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楞草

三楞草

莎草科植物
香附,中藥名。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幹燥根莖。秋季采挖,燎去毛須,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後曬幹,或燎後直接曬幹。
    中文名:香附 拉丁學名:Cyperus rotundus L. 别名:莎草、香附子、雷公頭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莎草目 亞目: 科:莎草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香附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浙江、福建、湖南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防蛀 毒性:無毒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具須根。稈叢生,細弱,高1.5-15厘米,三棱形,平滑。葉少,短于稈,寬1-2毫米,常向内折合。苞片2-3枚,線形,長于花序;簡單長側枝聚繖花序具2-5個輻射枝,輻射枝最長達2厘米;小穗5至多數排列呈折扇狀,線形,長4-12毫米,寬約1.5毫米,具8-26朵花;鱗片較松的複瓦狀排列,長圓形,長1-1.5毫米,頂端截形,背面具龍骨狀突起,綠色,且延伸出頂端呈較長而向外彎的芒(芒約為鱗片長的2/3),兩側紫紅色或褐色,具3條明顯的脈;雄蕊3,花藥短,橢圓形;花柱長,柱頭3。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或長圓形,三稜形,長約為鱗片的1/2,深褐色,具許多疣狀小突起。花果期6-9月。

産地

主産于浙江、福建、湖南。

入藥部位

植物的幹燥根莖。

炮制方法

1、香附:除去毛須及雜質,切厚片或碾碎。

2、醋香附:取香附片(粒),照醋炙法(将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炒的方法稱為醋炙法。)炒幹。

性味

辛、微苦、微甘,平。

歸經

歸肝、脾、三焦經。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

主治

用于肝郁氣滞,胸脅脹痛,疝氣疼痛,乳房脹痛,脾胃氣滞,脘腹痞悶,脹滿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相關配伍

1、解諸郁:蒼術、香附、撫芎、神曲、栀子各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2、治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莢水漫)、半夏各一兩,白礬末半兩。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湯随時下。(《仁存堂經驗方》)

3、治偏正頭痛:川芎二兩,香附子(炒)四兩。上為末。以茶調服,得臘茶清尤好。(《澹寮方》)

4、治吐血: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5、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湯。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後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6、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本事方》)

7、治肛門脫出: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

用法用量

6~10g。

相關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2、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補,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蓋于行中有補理。

3、《綱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上一篇:麥斛

下一篇:仙半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