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波蘭哥白尼、法國拉伯雷、古巴何塞·馬蒂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是指中國屈原、波蘭哥白尼、法國拉伯雷、古巴何塞·馬蒂成為世界和平理事會所決定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确定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 本名:
  • 别名:
  • 字:
  • 号:
  • 所處時代: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
  • 中文名: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 英文名:Four cultural celebrities in the world
  • 主要人物1:中國屈原
  • 主要人物2:法國佛朗索瓦·拉伯雷
  • 主要人物3:波蘭哥白尼
  • 主要人物4:英國威廉·莎士比亞

屈原

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江陵)人。

生平屈原一生經曆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将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娴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内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内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裡”誘騙懷王,緻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

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創作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蔔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争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争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甯戚的曆史事迹為例,說明了不拘身分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争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緻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别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争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将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離騷》寫他向重華陳辭之後禦風而行,他先叩天宮,帝阍閉門不納;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裡;他去向宓妃求愛,宓妃卻對他無禮;他欲求簡狄和二姚,又苦于沒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與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問》等還采用大量神話和曆史傳說為素材,其想象之大膽、豐富,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産生了言簡意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于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于表現力。

影響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甯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标志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将《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于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弗朗索瓦·拉伯雷

弗朗索瓦·拉伯弗雷(1495?-1553)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之一。他出身于律師家庭,早年受僧侶教育,在僧院裡就已研讀古希臘文學和哲學。不久,他和畢代通信,到法國各地遊學,和散居各地的人文主義者讨論問題。遊學時期,他有機會接近人民,增加了對社會的認識。他對數理、醫藥、考古、天文、植物等都作過鑽研。1530年後,他在裡昂行醫,是法國最早研究解剖學的醫生之一。

他不僅用醫藥減輕病人的痛苦,還寫些故事供他們消遣,他的文學創作就是這樣開始的。長篇小說《巨人傳》共五部,1532年後陸續出版,被巴黎大學和法院宣布為禁書,拉伯雷先後到意大利和法國小城躲避。《巨人傳》第一部的主人公是國王格朗古傑的兒子卡岡都亞。他生下來便會說話,喝一萬七千多匹母牛的奶,他的衣服用一萬二千多尺布制成。這種誇張的描寫是要說明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卡岡都亞最初受中古經院教育的毒害,後來人文主義教育才把他解救出來。他到巴黎旅行,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鍛煉。這時,他的國家受到鄰國國王畢可肖的侵略,他率領若望修士等擊退敵人。他建立德廉美修道院酬答若望的功勞。第二部的主人公是卡岡都亞的兒子龐大固埃。他一開始就受人文主義教育。祖孫三代巨人,一代比一代受到更好的教育,一代比一代幸福,反映了作者的人類不斷進步的思想。第三部用很多篇幅讨論巴汝奇要不要結婚的問題,在這裡作者對宗教迷信加以揭露和嘲笑。随後龐大固埃、若望修士和巴汝奇等一起出發到世界各地尋找“神瓶”。第四、五兩部寫他們在旅行中遇到無數駭人聽聞的事。第四部的第五章到第八章寫巴汝奇和羊商鬥智的一段是書中最精彩的故事這一,饒有民間故事風味。第五部的諷刺比前四部更尖銳,對違反自然、抵制科學的教會勢力和危害人民的封建司法作了猛烈的抨擊。龐大固埃一行人走過許多地方後,終于找到了“神瓶”。“神瓶”給他們的答複是:“喝呀。”作者的意思是教人吸取人類的知識,以此來武裝自己。

哥白尼

波蘭天文學家。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1473年2月19日生于托倫城,1543年5月24日卒于弗龍堡。10歲喪父,由舅父L.瓦琴洛德撫養成人。18歲進克拉科夫大學。深受數學天文學教授A.布魯楚斯基的熏陶,立志獻身天文學研究。23~30歲曾幾度去意大利,先後在博洛尼亞大學、帕多瓦大學和費拉拉大學學習教會法規、法律和醫學,30歲回波蘭在當時已任大主教的舅父身邊當助手,39歲時,舅父去世。後在弗龍堡大教堂任僧正,但其主要精力放在天文學研究上。在意大利求學期間,曾師從天文學教授D.M.諾瓦拉,師生倆還于1497年3月9日共同觀測了月亮掩食畢宿五的現象。諾瓦拉深通古希臘著作,很贊賞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宇宙和諧觀念,這給哥白尼以深刻的影響。哥白尼發現,随着觀測精度的提高,要使托勒密地心體系預報的行星位置與實際天象相吻合,這一體系必須用80個左右的均輪和本輪,繁瑣複雜。在古希臘一些學者的地動思想的啟發下,他決心摒棄托勒密地心體系,而提出一個以太陽為中心的科學的宇宙體系。

在那個“科學成了神學的婢女”的年代,許多學說都被歪曲和閹割了,被用來為封建統治服務。在中世紀的歐洲,很少有人了解古代科學典籍的真實内容。這時,科學工作者的一個重要課科,就是發掘古代的文化遺産。

古希臘的大天文學家托勒密,在公元二世紀時,總結了前人在400年間觀測的成果,寫成《天文集》(即《至大論》)一書,提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學說。這個學說一直為人們所接受,流傳了1400多年。

托勒密認為,地球靜止不動地坐鎮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體,包括太陽在内,都圍繞地球運轉。但是,人們在觀測中,發現天體的運行有一種忽前忽後、時快時慢的現象。為了解釋忽前忽後的現象,托勒密說,環繞地球作均衡運動的,并不是天體本身,而是天體運動的圓輪中心。他把環繞地球的圓輪叫做“均輪”,較小的圓輪叫做“本輪”。為了解釋時快時慢的現象,他又在主要的“本輪”之外,增加一些輔助的“本輪”,還采用了“虛輪”的說法,這樣就可以使“本輪”中心的不均衡的運動,從“虛輪”的中心看來仿佛是“均衡”的。托勒密就這樣對古代的觀測資料作出了牽強附會的解釋。

但是在以後的許多世紀裡,大量的觀測資料累積起來了,隻用托勒密的“本輪”不足以解釋天體的運行,這就需要增添數量越來越多的“本輪”。後代的學者緻力于這種“修補”工作,使托勒密的體系變得越來越複雜,每個行星需要不止一個本輪,總數達80個以上的“輪上輪”,并且還要引入“偏心點”和“偏心等距點”等複雜概念。這就使它缺少簡潔性,而簡潔性正是科學家們所追求的。對天文學的研究也就一直停留在這個水平上。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說法,正好是“神學家的天空”的基礎。中世紀的神學家吹捧托勒密的結論,卻隐瞞了托勒密的方法論:托勒密建立了天才的數學理論,企圖憑人類的智慧,用觀測、演算和推理的方法,去發現天體運行的原因和規律,這正是托勒密學說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因此,盡管托勒密的“地球中心學說”和神學家的宇宙觀不謀而合,但是兩者是有本質區别的,一個是科學上的錯誤結論,一個是愚弄人類、妄圖使封建統治萬古不變的彌天大謊。哥白尼對此作出正确的評價,他說:“應該把自己的箭射向托勒密的同一個方向,隻是弓和箭的質料要和他完全兩樣。”

哥白尼曾十分勤奮地鑽研過托勒密的著作。他看出了托勒密的錯誤結論和科學方法之間的矛盾。哥白尼正是發現了托勒密的錯誤的根源,才找到了真理。

哥白尼認識到,天文學的發展道路,不應該繼續“修補”托勒密的舊學說,而是要發現宇宙結構的新學說。他打過一個比方:那些站在托勒密立場上的學者,從事個别的、孤立的觀測,拼湊些大小重疊的“本輪”來解釋宇宙的現象,就好像有人東找西尋地撿來四肢和頭顱,把它們描繪下來,結果并不像人,卻像個怪物。

哥白尼早在克拉科夫大學讀書時,就開始考慮地球的運轉的問題。他在後來寫成《天體運行》的序言裡說過,前人有權虛構圓輪來解釋星空的現象,他也有權嘗試發現一種比圓輪更為妥當的方法,來解釋天體的運行。

哥白尼觀測天體的目的和過去的學者相反。他不是強迫宇宙現象服從“地球中心”學說。哥白尼有一句名言:“現象引導天文學家。”他正是要讓宇宙現象來解答他所提出的問題,要讓觀測到的現象證實一個新創立的學說——“太陽中心”學說。他這種目标明确的觀測,終于促成了天文學的徹底變革。

哥白尼的觀測工作在克拉科夫大學時就有了良好的開端。他曾利用著名的占星家瑪爾卿·布利查(約1433~1493年)贈送給學校的“捕星器”和“三弧儀”觀測過月食,研究過浩翰無邊的星空。

哥白尼在克拉科夫大學學習三年就停了學,而到意大利去學習“教會法”了。這是他舅父務卡施的主意。因為當時盤踞在波蘭以北的十字騎士團經常侵犯邊境,為非作歹,而和他們作鬥争,就必須有人精通“教會法”。哥白尼認為抗擊十字騎士團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說:“沒有任何義務比得上對祖國的義務那麼莊嚴,為了祖國而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同意了務卡施的建議。為了取得出國的路費和長期留學的生活費用,他再次接受他舅父的安排,決定一輩子擔任教會的職務。1496年秋天,哥白尼披上僧袍,動身到意大利去了。

他在意大利北部的波倫亞大學學習“教會法”,同時努力鑽研天文學。在這裡,他結識了當時知名的天文學家多米尼克·瑪利亞,同他一起研究月球理論。他開始用實際觀測來揭露托勒密學說和客觀現象之間的矛盾。他發現托勒密對月球運行的解釋,正像雷吉蒙騰所指出的那樣,一定會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月亮的體積時而膨脹時而收縮,滿月是膨脹的結果,新月是收縮的結果。1497年3月9日,哥白尼和瑪利亞一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觀測。那天晚上,夜色清朗,繁星閃爍,一彎新月浮遊太空。他們站在聖約瑟夫教堂的塔樓上,觀測“金牛座”的亮星“畢宿五”,看它怎樣被逐漸移近的娥眉月所掩沒。當“畢宿五”和月亮相接而還有一些縫隙的時候,“畢宿五”很快就隐沒起來了。他們精确地測定了“畢宿五”隐沒的時間,計算出确鑿不移的數據,證明那一些縫隙都是月亮虧食的部分,“畢宿五”是被月亮本身的陰影所掩沒的,月球的體積并沒有縮小。就這樣,哥白尼把托勒密的地心說打開了一個缺口。

1500年,哥白尼由于經濟困難,到羅馬去擔任數學教師。第二年夏天,哥白尼回國,後因取得教會的資助,秋天又到意大利的帕都亞學醫。1503年,哥白尼在法臘羅大學取得教會法博士的學位。

這時,哥白尼還努力研讀古代的典籍,目的是為“太陽中心學說”尋求參考資料。他幾乎讀遍了能夠弄到手的各種文獻。後來他寫道:“我愈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尋求幫助,就愈是把時間花在那些創立這門學科的人身上。我願意把我的發現和他們的發現結成一個整體。”他在鑽研古代典籍的時候,曾抄下這樣一些大膽的見解:

“天空、太陽、月亮、星星以及天上所有的東西都站着不動,除了地球以外,宇宙間沒有什麼東西在動。地球以巨大的速度繞軸旋轉,這就引起一種感覺,仿佛地球靜止不動,而天空卻在轉動。”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地球靜止不動,但是費羅窩斯和畢達哥拉斯卻叫它圍繞一堆火旋轉。”

“在行星的中心站着巨大而威嚴的太陽,它不但是時間的主宰,不但是地球的主宰,而且是群星和天空的主宰。”

這些古代學者的卓越見解,在當時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但是對哥白尼來說,卻好比是夜航中的燈塔,照亮了他前進的方向。

1506年,哥白尼結束了在意大利十年留學的生活,動身回國。

1502年7月15日~1514年5月1日期間,哥白尼寫了一篇《從天體結構導出的天體運行論要釋》在摯友中傳閱。該文實際上是後來他的巨著《天體運行論》的大綱。此後,他便着手寫《天體運行論》,并用了四個九年的時間校驗自己的學說,不斷修改和完善這部巨著。直到16世紀40年代初,在他的唯一學生G.J.雷蒂庫斯和其他摯友的催促下,才将這部手稿送去出版。1543年當樣書送到哥白尼處時,他已處于彌留之際。這部巨著被恩格斯譽為“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他在書中所創立的科學的哥白尼日心體系揭示了地球決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圍繞太陽的一顆普通行星。正是這一點沖破了中世紀的神學教條,根本改變了人們的宇宙觀念,引起了自然科學的一場大革命。天文學也因此率先跨進了近代科學的大門。

何塞·馬蒂

何塞·馬蒂是古巴卓越的詩人,傑出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思想家,他短暫的一生完全獻給了争取祖國獨立和自由的事業。

上一篇:于堅

下一篇:艾曼·紮瓦赫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