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

上甘嶺

1956年沙蒙、林杉執導的電影
《上甘嶺》是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共同主演,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一部戰争故事電影。影片于于1956年12月1日在中國上映。[2]它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1]
  • 主标題:張忠發
  • 副标題1:演員 高保成
  • 副标題2:
  • 副标題3:志願軍某部八連連長,奉命執行主峰陣地的堅守任務,師指揮所要求他們堅守24小時以待後援。張忠發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戰士每天有傷亡,能夠戰鬥的人一天天在減少,他們互相鼓勵、互相關心,頑強地堅持着,終于等到大反攻開始,張忠發率領戰士們沖出了坑道,配合大部隊一舉殲滅了敵人,取得了戰役的最後的勝利。
  • 主标題:師長
  • 副标題1:演員 李樹楷
  • 副标題2:
  • 副标題3:整場戰役的指揮者,命令張忠發支援七連軍隊并堅守主峰陣地,原要求張忠發的連隊在陣地上能夠堅守二十四小時,以待後援,後來命令張忠發部隊暫時撤進坑道裡去。
  • 主标題:王蘭
  • 副标題1:演員 劉玉茹
  • 副标題2:
  • 副标題3:部隊裡的女衛生員,每天給傷員打水、打針、換藥、喂飯、洗繃帶、查脈搏,有時還要幫助傷員大小便,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臉上總是挂着燦爛的笑容,她像一支春天的小燕給殘酷的戰争注入了生氣和活力。
  • 主标題:孟德貴
  • 副标題1:演員 徐林恪
  • 副标題2:
  • 副标題3:指導員,在缺糧斷藥又短水的坑道裡,身受重傷的指導員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裡,用他那微弱的聲音讓王蘭對他唱首《我的祖國》,而指導員在戰士們深情的歌聲中合上了眼睛,帶着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和對和平的渴望離開了朝夕相伴的戰友們。
  • 中文名:上甘嶺
  • 外文名:
  • 其他譯名:
  • 類型:劇情、戰争
  • 出品公司:
  • 制片地區:中國大陸
  • 拍攝地點:丹東
  • 發行公司:
  • 導演:沙蒙、林杉
  • 編劇:林杉、沙蒙、曹欣、肖予
  • 制片人:
  •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張亮
  • 片長:124
  • 票房:
  • 對白語言:普通話
  • 色彩:黑白
  • 電影分級:
  • imdb編碼:
  • 主要獎項:
  • 在線播放平台:愛奇藝
  • 插曲:《我的祖國》
  • 出品時間:1956年

劇情簡介

1952年秋,朝鮮戰争進入最關鍵階段,美國侵略者在闆門店宣布無限期休會後,在朝鮮中部三八線附近發動大規模攻勢,企圖奪取軍事要地上甘嶺。敵人火力強勁,我軍傷亡衆多,情況十分危機,我軍八連連長張忠發奉命堅守主峰陣地。張忠發帶領戰士們立刻投入激烈的戰鬥,僅一個上午,敵人發起了23次進攻。面對寡不敵衆的危險局勢,師指揮所隻得命令張忠發暫時撤進坑道。敵人遂占領山頭陣地,并大舉進攻五聖山。張忠發帶領連隊主動出擊,拖住敵人,使我軍能夠争取時間調度兵力、補充彈藥。但八連在這期間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每天都有人傷亡,自然環境非常惡劣,連隊缺乏補給,但戰士們互相鼓勵、團結一心、頑強堅守,苦戰了24天,使我軍後方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戰役取得勝利,朝鮮戰争局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美國侵略者不得不在闆門店簽署了停戰協定。

主創團隊

角色

演員

配音

張忠發

高保成

-

陳德厚

劉磊

-

楊德才

張亮

-

師長

李樹楷

-

王蘭

劉玉茹

-

政委

張鳳翔

-

毛四海

白英寬

-

孟德貴

徐林格

-

炊事員

田烈

-

步行機員

張健佑

-

參謀長

張巨光

-

三營長

王楓

-

演員表

出品人

長春電影制片廠

制作人

武愚

導演

林杉、沙蒙

副導演(助理)

芢荪、董吉深

編劇

林杉、沙蒙、曹欣、肖予

攝影

周達明

配樂

劉熾

美術設計

劉學堯

視覺特效

蔡光、王玉如

錄音

陳文淵

劇務

武愚

職員表

角色介紹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歌曲

歌手

備注

我的祖國

郭蘭英

插曲,原名《一條大河》

幕後花絮

    劇組到上甘嶺進行實地考察時,沙蒙雖有心髒衰弱的毛病卻堅持卻堅持攀上了五聖山。劉玉茹到長春電影制片廠看望姐姐時被沙蒙看見,從而成為了王蘭的飾演者。《上甘嶺》是劉玉茹演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她一生中出演的唯一一部影片。為了保證坑道拍攝的成功,沙蒙專門從上海電影制片廠請了周達明。在影片拍攝之前,沙蒙就給負責美工的劉學堯和特技設計蔡光提出一個明确要求:在場景設計上要特别注重環境與人物的真實和變化,要把上甘嶺戰役的激烈、殘酷情景充分表現出來。劉學堯和蔡光領受任務後先後多次前往上甘嶺察看場景,想象當年戰争的激烈場面。然而要将自已在上甘嶺看到的殘酷一幕藝術地展現在觀衆面前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受到當時條件限制,影片不能實地拍攝,而且片中場面浩大、地面光秃、色彩單調,坑道中景地狹窄、層次變化少,從美術學角度來說這對造景也是十分不利的。

    幕後制作

    創作背景

    毛澤東了解到上甘嶺戰役後,指示有關方面将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題材片拍攝的長春電影制片廠承擔了這一任務并立即組成了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因為林杉曾創作了多部反映革命體裁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 肖矛成為《上甘嶺》的劇本創作者。

    劇本創作

    導演沙蒙率攝制組前往朝鮮對上甘嶺戰役進行實地考察,之後又兩次到上甘嶺考察,并采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劇作起先想将上甘嶺戰役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戰役,但劇情認為這樣不容易打動人,所以蒙決定突破傳統戰争體裁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視點投向上甘嶺戰役中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采用以小見大手法來展現人民軍隊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他的主張得到了大家的一緻贊同。

    影片基調确定後,編劇林杉進入創作,不久完成了初稿,但他認為還不滿意,當她看到一篇關于志願軍女戰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事迹報道後,于是林杉便在劇本中加入了一個女角色王蘭。

    演員挑選

    劇情在挑選飾演張忠發的演員時,顯得格外謹慎,最後沙蒙看中了當時已經三十歲的高保成,但兩者年齡反差很大,劇組有人提出質疑,但沙蒙執意采用了高保成。

    片中另一個重要人物王蘭的演員選擇起初是一位歌劇演員,但沙蒙覺得該演員氣質與角色有些不符。後來沙蒙在長影廠遇到了剛從魯迅藝術學院畢業的劉玉茹,于是劉玉茹擔任了王蘭的飾演者。

    拍攝過程

    負責美工的劉學堯和特技設計蔡光為了真實再現上甘嶺戰役的場景,經多方考察,在安東附近選擇了一個相似的地形,調動兩個營的戰士,翻表土,挖陣地工事,築坑道口,造出了又一個“上甘嶺”。為了真實地再現上甘嶺的坑道,蔡光在設計坑道時相對加大了坑道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結構,以人、彈藥箱、坑道柱子造成層次感。

    為了機槍音響效果的逼真,劉學堯還專門從上甘嶺揀回了許多機槍子彈,由影片軍事顧問趙毛臣(上甘嶺戰役中的連長)親自打槍錄音,錄音過程中還将山坡打燃。

    影片中有段抓松鼠的戲,但該段戲原來設計的并不是抓松鼠而是抓鳥,但沙蒙對這個設計感到不大對勁。在戰場上槍炮一響,鳥就驚飛了,不會跑到坑道裡,沙蒙和編劇最後想出了抓松鼠的主意。

    人物原型

    張忠發:張計發,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贊皇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51年,奔赴朝鮮“抗美援朝”,在上甘嶺一役中擔任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135團7連連長,堅守上甘嶺陣地數日。

    王蘭:王清珍,1951年初入朝參戰,在上甘嶺戰役中擔任志願軍45師醫政股收容所的衛生員。

    影片評價

    《上甘嶺》是一部毛主席欽點的命題電影,電影工作者們交出的是一部較為圓滿的答卷,讓今天的我們感受到了影片中人民解放軍官兵的崇高理想、革命鬥志、高度統一的戰略部署、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給觀衆帶來了一場心靈的洗禮。片中的小通訊員很有靈性,我最喜歡這個角色。

    建國初期标準八一制片廠的一股濃烈舞台腔習氣,劇作不講究寫實,人物不注重改變,沒有主觀能動性克服不了的困難,大家也都是道德模範,真正淪為了劣質的宣傳品,難怪十年後連樣闆戲也夠不上,相反的,一首我的祖國,用樸實的文字,春風化雨的鄉味,引出了多少人的共情,大手筆的政治任務,隻成就了這首歌。

    電影往往輸出也一場價值觀,也是意識形态的一種表達形式。背後的曆史到現在過了半個世紀,現在也難以正面和全面對這場戰争進行給以解釋。

    他們并沒有面面俱到地反映這樣一個震驚中外的戰争,而是通過志願軍某部八連這樣一個連隊從接收陣地,由防禦戰轉入坑道和最後發起反攻,收複主峰的43天戰鬥經曆,再現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熱情讴歌了志願軍戰士為追求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上甘嶺》除了藝術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外,在聲畫結合、場面調度、結構安排和節奏把握上亦頗具特色。

上一篇:鐵血戰士

下一篇:影子情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