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儀

中國禮儀

中國的禮節與儀式
中國的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中文名:中國禮儀 外文名: 别名: 國家:中國 本質:治人之道

起源

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産生最早。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禮儀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标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缛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内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中國禮儀之争

“中國禮儀之争”是發生在明末清初中國,擴展到歐洲,并對此後的西方和中國文化産生影響的大事件。争論的核心關乎中國人的祭祀儀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禮制。徐光啟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後保持祭祀,利瑪窦等耶稣會士則以“補儒易佛”的寬容态度加以容納。這種做法後來受到懷疑,終于在康熙年間釀成沖突。萊布尼茲、伏爾泰、孟德斯鸠等啟蒙思想家參與論戰,歐洲“漢學”對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中國思想史。本書使用新近公布的“中國禮儀之争”漢語文獻,首次對這段曆史做出詳細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會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較經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發展史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于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态和上古禮制的淵薮,《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曆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于中國文化和曆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随着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禮儀文化的發展有其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過去。應當說,中華民族的曆史掀開第一頁的時候,禮儀就伴随着人的活動,伴随着原始宗教而産生了。禮儀制度正是為着處理人與神、人與鬼、人與人的三大關系而制定出來的。從人類把對神、對自然力的恐懼和敬畏轉向人類自身之後,随着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表達敬畏、祭祀的活動日益紛繁,逐步形成種種固定的模式……終于形成為禮儀規範。可見,從禮儀的産生和發展來考察,禮儀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關系的一種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這一點,也可以從中國曆史發展過程中禮儀規範的形成和變遷中得到進一步的證明。從考古資料來看,在遼甯喀左發現的距今五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中,有大型的祭壇、神廟、積石冢等,是舉行大規模祭祀活動的場所;有裸體懷孕的婦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蟲身圖像,墓葬中死者頭顱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遠古時代禮儀制度的若幹信息。在古代文獻方面,有“自伏犧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鹹備”的說法。實際上,禮儀制度的演變發展,經曆了漫長而又曲折的曆程,真正比較完備、系統的是西周的禮制。周以前的禮儀制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獻不足,已經難以詳考了。由儒家學者整理成書的禮學專著“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在漢以後二千多年中,它們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因此被稱為“禮經”。現在,要研究探讨古代主要适用于貴族的禮制,“三禮”仍然是最重要的書。雖然對它們的思想傾向評價不同,它們的論述中有不少隻是出于後世儒家的理想,但它們在文化史上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和影響的。

古代所謂禮儀,包括的範圍内容和形式非常廣泛,諸如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禳、學校科舉、軍隊征戰、行政區域劃分、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無不與禮儀有關,它幾乎是一個囊括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行為準則規範的龐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後,禮儀的範疇才逐漸縮小,現在則一般隻有禮節和儀式的意思。                                    

中國的禮儀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對人們産生深遠的影響。但是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隻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曆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曆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伯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随着曆史的進程,人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于孔子諸家倡導的禮樂文化,人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于國勢衰微,列強入侵,國人激于時變,把落後挨打歸咎于傳統文化,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盡然。試想,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挨了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如果書生從此丢掉書本,隻練武功,變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人類社會終将進入一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因此,人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僅對中華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帶給世界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并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令人汗顔的是,在人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在人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聖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表征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抛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中國幾千年文明鑄就的禮儀文化,原本可以成為旅遊經濟的強項,可是,許多行業成員連"對不起、謝謝、沒關系、您請"十個字的禮貌用語都說不好,遑論其它。盡管眼下賓館、酒店等越造越華麗,而服務質量卻始終是旅遊業發展的軟肋,令人長歎。此外,近年出境旅遊的國人與日俱增,但舉止粗俗,缺乏禮儀教養者不乏其人,海外輿論的批評時見報導,使人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損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政府将"明禮誠信"作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規範,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中國傳統的禮儀文明,是寶貴的思想資源,正可以為人們提供重要的借鑒。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争,将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絕于種族屠殺的民族并不多,而滅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枚舉。中國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文明。在未來的世紀中,中華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對于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緻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産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寝。庶民則是寝室中竈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蔔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曆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内建立曆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顔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馔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顔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甯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産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驸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别行四拜禮,近别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着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于南郊,後妃九嫔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兇。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③飨燕飲食禮儀。飨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寝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别。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贽;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贽;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贽。   

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竈、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竈,六月祀中霤,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采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霤、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竈。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霤、井的專祀,隻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竈,與民間傳說的竈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采用了民間形式。

⑥傩儀。濫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兇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适時行傩以逐邪惡。傩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傩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傩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傩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着“準法津”的作用。

接待禮儀注意事項:個人儀表

接待禮儀注意事項:個人儀表

(1)穿戴正式整潔大方,女士淡妝,必須佩戴工牌。nn  (2)儀态舉止:nn  ①談話姿勢: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nn  ②站姿: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頒、擡頭、雙肩放松。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眼睛平視,面帶笑容。站立時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場合不宜将手插在褲袋裡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識地做些小動作,那樣不但顯得拘謹,給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儀态的莊重。

③坐姿:正确的坐姿應該: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應兩膝并攏;男性膝部可分開一些,但不要過大,一般不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場合,入座時要輕柔和緩,起座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尴尬氣氛。不論何種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鐘”。若堅持這一點,那麼不管怎樣變換身體的姿态,都會優美、自然。

④走姿:正确的走姿是:輕而穩,胸要挺,頭要擡,肩放松,兩眼平視,面帶微笑,自然擺臂。

  接待禮儀注意事項:握手禮儀nn  (1)握手方式nn  ①在送别客人時,應由客人先伸手告别,避免由主人先伸手而産生逐客之嫌。nn  ②身體姿勢:無論在哪種場合,都必須起身站直後再握手,坐着握手是不合乎禮儀的。握手時上身應自然前傾,行15度欠身禮。手臂擡起的高度應适中。nn  ③手勢:握手時必須用右手。握手時伸出的手掌應垂直于地面,手心向下或向上均不合适。握手時應掌心相握,這樣才符合真誠、友好的原則。nn  ④時間:握手的時間不宜過長或過短,兩手交握3~4秒,上下晃動最多2次是較為合适的。nn  ⑤力度:握手的力度能夠反映出人的性格。太大的力度會顯得人魯莽有餘、穩重不足;力度太小又顯得有氣無力、缺乏生機。因此,建議握手的力度把握在使對方感覺到自己稍加用力即可。nn  ⑥眼神:在握手的過程中,眼神要堅定沉穩。假如你的眼神遊離不定,他人會對你的心理穩定性産生懷疑,甚至認為你不夠尊重。nn  ⑦微笑:微笑能夠在任何場合為任何禮節增添無窮的魅力!握手的同時給對方一個真誠的微笑,會使氣氛更加融洽,使握手禮更加圓滿。

(2)握手的禁忌nn  ①忌交叉握手。多人同時進行握手時,應該按照順序一一握手,與另一方呈交叉狀,甚至自己伸出左手同時與他人握手,都是嚴重的失禮行為。nn  ②忌出手太慢。此舉會讓人覺得你不願意與他人握手。nn  ③忌在對方無意的情況下強行與其握手。nn  ④忌帶手套與他人握手。如果女士戴有裝飾性的手套則可以不摘。nn  ⑤忌在手不幹淨時與他人握手。此時可以禮貌地向對方說明情況并表示歉意。nn  ⑥忌一觸即把手收回,有失大方;握着他人的手不放則會引起對方的尴尬。nn  ⑦很多男士在與女士握手時隻握四指,以示尊重和矜持,但在男女平等的今天,這種握手方式已不符合禮儀規範。nn  ⑧忌握手後立刻用紙巾或手帕擦手。

接待禮儀注意事項:介紹禮儀nn  (1)介紹時必須離開座位,站立進行。nn  (2)先把身份低的介紹給身份高的。nn  (3)如果是本單位與外單位的人會見,應該先把本單位的人介紹給外單位的人。

(4)男士與女士見面時,應把男士介紹給女士。nn  (5)年長的同年輕的會見時,應把年輕者介紹給長者。nn  (6)如果是雙方的年齡、地位差不多,可以先介紹與自己關系比較親密的一方。nn  如果要把一個人介紹給衆多人,首先應給大家介紹這個人,然後把衆人一一介紹給他。nn  (7)如果是參加聚會什麼的,應該把遲到者介紹給早到者。nn  總之,首先介紹的往往是地位較低、年齡較小、與自己關系比較親密的人。

名片禮儀

規格 名片的規格一般是長8.6厘米-10厘米、寬5.5-6厘米。目前國内最通用的名片規格為9cm×5.5cm

顔色 多用白色、乳白色、淺藍色、淺黃色等色彩

版式 橫式和豎式(橫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

質地 名片的質地适合柔軟耐磨的白卡紙、香片紙等

圖文 商務名片圖案應簡單;文字宜選用簡體漢字,不要把兩種文字交替印在名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兩面分别以簡體漢字和另一種文字印相同的内容。

标準商務名片的内容:

本人所屬單位(企業标識、供職單位、部門)、本人稱呼(姓名、職務、職稱)

聯絡方式(單位地址、電話、傳真、郵編,也可列上單位的網址、本人郵箱或手機等)

遞接名片的禮儀規範----如何索取名片

1.主動遞上自己的名片(如:你好!這是本人名片,以後多保持聯系或請多關照!)

2.向對方提議交換名片(如:咱們可互贈名片嗎?或很高興認識你,不知能不能跟您交換一下名片?)

3.向地位高、長輩索取名片(久仰大名,不知以後怎麼向您請教?或很高興認識您!以後向您讨教,不知如何聯系?)

4.向平輩或晚輩索取名片(以後怎麼和你聯系?)

注意:

若别人向你索要名片,而你不想給時,要用委婉的方法表達,不能直接回絕。 該如何說?

若自己沒有名片,該如何說?

名片遞送的順序 :一般由職位低者先向職位高者、晚輩先向長輩、男士先向女士遞上名片,然後再由後者予以回贈;在向多人遞送名片時應由尊而卑、由近而遠,(圓桌)按順時針依次進行。

名片遞送方式:應面帶微笑,将名片的正面朝向對方,用雙手遞給對方(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持握名片上端的兩角送給對方)并說寒暄語。(如:這是名片,請多指教或多保持聯系! )遞接名片時,如果是單方遞、接,應用雙手;如果是雙方同時交換名片,應右手遞,左手接。不要用手指夾着給人,在遞送名片時,如果是坐着,應起身或欠身。

遞接名片的禮儀規範——如何接收名片

1. 接收名片時應起身或欠身,面帶微笑,用雙手接住名片的下方兩角。接過名片後應緻謝,且應認真地看一遍,表示對對方的重視;

2. 看完後要妥善收好名片,不可在手中擺弄或随意放在桌上.

3. 如果暫放在桌面上,切忌在名片上放其他物品,更不要在離開時漏帶名片。

名片注意事項:

不要在他人名片上寫不相關的東西;出席商務社交活動,要記住帶名片。

遞接名片的禮儀規範——名片的放置

随身攜帶的名片應放在名片夾裡或西裝上衣内側口袋或公文包裡。

将名片放于其他口袋尤其是後褲袋、裙兜或錢夾裡是失禮的行為。

最好将他人的名片與自己的名片分開放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