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

普救寺

山西省永濟市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裡的峨嵋塬頭上。這裡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臨壑,惟東北向依塬平展。原有範圍,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50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這裡地勢高敝,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務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區)憑借有效證件即可免門票遊覽景區。[1]
  • 中文名:普救寺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山西省運城地區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塬上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 08:00-18: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09:00-17:00
  • 門票價格:旺季:60元/人 淡季:50元/人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占地面積:約70000m²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山西省運城市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适宜遊玩季節:5-10月,氣候适宜

交通信息

從永濟站乘座2路、3路公交車到普救寺下車即到,票價4元。

景區簡介

普救寺位于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則天時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實甫《崔莺莺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莺莺”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内。

從1986年以來,新修複的普救寺,寺院建築布局為上中下三層台,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為唐代,中軸為宋金兩代,東軸為明清形制),規模恢宏,别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托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後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成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内疊石假山懸險如削,莺語雙亭飛檐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回音效應著稱于世。遊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遊人連連稱奇。據方志中稱之“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由于《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莺莺塔”而聞名遐迩。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着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遊覽勝地。

它是中國曆史名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莺莺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重慶潼南區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稱為中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六大奇塔。

曆史沿革

傳說

傳說五代時,河東節度使作亂,後漢政權的劉知遠派郭威去讨伐,圍蒲州年餘,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問策,僧曰:“将軍發善心,城即克矣!”郭威當即折箭為誓,翌日破城,滿城百姓得救,從此更名普救寺。

修複

曆經歲月滄桑,寺内殿閣僧舍均已毀坍湮沒,唯有13層、高37米的舍利磚塔(俗稱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崗之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依據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廂記故事的格局修複了普救寺。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廂書齋、方整寬敞的塔院、崔相國夫人和莺莺小姐所在的佛居别墅等建築都已落成,它們依山而築,錯落有緻。

建築風格

寺宇布局以中軸線為準,依次為天王殿、鐘鼓樓和大雄殿。東側前為經院,後為僧舍等;西路為塔院、西廂書齋,最後是别墅花園。普救寺的建築由寺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寺院部分在前,園林部分在後。山門上懸挂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寺名橫匾。 普救寺的寺院建築,大緻分布在三條軸線上。從前到後,西軸線上的建築有大鐘樓、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寶殿;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羅漢堂、十王堂、藏經閣;東軸線上有前門、僧舍、枯木堂、正法堂、齋堂、香積廚等。大雄寶殿内供着三尊石佛。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釋迦牟尼佛像高三點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複普救寺時在塔後三十三米處的地下出土的。從佛像的藝術風格看,這當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據說,另外兩尊佛像出土時沒有頭,現今的佛像頭部是以後加上去的。

曆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莺莺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在寺内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時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兩人一見鐘情。張生當年的讀書處西軒,就在大雄寶殿的西側。莺莺和她母親、侍女紅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寶殿的東側。在這裡有張生越牆會莺莺的跳牆處,也有張生上牆踩踏過的杏樹。

主要景點

同心大鎖

尤為引人注目的就是寺前廣場有一同心大鎖。一面書“願有情人終成眷屬”,一面書“永結同心”字樣。

大鐘樓

跨進山門,沿石階而上,即至飛檐翹角、氣勢雄偉的大鐘樓。此樓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築。樓上懸匾“大鐘樓”,是中國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所書。樓前楹聯系現代著名書法家衛俊秀先生撰寫。聯曰:“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樓獨雄秀;鐘聲震寰宇,萬念俱空悟世人”,聯語既帶有濃郁的佛家韻味,又寫景貼切,加之字體古樸蒼勁,眼前這座大鐘樓,在《西廂記》“白馬解圍”一折中竟成了“觀陣台”。話說守衛蒲津橋的将領孫飛虎聽說暫住在普救寺内的相國之女崔莺莺長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想占其為妻,遂帶領5000人馬将普救寺團團圍住。

當時,滿寺僧侶惶恐不安,老夫人迫于無奈,許諾有退得賊兵者即将莺莺許配為妻,并倒陪嫁妝。此賞格正中張生之意,即獻策書報蒲關,請同窗好友白馬将軍破賊解圍。為了顯示白馬将軍的威力,張生邀請老夫人、法本長老等僧衆,登上大鐘樓觀看兩軍對陣厮殺,白馬将軍如何生擒孫飛虎之戰況。如今,遊人登樓俯視,想象當年“半萬賊兵,卷浮雲片時掃淨”的鏖戰情景,體會“白馬将軍義薄雲,書生筆陣掃千軍”的個中滋味,會有萬千感概。

莺莺塔

“普救蟾聲”世界奇塔

普救寺西軸線上,屹立着一座古樸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的磚塔,原名舍利塔,因西廂記裡張生與崔莺莺的故事發生在塔下,故俗稱“莺莺塔” 。該塔以其獨特的結構和精湛的工藝具有特殊的回音效應——“普救蟾聲”,堪稱中國四大回音建築和世界奇塔。回音建築,在中國的文化園林中,堪稱絕藝。然而這種古代的絕藝全國保留下來的僅存四處,它就是北京天壇的回音壁,山西永濟普救寺的莺莺塔,河南三門峽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磴琴聲”。莺莺塔的回音效應“普救蟾聲”,即遊人在塔西以下相擊,可聽到從塔上傳來“咯哇!咯哇!”的蛙鳴聲。這一奇異效應使遊客留戀往返,贊歎稱絕。一些聲學專家把莺莺塔的“蛙鳴”與緬甸撣邦的搖頭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譽為世界六大奇塔。

唐風明制 結構奇特

據寺内現存的碑刻記載,莺莺塔是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的。91年5月在修葺莺莺塔時,從刹穴(天宮)内出的銅佛像和捐獻記載印證,此塔确系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的。

莺莺塔平面呈四方形,底層邊長8.35米,南向辟門,内為方室,室内後壁有一佛龛。第一層塔室不設樓梯,室頂砌作疊澀八角穹隆,中有一孔可通上層。第一層以上塔身内部皆為方形空筒。塔上壁用磚疊澀出檐13層,塔身高40米。二至九層,塔壁内設有轉角通道,設台階,可攀登盤旋而上。二層以上各層四面辟門,但真假相間,門頂作拱形,真門可供遊人眺望。據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考證,該塔四方形空洞式結構,保留了唐塔的一些特點和風格,但它确系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磚塔。

“蟾聲”之謎 首次揭開

“普救蟾聲” 被人們發現了幾百年,其中奧妙何在?一直是個不解之謎。從86年起,結合修複工程,永濟縣政府與山西大學、西安交大、黑龍江大學、中科院聲學所聯合,對莺莺塔的聲學機理進行了系統地科學考察,首次揭開了“蟾聲”之謎。

莺莺塔産生蛙聲回音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二是特殊的建築結構,三是特殊的建築材料。具體講,一個相當窄的擊石脈沖,這些回波脈沖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時間内到達人耳,形成了與蛙聲極為相似的感覺。

擊蛙台

普救寺莺莺塔高40米,是一座内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層四面錐型磚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曆史。此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其特殊的結構,精湛的工藝,具有奇特的回音效應——“普救蟾聲”而著稱于世。據資料載,它與北京天壇回音壁、三門峽寶輪寺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磴琴聲”(簡稱石琴)齊名,被譽為中國古園林中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蟾聲”,給莺莺塔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還有一個寓意深刻的“師徒比藝留蟾聲”的傳說。相傳唐代,佛教大興,河中府要在普救寺和中條山腳下的萬固寺各建一座佛塔,因選不下能工巧匠未能動工。一天,從外地來了師徒二人,言說專攬浩大工程。兩寺主持聽說來了名師高徒,便将師徒邀至禅堂,商量建塔一事,師徒欣然應諾。

開工選在四月初八佛誕日。兩寺主持當着師徒面說:“師徒各建一塔,要求塔身十三級一樣高,青磚砌成一樣料,施工期限一年整,明年此時見分曉。”當下徒弟選建萬固寺塔,師父則建普救寺塔。話妥,各行其是。

話說這徒弟心高意大,自恃聰明,心想這可是個出人頭地的好機會,便挖空心思,巧立名堂,把功夫全用在塔外型的精雕細刻上,妄圖以此勝過師父。歲往月來,轉眼已是第二年四月初八,兩塔同時竣工。驗收那天,衆僧身披袈裟,頂禮膜拜,香客如流,争相觀瞻。俗話說,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大家經過比較,都說萬固寺塔八面玲珑,磨磚對縫,密檐樓閣,精雕細刻,齊聲誇贊徒弟比師父藝高一籌。有詩為證:“佛塔倚中條,峻峭聳雲霄,芙蓉連鬥極,徒藝比師高。”徒弟聽了十分得意。

正在這時,師父當衆說道:“我建的塔是座寶塔,塔下壓着一對寶貝——‘金蛤蟆’,擊地即有叫聲。”衆人當場一試,果真如此,人人稱奇,個個喝彩。亦有詩為證:“古寺紫氣開,塔高望眼寬,師父造詣深,當年活魯班。”頓時,徒弟羞紅了臉,跪在師父面前請教。師父語重心長地說:“一座建築,外形上的華麗美觀固然重要,而内部結構更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你要牢牢記住‘謙受益,滿招損’這個做人的哲理!”

傳說終歸是傳說,其實,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蟾聲”引起了我國聲學界人士極大興趣,經過科學考察和測試,“普救蟾聲”這一千古之謎已被揭開。四面八方的遊客來到這裡,都要俯首擊石,聆聽哇鳴。

梨花深院

梨花院,又稱“崔居别院”、“莺莺院”。它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經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臨時寓所。古樸玲珑的垂花門上“梨花深院”的匾額引人注目,兩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的詩聯,道出這裡的典雅幽靜。匾額、詩聯都是我國著名西學專家王季思先生的真迹。《西廂記》中“請宴”、“賴婚”、“逾垣”、“拷紅”等戲,皆發生于此院之中。這是一座具有中國北方民俗特點的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南設院門,院内北房三楹專為老夫人的居室,室内右卧室、中堂屋、左佛堂,“拷問紅娘”即發生在此。西廂房三間,為莺莺和紅娘的居室。東廂房三間為歡郎的居室。此院之中,最引人入勝的有兩處:一處是東廂南側一段牆,牆下翠竹環抱着一塊太湖石。牆外有一株杏樹,枝繁葉茂,這裡就是當年張生受莺莺之約,半夜跳粉牆巧相會的地方。如今,對對青年戀人來到這裡,吟誦那“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千古絕唱,争相在此留影,表達了人們對崔張愛情的向往和羨慕。另一處是西廂南側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詩一首。跋文載,此詩是金大定年間河中府同知王仲通遊寺時所撰寫的,因此稱作“金代詩碣”。詩曰:“東風門巷日悠哉,翠袂雲裾挽不回。無據塞鴻沉信息,為誰紅燕自歸來。花飛小院愁紅雨,春老西廂鎖綠苔。我恐返魂窺宋玉,牆頭亂眼竊憐才。”這方詩碣,是這次修複清基時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記述崔張故事的實物佐證。

如今遊人一到這裡,觀賞當年張生與莺莺絕妙幽會的梨花深院,再擡頭看看那越牆的杏枝,“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是一千古絕唱的寄情詩,便會脫口而出,更能把遊人引入“意似癡,心如醉”的遐想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