樓

谷文月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中國金唱片獎獲得者

新鳳霞親傳弟子

程乃昺

著名燈光設計專家

一級舞台美術設計

中國舞台美術協會常務理事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洪影

著名評劇表演

藝術家

國家一級演員

“洪派”藝術創始人

曾任

河北省第五、六屆政協委員唐山市人大代表

曆代名家

小白玉霜:

傑出的評劇表演藝術家。白派傳人,是20世紀50、60年代的評劇泰鬥和領頭羊。曾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中國評劇院藝委會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國第一次政協會議上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由于“四人幫”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時年45歲。

新鳳霞:

評劇演員,是青衣、花旦。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天津人。中共黨員。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後曆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

魏榮元:

魏榮元(1923-1978),評劇演員。直隸(今河北)豐潤人。幼年入複盛戲社學藝。工老生、花臉。十二歲登台。曾在平津一帶演出。曾演京劇、梆子、曲藝。建國後,任中國評劇院演員。195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對評劇男聲唱腔有所改革創新。擅演劇目有《鐘離劍》、《孫龐鬥智》、《奪印》等。《秦香蓮》已拍成影片。魏榮元是評劇史上具有裡程碑地位的人物,他在音樂工作者的幫助下,将原來與女演員同度的唱法降低四度,創造了“越調”唱法,使男聲的優勢得以發揮,他進而把京劇花臉的鼻音和喉音與評劇的吐字發音結合起來,在《秦香蓮》中成功創造了包公的音樂形象,确立了評劇花臉行當,并從此創立了魏派演唱藝術。

喜彩蓮:

喜彩蓮(1916—1997.2.7)女,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評劇喜派創始人,早期評劇“四大名旦”之一,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德福:

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1931年出生于北京。是唱、念、做俱佳的評劇小生演員。他有深厚的藝術功力,并有豐富的舞台實踐經驗,他塑造的衆多藝術形象,都深深打動着人們的心弦。

席寶昆:

評劇界不可多得的一個既懂得表演理論,又有藝術創作經驗的表演藝術家。他不僅是一位好演員,也是一位好導演。一九五四年中央戲劇學院聘請他為表演系教師,并參加導演了話劇《紅纓歌》和《文成公主》獲得一緻好評。他還參加導演了評劇《九尾孤》、《千年冰河開了凍》、《農民淚》、《羅漢錢》、《秦香蓮》、《故都春曉》、《結婚之前》、《紅色聯絡站》、《香壺案》等數十出劇目,同時他還改編移植了《梅玉良緣》,《杜十娘》,《鬧嚴府》等劇目,為豐富評劇劇目做出了成績。

李憶蘭:

評劇表演藝術家,李(憶蘭)派旦角藝術創始人,生于1925年8月10日,1992年初夏,李憶蘭在赴戲校講課途中突然患病,5月30日逝世,享年67歲。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藝人大李貴雲的女兒。

其他名家:

馬泰、小玉霜、谷文月、劉萍、李惟铨、戴月琴、宋麗、高闖、馬惠民、齊建波、王冠麗、劉惠欣、韓劍光、王平等。

最新信息

北京7月23日從北京市文化局獲悉,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市曲劇團依法注冊為企業,并将分别獲得北京市政府5000萬元注資,用于扶持劇目創作、人才培養和場地建設。

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市曲劇團于上個世紀50年代相繼成立。半個世紀以來,這三家院團堅持社會主義文藝方向,創作和演出了《秦香蓮》《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王寶钏》《龍須溝》等一大批藝術精湛、脍炙人口的精品劇目,湧現出小白玉霜、新鳳霞等深受觀衆愛戴的藝術家,為繁榮我國文化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當日,年近七旬的評劇表演藝術家谷文月接受采訪時表示,對生活工作了50餘載的院團獲得“新生”十分期待。“我曾經對‘轉企改制’抱有疑慮,擔心‘政府不管了,傳統曲藝難以發展’,但後來看到一些其他院團‘轉企’後更具活力,年輕人的創作積極性更高了,心裡一下就敞亮了。”

據了解,今後這三家文藝團體将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改進文藝創作機制和薪酬分配機制,努力推出更多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佳作,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思路走向市場。

上一篇:酒家女

下一篇:定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