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讓徐州

三讓徐州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
“三讓徐州”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摘自小說第11回,主要叙述徐州太守陶謙為使徐州百姓免受戰亂之苦而把徐州管理權送給劉備的故事,由此改編而來的京劇是言派老生的經典劇目。
    中文名:三讓徐州 外文名: 拼音:sān ràng xú zhōu 近義詞: 反義詞: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相關人物:陶謙、劉備等 概述:陶謙把徐州管理權送給劉備的故事

事件起因

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據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餘口到兖州。途經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張護送曹嵩一行。不料張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帳記在陶謙身上,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陶謙面對兵臨徐州城下的曹操大軍,自知難以抵敵,便采納别駕從事糜竺的建議,請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來相救。孔融請劉備同去救陶謙。劉備遂欣然帶領關羽、張飛、趙雲和數千人馬奔赴徐州。

事件經過

一讓

陶謙見劉備儀表軒昂、言語豁達,心中大喜。并要将徐州太守的職位讓給劉備,劉備再三謙讓,堅辭不受。

二讓

曹兵退走後,陶謙設宴大會衆将,提出劉備是皇室之後,可領徐州。糜竺、孔融及關羽、張飛等皆紛紛勸劉備接替陶謙治理徐州。劉備苦苦推辭說:“諸位欲陷我于不義耶?”陶謙推讓再三,見劉備終不肯受,便說:“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請暫駐軍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衆人也皆勸劉備留駐小沛,劉備方始同意。

三讓

不久,陶謙病重,臨終前再次将徐州大印交付劉備,請他以徐州百姓為重,接受大印。徐州官員和軍民百姓也說:“劉使君若不領引郡,我等不能安生矣!”劉備這才領了徐州太守的大印。

事件評析

劉備“三讓徐州”,一方面體現了劉備博取仁義忠厚之名、收買民心的良苦用心;一方面當是出于劉備對當時情勢的清醒認識。當時的徐州正處于四戰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視眈眈、兵鋒相向,自不待言。此外,鄰近的軍閥如袁術、呂布、袁紹之輩都在凱艦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徐州,懷有兼并野心。這些都是潛在的危險。由此可見,當時的徐州并不是一顆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會有惹火燒身的危險。即使徐州牧陶謙真心相讓,其部下能否心悅誠服?這些都是很現實、很嚴重、很迫切的問題,不容劉備不顧慮!實際确實如此,曆史上劉備領有徐州不久,即先後受到過曹操、呂布、袁術的進攻,陶謙部下曹豹也反叛劉備而助呂布。以緻劉備在徐州難以立足,最終被逐出徐州,先後依附袁紹和劉表。當然,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徐州,對于劉備來說,畢竟具有巨大的誘惑力。因而陶謙一死,在外有北海相孔融的支持、内有糜竺及徐州軍民的廣泛擁戴的情況下,劉備便不失時機地同意接替陶謙任徐州牧,将徐州據為己有。誘惑終于戰勝了顧慮。

曹操在經曆了家人被殺害的事實之後,變得很不理智,似乎看到了他的血腥殘忍的一面,張闿一人之過,怎麼能殃及老百姓呢?這一路,曹操所到之處,都是兇殘殺戮,連百姓都不放過,這種做法,讓曹操失去了民心,也為劉備的取代徐州打下了基礎。

劉備三讓徐州這件事既有史實,又有虛構。具體說,“讓徐州”是史實,而“三讓”則是虛構的。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陶)謙病笃,謂别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這說明,陶謙在臨死時的确曾安頓徐州官員将徐州後事交給劉備,也就是“讓”過徐州。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陶謙是在死的時候才“讓”的,準确地說這也不是“讓”,而是将徐州這個龐大的遺産交給劉備繼承了,如此而已。再要說到“三讓”,則完全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曆史上陶謙并不曾“讓”過三次,隻有一次而已;還有一情節史實與傳說也不一樣,就是陶謙“讓”徐州時劉備并不在場,陶謙并不是直接“讓”給劉備,而是陶謙先安頓他的下屬将徐州大業交給劉備,而後由這些官員将劉備“迎”來徐州的。

上一篇:烏尤尼鹽沼

下一篇:千年思想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