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古都

中國四大古都

西安、南京、洛陽和北京的并稱
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陽并稱為中國四大古都。西安古稱長安,位于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南京古稱金陵,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迹衆多。北京古稱燕都,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洛陽古稱洛邑,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嶽,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北京古稱燕都,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
    中文名:中國四大古都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China's four ancient capitals 讀音:Zhōngguó sì dà gǔdū 包括: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陽

古都并稱

1920年代,中國學術界開始出現将中國著名古都成為“大古都”并将幾大古都并稱的說法。“四大古都”是提出最早的說法,也是最為權威和公衆認知最高的說法,為西安、南京、洛陽、北京。

中華四京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東南西北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東京:洛陽(曆史上又稱“洛邑”、“洛州”);

南京:南京(曆史上又稱“金陵”、“應天”);

西京:西安(曆史上又稱“長安”、“奉元”);

北京:北京(曆史上又稱“燕都”、“北平”)。

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位于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有華嶽、西據太白,南依秦嶺,北臨渭水。曆史上先後有西周、秦國、秦朝、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為都時間長達千年以上,特别是強盛的周、秦、漢、隋、唐以此為都,更增加了其濃厚的文化氛圍,号稱“十三朝古都”。“秦中自古帝王州”,這是唐代詩聖杜甫在其《秋興》詩中的名句。

秦中,即關中,是指以西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區。它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故稱關中。關中地區南部為我國南北氣候地域的分界線——秦嶺,北部為高低起伏的丘陵,滔滔渭水貫穿其間,滋潤着兩岸膏腴的土地。包括長安在内的西起寶雞,東至潼關的渭河流域,号稱“八百裡秦川”。這一地區土地肥美,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自古以來享有“陸海”、“天府”的美譽。西安地區河流縱橫交錯,有“八水繞長安”之說。“八水”即指泾、渭、浐、灞、沣、滈、澇、潏等八條河流。關中地區自古号稱“四塞之國”,境内有關山帶河之險,沃野千裡之富,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封閉性。同時,由關中東出函谷,可聯絡中原;西逾千隴,可溝通河西;南越秦嶺,可抵巴蜀、江漢;北上黃土高原,可進入陰山南北,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外向性。因此,西安在軍事戰略上的重要性極大。

南京

概述

南京,華東第二大城市,中國科教第三城,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政治、科教、文化、工業和金融商業中心,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南京曆史悠久,有着超過2500餘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南京位于長江下遊,是承東啟西的樞紐城市,長三角地區中心城市和重要産業城市,長江航運物流中心,濱江生态宜居城市,華東重要門戶城市,聯合國人居署特别榮譽獎獲得城市。2014年,即将舉辦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南京位于我國東南部的長江下遊,東接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南靠甯鎮丘陵,西倚皖贛山區,北連江淮平原,素有“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稱。南京四周低山盤曲,山環水繞,自然風貌獨特。境内綿亘着甯鎮山脈西段,城東鐘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據,故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說。萬裡長江自西向南滾滾而來,折向東去;秦淮、金川兩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兩湖氣勢雄渾、景色秀美。

秦淮,自晉以來即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荟萃之所。杜牧的一首《泊秦淮》如今已是脍炙人口:“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曆史上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所以一般南京稱“六朝古都”);南唐、明(洪武年)、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南京被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長江下遊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将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南京城身系中華兒女榮辱,五胡亂華,中原漢族衣冠東渡,建立東晉王朝,抵抗外族,還我漢人河山,大明江山抵抗蒙古族元代外族統治,太平天國,中華民國,漢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據地,維系華夏文明的複興之地。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府市建置

越城:公元前472年

金陵邑:公元前333年

秣陵:公元前210年

建邺:公元211年

江甯府:公元937年

建康府:公元1127年

南京(應天府):公元1368年

南京府:公元1912年

南京特别市(首都特别市):公元1927年

南京市:公元1930年

南京市(中央直轄市):公元1949年5月10日

南京市(江蘇省轄市):公元1953年1月

南京市(副省級市):公元1995年

北京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内貫穿五大河,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餘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俯中原,誠天府之國”。

北京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叫做薊。春秋戰國時期分别是西周王朝北方諸侯薊國與燕國的統治中心。曆史北京曾為遼的陪都(當時稱南京,又叫燕京)、金國的首都。公元1267年,蒙古族忽必烈定都北京,北京成為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蒙古帝國汗國之一的元汗國的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并延續到明、清兩代,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洛陽

概述

洛陽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洛陽,簡稱“洛”,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有5000餘年的文明史,4000餘年建城史和1529年建都史,自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于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彙,邙山古墓群與天子駕六震驚世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國”一詞便源自洛陽,是中國曆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洛陽是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和新能源節約型城市,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歐洲人最向往的城市,位居中國休閑城市榜首。

洛陽黃河中遊南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古稱豫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由于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嶽;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洛陽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文明首萌于此,道學肇始于此,儒學淵源于此,經學興盛于此,佛學首傳于此,玄學形成于此,理學開山于此。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曆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

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完成了曆史巨著《資治通鑒》,陳壽完成了著名的《三國志》,程頤、程颢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被稱為“九朝古都”、“十三朝古都”。其中,“九朝古都”的“九”指公認的九個朝代,也有人認為是多的意思,“十三朝古都”中的13指的是建都的朝代數量。特别注釋洛陽的曆史上的情況比較複雜,容易引起誤解。

①商、周、漢、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曆史,這些朝代的都城從曆史縱向上看可能不隻一個,洛陽是其中的一個。例如商就先後多次遷都,所以安陽、鄭州、洛陽都曾經是商的都城。其中安陽最為著名。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今曲阜附近)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②中國部分朝代的首都不隻一個。出于戰略上和經濟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會設立陪都,例如唐,舉世公認其首都為長安,洛陽之所以稱為其都,是因為唐代統治者定洛陽為其行宮和巡幸之地,故有“東都洛陽”之稱。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洛陽成為正式都城。

③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而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十七朝的說法

戰國時期 韓國

西漢初 高祖

唐末 唐昭宗

中華民國 行都

陪都政權

新、唐,後趙、東魏、北周、後漢、後周、北宋、金九個陪都政權

行都政權

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第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唐以後

綜述

此話主要是指唐代以後,西安不再做過中國的首都,逐步退出中國的政治曆史舞台,元代以前,北京還沒有做過中國的首都,還沒有展示過政治曆史舞台。現在主要用來形容南京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的地位以及南京對中國曆史進程的影響。如今還蘊含着南京在中國曆史上傳承啟下的作用,傳承西安的輝煌,開啟北京的恢宏。

三都曆史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裡,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确定為“世界曆史名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長安”最為長久和著名。長安,意為“長治久安”,是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據《廣博物志》、《述異志》、《山海經》等記載,傳說中的盤古開天辟地、女娲補天等故事都發生在這裡。據考古證實,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是藍田猿人的聚居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這裡就已經形成了原始聚落“華胥古國”、“半坡”、“姜寨”、“灰堆坡”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将中國城市曆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确定了西安是世界曆史上第一座城市。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姬昌定都這裡,從此,西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國曆史上的四個鼎盛時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漢唐時期,西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最早超過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西羅馬,東長安”是其在世界曆史地位中的寫照。“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西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一座城市的曆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曆史”,西安,這座中國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曆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芯片。 

建都朝代: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02年)、新朝(前15年)、東漢、西晉、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武周(15年)。

國父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占領,漢民族即将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複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複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複興之地,在中國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建都朝代:吳(211年)、東晉(317年)、宋(420年)、齊(479年)、梁(502年)、陳(557年)、楊吳、南唐(937年)、宋(1127年)、南宋(1138年,陪都)、明(1368年)、南明(1644年)、太平天國(1853年)、中華民國(1912年)。

中國西周時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的燕國的都城。自中國金朝起成為古代中國首都——中都。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國都,元大都,或稱大都,由于中國皇帝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國的大汗,蒙古文稱為“汗八裡”(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明朝自成祖後開始對北京進行大規模擴建,清朝在延續明北京城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修繕和擴建。至清末北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北京有着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建都朝代:遼(938年,陪都)、金(1153年)、元、明(與南京交替)、清、中華民國(與南京交替)、中華人民共和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