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載人航天研究機構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簡稱中國航天員中心,前身為507所,位于北京市海澱區,是我國載人航天領域内醫學與工程相結合的綜合型研究機構。1968年4月1日,為實現我國載人航天計劃,在毛主席“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偉大号召下,在錢學森同志的倡導和推動下,中國航天迎來發展機遇,即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組建成立,後更名為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這便是中國航天員中心的前身。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名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 總部所在地:北京市海澱區
  • 組織性質:綜合型研究機構
  • 成立宗旨: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

發展曆史

開辟通天之路

中心的曆史,是一部見證和推動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的創業史,是一部自主創新、追求卓越、攻堅克難的奮鬥史,是一部淡泊名利、不計得失、頑強拼搏的奉獻史。在組建初期,第一批創業者們白手起家,借址辦公,從1968年到1970年,先後經曆三次搬遷。

在最艱難的時期,他們曾在操場上搭起33頂帳篷進行辦公。除了完成科研任務,還要參加計件勞動,搬磚瓦、蓋房子,肩背繩拉上千噸的設備器材,堅持一邊抓科研,一邊搞建設,先後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

物質的匮乏沒有難倒創業者們,他們緊緊跟蹤國外航天動向,瞄準“為中國人早日上天作貢獻”的目标,在起步晚、差距大、條件差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十多年的時間裡,承擔了“曙光一号”飛船的生命保障和環境控制系統研制,開展并完成了53項主課題任務,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選拔出20名待訓航天員,時刻準備着讓我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

盡管“曙光一号”最終由于種種原因被按下暫停鍵而未能發射,但在錢學森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整合了當時國内各個部門從事航天醫學和工程的骨幹力量,他們初衷不改、矢志不渝,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開展載人航天關鍵技術預研,為後續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夢想啟航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中國人的目光再次聚焦魂牽夢繞的太空,中心科研人員久久凝盼的載人航天事業也迎來了新的曙光。然而此時距離蘇聯航天員加加林首次遨遊太空已過去31年,距離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登月“邁出人類的一大步”已過去23年。

逐夢征途漫長,追趕腳步不歇。面對與國外的差距,中國航天員中心肩負起了航天員選拔訓練和相關産品研制的艱巨任務,不斷創新、謀求跨越,走出了一條投入少、見效快、後勁足的航天醫學工程發展道路。50年來,一代代創業者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矢志航天、團結攻堅,使中心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航天醫學工程發展之路,實現載人航天飛行9類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為能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第三大航天員中心。

九大突破

1.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員選拔訓練體系,建造了航天飛行模拟器、模拟失重水槽、艙外航天服試驗艙等十餘個大型地面訓練試驗設施,選拔培養了21名優秀航天員;

2.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員健康保障機制,走出了中西醫結合的航天員健康保障之路;

3.突破和掌握了航天飛行器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關鍵技術,實現了航天員從短期飛行到中長期飛行的生命安全保障;

4.自主研制了以“飛天”艙外航天服為代表的航天員系列化功能服裝,全面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5.研制生産了6大類上百種航天食品,把“舌尖上的中國”帶進茫茫宇宙;

6.設計并完成了近百項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為後續空間站建設和深空探測積累了寶貴數據;

7.提出了航天器設計和飛行試驗各個階段的醫學要求,全面建立了有害環境因素醫學評價标準和評價方法體系;

8.設計了企鵝服、太空跑台等多項失重防護措施,有效減少太空特殊因素環境對航天員的不良影響;

9.創建了航天工效學評價體系,确保了航天員安全、高效完成各項工作。

飛天圓夢

1998年1月5日,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14名優秀飛行員齊聚北京航天城,面對鮮豔的五星紅旗莊嚴宣誓:“我自願從事載人航天事業,成為航天員是我至上的光榮……”

2010年5月,又有7名飛行員光榮地加入到這支隊伍中,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20年10月,完成了對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目前,我國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員正在備戰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階段的有關任務,第三批航天員主要将服務于空間站運營的飛行任務,他們中既有空軍飛行員,也有來自科研院所的航天飛行工程師,還有來自科研單位的載荷專家。

太空與天空雖僅一字之差,但從優秀飛行員到合格航天員的轉變,卻需要曆經千錘百煉。全體航天員以超常的付出苦心砺劍,以驚人的毅力挑戰極限,不斷磨砺飛向太空的堅硬翅膀,二十年間,這支隊伍中先後有11人,14人次踏上飛天征途,實現了從一人飛天到多人飛天,從在軌一天到中期駐留,從首問蒼穹到太空行走,從手控交會對接到太空授課及一系列科學試驗等多項重大突破,在浩瀚太空不斷刷新中國高度。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駕乘神舟五号首飛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踏着飛雪出征,駕乘神舟六号,開創了多人多天飛行的曆史。

2008年9月25日,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駕乘神舟七号,首次太空出艙,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2012年6月16日,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駕乘神舟九号,以太空穿針的中國精度,完成了首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進駐天宮一号。

2013年6月11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駕乘神舟十号飛向太空,開展了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學和夢想的種子。

2016年10月17日,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駕乘神舟十一号飛行33天,實現首次中長期駐留,為後續載人空間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步履不停

伴随着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中國航天員中心向着世界一流的标準大步邁進。建成了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航天食品與營養工程實驗室、航天員健康中心,參與了“火星500”國際試驗,組織了“綠航星際”4人180天密閉艙駐留、“地星二号”90天頭低位卧床實驗任務等一系列大型科學試驗。

鍛造了一支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開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湧現出以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人才方陣。廣泛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合作,組織了“人在太空”國際學術會議、太空探索者年會、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中歐航天員培訓等合作項目,在世界舞台響亮發聲。

在“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下,在載人航天精神的積澱下,一代代中心科研人員前赴後繼,接續奮鬥,在各自的時代、各自的崗位上幹着同一份事業:載人航天;他們有着共同的信念:矢志航天、團結攻堅、科學求實、創業奉獻。他們是披着彩虹出征、踏着烈焰升騰,一次次将祖國榮耀寫上太空的航天員,他們是披荊斬棘、奮勇攻關,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的科研團隊,他們是默默奉獻、精心保障的幕後英雄。 

成就

中心成立四十多年來,堅持以系統論為指導,以載人航天中人、機、環境三要素的相互影響及合理組合為着眼點,以确保航天員的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為主要目标,開展了諸多科學研究和研制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并逐步生成了一支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尤其是作為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主要參加單位之一,承擔了航天員選拔訓練、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研制、航天服與航天食品研制、大型地面模拟試驗和訓練設備研制等多項重要任務,為我國載人航天的圓滿成功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心實力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于一九八五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現有“人機與環境工程”和“航空、航天與航海醫學”兩個學科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招生專業涉及心理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學、生物物理、生物化學、醫療、衛生、藥物、營養食品、生物工程、物理、化學、數學、飛行器設計、自動控制、系統工程、流體力學、計算機應用、電子技術、仿真技術、熱力學、機械制造、精密儀器、儀表、傳感器等幾十個專業領域。

設有十五個研究室、一個實驗工廠,擁有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人因工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擁有一個藏有各科類、多種語言的圖書資料、各類刊物共計十二萬冊的圖書館。此外設有計算機培訓實驗室、多功能學術報告廳,現有碩士研究生導師近百名,其研究水平和學術水平在國内同行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主要分為兩個系統,其一、以航天員為中心的航天員系統,其二、以航天員環境與生命保障為中心的生保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