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姑

三皇姑

千手千眼觀世音
三皇姑又名三公主,原名妙善,用自己的手、眼為父親醫病,其圓寂後化身為千手千眼觀世音。
  • 中文名:三皇姑
  • 神話體系中國道教神話居所:版本衆多,各地不一
  • 主要成就圓寂後化身為千手千眼觀世音出生地:西峪國(今甘肅隴南西和縣)

人物來源

在中國,有關觀世音菩薩的佛教經典,如《悲華經》《妙法蓮花經·普門品》等,早在魏晉時(或者更早),就已經翻譯成漢文。

按照中國人的信仰心理,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親善萬方的佛教神明,似應是女性更為合情合理,這實際上是在内心裡天然地向往着母性關愛的緣故。初唐時南山律師道宣,曾向天神問觀音的緣起,天神告曰:觀音菩薩原來是過去有個國王莊王的三女兒妙善,修道而成。并且言道:汝州香山寺,就是妙善出家修行,最終修成正果的寺廟。而到了宋代,這一“轉化”則進一步普及到了全國。

人物經曆

西和傳說

相傳古代漢高祖時期,西峪國妙莊王有三個女兒:長女妙緣、次女妙音、三女兒叫妙善,因妙善出生于王室,故稱“公主”,又因其排行第三,故又被稱為“三公主”。三公主初生之時,五彩祥雲環列王宮上空。她幼年時就能吟詩作賦,十三歲時就出落得亭亭玉立,不慕榮華,偏喜修仙訪道。莊王沒有太子,隻有妙善三個姐妹。莊王為了讨好鄰國的國王,就将三女兒許配其太子,以繼承大業。但三公主決心出家修道,不願成婚,甯死不從。莊王一怒之下把三皇姑囚禁于後宮,導緻三公主一連幾天水米不進,容顔憔悴。王後寶德心疼女兒,悄悄放她出去逃生。

三公主先到的白雀寺﹙位于今甘肅隴南西和縣漢源鎮白雀村﹚裡修道,不久被莊王知曉,派人三番五次逼她回宮,她執意不回,莊王氣極之下将寺院放火焚燒。王後因此哭得死去活來。其實三皇姑并未被燒死,她被信衆們救出,藏到了火珠山(即香山)上。

莊王焚燒白雀寺後,三公主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憂慮成疾。八仙中的鐵拐李化作凡人,裝扮成郎中,給莊王診病後說:“聖王的病必須用親骨肉的一隻手、一隻眼做藥引,方能治愈,否則即使神醫,也無可奈何。”莊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不肯舍己救父。就在莊王病入膏肓之時,門官通報:“三皇姑回來了,請求獻眼手為父治病。”莊王的病好了,妙善也圓寂了。楚莊王痛哭道“朕之無道,乃令我女至死手眼不全,原天地神靈,令吾兒複活,枯眼重生,斷臂複完。”

莊王話音剛落,天地一時光芒四射,妙善随即手眼完具。妙善之孝心感動天地,功德圓滿,得道之際,化作觀世音菩薩之相,白日飛升。

莊王為紀念愛女,令工匠在大殿塑一尊“全手全眼”的三皇姑像,結果,工匠錯将“全手全眼”誤聽為“千手千眼”,于是塑出了一尊千手千眼的三皇姑(妙善)像。

蒲姑傳說

妙善圖片展示

蒲姑國是殷商時期的一個小國,西周時被武王所滅。武王封姜子牙齊地時,也包括蒲姑國故裡。姜子牙的五世孫胡公,曾以蒲姑國故城蒲姑城為都,後遷都臨淄。史料記載,現博興境内“蒲姑城遺址”,應是殷商時期蒲姑國國都所在地,圍繞這座古城,衍生出很多古老的傳說。

現如今在博興境内,流傳着這樣的一個傳說,從前,這裡有一個小國,國名蒲國,國王是妙莊王,妙莊王膝下無子,隻有三個女兒。當時,人稱妙莊王的女兒為皇姑,當時大皇姑、二皇姑都已經出嫁了,隻有三皇姑年齡小,還沒出嫁。

就在三皇姑15歲那年,妙莊王的背上起了一個瘡。很奇怪的是這個瘡竟然有鼻、眼睛、還有嘴,就像是一個人的臉,稱為“人面瘡”。妙莊王自從得了這個面瘡後疼痛難忍,吃不下飯,睡不着覺,沒幾天的時間就瘦得不成樣子。皇姑派人四處尋找名醫,但是請來的名醫束手無策,妙莊王日漸消瘦,眼看着就快不行了。

就在妙莊王眼看着就要不行的時候,這天夜裡,在他們家裡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妙莊王、皇後以及三位皇姑竟然做了同樣的一個夢。在夢中,有一位看上去非常慈善的白胡子老先生走進皇宮,把他們一家人都叫到妙莊王的窗床前說,“妙莊王得的是罕見的人面瘡,毒氣很厲害,非常迅猛,現在快要攻心了,如果再不治療的話就來不及了。”說到這,皇後和三位皇姑已經哭得不成人了。

這時,這位老先生說他可以開一幅藥方子,隻要他們按照藥方抓藥,就能治好妙莊王的病,不過就是藥方子實在是難求,必須要用兒女的兩隻眼睛和兩隻手作藥引子,再加上這些藥經過煎熬後一起服下,最起碼能夠保住性命。沒等他們五人反應過來,這位老先生把開出的藥方子放到妙莊王床前離開了。

第二天還沒等天亮,疼痛難忍的妙莊王就讓皇後将三個女兒叫到床前,将昨晚做的夢告訴了她們母女四人,可是妙莊王沒想到的是他們竟然做的是同樣的夢。更奇怪的是,妙莊王的床前真的有一藥方。這時,他們或許感覺到是神的旨意來救治妙莊王。想到這,妙莊王犯了愁,這藥引子可怎麼辦啊!面對這一場面,三個女兒你看我,我看你,妙莊王在一邊疼痛難忍,一個勁兒歎氣。皇後看看妙莊王,看看三個女兒,直掉眼淚。

這時,大皇姑開口說孩子在家不放心要回婆家看孩子,說完轉身就走了;二皇姑看到姐姐走了,就說孩子太小基本上沒離開家過,在外面不能長待,說完就抱起孩子走了。三皇姑站起身來,看看躺在床上的父親,望望哭得不成樣子的母親,一聲不吱也走了。

三皇姑回到自己的繡樓後讓宮女叫來禦醫和侍衛,命令侍衛将自己捆綁在柱子上,挖她的眼睛、剁下她的雙手,禦醫和侍衛吓得跟丢了魂似的。三皇姑就将她們做的夢和剛剛發生的事情告訴了他們。禦醫和侍衛留着淚水執行了三皇姑的決議。禦醫将昏死過去的三皇姑包紮好,之後便急忙将三皇姑的眼睛和手拿去做了藥引子并将煎好的藥端到了妙莊王面前,妙莊王含淚服下了藥。沒過幾天,妙莊王背上的人面瘡就沒了。

三皇姑的事情深深地感動了妙莊王,妙莊王也沒有忘記孝順的女兒,召集群臣向三皇姑當面封賞,下令将蒲國改名為蒲姑國,封女兒為“孝姑”讓國民記住三皇姑,宣揚她的孝行。西方佛祖聽說了三皇姑的孝行非常感動,親自下靈山準備封她為佛享受人間的供奉教化人們孝行。妙莊王聽後請求佛祖封女兒“全手全眼佛”。不巧的是佛祖誤将“全手全眼佛”聽成了“千手千眼佛”。結果三皇姑就真的成了“千手千眼佛”,她能夠眼辨善惡,看清楚别人的心思,在她的協助下,妙莊王治理國家非常有策略,國家繁榮富強。

平頂山傳說

話說春秋時期,有一個國王叫楚莊王,王後叫寶德。他們有三個女兒,三公主叫妙善。妙善在出生的時候,大地震動,室内外異香天華,空中響起天籁之音。身體潔淨,相貌端嚴,五色雲覆蓋着身體。大家都說:這是聖人出世啊!妙善在幼年時期,喜愛佛法,不慕榮華,被人們尊稱為“三皇姑”。長大以後,莊王逼她成家,三皇姑誓死不從。莊王隻好順水推舟,命令白雀寺慧真師父把她領走,本想讓她在寺院吃苦受罪,進而打消她出家的念頭。可是,妙善自從到了白雀寺以後,修行的信念反而更加堅定。莊王派人逼她回宮,但她堅決不回,莊王惱羞成怒,下令:火焚白雀寺,把僧衆斬盡殺絕。王後聽說這件事以後,哭得死去活來。其實,三皇姑并沒有被大火燒死,原來她被山神救出,藏到香山了。沒過多久,莊王得了一種怪病,痛苦不堪,禦醫也束手無策。妙善知道後,毫不猶豫地獻出自己的手和眼,很快治好了父王的疾病。莊王對女兒的孝心非常感動,并忏悔自己犯下的罪過,在香山上為女兒修座寺院。正當大殿上塑三皇姑像的時候,工匠請示莊王:“塑成什麼樣子?”莊王說:“全手全眼。”工匠卻誤聽為“千手千眼”,于是就雕塑成了一尊千手千眼的三皇姑塑像。妙善在此修行,後來,功德圓滿,成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妙善舍身救父,忠孝兩全,成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流芳千古。而實際上,觀世音早在過去的無量劫中,很早就已經成佛,号“正法明如來”。她為了普度衆生,甘願作菩薩。我們今天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學習她這種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齊心協力,共建和諧社會,開創美好的未來!

南和傳說

妙善圖片

相傳南和縣東北部白佛一帶,原是一片林茂糧豐、成群白雀聚集的地方。南北朝北周時期,從江蘇金山寺來了一個老尼師德真,用化緣所得銀兩修建了一處庵院。當地一個崇尚佛道的秀才,以“尼師三年苦心創業,可謂白玉無瑕;今日茅廬換庵院,世人歡喜雀躍,成群白雀栖息庵院”為庵院題名“白雀庵”。相傳這裡是世人敬仰的千手千眼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三皇姑出家坐禅之地。

逃婚遁佛門

相傳,三皇姑系南北朝時期興林國君妙莊王的三女兒,名妙善。其父妙莊王為南和縣瓦固村人,南北朝時建立興林國。其母寶英,南和縣郄莊村人,小名郄武燕。妙莊王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元(一說妙顔),三女妙善即三皇姑。傳說當年正宮娘娘夢花懷孕,于農曆二月十九日生下一白胖女嬰,取妙相善行之意,叫妙善。

三女長大成人,妙音、妙元都招了驸馬,享起了榮華富貴,唯有三皇姑笃志行善。三皇姑生性聰明伶俐,她不學描龍繡鳳,而在宮中秘修禅事。十六歲時,妙莊王要将她許配給宰相李龍之子李炳,她執意不從,夜逃皇宮,至南楊莊村。後來,南楊莊為紀念三皇姑逃婚避難這個日子,将四月初二立為醮會。

三皇姑打扮成村姑模樣輾轉前行,于九月十九日來到了白佛村白雀庵,皈依了佛門。消息傳到宮裡,妙莊王給老尼師下了一道秘旨,要事事磨難三皇姑,以使其回心轉意。三皇姑天天挑水、推磨、搗米、做飯、打柴、敲鐘,受盡磨難,但矢志不渝。

舍手眼救父

白雀庵西南側白佛寺内有個黃龍和尚,趁三皇姑外出打柴時,酸言淫詞調戲,盡管三皇姑不理,但仍被造謠說她不守清規戒律。謠言傳至皇宮,妙莊王下旨火焚白雀庵。霎時間白雀庵濃煙滾滾,烈焰騰騰,五百僧尼冤魂升天。玉皇大帝得知,派太白金星用通天避火繩搭救三皇姑脫離火海。

三皇姑被救出後,決心到太行山修煉。來到邢台地界雙樓村歇腳時,将灌進鞋裡的泥土倒了倒,平地立刻從南到北隆起三座山,老百姓叫它“三台山”(今堯山)。為避妙莊王,三皇姑于農曆九月十八日西走太行山,來到蒼岩山眺望崇山峻嶺,百感交集,放聲恸哭,感動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派了一隻斑斓猛虎馱她上山。她登上蒼岩山巅,住下來潛心修煉,日日淨手焚香禮佛,虔心悟道。轉眼九年,于農曆六月十九修成了正果,日赴千壇,眼觀萬裡。

妙莊王火焚白雀庵,氣病了國母,自己也整天神智恍惚,惡夢頻繁,患了一種怪病——人面瘡。在首府朝平城,求遍天下名醫,不知所患何疾。三皇姑不計舊惡,化身點化妙莊王,并親獻手眼治好了妙莊王的“人面瘡”。

敕封三皇姑

妙莊王感念三皇姑救命大恩,率百官來到蒼岩山敕封三皇姑。本想将其封為“全手全眼”觀音,因過分激動說成了“千手千眼”。帝王都是金口玉言,話音剛落,三皇姑聖像展現空中,果然長出了千手千眼。從此,名刹寺院就添了尊端莊慈祥的“千手千眼”觀音,“千眼遍觀世界不平事,千手遍護受苦受難的庶民百姓”。

妙莊王傳旨全國能工巧匠重修白雀庵,增建“千手千眼”觀音殿,為“三皇姑”塑畫金身,端坐蓮台。據說,這位菩薩“有求必應,神通廣大”。老百姓都把她當作保護神,隻要虔誠拜求,就能逢兇化吉,阖家平安。

因朝政敗落,兩個驸馬在戰亂中慘遭殺害,大皇姑、二皇姑皈依佛門,被如來佛封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妙莊王和國母寶英深感無法擺脫世俗煩惱,也遁入空門。後來觀音菩薩去了浙江普陀山,文殊菩薩去了山西五台山,普賢菩薩去了四川峨嵋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三姐妹占了三座,受到中外香客遊人的膜拜。

中國隋代以前觀音皆為男身,以南和縣興林國妙善顯化為菩薩後,中國觀音變身為女像,南和妙善是中國觀音女性化的起因。

故鄉

平頂山市香山寺

平頂山香山寺有着悠久而輝煌的曆史,被譽為“中原名刹”。曆代朝廷十分重視寺院的建設,北宋、元代皇帝先後下诏,劃定香山寺地界,并頒發聖旨保護寺院;明代英宗皇帝朱祁鎮敕賜“香山普門禅寺”扁額。平頂山香山寺是“枯木禅”的發源地,香山寺曹洞宗名揚四海,高僧輩出,宋金兩代,法成、善初、慈照、正覺先後被皇帝賜以紫衣、法号。曆史上的香山寺,規模宏大,香火旺盛。北宋後期、元代中期,寺院僧人曾經達到l000多人。明清時期,香山寺有三座山門,七重院落,殿堂樓閣三百多間,塔林一處。同時還有下院十六所,佛庵三處,水磨院五所。觀音菩薩在此地修成正果,香山寶塔下面葬有觀音真身舍利,2009年,台灣佛光山寺開山宗長星雲長老欣然為香山寺題寫墨寶:“大香山”、“觀音祖庭”。

中國有多處香山,以北京、四川、陝西、河南等處的最為有名,它們之所以神聖和被人向往,是與觀音菩薩的一位化身(也稱俗身)——妙善公主于香山成道的傳說有關。事有湊巧,

西和白雀寺

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之東和禮縣之西交界處,有一座香山,從古至今,當地人一直盛傳它就是妙善公主成道之地。白雀寺在今西和縣城西5公裡處觀音殿村的一塊台地上,保留着中國寺廟古老的格式,寺内塑有一尊香山菩薩的聖像,蓮座前香煙袅袅。重修白雀寺碑記載:西和城西五裡有名刹白雀寺,籍西峪之逸事,演妙善之靈迹。寺内有一聯:舍身香山功成普渡幻海孽,為寺白雀證果結緣迷路人。追述着信衆心中一個古老美好的傳說。

《漢陽舟子集》記載:香山觀音菩薩者,西峪國(今甘肅隴南西和縣西峪鄉,編者注)之幼女也。譯音為妙善。生于漢高祖三年(前203年),姊二弟一,皆王後出也,長姊妙音,适(出嫁給)羌王;次姊妙元,适喀什哥部長。妙善亦許(許配)喀什哥,未婚,夫卒。喀什哥在今西古(現甘肅舟曲)北。王後以婿故,旋得病,越五月而薨。時妙善弟甫七歲,為妃所僭(不合情理的指責)。妃納氏,素見寵于王者也,有子年六歲也,陰謀殺世子而立己子。

初,王弗許,久而惑焉。納妃誇示于王曰:吾兒頭角峥嵘,後必昌大吾國。遂廢長而立之。

母以子貴。且後薨,遂援(繼)為後。

未幾,王病,後陰殺故世子,且謀及妙善。善覺而西遁于佛院,即今之白雀寺也。

院有師曰木爾命。木爾命者,國師也,素為國人信仰,王以師事之,故妙善為所庇而止焉。事在僞呂之末年也。

時善年二十有五。及王薨,後當權,陰用私人,政事紊(紊亂)矣。嗣牒(親自下指令)善所處,夜令人火(放火燒)其佛院。院有僧千人,見火驚遁,被執付火,盡焚死。方其夜之火起也,善尚未寝,聞号救聲甚急,驚視則有物二,似狸而大,伏于階下,師己跨其一,令善亦如之,哮躍而起。俯視黑煙紅焰,地裂天黑,善掩袖悲啼,求師拯救,師曰:數也,弗可為也。不顧而南。

至一嶺,層巒危壁,懸崖斷澗,荒煙迷徑,古木參天,亂草蒙棘之處,平原方丈,乃結一廬于山坳。師授口訣,得悟大道。其訣即“揭地,揭地;波羅揭地,波羅僧揭地,菩提薩波呵”是也。

厥(此後),師西遊,不還。善朝夕修,如是八年。亦安之。

因新王苛虐,殺戮無辜,國人憤怒,且招集衆人,迎師于羌,構兵發難,傳檄四方,聲言複故世子之冤,以伐無道,羌遂與喀什哥合兵入寇。王師迎戰于薩克,弗勝。在戰于雲山,敗績。還固守。被圍旬有七日,弗克。是夜,國人首弑其後。王聞之欲南走武都,亦為部下所殺,羌、咯分領其地,國遂滅。時漢文帝九年也。

善聞之,泣不繹,望北再拜,縱身墜崖死,時年三十有四。

是山也,适處于萬山之中,為群峰所環拱,狀如蓮蓬,故名蓬山。後,人以神靈卓,進香祈禱者衆,故又名香山。稱菩薩曰香山菩薩。或稱為千手千眼佛者是也。

其中在一本距今将近600年的《觀音濟度本願真經》中,對故事的時間、地點、國名有具體的交待。“漢文帝初年,在西土有一興林國,國王缪莊王有三女,其小女妙善……被禁白雀寺……到大香山,九年後在舍身崖脫殼羽化成佛。”興林國或許就是西峪國。現在全國的幾處大香山,除隴南的香山,其餘大都沒有興林國遺址和白雀寺。位于西和縣西峪鄉西峪坪的古城堡,此前有學者認為就是興林國國都,它也是仇池國國都,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國都而言,白雀寺正好相合于故事中“本城南有個白雀寺”之說。

南和白雀庵

白雀庵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東北10公裡處白佛村。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時期,庵院座北朝南,占地百餘畝。現任方丈釋悟貴法師。在南北朝後期群雄争霸,國家興亡交替頻繁,北周置南和郡,後隋征伐周,草莽英雄妙莊嚴在南和立國,号興林,國土方圓不過百裡,國運前後不到二十年,其僅有一妻三女,其三女名妙善,後為父舍目療疾,慈心至極,而道業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護持衆生。由此,“白雀庵觀音菩薩女道場”的世名由此而生。在妙善感化下,其父親妙莊王也舍棄争霸一方之雄心,遁身佛門,隋代統一天下後,妙善事迹受到地方重視,時白雀庵以妙善真身少女像雕刻的檀木觀音仍遺存于白雀庵,此後,曆代朝政崇敬備至。先後于元至正元年,明正德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年,乾隆四十年,嘉慶三年(以上碑文,現白雀庵猶存)都對此庵進行了擴建。1988年白雀庵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佛教協會批準開放為“河北省南和縣白雀庵女道場”,其也是我省最早開放的場所之一。其影響力涉及到周邊多個省市,也是河北省最大的尼衆(女衆)道場。元明清代碑文和發現于觀音雕像身内的明代《觀音濟度本願真經》也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妙善公主顯化順德府南和縣的故事。

人物評價

妙善觀音的故事有很多種版本,關于三皇姑所處時代的傳說,最早的為商代(如蒲姑國傳說),然後春秋時期(如寶豐香山寺傳說),西漢代時期(如甘肅西和縣白雀寺傳說),但印度佛教于東漢時期才傳入中國,于隋代之後中國才有女性觀音的出現,因此這個轉折點發生在隋代之前的南北朝時期(如邢州南和縣白雀庵傳說),似乎更合理。

衍生形象

電影

妙善公主

1967年邵氏電影《觀世音》李麗華飾妙善

電視劇

1985年香港無線電視劇《觀世音》趙雅芝飾妙善

1995年中國大陸版《觀世音傳奇陶慧敏飾妙善

1998年大陸電視劇《妙善公主》陳若萍飾妙善

戲劇

豫劇:《三皇姑出家》又名《大香山》

京劇漢劇湘劇山東梆子河北梆子等劇種常稱《觀音得道》或《觀音》。

傳說版本

一個版本是生于商代蒲姑國(今山東省淄博市)

一個版本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今河南平頂山)

一個版本是生于漢代西峪國(今甘肅西和縣。)

一個版本是生于南北朝北周時期興林國(今河北南和縣)。

上一篇:月森孝介

下一篇:成偉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