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葉

三張葉

報春花科珍珠菜屬植物
三張葉,中藥名。為報春花科植物三葉香草Lysimachia insignis Hemsl.的全草或根。分布于分布于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具有祛風通絡,行氣活血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痹痛,脘腹疼痛,跌打腫痛。
    中文名:三張葉 拉丁學名: 别名:三塊瓦、三葉珍珠草、三支葉、節骨風、解毒草、跌打鼠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報春花目 亞目: 科:報春花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珍珠菜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三葉香草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廣西、雲南、貴州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采收時間:全年均可采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歸心、肺經。

功效

祛風通絡,行氣活血。

主治

用于風濕痹痛,脘腹疼痛,跌打腫痛。

相關配伍

1、治風濕腰痛:三張葉全株30-60g。泡酒500ml,3d後,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5-10ml。(《雲南中草藥》)

2、治高血壓頭昏:鮮三張葉全株15-30g。煎水頻飲。(《雲南中草藥》)

3、治黃疸型肝炎:三張葉全株15-30g。紅糖為引,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4、治虛勞咳嗽,胃腸寒痛,風濕骨痛:三塊瓦根6-9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5、治跌打腫痛,骨折:三塊瓦根9-12g,水煎服;并用鮮全草搗爛,或用全草研粉調酒炒熱,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6-9g;鮮品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鮮品搗敷;或幹品研末酒調敷。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淨,切段,曬幹或鮮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纖匍枝或不明顯。根分枝多,簇生。花莖纖細,直立或上升,高8-25厘米,被平鋪或開展疏柔毛。基生葉掌狀3出複葉,連葉柄長4-30厘米,寬1-4厘米;小葉片長圓形、卵形或橢圓形,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有多數急尖鋸齒,兩面綠色,疏生平鋪柔毛,下面沿脈較密;莖生葉I-2,小葉與基生葉小葉相似,唯葉柄很短,葉邊鋸齒減少;基生葉托葉膜質,褐色,外面被稀疏長柔毛,莖生葉托葉草質,綠色,呈缺刻狀銳裂,有稀疏長柔毛。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多花,松散,花梗纖細,長1-1.5厘米,外被疏柔毛;花直徑0.8-1厘米;萼片三角卵形,頂端漸尖,副萼片披針形,頂端漸尖,與萼片近等長,外面被平鋪柔毛;花瓣淡黃色,長圓倒卵形,頂端微凹或圓鈍;花柱近頂生,上部粗,基部細。成熟瘦果卵球形,直徑0.5-1毫米,表面有顯著脈紋。花果期3-6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潮濕的雜草及灌木叢中。分布于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常彎曲,長5-15cm或更長,直徑2-5mm。表面較平滑,淡紅褐色,有衆多棕紅色小斑點,并有稀疏的細根痕。質脆,易折斷,斷時有粉塵。斷面皮部較木部厚,類白色,易與木部分離;木部淡黃色。氣無,味微辣。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疏風通絡,平肝。”

2、《文山中草藥》:“祛風除濕,舒筋活血。”

附注

《四川中藥志》将酢漿草科植物山酢漿草的全草或根,也命名為“三塊瓦”,其性味,功能與本品不同,不可混用。

上一篇:水錦樹

下一篇:蓬萊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