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

漢語漢字
且(拼音:qiě、jū)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神主牌位。“且”字後被借用為虛詞,主要是作連詞,表示并列關系,也可連接兩個分句或兩個小層次,表示意思的進一層。還可以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或者、還是”。其次是作副詞,主要有兩個意義,一是相當于“将要”;二是相當于“姑且、暫且”。[1]
  • 中文名:且
  • 拼音:qiě、jū
  • 五筆:egd
  • 倉颉:BM
  • 字級:一級(編号:0237)
  • 平水韻:上聲二十一馬(qiě),上平六魚(jū)
  • 英文:moreover,also(post-subject);about to,will soon
  • 筆畫:5
  • UniCode:CJK
  • 釋義:此,這;将近;幾乎
  • 統一碼:U 4E14

字源演變

“且”字在甲骨文中寫成圖1-3,金文寫作圖4-8,學界對于這個字形的解說尚無一緻意見。可以确定的是,“且”和“祖”在早期文字中是同一個字。比如甲骨文中的“且甲、且乙、且丙”,分别讀作“祖甲、祖乙、祖丙”,它們是商代先王的名字。後來,表示祖先意義的這個“且”字被加上了“示”旁,成了“祖”。“且”和“祖”在“祖先”這個意義上是古今字。西周金文中已有在“且”旁加“示”作“祖”的字形。這可能是由于當時的人對為什麼要以“且”的形象來記“祖”,這個詞已不能理解,所以在“且”旁加“示”(鬼神的象征物、依附物)作義符。有了“祖”字後,“且”就不再當“祖”用,而主要作虛詞用,一是作副詞,一是作連詞。讀音也變成了qiě。關于“且”字,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象形男性生殖器。這種說法的源頭應當是學者郭沫若。他在《釋祖妣》中解釋說“生殖神之崇拜,其事幾與人類而俱來”,因此,古人崇拜祖先主要崇拜的是祖先的生殖功能,于是就用像男性生殖器的且來表示祖先。郭沫若的解釋隻是一種推測。古人是否有生殖崇拜并因此以生殖器形象代表祖先不可确證,但古人認為祖先有神力、敬畏祖先并因而經常祭祀祖先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從女娲抟土造人、簡狄吞吃鳥蛋而有孕生商人祖先契、姜嫄踩到巨人腳印而有孕生周人始祖後稷這樣的神話傳說中,也可看出古人雖然知道受胎的某些生理條件,但仍然認為生育是因為一種神秘力量,是因為人的生理以外的來自天神的神秘因素。如果說有生殖崇拜的話,那麼在遠古人們心目中對生殖的崇拜也僅限于對于造成生育的不可捉摸的神力的崇拜,而不是崇拜人的生理功能。

石棚遺迹祖先在先民心目中是神,要經常祭祀,祭祀時隻好拿一種東西來代表祖先。古文字學家羅振玉先生認為,甲骨文的“且”是神主(祖先的牌位)的象形。上古時的“牌位”,除了木牌,也有将幾塊石頭壘砌起來祭拜的,“且”字的三層,也像石塊壘砌的之狀。中國的遼河流域還有青銅時代留下的石棚遺迹,這種巨石集墓葬、祭台功能于一體,其形态也與“且”的甲骨文相似。林義光的《文源》認為,“且”字“即俎之古文……從二肉在俎上,肉不當在足間,則二橫者俎上之橫,非足間之橫也。”白川靜在《常用字解》中也認為“且”字“為“象形,案闆(菜墩子)之形。”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iě

代詞

此;這。

this

《詩經·周頌·載芟》:“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動詞

應當。

《墨子·非命上》:“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不暴故罰也。”

取,拿。

《老子》:“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王弼注:“且猶取也。”

副詞

表示某種情況的出現是暫時的,相當于“姑且、暫且”。

just;

for the time being

《詩經·唐風·山有樞》:“且以喜樂,且以永日。”

且慢;得過且過;苟且偷安

表示動作情況即将出現,相當于“将要”。

be going to;

will;shall

《詩經·齊風·雞鳴》:“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漢·王充《論衡·變動》:“故天且風,巢居之蟲動;且雨,穴處之物擾。”

葉聖陶《未厭集·苦辛》:“這位衰病侵尋的老太太還得把她消磨且盡的精力灌注到全家的一切,作全家的中樞呢!”

表示經久,常和語氣詞“呢”連用。

他且來不了呢。

将近;幾乎。

almost;

nearly

《戰國策·齊策三》:“覆三國之軍,兼二周之地,舉韓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

再,又。

《詩經·鄭風·溱洧》:“且往觀乎!”孔穎達疏:“且複更往觀乎。”

即,就。

《墨子·尚同下》:“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

豈,難道。

《晏子春秋·雜上三》:“今嬰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張純一校注:“且,猶豈也。”

《醒世姻緣傳》第七四回:“我替俺哥哥那肐膊還疼不過來,且有功夫為嫂子哩!”

連詞

表示讓步,相當于“姑且、尚且”。

moreover

《易·幹卦》:“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

魯迅《墳·春末閑談》:“鬼且反對,而況于官?”

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相當于“又、而且”。

and;

both…and…

《詩經·小雅·魚麗》:“君子有酒,旨且多。”

《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唐·杜甫《詠懷古迹》詩之一:“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表示遞進,相當于“況且”。

《列子·湯問》:“且焉置土石。”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且夫

連接兩個動詞,表示兩件事同時進行,相當于“一邊……一邊……”。

《詩經·小雅·車舝》:“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肅王不視,且聽且行,若不經意。”

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抑或、或者”。

or

《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史記·魏世家》:“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

卻;但是。表轉折。

《左傳·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

與,及。表并列。

《漢書·郊祀志上》:“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若、如果”。

if

《呂氏春秋·知士》:“且靜郭君聽辨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

助詞

用在句首,表示提挈,相當于“夫”。

《墨子·非命中》:“且今天下之士君子,将欲辯是非利害之故,當天有命者,不可不疾非也。”

《史記·刺客列傳》:“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用于句中。

《莊子·齊物論》:“誰獨且無師乎?”

《管子·大匡》:“夫雖不得行其知,豈且不有焉乎?”

名詞

姓氏用字。

形容詞

多;盛。

《詩經·大雅·韓奕》:“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恭敬的樣子。

《詩經·周頌·有客》:“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毛傳:“萋且,敬慎貌。”

名詞

駿馬。後作“驵”。

《新書·匈奴》:“禦骖乘且。”

助詞

表示感歎語氣,相當于“啊”。

《詩經·鄭風·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

同“雎”。人名。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範且曰:‘弓之折,必于其盡也。’”

動詞

通“徂”。往。

《詩經·鄭風·溱洧》:“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四】【且部】子餘切(jū),又千也切(qiě)

薦也。從幾,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凡且之屬皆從且。

?,古文㠯爲且,又㠯爲幾字。

說文解字注

所㠯薦也。所㠯二字今補。薦當作“薦”,今不改者,存其舊以示人推究也。薦訓獸所食艸,薦訓薦席。薦席謂艸席也,艸席可爲藉謂之薦。故凡言藉當曰薦,而經傳薦、薦不分,凡藉義皆多用薦,實非許意。且,古音俎,所以承藉進物者。引申之,凡有藉之䛐皆曰且。凡語助雲且者,必其義有二,有藉而加之也。雲嫴且、苟且者,謂僅有藉而無所加,粗略之䛐也。凡經注言“且字”者十有一,《鄉飲酒禮》注:“同姓則以伯仲别之,又同,則以且字别之。”言同姓之中,有伯仲同者,則呼某甫也。《少牢饋食禮》注:“伯某之某,且字也。”《士喪禮》“父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若言山甫、孔甫。”《士虞禮》“適爾皇祖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若言尼甫。”又《曲禮》“有天王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檀弓》“烏呼哀哉,尼甫”注雲:“因且字以爲之謚。”《襍記》“陽童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坊記》“《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注雲:“孟子之子,蓋其且字。”又《公羊傳·宣十五年》“王劄子殺召伯、毛伯”注雲:“劄者,冠且字也。”桓四年,“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注雲:“宰渠伯糾,天子下大夫,繫官氏且字。”定四年,“劉卷卒”注雲:“劉卷氏采,不名且字。”古言表德之字,謂之且字,往往可證者如是。蓋古二十而冠,衹雲某甫,五十而後以伯仲,某甫者,所以藉伯仲也。故鄭注《禮》之某甫如是。何注《春秋》之劄、卷、糾皆爲且字,與鄭無不合。作正義者多不能憭,緻轉寫多譌,而其不譌者,固可攷而知也。經注之且字,非許書則不憭矣。若《周頌》傳曰:“萋且,敬慎皃。且,此也。”則毛公傳於故訓者也。

從幾,句。

足有二橫,句。

一,逗。

其下地也。橫音光,即桄字。今俗語讀光去聲是也。合鄭《閟宮》箋、《明堂位》注言之,有虞氏斷木爲四足而已,夏後氏中足爲橫距之象,周人足間有橫,橫下有跗,似乎堂後有房,故雲大房。按,跗,許作柎,闌足也。闌足者,週圍之足空其底之下也。造字之時,象其直者四,橫者二,置於地,故以一象地。子餘切,又千也切。古音嫥在五部。

?,古文㠯爲且,又㠯爲幾字。上“㠯爲”二字衍文也。古文且字,無二橫者。鄭注《明堂位》曰“有虞氏以梡斷木爲四足而已,夏後氏始中足爲橫距”是也。又“以爲幾字”者,古文叚借之法,幾亦箸於地,故幾且同字。古文字少。此字大徐本挩去,從小徐本補入。

廣韻

子魚切,平魚精 ‖ 且聲魚部(jū)

且,語辝也。《說文》:“薦也。”子魚切。又七也切。四。

七也切,上馬清 ‖ 且聲魚部(qiě)

且,語辝。七也切。又子餘切。一。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部】 且;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4

古文:?、?

《廣韻》《集韻》《韻會》淺野切。《正韻》七野切。竝音跙。借曰之辭。《論語》:且予之類是也。

又未定之辭。《禮·檀弓》:曾子曰:祖者,且也。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

又又也。《詩·小雅》:君子有酒,多且旨。

又此也。《詩·周頌》:匪且有且。傳: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

又姑且也。《詩·唐風》:且以喜樂。

又將也。《史記·項羽紀》:範增謂項莊曰:若屬且爲所鹵。

又苟且也。《莊子·庚桑楚》:老子語南榮趎曰:與物且者,其身不容,焉能容人。註:且者,姑與物爲雷同,而志不在也。

又姓。宋且謹修,明且簡。俗誤讀苴。

又通作俎。薦牲具。祭祀燕饗用之。

又《集韻》《韻會》《正韻》竝子餘切。音疽。《說文》:薦也。

又同趄。行不進也。《易·夬卦》:其行次且。別作趦趄。

又多貌。《詩·大雅》:籩豆有且。

又蝍蛆亦曰即且。《史記·龜筴傳》:騰蛇之神,而殆於即且。

又《爾雅·釋天》:六月爲且。郭註:闕詁。或雲:一作焦月。六月盛熱,故曰焦。

又巴且,見司馬相如賦。《史記》作猼且,即巴焦。

又語餘聲。《詩·鄭風》:士曰既且。朱傳:音疽。語辭,與乃見狂且,其樂隻且,匪我思且,椒聊且,曰父母且,諸且字皆語餘聲。

又《集韻》《韻會》《正韻》竝叢租切。與徂同,往也。

又《韻會》七序切。徐去聲。恭敬貌。《詩·周頌》:有萋有且。

《正字通》:《說文》且從幾,足有二橫。一,地也。象藉於地形。音阻。阻詛諧且爲聲,餘義皆假借。孫愐譌用子餘切。《韻會》馬韻且引《說文》義同俎,譌轉魚韻,爲孫切所蔽,音同疽,音義相矛盾。又俎本作且,且字借義旣廣,故別加半肉作俎以別之。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ʰ

i̯ɔ

王力系統

ts

ia

董同龢系統

tsʰ

jăɡ

周法高系統

tsʰ

jiaɣ

李方桂系統

tsh

jiagx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tsʰ

i̯a

拟音/王力系統

tsʰ

ǐa

拟音/董同龢系統

tsʰ

ja

拟音/周法高系統

tsʰ

ia

拟音/李方桂系統

tsh

ja

拟音/陳新雄系統

tsʰ

ǐa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九魚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子魚切/七也切

tsjo

上聲

三十五馬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七也切/子餘切

tsʰja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千餘切

tsʰiɔ

平聲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子餘切

tsiɔ

平聲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叢租切

dzo

上聲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此與切

tsʰiɔ

上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淺野切

tsʰia

禮部韻略

平聲

子餘切

上聲

七序切

上聲

七野切

增韻

平聲

千餘切

平聲

子餘切

平聲

叢租切

上聲

七序切

上聲

七野切

中原音韻

上聲

車遮

齊齒呼

次清

tsʼiɛ

中州音韻

上聲

車遮

倉姐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全清

子餘切

tsy

平聲

五模

全濁

叢租切

dz‘u

上聲

四語

全濁

慈庾切

dz‘y

上聲

十六者

次清

七野切

ts‘iə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四諸主着

陰上

第二十九遮者蔗

上一篇:保大

下一篇:涼飕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